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開學第一課》五大節課講什麼

上課啦~上課啦~《開學第一課》如約而至!2017年9月1日晚上9點,CCTV-1,《開學第一課》就要和大家見面了,那麼今年除了有精彩的五大看點外,還有什麼精彩課堂呢?一起跟小編來看看《開學第一課》的五大課吧!

2022年《開學第一課》五大節課講什麼

  ▌2017《開學第一課》精彩五大節課

  第一節:字以溯源

從源遠流長的漢字說起。在這節課上,撒貝寧帶着一個仿製的甲骨上臺,講述中國漢字強大的生命力。甲骨上是“雨”的象形文字,不少小朋友現場認了出來。

撒貝寧說,這個字穿越了三千多年歷史,到今天依然能夠認出來。漢字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源頭,它的流傳演變記錄着中國漫長的文化歷史。

理查德·西爾斯,1950年出生,美國人。他花了20年的時間將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並放到網上,中國網友深受感動,因此稱呼他爲“漢字叔叔”。

一次心臟手術差點奪去了“漢字叔叔”的生命,在病榻上,他開始思考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由此萌生了電子化《說文解字》的念頭。

2002年,“漢字叔叔”創建了漢字字源網,由於得不到關注和資助,他陷入貧困潦倒、旅遊簽證到期、護照被沒收、第一次面臨限期離開中國的窘境。

“漢字叔叔”並沒有因此放棄。所幸的是,他得到了北京師範大學的一份教職,可以邊教物理邊研究漢字,他爲能在中國做老師而驕傲:

“我總覺得我能改變這些年輕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點點。”

一個年近七十歲的外國人,都在不斷爲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努力奮鬥,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保護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呢?

王寧,195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從事漢語研究與教育工作長達六十餘年,是現代著名的文字訓詁學專家,中國傳統語言學的重要繼承人之一。

上世紀60年代,王寧教授去到了青海牧區開展掃盲工作,她深深地被老百姓對文化的渴望震撼,這一停留便是28年。

王寧教授說,漢字和漢字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

爲了將傳統文化鞏固在每個人的血液中,王寧教授盡其所能,研究漢字從未停歇。其中,“甲骨文”也是王寧教授研究的漢字之一。

王教授現場演示了“正”、“直”兩個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行不離軌就是正,目不斜視就是直。

漢字造字的意圖告訴我們:看清道路,奔向目標。

一筆一劃中涵蓋豐厚的歷史底蘊,漢字帶領我們感受過去,思考未來。它不僅是智慧的結晶,更是傳統文化中不能缺失的根基。

  第二節:武以振魂

在這節課上,主持人帶領大家做起了武術闖關接力遊戲,包括考驗平衡的梅花樁、考驗腿功的踢氣球等。

現場主持人還請出了螳螂拳、太極拳和八極拳等三門傳統武術的傳承人於海、陳正雷、王世泉。

請他們介紹傳統武術的奧祕和魅力,讓觀衆體味勢如破竹的氣勢和浩然正氣的風骨。

正在熱播的電影《戰狼2》的導演兼主演吳京也通過視頻發來問候,詮釋了對武術的理解。

  第三節:文以載道

這節“課”上,有“瑜老闆”之稱的著名青年京劇演員王珮瑜(左)用京劇唸白表演了蘇軾著名詩詞《水調歌頭》。在她身旁是4個不同京劇造型的旦角小演員,舞扇揮劍,水袖翩翩。

主持人董卿分享了古典文學的浸潤,她說文學承載着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凝聚着共同的文化記憶,展現着中國人的風骨,它永遠是我們的中華驕傲。她請上了我們前文提過的,通過翻譯將中國文學發揚光大的許淵衝先生,請他分享自己對於翻譯的理解。

董卿、吳磊、任嘉倫還和現場的小朋友們做起了拼字成語遊戲,每組5人,其中4人用身體拼字、1人猜字並說出包含該字的一個成語,如雪中送炭、奮筆疾書等。

  第四節:棋以明智

這一節“課”看似是以“棋”爲主,其實說的是“琴棋書畫”這一國粹文化。

曾與“阿爾法狗”進行圍棋對戰的青年棋手柯潔也來到現場。

柯潔說對戰機器人是在挑戰自我,“職業棋手一輩子可能就只能練一兩千盤棋,但人工智能一天就能練一兩千盤棋,進化的效率是指數級別的。”

他說,比賽到最激烈的時候自己甚至恨不得去後臺把機器人的電源掐了。

回過頭看,柯潔說不管是自己贏還是機器人贏,都是人類的勝利。機器是人發明的,人下圍棋帶着思考、感悟和情緒,機器不會,只是枯燥的計算。

在“琴”環節,主持人撒貝寧先後請上了郎朗和它的兩位愛徒。他們先後和機器人TEO一起彈奏了《幻想即興曲》、《野蜂飛舞》、《彩雲追月》。機器人在速度上贏了,那正式節目時候呢?期待!

