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精選8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精選8篇)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深入研究造成馬鈴薯在水中沉浮的條件和變量,從改變液體成分達到改變物體沉浮的目的。在本課中,教師要着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培養學生的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對一些浮力現象已有所認知,知道木頭、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鐵、石頭等會沉入水中;知道物體的體積、大小、重量決定了它的沉浮關係。但對於馬鈴薯能否在水中浮起,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可能會發生爭論,當然學生可能會在課外知道雞蛋能在鹽水裏浮起來,物體在海水裏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定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思考,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目標是可行的。

設計理念

科學課從走進教室就深受學生的喜愛,究其原因,因爲在科學課中可以動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實驗,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法去尋求問題的解決,科學課中的活動性、探究性、主動性深深誘發着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這堂課中教師有意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實驗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後由學生商討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並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計劃。鑑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可能猜測出是鹽水溶液使馬鈴薯浮起來,應該說本課的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並不會成爲學生的學習障礙,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着重考慮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並把這種意識落實到探究過程中去,從而,使學生對浮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使我們的科學課能爲學生今後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認識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成分有關。

2、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細緻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

教學準備

1、教師:兩個200毫升的燒杯,定爲1號和2號(分別盛有100、150毫升的純淨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爲飽和鹽溶液);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一幅天平(備用)。

2、四人小組:一隻盛有150毫升純淨水的燒杯,一個馬鈴薯,一根筷子;實驗袋(一支蠟燭,兩個不鏽鋼調羹,一包火柴,一把藥匙);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觀察質疑、提出假設

1、教師提問:你知道有哪些物體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學生羅列出許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體。)

2、師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叫學生判斷是沉還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會沉。

生:都會浮。

師:(疑惑)這兩個馬鈴薯的沉浮究竟會怎樣,我們怎麼來驗證你們的觀點?

生:實驗。

師:好辦法。我們只要將馬鈴薯放進水裏就能看出來?

生:不對。如果放水的東西不一樣大就不能比了。

生:對呀,應該用一樣大的東西盛。(其他的學生此時也議論紛紛)

師:你們的意思是說實驗的時候還應該有一些條件,這些條件應該公平,對嗎?還應該有哪些公平的'條件呢,各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體現實驗的公平性

⑴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一一板書: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水裏的沉浮

公平條件

(注意點)

一樣大的杯

一樣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兩個馬鈴薯輕輕放進水裏

⑵修訂計劃,體現公平條件

(出示兩隻燒杯1號和2號)

生:兩杯水要一樣多。(教師請一名學生上前監督教師加水的過程)

師:把大的放在1號還是2號?

生:放進1號。

4、觀察實驗,進行科學假設

教師將兩個馬鈴薯輕輕放進杯中,要求學生仔細觀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爲什麼?

生:把它們調換一下。

教師將馬鈴薯調換放入。

(生看到大的馬鈴薯浮,小的沉,興致高了。)

生:水有問題。

師:有什麼問題?

生:2號杯的水密度大。

師:你怎麼知道的?什麼是密度?

生:我在書裏讀到過,密度大的液體產生的浮力大。

師:你很會思考,可是你怎麼來證明2號杯裏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稱一下兩杯水。

在教師幫助下,學生用天平稱出2號杯裏的水比1號杯裏的水重。

師:2號杯爲什麼重?

生:水裏可能有別的東西。

生:水裏有鹽。我以前見到過雞蛋在鹽水裏會浮起來,有一個死海里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沉下去。

師:難道就不會是別的嗎?糖、味精?

生:一定是鹽,我們可以嘗一下。

生:不行,那樣很不衛生。

生:用火燒一下,水乾了就能見到鹽。

生:我現在真想知道水裏到底有什麼!

師:你們覺得這個方法好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師:需要怎樣的工具?

生:鍋。

生:鍋應該小一點,水要少一點。

師:(教師予以表揚、鼓勵)這些東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別的工具替代嗎?(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學生說說注意什麼。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燙着。

師:眼睛離調羹遠些。認真做實驗,仔細觀察。

二、實驗論證,知道使馬鈴薯浮起來的原因是水裏加了鹽,水的成分變化了。

實驗員領取材料,各組開始實驗。

生:是鹽。

生:這白顏色的是鹽。我剛纔嚐了一下是鹹的。

師:(嚴肅的)白顏色的就一定是鹽嗎?沒弄清之前去嘗可很不安全。有沒有更科學的方法來證明這就是鹽?

