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通用14篇)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1

這周講的是《流動的組織——血液》。學生對血液有一定的瞭解,但對於血液的組成成分的瞭解比較欠缺。學習這節不僅要了解血液的組成和功能等知識,還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這節課安排了三處小組合作學習。第一處是利用課本的“資料分析”,教師先給予學生引導,然後學生組成四人小組,根據課本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然後發言交流。

第二處是介紹血細胞,教師先以“紅細胞”爲例,從“形狀、特點、功能”三個方面來分析,給學生做示範,然後要求學生參照教師的分析方法,以小組爲單位,通過觀察課本的圖片,閱讀分析課文的信息來掌握白細胞和血小板相應的知識點,並完成表格,課上交流。

第三處是在學完整節的內容後,讓學生來當“小醫生”,以小組爲單位分析“血常規化驗單”。

通過這三個環節的合作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點,而且對能力也有一定的培養。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2

上學期我們生物組的劉鳳榮、曲宏偉兩位老師就《流動的組織---血液》一課進行了作課,課後我們進行了認真的研討。現在由我代表我們生物組就此課進行反思。

血液對於每個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說學生熟悉血液是因爲每個學生幾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驗血的經歷,對血液的顏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認識,還可以從報刊、雜誌、電視和廣播中獲取到有關血液的信息。說學生對血液陌生,是因爲學生大都不知道血液裏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種成分各有什麼功能。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兩位教師根據我校“教、學案”的要求,注意培養學生課前自學能力,注意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將課堂交給學生。教師主要不是在講,二是在引導學生;學生不是在聽,而是在進行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劉鳳榮老師的課,首先從生活中的經驗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及興趣。通過學生對血液認識的講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接着,出示加入抗凝劑的.血液圖片,讓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概括血液的各組成成分。然後讓學生觀看大屏幕,自學教材,歸納教師提出的有關血漿問題,以培養學生自學、歸納知識的能力。接下來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血細胞中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在學生歸納不完整時,教師及時補充講解,達到突出重點、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資料、合作學習的目的。然後,與生活實際相聯繫,讓學生談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有關知識:貧血時應怎麼辦;缺氧時怎麼辦;受傷時的膿液是什麼等問題,體現了知識服務與生活的目的。接着播放視頻材料學生觀看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後,通過選擇、判斷、填空等題型,公國所學新知,鍛鍊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解題和實踐能力。學生閱讀課後的知識,將知識進行拓展。瞭解鮮血和骨髓捐獻的意義,並認同義務獻血和骨髓捐獻,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課後我們進行了研討:認爲把視頻播放放到學新知前會更好些。因此,曲宏偉老師又根據研討作了一堂課。

從兩位老師的課堂上也反應出兩點共性問題:

1、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能力不強。顯微鏡的使用不熟練;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差些。因此存在有些學生觀望、實驗忙亂、用時過長的現象。這樣就使得課堂時間教緊,有些知識學習發的教匆忙。

2、教師“教學案”的運用還是不很熟練,課前教師下發了預習提綱,學生進行了預習,但課上遇到問題時,教師又不自覺地去講,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又走回老路上去。

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們組成員通過研討認爲:實驗課一定要克服各種困難來上,讓學生多動手,培養他們的實驗能力。對於實驗材料不足的問題,有可能的儘量由學生自己帶來,教師自制等,同時學校也要向辦法給解決一些;“教學案”的運用教師要大膽嘗試,不要總怕出問題,要相信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這種教學方式會讓師生雙方都受益。

以上是我們生物組的反思。謝謝大家!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3

血液循環的途徑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第三節第二課時的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大知識點叫抽象,難於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開發多種資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信息,展示資料,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把學生從學習的邊緣地帶請到學習的中心地帶。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把抽象變爲直觀,靜態變爲動態,給學生以直觀、形象、動態的刺激。