  第五節:絲綢新路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源泉,武術振奮着自強的民族精神,文學承載着理想與情感,圍棋蘊藏着智慧的密碼。

它們都是我們的中華驕傲,更令我們驕傲的是,它們在歲月流轉中,在“走出去”和別的文化進行的交流中,煥發出了持久的光芒。

這節課的重要嘉賓之一是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漢語教師米斯巴(右),她被譽爲“巴基斯坦漢語之母”。

她是巴基斯坦第一個本土漢語教師,在巴基斯坦99%會說漢語的人都是她的學生!

2017開學第一課觀後感篇1

看到節目介紹絲路,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絲蟲之路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總是想起那滿載輝煌的古道。跟着漢使張騫的駝隊,從長安出發,飲一杯送元二使安西的酒,西出陽關。一路走來,歪歪斜斜的足跡,印滿歲月裏不尋常的邂逅。

撫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長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動秋天的根鬚,卻在仰天一瞥時看到了遠天的歸鴻,我聽到了昭君出塞時那悽婉的琵琶聲,看到了蘇武牧羊時緊握的漢使旌節;目睹了李廣自刎前憤怒成一團燃燒的火焰。心上有一堵斑駁的城牆,永遠地橫亙着。樓羣中的西域,西域中的絲綢路,像一顆疲倦的星辰,在銀河裏沉浮,落落孤寂。溫柔的綠死了,潺潺的流水乾了;大廈古雕樓的飛禽走獸,凝望着慘白的月亮。站在寒意深深的魔鬼城前,只有幾堵斷壁殘垣在風沙中演繹着一個古城的興衰榮辱。遙想大漠絲綢路,孤傲地懸着它世紀的心思。就這樣獨步在磚石構成的豐碑上,已經枯死的沙柳,佇立着怪影,印證着千年前的繁華。沒有盡頭的巷子啊!無數的門,無數聲“吱呀”,無數人們的身影。來了一撥又一撥,在未曾乾涸的溪石上,捶打漿洗的麻衣,難掩的一串漸遠的蹄聲……叮叮噹噹的詠歎裏,有多少魂魄穿過黑夜的隧道,敲打歷史的迴音壁。晨霧裏睜開眼,絲綢之路的商人都閒坐成羅漢,無法酣眠。我真想走上去摸摸雪白的鬍子,不——是雪一般的沙礫。

西部大開發的步伐已經啓動,而生態的步伐卻沒有以相應的速度推進。我希望我們的西部,不要成爲絲綢之路。綠意全無,黃沙漫漫……

2017開學第一課觀後感篇2

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於9月1日21時播出啦,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以“中華驕傲”爲主題。

今年的舞臺被佈置成一個打開的“書卷”的造型,兩側是捲起的書邊,在“書卷”下,是兩排一共32套課桌椅,簡直就是教室的模樣。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96歲的北京大學教授許淵衝爺爺。他長期從事文學翻譯工作,已有六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被譽爲“詩譯英法唯一人”,他還曾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很多我們熟悉的中外名着都是通過許淵衝爺爺的翻譯才能爲我們所熟知。他說自己每天都至少翻譯一頁紙,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點,有時也會半夜坐起,打着手電筒寫下想到的內容,生怕第二天忘記。

許淵衝爺爺說:“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那就是我要翻譯到一百歲,把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傳播到海外。”

我們做爲年輕的學生,應該向許淵衝爺爺學習,爲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後向着目標前進。

2017開學第一課觀後感篇3

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終於播出啦,今年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關於中華驕傲歷史書上寫了很多很多,如四大發明、精美的瓷器、絲綢等等。但我覺得漢字更有代表性。正如節日中王寧教授說,漢字和漢字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一筆一劃中涵蓋豐厚的歷史底蘊,漢字帶領我們感受過去,思考未來。它不僅是智慧的結晶,更是傳統文化中不能缺失的根基。

漢字,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字,同時又是一種文化,它在中國傳承了數千年,蘊藏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保留了古人的思想。

漢字是一種擁有無限魅力的文字。日本、韓國等國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的。

漢字正在飛速向國外推廣,現在,美國有了“孔子學院”,許多美國人,都到那裏去學習中國的漢字。

漢字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只有漢字才能獨享“藝術”這個詞。漢字能寫得像水滴滑過荷葉般輕柔,行書流暢,正楷端莊,而英語,只被束縛在四線格中,鬆也鬆不開。

漢字是有趣的,有的是象形字,模仿得惟妙惟肖,如“人”字,不正像一個人伸長了腿在走路嗎?還有的是諧間字,有地方口音的人,有時會因諧音鬧笑話。

所有的漢字都不是僵硬的符號,它們都有各自的含義。我看見“花朵”這兩個字,彷彿聞見了花兒的芳香,看見了花兒的美麗純潔。我看見了“綠草”這兩個字時,我好像站在綠油油的大草原上,一種清涼的感覺向我襲來,我彷彿觸到了小草,柔軟,舒適。當我看到“光”字,我便覺得有一道溫暖的光照射到我身上。暖暖的,柔柔的。我又瞧見了“愛”,一種朋友之間的、家人之間的,一種很溫暖的愛,把你包了起來。當你寫到“人”時,一股敬佩之情傳遍了我身上。

偉大的古人爲我們創造了漢字,讓人類文明得以傳承下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猜你喜歡:

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

2.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作文

3.開學第一課觀後感範文

4.開學第一課觀後感2017

5.今天開學第一課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