生:可以在清水裏加鹽,再燒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裏放進馬鈴薯,再加鹽,看它會不會浮起來。

生:可以把他們的方法和起來。

師:這個建議不錯,我們可以試試,你們覺得呢?

(生答略)

師:爲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我們得——

生:制訂實驗計劃。

師:如果老師給你們一杯150毫升的純淨水,一個藥匙和一個馬鈴薯,你們認爲在這個實驗中可以研究哪些項目?

(各小組制訂計劃並展開討論應有哪些實驗項目,如何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然後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實驗計劃進行交流,博採衆長;重點講講自己的計劃中哪部分實驗成功的關鍵。)

生:我們認爲要弄清要幾勺鹽。

生:每次應該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鹽沒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準了。

生:還要記錄馬鈴薯浮還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計劃)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鹽水中浮

要幾勺鹽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還要攪拌

實驗現象

比較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學生通過實驗驗證了水裏含有鹽,是它使馬鈴薯浮起來的)

師:是什麼使馬鈴薯浮?

生:鹽。

師:150毫升純淨水在加鹽前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多了鹽。

生:純淨水更濃了,密度增加了。

生:還有別的方法能讓這個馬鈴薯浮起來嗎?

師:其他同學有什麼新發現、新問題?

生:水裏加進糖行不行?

生:馬鈴薯放在其它液體裏能浮嗎?

生:還有那些東西放在鹽水裏也能浮?

三、課外延伸

師:同學們剛纔提出了很多新問題,老師覺得值得研究研究,我們不妨到課後自己去做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想法,也希望你們有更多的新發現,好嗎?

(分小組討論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制訂計劃,教師適當指導)

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合理地安排了教學內容和活動,較好地估計了學生,在教學安排上儘量突出了教師的適當指導和學生的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制訂計劃、探究論證等,注重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指導學生用科學的視角和方法去論證自己的假設、推論。教師及時制止了其他學生效仿他人嘗食鹽的不科學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了初步的科學“意識”的啓蒙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抽絲撥繭”式地層層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運用常識判斷的方法解決問題,問題選擇較集中,注意了課內外的結合。同時,教學中教師很好地引導學生設計了“變量”和“定量”的關係,強調在比較觀察探究過程中的“公平性”問題。

但是,同樣應該看到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還是較多,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機遇。如果教學設計中一開始教師出示一隻盛水的燒杯,放進馬鈴薯,馬鈴薯沉。此時引導學生有沒有辦法不改變馬鈴薯使它浮起來,在水中加入什麼東西可以使它浮,那樣的教學活動效果又會怎樣呢?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重視學生考慮問題、回答問題的全面性,重視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動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設計一些培養學生“注重事實、善始善終、提出不同見解”的教學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設計點評

設計者着眼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設計此教學案例,在實施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進行適度引導,特別是在引導學生設計“變量”,體現實驗的公平性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本課緊扣教學目標,結課時再次點題,使學生對馬鈴薯在水中浮起來的原因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改變液體的成分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並能由此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在溶解食鹽的環節中,教學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爲四上年級的《溶解》單元教學作好了鋪墊。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 2

活動設計背景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而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學生天生喜歡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現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3、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

把下沉的浮起來,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動準備

大水盆6個,籃子12個,紙、幹木塊、石子、釘子、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實心球、硬幣若干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設置懸念,引發學生好奇心)

二、操作,請小朋友們把桌上的'東西放在水盆裏,看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三、請小朋友們把沉與浮的物體分別放在兩個籃子裏,然後告訴別組的小朋友和老師,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紙、幹木塊、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釘子、實心球、硬幣是沉下去的)

四、爲什麼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卻浮起來了呢?