1、引入通過多媒體,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爲學生易於接受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血液循環掛圖來觀察血液循環的途徑。並設問:張強腳趾發炎,前臂靜脈注射,能否治療炎症呢?學生參照課本上的血液循環模式圖進行小組討論並獲取結論。

2、新授。在方法上,教師一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分析討論等手段,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以觀察血液循環的途徑演示動畫爲探究活動的突破口,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學生愉快而全面地接受新知識。

血液循環的途徑:(1)體循環途徑,出示掛圖講述:教師提問:體循環開始於哪個腔?先後經過哪些血管?終點是哪個腔?學生觀察、思考﹑討論體循環途徑並在草稿紙上畫出,動脈血用紅筆表示,靜脈血用藍筆表示。討論組代表口頭回答。(2)肺循環的途徑。點撥提問:1、 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與肺泡發生了怎樣的氣體交換?2、 經過體循環和肺循環,血液成分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按照體循環的推理方式完成肺循環的模式圖,學生代表口頭說出血液成分的變化。

3、知識反饋討論。讓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提高他們的識圖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即能力培養的同時,基礎知識也再次鞏固、昇華。教師給予討論提綱:1、 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還是有先後順序?2、動脈裏流動脈血,靜脈裏流靜脈血,這樣的觀點對嗎?

4、小結。學了本課,你對血液循環的意義有什麼認識?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4

營造學習氣氛 增強課堂生機 從事國中生物教學工作十餘年了,常有一種失落感,本來應該是充滿着生命氣息的生物課堂,常常因爲不當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而變得死氣沉沉,被學生痛苦的形容成“死物”課。要想真正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生物教學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必須想辦法使學生關注生物課堂。應在如何營造課堂學習氣氛上多下功夫。 “血液循環”一節課的教學實踐,讓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細想起來,這節課我成功做到了以下兩點:

一、 更新觀念,還生物課以生趣 以前講“血液循環”,只會照本宣科,讓學生聽枯燥無味的講解,學生很容易被淹沒在學科知識的海洋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循環途徑和血液成分變化,學生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只記得空白的知識本身。

現在再講,先放下對教學目標的急切追求,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孩子們饒有興趣地完成了哈維的血管捆紮實驗,自己動手通過顯微鏡看到了小魚尾鰭內生生不息的血流。相信孩子們肯定感到新奇,也肯定感到喜悅——因爲他們再也不是機械記憶“紙質的生物”,而是感受到了生命本身;再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可以向科學家那樣去完成科學探究。

我有理由相信,抓住機會讓學生動手、動腦,學生自然將心思迴歸到課堂中來,自然將精力放到學科知識上來,自然可以體驗到“學”的輕鬆。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策略的更新自然也影響到教師自身的心情,也會體會到“教”的快樂。

二、 鼓勵合作,還生物課以生機 以前我的課堂死氣沉沉,是因爲“我的課堂我做主”的思想長期禁錮着我,也禁錮着我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常是我喋喋不休的講解,提問和回答只是“串場詞”,學生沒法自主交流,更不能自我展示。

《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課堂學習不單是“老師講,學生聽”的過程,也不是完全由學生一個人獨立完成的過程。因爲,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堂中老師只是機械地“死添硬灌”,把學生當作是機器,是老師工作的目標和對象。學生只有義務被動接受,沒有權利合作,沒有權力思考,更沒有權利質疑。這種課堂是死氣沉沉的課堂,是壓抑甚至是摧殘學生的`課堂。

備課時,我意識到課堂模式應該得到改變,我的思維更應該更新,應該將課堂還給孩子們。指導思想變了,課堂模式也就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孩子們不像以前那樣拘謹,不像以前那樣只會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只要老師肯放手,孩子們也是那麼的充滿生機!

