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詠柳原文、翻譯及賞析1

  詠柳 宋朝

詠柳原文、翻譯及賞析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譯文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便飛快的變綠了。

只懂得用它的飛絮矇住日月,卻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註釋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飛花:柳絮。

  賞析

《詠柳》是一首託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鞏。曾鞏少即見長於文章,他的文風,雍容平易,不露鋒芒,而曲盡事理。他的一些詠物詩寓意很深,如這首《詠柳》,就把春天的柳樹比擬爲得勢便猖狂的小人,藉以諷刺邪惡勢力。

詩的前兩句是說:當春天剛到來的時候,零亂的柳條還沒來得及轉變爲淺淡的青黃色,它就倚仗着東風吹拂而飄忽搖擺,氣勢更加猖狂。詩剛開頭即語帶嘲諷、蔑視,它描寫“亂條”如何倚仗權勢,張牙舞爪,逞性妄爲,實際上是在爲全詩主旨作準備,亦即古人所謂“蓄勢”。

蓄足了氣勢,則必然有力地得出顛撲不破的結論,於是後兩句水到渠成,警語立出:那些柳條只會使柳絮飛上半天,企圖遮蔽日月的光輝,卻不知秋季來臨,天地間還將有一場又一場的嚴寒霜凍,到那時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爲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它對那些得志一時的小人提出了嚴正的警告,振聾發聵,促人警醒。

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 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詠柳原文、翻譯及賞析2

古詩《詠柳》

作者:曾鞏

原文: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譯文: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狂扭亂舞。

把它的飛絮想矇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註釋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這兩句形容柳樹在春天綠得很快:柳條似乎還沒有發黃,但趁着東風吹暖,一下子便飛快地變綠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飛花--柳絮。

③這兩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飛揚,遮天蔽日,要知道還有清霜臨降、柳葉飄零的時候啊!

賞析:

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柳絮在東風相助之下,狂飄亂舞,鋪天蓋地,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變初黃”,準確地點出了早春季節,此時柳樹枝上剛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淺黃”的新柳。第一、二句寫凌亂柳枝憑藉東風狂飄亂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詞,對柳樹的愚蠻可笑加以嘲諷。詩中把柳樹人格化的寫法,以及詩人對柳樹的明顯的.貶抑與嘲諷,使這首詩不是純粹地吟詠大自然中的柳樹。 詠柳而諷世,針對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勢利小人。將狀物與哲理交融,含義深長,令人深思。

  早年經歷

元稹的家庭世代讀書爲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經擔任過南頓丞,父親元寬也曾經擔任過兵部郎中。元稹長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背誦古詩。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八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不願供養後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只好帶着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孃家,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堅強賢淑的母親沒讓生活的重擔壓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強對子女的教育。

鳳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會一時比較安定,元稹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母親鄭氏賢能知書,善於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稱讚:“今夫人女美如此,婦德又如此,母儀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謂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謝上表》中曰:“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布體,食不充腸。幼學之年,不蒙師訓,因感鄰里兒稚,有父兄爲開學校,涕咽發憤,願知詩書。慈母哀臣,親爲教授。”可見元母不僅持家有道,還親授元稹詩書,擔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元稹自小勤奮好學,不僅直接受教於母親,還常常從鄰人家裏借書,然後徒步去姐夫陸翰家求教。表兄胡靈之又教他詩歌格律和騎馬射箭。九歲時,元稹作詩成熟,驚歎於長輩。因成長於民間,他對邊塞風雲和農村凋敝已有所瞭解。

初進宦海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十五歲的元稹以明兩經擢第。唐代科舉名目甚多,而報考最多的科目則爲進士和明經兩科。不過兩科相比也有難易之分,進士科難,“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經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而唐代文人也更爲看重進士科。元稹爲儘快擺脫貧困,獲取功名,選擇投考的爲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一戰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卻一直無官,閒居於長安。但他沒有終止勤奮學習。家庭藏書給他提供了博覽羣書的條件,京城的文化環境和他的廣泛興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養。次年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百首悉心讀之,始大量作詩。

貞元十五年(799年),二十一歲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於河中府。此時,正當駐軍騷亂,蒲州不寧。元稹藉助友人之力保護處於危難之中的遠親。亂定,與其家少女相愛。不久,元稹牽於功名,西歸長安應制科試。

