精選《散步》公開課教學設計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淺顯,學生很容易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我研究這一課,努力實現以下兩點:一、用四個“假如”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理解課文的主旨和寫作技巧;二、立足文本,深入地挖掘語言內在的意義,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體會文章蘊含的感情。

精選《散步》公開課教學設計

這節課的導入是:

今天我們學習《散步》。這篇散文寫了一家人在初春的時候外出散步的事。散步是很平常的,然而在這平常的小事中,體現了濃濃的親情。請大家開始深刻地朗讀課文——

讀後,請學生說說讀後感受。教師瞭解學生對文本的感受,一是讓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做了一個自我總結,二是作爲教師引導學生“學”這一課的一個基點,明白學生已經讀懂了哪些,哪些還沒有讀出來。

接下來,引導學生選用文中的句子給本文加個引讀語,來深入地感知文意。(這裏要交代一下什麼是引讀語。)

一個學生第一個發言,她很快地抓住了文末的一句話,並說這句話顯示出這篇文章的中心。

還有的學生選用第一段:“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我們討論,這裏爲什麼把“我”放在最前面呢?爲什麼不寫成“我的母親,我,我的妻子和兒子”?

明確:可以看出在人類的生命長河中,中年人的地位和責任。

還有的學生選用第四自然段的句子:“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說,這裏的景物描寫爲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好的背景,使散步更充滿溫馨的情趣。

還有的學生選這句話:“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於我。”遇到了分歧,“我”這個中年人該怎麼辦呢?用這句話作爲引讀句,好像是在設置個懸念,吸引讀者往下讀。

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末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樣,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就很迅捷的抓住主旨句,並深入理解它的意思,以及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同時也是爲下面的深思課文做好鋪墊。

下面,我引導學生用四個“假如”來深思課文:

一、假如母親沒有出來和我們一起去散步,你來評價這篇文章如何?

學生讀書,討論:這是一次有些缺憾的散步,就不能表現一家人的溫馨,就表現不出“對老人的孝敬”這一主題。

課文中寫母親外出散步了。她是怎樣外出散步的呢?切入對第二段的賞析。

這裏有幾個亮點:

①用生活中的語言,勸母親出去走走。

設置情境,學生很動情地說:“媽媽,你還是出去走走吧,活動活動身體纔會好。今兒天氣暖和,我們都陪你去散散步……”

②體會“信服”的深層含義。“信服”,表明母親很信任自己的兒子,表明母親也懂得外出活動活動好。從“便”字中可以看出。一個“便”字,寫出了母親緩慢動作中心情的喜悅。

③爲什麼她原來不想出來呢?怕拖累孩子們,怕給兒女添麻煩。這正體現出母親爲孩子們着想。

小結:有了母親外出散步,傳達出了這些很豐富的情感。假如母親沒有出來和我們一起去散步,就沒有了後面的“分歧”,就不能推動情節的發展,就不能表現出“尊老”和“愛幼”這一中心。

2.假如散步途中沒有分歧出現,表達效果上與原文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先來理解文中的“分歧”:

①文中出現了什麼分歧?

(讀出: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再思考:走小路怎麼“有意思?”聯繫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談一談。)

②面對分歧,母親、妻子、兒子各有怎樣的態度?“我”對待分歧的態度是什麼?

(理解兩個“習慣”所包含的深刻含義,感受到平時家庭的和睦。當最信任自己的親人遇到矛盾時,該如何抉擇,這是對“我”的一個嚴峻考驗,所以“一霎時,我感到責任的重大”。也就是說,兩代人有了不同意見,該尊重誰?這是中年人的考驗。)

③最後是怎樣來消除分歧的?

(“我”先是表態委屈兒子走大路,而後是聽了母親的話一家人都走了小路。)

小結:沒有分歧,就不能深入的表現尊老愛幼這一思想;

沒有分歧,就不能表現出一家人在矛盾衝突中的真情;

沒有分歧,就不能使文字跌宕曲折,波瀾起伏。

3.假如“我”勸兒子走了大路,你想故事會變得怎樣?