五、請小朋友們利用籃子裏的東西互相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把紙用石子壓住,把硬幣放在塑料杯裏………。)

六、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會浮上水面。

教學反思

“沉與浮”這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學生的一個突然發現。活動緊密圍繞“沉浮”這個有趣現象而展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慾望。本次活動始終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對物體的沉浮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玩一玩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究物體沉與浮的原因,獲取與物體沉浮相關的知識經驗,並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在本次活動中,我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爲學生髮展開渠。活動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的發展引路。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 3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體驗物體沉浮現象。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能夠根據沉浮現象將物體進行分類。

3、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團結協助能力,滲透環境保護意識。

二、活動準備:

各種操作材料:水盆、紙、木塊、金屬、石子、海綿、塑料、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三、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

老師這裏有一副美麗的圖畫。(出示圖畫)

敘述,在蔚藍的大海里生活着好多各種各樣漂亮的魚,這些魚在大海里遊得多開心呀!可是有一天,這些小魚都傷心地哭起來了,這是爲什麼呢?原來,有一些遊客來遊玩,把好多廢舊垃圾丟到了水裏。這些垃圾嚴重污染了水裏的環境,使小魚生命受到了威脅。

2、“你們想知道人們扔到水裏的都是些什麼嗎?小朋友,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你們認識這些都是什麼物品嗎?(展示桌子上的物品,引導學生認一認,說一說)

3、師:環境遭到破壞,小魚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小朋友你們想幫助這些小魚嗎?那我們今天就趕緊組織一批打撈隊,去幫助小魚把水裏的垃圾打撈上來好嗎?

4、可是,這些垃圾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到了水底,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打撈隊分成兩隊才行,一隊去打撈浮在水面的垃圾,一隊去打撈水底的垃圾。你們說好嗎?

5、猜測活動。

師:小朋友,那你們知道哪些物品會沉到水底,哪些物品又會浮到水面上來嗎?(教師操作演示,引導學生觀察)

6、操作活動。

師: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樣?

教師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探究,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請小朋友對照自己的猜測將材料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

7、師:小朋友你們猜的到底對不對呢?現在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講給大家聽聽?

在此環節中,教師採用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讓學生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和物體大小沒有關係。

8、師:對,它們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小朋友,你們真能幹!發現了這麼多的祕密。真棒!

9、分類活動。

師:小朋友,我們幫小魚把垃圾打撈上來之後,該怎樣處理這些垃圾呢?老師有個提議,我們把它們裝進垃圾箱裏好不好?(出示兩個帶有上浮、下沉符號的紙箱。)

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指導學生認識沉浮標誌,然後把下沉和上浮的物體分類放在兩個箱子裏,讓學生對物體的沉浮現象有所鞏固。)

10、小朋友們學到了這麼多知識,能當一名合格的環保小衛士了,現在讓我們動起手來幫小魚把水裏的垃圾打撈上來吧!大家要記得一定要把打撈上來的垃圾分別放在不同的兩個垃圾箱裏。大家準備好了嗎?開始行動吧!

四、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還有好多上浮和下沉的物品呢!請你們回到家裏仔細找一找,看一看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東西會浮上水面,把你收集到的資料記下來,講給大家聽好嗎?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 4

【活動目標】

1.觀察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初步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對其進行分類。

2.學會用↓記錄沉,用↑記錄浮,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體驗科學探索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學生已認識幾種常見的不同材質的物體,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戲的經驗。

2.物質準備:木塊、鐵製湯匙、乒乓球、石頭、海綿、玻璃球、鑰匙等;幹抹布若干,裝有清水的透明大盤一個,供學生做實驗的實驗盆若干。

【活動過程]

階段一:以情景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1.你覺得什麼物體是可以在水中浮起來的?什麼物體在水中是沉下去的?

2.猜猜看,石頭和乒乓球,它們放入水中會怎樣呢?

(孩子們爭先恐後的發表自己的看法,於是,我說:“不如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好嗎?”)