現代的教育理念提倡合作學習,要求老師把課堂建設成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密切合作,共同發展的天地,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學會人際交流,學會互相幫助,和諧競爭。改變了過去傳統的課堂氣氛和師生行爲模式,自然會使課堂充滿生氣,自然會讓同學們充滿希望,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5

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九章人體內的物質運輸第1節《血液》的第2課時。通過本課教學,我對雅行教育下“導學案+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有了進一步瞭解,體會到了實踐促成長。

我想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通過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這也是一再學習的過程。本課教學我認爲自己成功之處有幾點:

1、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課前學生收集資料、多媒體課件的利用、展示臺的使用、學生相互討論與展示等。

2、注重理論聯繫實際,落實雅行教育。在教學中,我沒有過分地去依賴教材,過分地偏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緊扣文本中幾個主要問題,在合作探究中,引導學生理解血液的組成和功能,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在課堂設計上努力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貧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體血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啓發學生思考(如:試管中血液爲什麼會出現分層現象,爲什麼對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時輸血。三種血(細胞有什麼區別等)讓學生在探究、參與、互動自主學習中體現關心他人,關愛生命的思想,巧妙地對學生進行雅行教育。

3、“導學案+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效果明顯。我積極實行學校的教學模式,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通過導學案,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交替進行。小組學習過程中,組內分工明確,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相互展示,能最大限度上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很好地提高整節課的.效率。

但是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時間安排不夠恰當,出現先鬆後緊,小部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還有待加強,課後習練訓練形式要多樣,以更好落實雅行教育下“導學案+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6

個人認爲做得還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比較注意知識點的引入。比如利用複習提問引入血液循環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環過程中的氣體交換引入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還有利用體檢時體檢表引入心率、脈搏和血壓的'概念等。

2、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如課前學生收集資料,多媒體課件的利用,學生相互討論、親手實驗探究等。

3、基本上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貫穿整節課,每一個問題、實驗學生都積極思考、參與,其中測量脈搏和血壓的實驗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到最高點。

但是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據課後作業的反饋,少部分學生對於血液循環的路徑還有點模糊,究其原因,個人課後也和各位老師進行了交流。我覺得這主要是對於血液循環的動畫沒有利用好。由於血液循環的途徑是個難點,如果只根據教材中的插圖學生較難理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動畫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來突破難點。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7

在本節的教學中,心臟就是一難點,比起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來講,血液的循環途徑更抽象更難理解!所以在講授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我先板圖回憶上節課心臟的結構以及它各腔所連接的血管名稱,因爲只有把各腔的名稱和血管的`名稱記住了,本節課的知識就可化難爲易了。血液的流動途徑是《血液循環》一節的主要內容,卻看不見,摸不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過去,我常用“講述+板畫”的形式,雖然也能強調重點,但既不真實,又缺乏動感,學生不易理解。如果把血液的流動途徑製成CAI課件,通過教師隨意控制血液流動的快慢,以及在獨立顯示出血液與細胞,血液與肺泡之間物質交換過程的動畫後,學生很容易掌握知識,記憶深刻,並且能使學生主動的投入學習之中。

在這節課的講授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誤認爲:動脈血管流動脈血,靜脈血管流靜脈血,在這個地方,我一再強調一點:動、靜脈血的區別不是輸送它們的管道——血管的類型,而是血液中的氧含量的多或少!氧含量多——動脈血(顏色鮮紅),氧含量少——靜脈血(顏色暗紅)。而且只有經過毛細血管部位發生物質交換過,氧含量纔會發生變化,這兩種血液纔會發生轉變!在全身毛細血管處,氧被送進組織細胞利用,所以血液中的氧含量是由多變少,所以是由動脈血變靜脈血;而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是去補充氧的,是由少到多的變化,所以是由靜脈血變動脈血!