選婚高門

貞元十八年冬(802年),元稹再次參加吏部試。次年春,中書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祕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二十四歲的元稹與大他八歲的白居易同登書判拔萃科,併入祕書省任校書郎,從此二人成爲生死不渝的好友。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門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後,纔有結婚高門的資本,如今作了校書郎,這時,元稹正值風華正茂,才華橫溢,自然就把終身大事提上了日程。據韓愈《監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韋氏墓誌銘》雲:“選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時始以選校書祕書省中”,元稹授校書郎後不久便娶韋夏卿之女韋叢爲妻。十月,岳父韋夏卿授東都留守,赴洛陽上任,由於韋叢是”謝公最小偏憐女”,割捨不下,於是元稹、韋叢夫婦一同侍從韋夏卿赴洛陽。元氏在洛陽沒有住宅,元稹夫婦就住在東都履信坊韋宅。

一貶江陵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元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爲第一名,授左拾遺。元稹一到職立刻接二連三地上疏獻表,先論“教本”(重視給皇子選擇保傅),再論“諫職”、“遷廟”,一直論到西北邊事這樣的大政,同時旗幟鮮明地支持裴度(時任監察御史)對朝中權幸的抨擊,從而引起了憲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見。元稹奉職勤懇,本應受到鼓勵,可是因爲鋒芒太露,觸犯權貴,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滿,九月貶爲河南縣尉。白居易罷校書郎,亦出爲縣尉。此時,母親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此後,三十一歲的元稹被提拔爲監察御史。

元和四年春(809年),奉命出使劍南東川。初登官場,意氣風發,一心爲民,報效國家,遂大膽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民衆的廣泛歡迎和崇高讚譽。白居易更是作詩贈他“其心如肺石,動必達窮民,東川八十家,冤憤一言申”。這一舉動觸犯了朝中舊官僚階層及藩鎮集團的利益,很快他們就找了機會將元稹外遣——分務東臺。東臺就是東都洛陽的御史臺,用意在於將他排擠閒置。即便遭受到這樣的打壓,元稹仍然堅持爲官之初的原則,秉公執法。元和四年(809年),正值仕途受挫時,其嫺熟聰慧的妻子韋叢盛年而逝,韋叢之死,對元稹打擊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於難遣傷痛,元稹寫下了有名的悼亡詩——《遣悲懷三首》。

詠柳原文、翻譯及賞析3

《詠柳》作者是唐朝文學家賀知章。其全文古詩如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前言】

《詠柳》是盛唐詩人賀知章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物詩。詩的前兩句連用兩個新美的喻象,描繪春柳的勃勃生氣,蔥翠嫋娜;後兩句更別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爲“剪刀”,將視之無形不可捉摸的“春風”形象地表現出來,不僅立意新奇,而且飽含韻味。

  【註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裏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翻譯】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裏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賞析】

首句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爲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採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後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的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古代質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繫起來,而且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中國是產絲大國,絲綢爲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麼,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綠絲絛”繼續聯想,這些如絲絛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讚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後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這兩句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緻,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詠柳原文、翻譯及賞析4

唐代:吳融

自與鶯爲地,不教花作媒。細應和雨斷,輕只愛風裁。

好拂錦步障,莫遮銅雀臺。灞陵千萬樹,日暮別離回。

吳融

吳融,唐代詩人。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融生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於唐昭宗天覆三年(903),享年五十四歲。他生當晚唐後期,一個較前期更爲混亂、矛盾、黑暗的時代,他死後三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因此,吳融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帝國走向滅亡的見證者之一。

發商州

唐代:白居易

商州館裏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

若比李三猶自勝,兒啼婦哭不聞聲。

詠柳原文、翻譯及賞析5

詠柳 / 柳枝詞

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裏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註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詩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裏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1、龔勳.中國兒童成長必讀書 唐詩三百首.北京市:華夏出版社,20xx年:42頁

2、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精解 國小生版.長春市:吉林攝影出版社,20xx年:211頁

鑑賞

首句詩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詩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爲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詩。還有南朝蕭繹《採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後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古代質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繫起來,而且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詩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中國是產絲大國,絲綢爲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麼,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詩由“綠絲絛”繼續聯想,這些如絲絛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詩來讚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後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這兩句詩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緻,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後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賞析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着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爲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詩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嫋嫋的風姿;下句詩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