學生讀書,討論。

明確:

假如“我”勸兒子走了大路,就不能表現母親對幼小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假如“我”勸兒子走了大路,就不能深入的表現母親對孫子的疼愛;

假如“我”勸兒子走了大路,就不能真正地體現善待老人;

假如“我”勸兒子走了大路,就沒有了後面兒子背母親、妻子背兒子的高潮。

過渡:正在”我”爲難之際,母親卻改變了主意,她爲什麼改變了主意呢?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七自然段——

順勢品析第七段中關於母親的動作描寫“摸摸”和兩處語言的描寫。

“摸摸”——母親的慈愛。

“還是走小路吧。”——滿心裏疼愛孫子。

“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揹我。”——爲接下來可能遇到的麻煩找了一個可能以前曾經用過的好辦法。

景物描寫的句子——母親對美好生命的渴望與嚮往。

這些都可以說是母親改變主意的原因。

4.假如刪去文中第四自然段景物描寫的句子,行嗎?

學生討論:

假如刪去文中第四自然段景物描寫的句子,散步這一有趣的'活動便變得乾巴巴的了;

假如刪去文中第四自然段景物描寫的句子,就烘托不出一家人散步時悠閒愜意的心情;

假如刪去文中第四自然段景物描寫的句子,就會失去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人物活動的背景;

假如刪去文中第四自然段景物描寫的句子,就不能傳達作者關注生命這一主題思想。

我着重引領學生品析:

(1)第四段景物描寫的生動,抒情的真切。

“新綠”“嫩芽”和起着水泡的冬水,都是春的生命;它們沉睡了一冬此時煥發了生機,大地迎來了新的春天,新的生命;“大塊小塊”“隨意地鋪着”“密了”“咕咕地起着水泡”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派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的景象。這正是作者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體現。

小結:這段話共兩句話,第一句寫所見,第二句寫所感。

(2)爲什麼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呢?聯繫第三自然段來理解。

切入品析第三段,學生朗讀,重點品味:

①“太遲了,太遲了。”——作者希望嚴冬早早地結束,溫暖的春天快一點到來,表現作者對年老生命的深深擔憂。

②“總算”“熬”——母親過這個冬天是多麼不容易啊!年老的生命經歷了一段嚴峻的考驗。

③刪去“有一些挺不住”讀一讀這段話,揣摩作者慶幸自己的母親迎來了生命的春天這種心情。

小結:第四自然段既是爲散步作了一個美麗的背景,渲染了濃濃的春意的,也烘托了一家人外出散步歡快的心情,給散步帶來縷縷親情,絲絲愛意。更主要的是表現母親年老生命的春天來了,情景交融,意蘊豐富。

結束語:這節課我們感受到了中年人責任的艱鉅,要善待衰老生命,呵護幼小生命。學了這節課我們要讀懂父輩,勤奮學習。將來我們人到中年的時候,要繼承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用愛譜寫生命的春天,世界的精彩!

教後記:

這節課,上得比較成功。一是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思維訓練。不僅把思維指向這篇文章寫了什麼,而且指向這篇文章是怎麼來寫的,爲什麼這樣來寫。學生的思維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不是膚淺的,而是深刻的。這一點我認爲是很有價值的教學,也是當前所討論的有效教學,它是在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的一個突破,一個新的發展,實現瞭解讀文本的一個跳躍。二是立足文本,凸顯對語言的品味。對幾個問題的思考,都始終沒有離開“語言”這一工具。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根本。唯有不斷地讓學生接觸語言,才能進而讓學生析文入理,感受到語言背後深藏着的豐富意蘊。另外,對語言的品析,都是隨即進行,很自然,很巧妙,沒有生硬之感,自認爲這就是所謂“行雲流水”吧。

我還想說說關於主題思想的深刻認識。作者莫懷戚談到《散步》時曾這樣說:我的寫作目的是“強化生命,淡化倫理。一是倫理說得太多,出新很難,二是生命之說不但本質,而且人性與動物性的參照也出來了——只有人類纔不但保護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年老的生命。”至於通過文本教學怎麼樣“強化生命”,我還只是處於“跟着感覺走”階段,還不可避免的帶有“倫理教育”。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不管怎麼說,我已經有了這樣一個意識,應該算是在追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