本節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儘量聯繫生活實際,應用多種教具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例如講解血壓的形成原理時,需要結合心臟活動的特點和動脈管壁的特點,說明爲什麼心室收縮時,血壓達到最高值,心室舒張時,血壓下降到最低值。在理解血壓形成原理後,還向學生介紹一些保健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並讓學生學會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測平靜狀態下和800m賽跑結束後的心率,並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體現體育鍛鍊對心臟的影響。同時選派幾名學生向醫生請教“心臟爲什麼會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動”進一步明確心臟的功能。另外,在習題配置時儘量選擇一些聯繫實際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8

《血液循環的途徑》這一節內容在七年級下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與教材中很多章節內容有着密切的聯繫,是學生理解人體新陳代謝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與此同時本章內容還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血管和心臟共同構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它們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遍佈全身的管道,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主要是這些管道來完成的。因此。學習血管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生學習人體內物質運輸的基礎。由於心臟結構較爲複雜,特別是瓣膜的結構和功能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較爲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心臟的結構觀察,充分利用教科書上的插圖、教學掛圖、以及結構模型等加強直觀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摸一摸自己頸部或腕部的動脈的搏動,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靜脈)等,使學生對動脈和靜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體循環和肺循環共同組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學生明確了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也就掌握了人體內物質運輸的主要過程,同時爲學習能量的供給、人體廢物的排出等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於七年級學生缺乏相應物理和化學知識,因此對血液循環過程中成分的變化的原理難以理解。另外,在測量血壓過程中,如何斷定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值,作爲初學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實習測量血壓也是本書內容的難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掛圖、投影及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讓學生明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並通過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說明血液循環過程中成分的變化。對於實習測量血壓的教學,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精心組織安排,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9

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這樣落實比較好:

一、要讓學生牢記好相關知識:

1、區分動脈、靜脈,

2、認識心臟的特點: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心臟內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房室瓣、動靜瓣;動脈與心室相連,靜脈與心房相連。

3、血液循環總是從心室出發,回到心房。

二、從需要出發,理解血液爲什麼要不停地流:

細胞要進行生命活動,必須不停地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同時把代謝產生的廢物帶走,而人體細胞不能直接從外界環境中去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把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去。所以必須依賴循環系統運送。

1、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物質和能量,而能量又來自組織細胞中有機物分解,分解有機物時需要消耗氧氣。所以細胞中有機物必須不斷補充,且氧氣含量總是很低;

2、當血液流經組織細胞時,血液中的有機養料、氧氣含量較高,血液中的有機養料就會擴散到組織液中,再由細胞膜運輸到細胞內,氧氣會直接擴散到組織細胞中。而組織細胞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會擴散到血液中。所以,經過體循環後,動脈血會變成靜脈血。

3、肺循環中爲什麼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會跑出去呢?因爲當血液流經肺泡壁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肺泡,所以二氧化碳會跑到肺泡中去。而肺泡中的氧氣濃度又遠高於血液中的氧氣的濃度,所以肺泡中的氧氣會跑到血液中來,這樣靜脈血就變成了動脈血)。把這個原理跟他們講清了,他們才能理解經過體循環後,動脈血變成靜脈血以及經過肺循環後,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記憶,才能記得牢。

三、講解好特殊器官的血液循環,如血液流經小腸、腎臟時血液成份的變化。

我想如果落實好了上述問題,關於血液循環這個內容及習題,不管從哪個角度考查,學生都會不覺得太難了。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中不足:

從課堂練習情況來看部分同學沒有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沒有積極的動腦思考,小組互動相對少一些,小組合作的默契度不夠,信息化技術的利用還可以更廣泛,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

改進措施:

1、綜合能力的培養是重點。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歸納能力,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閱讀識圖的能力,文字表達的能力。

2、重視探究實驗教學。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實驗資源,積極開展各類生物實驗,調查活動,資料蒐集等,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達到理論實踐的統一,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但由於實際困難,導致我們現在是“老師講實驗,學生記實驗、讀實驗、背實驗”。以後要盡力創造條件,保證實驗課的`開課率,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以適應課改的要求。

3、在以後的教學中多鼓勵學生思考,課堂上多提出有思考深度的問題。

4、儘可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的直觀教學效應,這樣能夠很好的挖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培養思維能力,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11

給學生講到人體內流動的組織——血液時,學生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其中包括的成分,但是,各自具體的作用不清楚。