教師小結

像石頭這樣沉入水底的現象叫沉,像乒乓球這樣漂在水面上的現象叫浮。我要把這個發現用標記記錄下來,石頭在水中下沉用向下的箭頭表示即↓,乒乓球在水中上浮用向上的箭頭表示即↑。

分析與反思

首先借助隨手可見的材料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的討論、驗證教師小結沉浮概念,爲後續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豐富自己的經驗做準備。

階段二:學生動手操作

1.實驗

我將一個裝有清水的盆子、學生和老師共同收集的材料(在這裏對家長朋友長期以來對我們的.支持表示感謝:-D)、記錄紙、筆等投放到區域中。

沉浮實驗開始了,孩子們經過簡單協商決定由宸宸、蕊蕊、曉軒三人逐次把材料投放到盆裏進行實驗,淼淼記錄結果。

2.統計

區域活動結束的小結時間裏,我請淼淼根據記錄表格介紹實驗結果,請宸宸演示操作,這樣一來,學生直觀深刻的認識到物體的沉浮特性。

如:知道了大的不一定會沉(乒乓球)、小的不一定會浮(硬幣),塑料的不一定會浮(班中的塑料螺絲),金屬的不一定會沉(鐵碗)。

分析與反思:

蒙臺梭利曾說過: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由此可見自主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我將本環節重點設置爲學生自由探究物體沉浮特性,過程中我沒有過多幹涉學生,只是向學生講清活動規則(水濺出來要及時擦乾等),鼓勵學生自由操作探索並記錄。

階段三:設疑活動,如何將沉的物體浮上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這個區域活動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參與其中。

經過探索,孩子們對物體的沉浮特性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於是,我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擴展學生經驗:你們能想辦法幫助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嗎?你能想辦法幫助浮的物體沉下去嗎?

問題一出,學生積極動腦思考並在遊戲中進行實驗:

有的說:我把它(紙杯)摁下去不就行了。

有的說:哎,還是不行,你一鬆手它就起來了。

曉軒:等會等會,你使勁摁倒底,(紙杯)進去水了它就沉到底了。

分析與反思

在得到我的肯定後,孩子們積極性更加高漲,他們想出了各種辦法,如:在塑料紙上放東西,這樣塑料紙就會沉下去;把硬幣放在紙杯裏,硬幣就會浮起來,等等。

階段四:物品歸類

1.將浮的物品放在↑的盒子中。

2.將沉的物品放入↓的盒子中。

分析與反思

通過分類,使學生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進一步鞏固。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 5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索活動使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裏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學習簡單的記錄方法,

3、激發對沉浮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記錄表、彩色筆;兩人一份 (玻璃珠、鑰匙、塑料瓶、小石頭、小木塊、泡沫板)、一個塑料盆。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師直接引題“今天我們要來做個有趣的實驗”引題.

2、教師介紹籃子裏的'準備一些材料,思考:這些材料放在水裏會怎麼樣?(浮上來、沉下去)

今天,我爲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東西,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有趣的試驗,你們看看籃子裏有什麼?如果把這些東西放到水裏,它們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呢?

二、試驗:沉與浮

1、教師示範.教師取一塊積木請來猜猜:這塊積木放在水裏會怎麼樣?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請把準備的材料進行猜測,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你們猜木塊放在水裏會怎樣?老師這裏有一張記錄表,把猜測的結果這張記錄表上。木塊浮上來的,那就在在“?”這一列中,我們就在“?”這一列中,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上面加一個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們就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下面加一個小帽子)。

2、實驗,把實驗的結果記在記錄紙上。

按意願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地指導;注意觀察的表現.

鑰匙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它的東西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水了,我們端上這些東西到那邊去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後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小手”這一列中。

3、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後結果。

提問:“有沒有試驗結果和猜測結果不一樣的?”

總結:(出示表格和實物並演示)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東西有`````沉下去的東西有``````

三、提升實驗操作:怎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1)嘗試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

這裏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沉下去的東西不太高興了,它們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們能幫他們想出好辦法嗎?你們去試試看。

(2)、自由操作,鼓勵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

老師不斷總結。如:小石頭原來是沉下去的,誰幫他浮上來的?

小結: 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

四、經驗遷移

發大水時,我們人會沉到水裏,請想辦法使自己不沉到水裏而得救?

