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井遊記》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

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滿井遊記》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爲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遊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餘近,餘之遊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未百步輒返/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C.於時冰皮始解/學而時習之 D.麥田淺鬣寸許/遂許先帝以驅馳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第①段寫城中的餘寒景象,有什麼作用?(3分)

9.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通過對水光山色、柳條麥田的描寫,以及對遊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等情態的描繪,勾勒出一幅滿井春色圖。

B.作者寫初春景象,抓住了萬物復甦的特點,如“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句,寫出了春回大地時柳枝初展的神韻。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等畫面合爲一組鏡頭,寫出了遊人絡繹不絕的盛況。

D.這篇遊記,採用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 最後一段則以議論作結,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參考答案:

6B

7(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裏的人(卻)不知道啊。

8 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壓抑煩悶之情;

(1分)反襯了滿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

9 C

二:

1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① 廿二日天稍和( )

② 泉而茗者( )

③ 柳條將舒未舒( )

④ 呷浪之鱗( )

15.從文段中找出與下列句子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個句子。(2分)

① 若脫籠之鵠

② 娟然如拭

16.將畫線句子翻譯爲現代漢語。(3分)

17. 文中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形容的景物是 ,其特點是 (2分)(用自己的話概括)。

18. 選文最後一段作者說自己“能不以遊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間”。“瀟”意爲“瀟灑無牽掛”,你覺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體現作者的“瀟然”呢?試作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4.① 暖和 ② 喝茶 ③ 舒展 ④ 魚(每小題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毛羽鱗鬣之間”;“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間”(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 “晶晶然如鏡”;“悠然自得”;“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嘗)沒有春天,只是城裏居住的人不知道有這樣的變化罷了( “始”、 “未始”、 “城居者”、“知”翻譯正確2分,整體表達流暢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 凍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找到相應內容(1分),分析如何體現(2分)。(共3分)

示例:“若脫籠之鵠”可以體現“瀟然”,因爲這一句表現了作者目睹美景後心情愉快,舉止如鳥兒脫籠一般無拘無束與“瀟然”一詞很吻合。

體現“瀟然”的內容有:遊人活動、動物悠然、“惟此官”、“餘之遊將自此始,惡能無紀?”

譯文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每年二月花朝節過後,殘存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時常颳起,颳起就飛沙走石。(人)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但行不通。每次冒風快速行走,卻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和幾個朋友出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溼潤,一望這兒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這時河上的薄冰剛剛融化,波光纔剛剛開始明亮,像魚鱗似的浪紋一層一層,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波光光亮的樣子,水面亮晶晶好像剛剛打開的鏡匣,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美好的樣子好像剛被擦過一樣;鮮豔美好而又明亮嫵媚,又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髮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開來,柔軟的梢頭在風中散開,像獸頸上的長毛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遊人雖然還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豔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風力雖然還很強,但空着手走路也會汗流浹背。(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在水面上戲水的魚,都悠然自得,一切動物都透出喜悅的氣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是住在城裏的人卻不知道(有這樣的變化啊)。

不會因爲遊玩而耽誤公事,能無拘無束瀟灑在山石草木之間遊玩的,只有我這種清閒的官了吧。而且滿井這地方正好接近我的住處,我的郊遊打算從這裏開始,怎能沒有記述?這是明萬曆二十七年二月。

寫作背景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爲國子監助教,《滿井遊記》寫於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幾個朋友一起遊覽了京郊的滿井,心情愉悅,文章在此背景寫成。

賞析

開頭先點出時地節令。燕地舊俗以陰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玩賞春光。可是,這一年過了花朝節,餘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作者在文中是寫春遊,但先寫不能遊。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發人所不能發”的文學主張。下接幾句承上文“餘寒猶厲”,着重寫風沙的厲害。風是“凍風”,有起凍結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颳風,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一出門,冒風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這是寫渴望出遊與不能出遊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遊愛動的人,花朝節已經過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遊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卻被寒風沙礫所阻,不得不“侷促一室之內”,其懊喪和鬱悶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記敘了廿二日偕友遊滿井時所見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一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於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一個“侷促室內,欲出不得”的人,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之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鵠就是天鵝,這是着力描寫從侷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冰皮始解”幾句寫春水之美。“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用對偶的句式,點出餘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開始呈現出澄明的色澤。“始”、“乍”二字扣緊早春景象,十分貼切。“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是寫微風吹過水麪,漾起魚鱗般的波紋,清澈的流水閃閃發光,好像清晨剛打開鏡匣,反射出鏡子的清光一樣。“鏡之新開”、“冷光乍出”的“新開”、“乍出”,與“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點,二是形容一年的起點,相互呼應,同一機杼,有節候感,足見作者觀察的細緻和刻畫的工巧。另外,用新開匣的明鏡來比喻明亮的春水,顯得優美熨貼。