學生對這樣的內容還是很感興趣,也渴望知道,因此,我將這些內容與常見的症狀聯繫起來。如,血液之所以呈現出紅色,是因爲其中的紅細胞是紅色,而且可以攜帶氧,運輸到全身各個部位,由此聯繫到七年級第一學期講到的一道聯繫"生活在高原地區人的紅細胞數目爲什麼比平原地區人的`多?"現在學生幾乎都可以回答對。再有,貧血患者經常會出現頭暈,臉色蒼白的症狀,原因就是體內的餓紅細胞數量相對比較少。再如,血小板的作用是凝固血液,而大家知道的白血病患者的主要典型症狀就是血流不止,這時學生都會想到這樣的患者是因爲血液中血小板數量不足。

用這樣的方法給學生講這些內容,學生很容易接受,而且上課的氣氛也活躍。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12

這節課在課堂設計上努力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貧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體血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啓發學生思考(如:試管中血液爲什麼會出現分層現象,爲什麼對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時輸血。三種血細胞有什麼區別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參與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

我還注重了學生的合作討論。把難的問題拋給學生,通過集體討論來解決問題,教師儘量做一個引導者。通過這些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化了,在觀察、實驗、文本解讀、資料分析、討論中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以學案爲載體,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注重了講練結合,每解決了一個問題,通過“請你來解答”讓學生練一練、分析回答、歸納總結等不同方式進行鞏固基礎或應用分析,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落實。

通過教學發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待解決和提高:

1、有些問題留給學生思考時間過短,所以出現了問題解決時學生不積極的現象。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應再充足一些,再“放一放”儘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2、評價太單一,缺少鼓勵性評價。

3、提問時還不能充分兼顧全體學生。今後提問學生時關注的面再大一些,儘可能照顧全體,如可以採用動手畫一畫,寫一寫,小組合作討論等不同方法,儘可能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

4、有些問題處理方法不是特別有效。在問題解決時發現所用方法對知識點的突破並不是很有效,有些學生還是不理解。可以利用實驗觀察進行突破。

以上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引以爲戒。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13

心理學研究認爲:當人處於積極的情緒時,各方面的機能都處於亢奮狀態,教師教學的輕鬆,學生才學的愉快,創造自然、輕鬆、愉快的教學氣氛,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去學習,主動去發展,有效地去解決學習中的困惑,開發出更多的'潛能。因此,在本節課的進行中,爲了解決難點問題,血液循環路線,先重點解決心臟結構問題。我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讓學生充分觀察,自己總結出記憶的技巧並在小組內交流,而教師只是在旁邊做引導者,效果非常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同學掌握了這一部分內容。

在此基礎上,我把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路線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分析。對比這兩條循環路線的共性和差異。總結記憶的竅門,即可之記憶一個,根據它們的區別來掌握另一個,這樣既降低了記憶的難度,又讓學生學會了比較記憶的方法。效果比較顯著。

七年級生物下冊《流動的組織-血液》教學反思 篇14

回顧本章的課,全章的知識沒有全面梳理,應該讓學生的知識形成一個鏈,讓知識更系統化,使教學更趨於流暢和完善。

現在推行的是教學當堂達標,一節課下來有沒有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主要是通過課堂測試來評價。一種好的評價方式會讓學生樂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上,需要師生合作,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這樣能把教學效果推到一個高的水平。不過因爲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效果不同,同學們的完成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同學能很輕鬆地填完,但也有的同學填得很吃力。

通過做作業鞏固所學的知識,作業的佈置很重要。但是生物學,知識零碎,選擇題較多,因此多留簡答題,預先在各種材料中把有價值的簡答題選擇下來,經過裁剪、粘貼複印下來,把有價值的題集中保留下來,一舉多得。

整章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新的教學規律;要求教法上有創新;知識點上有發現;組織教學有新招;解題方法有突破;啓迪得當;訓練到位。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確實不易。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讓探討和創新成爲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