誰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我們周圍的東西都沉到水裏,我們人也沉到水裏。這個時候,我們想什麼辦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腳盆、木頭、船等)

五、結束

下一節我們探索怎樣把浮的東西可以沉下去?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 6

活動內容:

科學活動《沉與浮》

活動目標:

1、能觀察發現幾種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

2、學會使用符號做觀察記錄。

3、體驗沉浮游戲的樂趣。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石子、塑料瓶蓋、回形針、吸管、紙片等。

活動過程:

一、以情景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1、出示樹葉、鑰匙,引導學生討論。

2、學生討論:這些東西放入水中後,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二、引導學生探索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且記錄結果。

1、教師出示記錄單,講解記錄方法。

師:老師這有一張記錄單,這一排是老師準備的材料。會浮起來的物品可以當小船,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當小船。等一下,小朋友們在能浮起來的物品打“↑”,在沉下去的物品打“↓”。

2、介紹材料,講解要求。

師:等一下我們分組進行試驗,老師給每組小朋友準備了記錄單、筆、珠子、紙張、泡沫、積木、小石頭、玻璃球、瓶蓋、橡皮泥、裝水的盆、抹布。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將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東西會沉下去,哪些東西會浮起來,並在記錄單上做記錄。小朋友們要輕輕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溼了要及時用抹布擦乾。

3、學生分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勵學生玩多種材料,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並集中記錄結果。

三、與小朋友分享實驗結果。

1、將自己的觀察記錄表與同伴的對比,看看結果是不是都一樣。

2、對有爭議物體教師現場實驗。

四、引出問題“如何幫石頭寶寶浮到水面來?”,拓展知識。

師:剛纔我們請能浮的物品幫助,讓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現在再請小朋友們動腦筋想一想,我們怎樣能不借助任何物品的幫助,讓這些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呢?

五、聯繫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判斷物質的沉與浮,鞏固知識。

活動反思:

將科學現象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爲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使每個學生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讓每位學生都能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和探索,讓學生去感知、去探索,對學生有意識地加以啓發與引導,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學生積極探索,從而發現水的祕密,萌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儘可能地滿足學生在已知的生活經驗中提煉解決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培養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以及科學素養。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 7

【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大班的孩子早就接觸了它,加之學生的天性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時常會發現很多有趣而新奇的現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象,作爲探究的科學教育對象,在活動中我會爲學生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使孩子多感官、多方式的進行科學探索、交流、分享。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2、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求答案。

3、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難點:學習使用↑↓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水、大盆、石頭、葉子、鑰匙、玻璃珠、小木塊、泡沫板、一元硬幣、人手一份記錄表、彩色筆

【活動過程】

1、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

出示一個裝水的大盆(提前在水裏放石頭、葉子、鑰匙等),讓學生觀察水裏的物體。

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的回答會侷限於水中的幾樣物體)。

提問:它們在水裏是怎樣的?

2、通過觀察和提問,引出活動主題——浮與沉的現象。

(1)出示↑符號表示浮在水面上,↓符號表示沉下去。

(2)操作要求:事先猜想哪些物體是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下去。把猜想的答案記錄下來,再進行實驗,最後把自己的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3)教師示範取一塊小木塊,請學生猜猜木塊會是浮還是沉?

(4)教師介紹記錄表:這是一張記錄表,待會我們把記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如:木塊浮上來的,就要向下上的箭頭表示,如果是沉下去的,就要向下的'箭頭表示。

3、學生自主操作實驗。

(1)學生按意願自主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的指導、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如:一元的硬幣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的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他物品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了水,我們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後我們把實驗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2)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後結果。

提問:有沒有實驗結果和我們猜想的一樣的?

(3)總結: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物品有:葉子、泡沫板、小木塊等等

沉下去的物品有:鑰匙、玻璃珠、一元硬幣等等。

4、提升實驗操作:怎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

(1)學生嘗試使原來沉在水底東西浮上來

師:這裏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沉下去的東西不高興了,它們也想浮在水面上,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好不好?

(2)學生自由操作,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學生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

5、經驗提升遷移。

發大水時,我們會沉在水裏,請學生想想辦法使自己不沉到水裏去而得救?

誰有很神奇的力量,但水很大,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我們周圍的東西會沉到水裏去,我們也會沉到水裏去,這個時候,我們要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不讓我們沉下去而得救?(救生圈、木頭、船、腳盆等)。

6、結束。

請朋友回家後繼續探索怎樣把浮的東西沉下去?

