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教育》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善的教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善的教育》讀後感

本書第一篇《善的教育》,以第一人稱“我”曾奇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中的“善良與愛”。作品以“我”和好朋友王銅娃參加的“課外文學小組”爲抓手,以“感動自己的人和事”爲題目,既以“我們”這些學生的觀察角度看社會中的“善行好人”,又引導出自己的家長們也去創作、記錄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爲之感動的人和事:爸爸筆下的同學大牛,把自己的電影票讓給爸爸,靠在工地挖沙子幹了三天才又買了一張票;爺爺講的西瓜販子“溫哥華”,雖然曾經失足犯錯,但是依然保有善良真誠的心,靠自己的辛苦勞動養家餬口……作品以“善的教育”爲主題,以不同的創作者的不同筆墨書寫,爲讀者展現了“善的教育”在人們心中播下的美好種子。

第二篇《我是你的朋友》,是作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創作的兒童文學代表作。我曾在《兒童時代》中讀過連載的內容,和第一篇的創作時間有十幾年的間隔了。作品依然以國小生的視角來寫——“我”袁遠近和朋友譚小波、高山菊等住在北京一個衚衕的大院裏,袁遠近在生活中遇見了許多開心的`、苦惱的、傷心的事,在點點滴滴之中,主人公在漸漸的成長,城市中也在發生變化……作品寫袁遠近用柳樹枝做“僞裝帽”,要當“偵察兵”,這是八十年代男孩子們最喜歡和崇拜的角色,不只是因爲當時的“戰爭片”在電影電視中風行一時,更由於我們祖國的西南方當時還在進行“自衛反擊戰”。作品寫袁遠近的貪玩誤事:把方伯伯女兒的便條做了紙飛機,讓方伯伯搖着輪椅白跑一趟,這讓袁遠近心生愧疚,又坐公交車去接方伯伯;“我”怕“炒豆兒”在“滅蠅比賽”中超過自己,便慫恿他把蒼蠅餵了小金魚,但是又能認識自己的錯誤,向老師勇敢認錯……故事的最後,以衚衕的“拆遷”準備爲話題,寫這個衚衕的歷史和未來,以一張特殊的“全家福”照片作爲作品的結尾,讓人讀來意猶未盡,有一唱三嘆的感慨。

這兩篇小說,秉承了劉心武先生一貫的“京派文學”特點,運用大量口語和“兒化詞”,讀者在閱讀中總可以感受到一種輕鬆、快樂的氛圍,這也是兒童文學存在的基石。作者在《寫在前面》中指出:“我希望現在的少年兒童,能夠從小懂得愛和善,珍愛自己,更珍愛別人;予人以善,並從別人那裏得到善報”。“(這兩個作品)都努力地往孩子心中播種正直、真誠、善良與同情。”兒童文學的創作,如何寫好?以上應該是劉先生的觀點,我想,在現實中,光明與黑暗、美好與醜惡的戰爭是從來都沒有停止的,我們在“兒童文學”中怎樣做文章,傳遞怎樣的思想和行爲準則給我們的孩子,這是一個萬分緊要和急迫的事情,這不僅僅是作者的事,更是每位教育者的事!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魯迅先生的這段話,與各位共勉,讓我們把“愛與善”播種進孩子們的心靈,爲他們創造出一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