“山巒爲晴雪所洗”幾句,是寫春山之美。山巒的積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蔥的山色如同經過洗試一般,顯得鮮妍明媚,好像剛洗過臉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髮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妝剛罷。這個比喻,與上面開匣明鏡的春水的比喻,雖然分別指山和水,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體,給人相互生髮的和諧美感。

寫水寫山之後,轉筆寫植物。楊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徵。“柳條將舒未舒”,寫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宛如朵朵蓓蕾,欲開還閉,別有一種風韻。“柔梢披風”,則寫出楊柳的動態美。輕柔的柳梢,雖然還沒有垂下萬縷金絲,卻已經迎着春風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寫早春楊柳的風姿,很傳神。這幾句寫楊柳,迴應前面“高柳夾堤”一句,而作進一步的領略觀賞。“麥田淺鬣寸許”,則迴應前面“土膏微潤”一句,視線由高而低:那一望無際的平疇上,淺綠的麥苗已經從芳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剛剛只有寸把長呢,整齊得像短短的馬鬃一樣。作者以極其簡練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徵和自己的審美感受鮮明地表現出來,每一句都滲透着喜悅的感情色彩

以上幾小段,從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寫起,進而逐層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這是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一大層次。

接着寫早春的遊人。餘寒剛過,盛春未到,遊人也還不多。但是春天畢竟來了,第一批郊遊者也跟着來了。作者寫了遊人的幾種情態:“泉而茗者”,是飲泉水煮茶的,顯得清雅而悠閒;“罍而歌者”,是邊喝酒邊唱歌的,顯得豪爽而痛快;“紅裝而蹇者”,寫穿着豔麗服裝的女子,騎着毛驢緩緩而得,顯得從容而舒適。“亦時時有”,是說經常可以看到。這一句反接“遊人雖未盛”一句,說明遊春者已頗有人在。作者對這些最早到郊外來尋春的遊人,顯然是欣賞而懷有好感的。“風力雖未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這兩句是抒寫自己的感受,儘管郊原的風還很有點勁道,但徒步而遊,從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卻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這一節從遊人着筆,寫出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無異是一幅郊原春遊圖。他們既領略着最早的春光,又給餘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這一倒敘之筆,成爲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二大層次。

“凡曝沙之鳥”幾句,寫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鳥”,指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呷浪之鱗”,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魚兒。曝沙,描寫鳥的安閒恬靜;呷浪,刻畫魚的自由天真。作者通過魚鳥一動一靜的情態,概括了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發現和感受到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着一股“喜氣”。所謂“替山川寫照,爲魚鳥傳神”,作者以畫工的手段、詩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寫活了。這一節着眼於大自然的生物,構成了春光描寫的第三大層次。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描寫,得出一個審美結論:“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裏的人還不知道。這幾句與開頭“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對照,可以感到作者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領略到初春的氣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心頭的鬱悶荒寒到這時便爲之一掃。另外這與前面的“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的景象,也形成鮮明的對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這是作者郊遊滿井的結論。“始知”二字,得之於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說,當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着大好春光的時候,對於那些長期蟄居城內,感受不到早春氣息的人,有些感慨。其寓意不侷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發人們擺脫塵俗,嚮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懷。

以上寫景,寫人,旁及魚鳥,然後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遊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這幾句是說: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于山石草木之間,而不至於因爲遊玩而耽誤公事的,只有我這個官員啊。當時他正在作順天府學教官,是個閒職,因而有時間縱情遨遊,不怕耽誤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頗有自傲,他不因官小職閒而懊惱,反而爲此深自慶幸沒有那種庸俗的封建官場習氣,流露出袁中郎獨特的性情與個性,抒發了作者渴望迴歸自然的思想感情。

結尾“此地適與餘近”,從字面上是說此地剛好與他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這裏就體現了物人交融、如逢知己之感。“餘之遊將自此始”,表示這一次滿井之遊,將成爲一個值得紀念的開端,記下這美好的第一印象。把感受化爲文字,是爲了鞏固記憶,時時回顧,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實上,作者在寫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已經遊過滿井,而且寫了一首詩;但他在這裏卻說“餘之遊將自此始”。這大概是因爲這一次的感受特別深刻,所以把它作爲一個美好的開端。最後點明寫這篇遊記的時間是“己亥二月”,也就是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

這篇遊記在藝術手法方面也較有特色。

一反面是白描的運用。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爲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如寫水爲“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爲“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這種表現方法,沒有誇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另一方面是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格。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着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在本文,這種寫法也很突出。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袁宏道運用起來自有他的新奇之處。在這篇遊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如上文分析過的寫水寫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遊玩爲“脫籠之鵠”。這些比喻恰當,因爲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這篇遊記描寫北國早春氣象,既能傳達出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從城居不見春敘起,接着寫郊外探春,並逐層寫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誘人,而最後歸結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迴應開頭困居侷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通篇寫景都滲透着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