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上冊人類起源知識點梳理

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梳理:由人類的起源到人的發展

七年級生物上冊人類起源知識點梳理

在講“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時,我首先向學生提出“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麼?”的問題,以此引導他們帶着問題通過看書找出答案。不一會兒,一個學生回答:“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其他學生也肯定了這個答案。接着,我又問:“人類和現代類人猿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學生作思考狀,並急於瞭解答案。我就讓學生觀看課本里現代類人猿的插圖和屏幕上的投影片,讓學生邊觀看邊思考,並嘗試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這些類人猿現在分佈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共同點?

2.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而類人猿的數量卻日益減少,這是爲什麼呢?

3.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確實與人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區別呢?

對於第1題第1問,大部分學生能回答出“類人猿生活在森林或熱帶森林中”。其實,這就足夠了,其潛在含義是:它們還是一類動物。我稍加補充:大猩猩和黑猩猩生活在非洲,猩猩和長臂猿生活在亞洲。學生對於第1題第2問回答得普遍比較好,都能說出“羣居生活”“樹棲臂行”“以森林中的果實、嫩芽和昆蟲等爲食”。

對於第2題,學生普遍對類人猿的數量日益減少的原因,回答得比較好,有的答“它們生活的森林已被破壞”,有的答“人類對類人猿亂捕濫殺”,個別學生還能回答出“環境污染”等原因。而對於人類數量急劇增加的原因,學生們普遍回答得不理想。此時,我則向學生做進一步解釋:“人類具有發明和創造各種科學技術(首先是製造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能夠適應自然環境、改造自然環境,改善生存條件、滿足生活需要,醫療水平的提高,也使人們的自身保健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促使人類的數量急劇增加。

對於第3題,學生討論發言更加熱烈深入,你一言我一語,基本能歸納概括出人與類人猿的根本區別,如運動方式不同(人直立行走,類人猿臂行);使用和製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只能使用自然工具,而人可以使用和製造各種複雜的工具);大腦發育的程度不同(人的大腦較類人猿的發達得多,只有人有語言文字能力)。

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討論學習,層層遞進,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領會了人與類人猿(動物)的本質區別。

在順利解決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我抓住契機,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爲什麼人類和類人猿起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而進化到今天卻成爲完全不同的兩類呢”學生對於這個問題表現出強烈濃厚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此時。,我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資料分析,並提出兩個問題:

1.東非大裂谷地區原有的森林變成了草原,這對那裏的森林古猿會產生什麼影響?

2.在東非大裂谷地帶爲什麼會發現這麼多的早期人類化石?

學生通過分析第1個問題,認識到環境的變化導致了不同環境中的森林古猿向不同的方向(類人猿和人類)進化。類人猿這一支因爲環境一直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仍然過着同其祖先一樣的熱帶叢林生活,而人類這一支卻由於環境的巨大變化,走向了演化的艱難歷程。

學生通過分析回答第2個問題,認識到在東非大裂谷地帶,因爲環境鉅變,導致一些森林古猿向人類方向進化。科學家通過發現化石,證明了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

在學生搞清楚人類進化的原因和證據以後,我繼而又發問,“森林古猿在向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經歷了艱難的.歷程。艱難在何處?進化歷程又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必不可少的階段?”引導學生帶着這些問題閱讀課本中的相關內容,找出關鍵環節,概括並描述人類進化的大致歷程。

經過這樣的引導提示,學生積極主動探究,認真分析歸納,基本能概括出人類進化的大致歷程:因爲森林消失,一些森林古猿被迫離開樹木生活。它們首先學會直立行走,使前肢(上肢)解放出來,迸而又學會使用和製造簡單的工具。它們後來學會用火,改善了食物,促進了腦的發育。隨着交往合作機會的增多,又逐漸產生了語言。它們的腦越來越發達,語言越來越豐富,並能製造複雜和精巧的工具,從而使適應環境、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這就是我們現代的人類。

在學生們回答人類進化歷程的艱難時,語言太零碎,表達的很不理想。他們說着說着,就朝着積極有利的方向說開來,好像人類進化是非常順利、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針對學生這種膚淺的認識,我依次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請他們分析思考:

1.森林古猿向人類進化的這一支,原有的森林大量消失,導致其生存環境是改善了還是惡化了?(提示學生從獲取食物和逃避敵害入手分析。)

2.學會使用和製造工具主要是爲了什麼?這更多的是被環境逼迫的,還是古人類自己非常願意這樣去做的?

3.古人類在同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適應者多還是不適者多?

對這三個問題,學生經過分析思考、討論交流,大都能領悟出人類進化歷程之艱難。此時,我又做進一步的歸納、分析:一些森林古猿之所以能進化成人,固然與環境惡化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它們在惡化了的環境面前,努力同大自然抗爭,想方設法、竭盡所能地獲取食物和逃避敵害,以確保自己能在猛獸環伺、風雨無常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因此,它們就逐漸學會了直立行走、製造使用工具、產生語言等等。正如歌中唱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一樣,不經歷艱難,怎能成人類!

講到這兒,我突然聯想到我們現代人的發展與人類的進化又有何其相似的地方,繼而又做進一步發揮:我們現代人的發展過程何嘗不是如此,每一個人都遵循着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過程(板書:自然人→社會人)。從一個無知的嬰幼兒到學走路、學說話、學穿衣、學會認識客觀世界,再到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掌握各種生活生存技能,哪一個人不都經過了許許多多的磕磕絆絆,克服了種種的困難挫折。他們都是爲了什麼?無非就是爲了完善自己,充實自己,以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一個人的社會化程度越高,社會貢獻就會越大,個人的收入及生活條件就會越好。所以,我們每個人現在就應該對我們所面臨的生存環境(即社會現狀)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放眼於未來,把握住今天,腳踏實地,努力獲取各種知識和能力,以確保我們將來能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環境,提高我們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