【活動反思】

我組織完這次科學活動《沉和浮》發現學生興趣較高,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我對整個活動進行以下反思。

一、擴展學習空間,爲學生髮展奠基。

《綱要》中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要體現既貼近學生的生活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又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經驗和視野。”在活動的中,我能借助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體,讓學生進行探索,有意識地加以啓發與引導,讓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讓學生感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我們身邊”,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提供豐富材料,爲學生髮展開渠。

《綱要》中提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學生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這些材料暗含着學生通過操作和使用能夠達到的適宜的教育目標和內容,這些材料應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這些材料應具有開放性,有多種組合的可能性,能激發學生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變、組合它們;材料應該有較廣的餘地,使學生能用多種不同的路子進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發現。”在活動過程中,我爲學生提供了小筐、積木、有蓋的小玻璃瓶、玻璃球、泡沫、紙塑料等等讓學生去感知、去探索,讓學生觀察物體放在水裏的沉浮現象。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還爲學生準備了各種輔助材料,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玩一玩,動一動,讓學生去想象、去創造,通過自己的操作,發現怎樣會讓沉下去的物體在浮起來?怎樣讓浮起來的物體在沉下去?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好多學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把重的東西放在木塊上會浮起來。把空的瓶子灌滿水就沉下去。等等這樣拓展學生的思維活動。

三、激起學習興趣,爲學生髮展引路。

“興趣是學生的教師”。《綱要》中的科學領域提出了以下目標:“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等。”可見科學領域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保持孩子們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強調學生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對探索的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如:我在活動前先讓學生說說哪些物體會沉下去,哪些物體會浮起來,讓學生先猜一猜,由於學生對有的物體還不理解,所以大多數學生都把積木、有蓋的小玻璃瓶說成是沉的,但我並沒有制止,而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自動手記錄。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哪些物體是浮在水面上的,(積木、塑料花片等等)。哪些物體是沉在水裏的,(重的東西:鑰匙、玻璃球等等)

在活動過程中,我以學習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發現,藉助這種隱性示範,激發學生積極探索,讓學生自己探索物體在水裏的沉浮現象,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 8

教學內容:

青島出版社三年級上冊《科學》

教學目標:

1、有選擇的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制定可行的研究計劃,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2、能意識到把大家的意見綜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結果。

3、知道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能說出水中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重點:

學生獨立設計實驗,科學、實事求是的描述實驗想象。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並歸納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自選材料(教師準備):葡萄、橡皮泥、塑料小瓶、牙膏皮、橡筋、小勺、食鹽。水槽,實驗記錄單每組一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把雞蛋放入水中,會發生什麼現象?

(分別放入鹽水和清水中,設計實驗現象與學生猜測相反)

教師:這是怎麼回事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改變浮和沉。(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知

⑴提出問題

教師:(出示葡萄、橡皮泥、塑料小瓶、牙膏皮)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

(學生判斷,教師投影標出)

教師:誰能想辦法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體浮上來?

(2)探究新知

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實驗前老師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課件出示)

實驗中,將材料逐一放入水中進行實驗,解決了一種材料後再放入下一個材料。

做完一種材料後,及時做好記錄,將相同的辦法進行分類整理。

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實驗後及時整理材料。

教師:如果沒有其他問題,請大家開始實驗吧。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實驗結果

教師:誰來代表你們小組給大家說一說你是怎麼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體浮上來?

(學生髮言,教師適時引導,板書)

板書內容:藉助別的物體

改變物體的重量

改變液體

改變物體的形狀

(4)拓展延伸

教師:生活中有很多浮沉現象,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個有趣的小船,請大家玩一玩,看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活動)

教師:你發現小船是怎麼在水中改變浮沉的?

(學生髮言)

(出示課件:潛水艇)

教師:我們再來看一段視頻資料。(播放課件:死海)

教師:那麼你知道爲什麼不會游泳的人在水裏也不會被淹死嗎?

(學生髮言)

(5)生活運用

教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浮沉現象?

(三)總結拓展

教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有關浮與沉的現象,希望大家課下研究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