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原文、翻譯、賞析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

梅花絕句·其二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翻譯

一樹梅花長在背陰的山谷,加上枝條伸向北方,陽光終年罕至,所以每年開花總是比較遲。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氣節、優美的風度?要知道,當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蓋、最爲嚴酷的寒冬時節啊!

註釋

幽谷:深幽的山谷。

北枝:北向不朝陽的樹枝。

自分:自己料定。

著花:開花。

高標逸韻:高尚的氣格,俊逸的風韻。標,標格,風度、氣概之意。

創作背景

嘉泰二年(1202)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作者已被罷官歸園田居十二年陸游愛花,特別喜愛梅花。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於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賞析

這實際是一首標準的況物自比的詠梅詩。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武雙全,年輕時意氣風發,曾有一首詞自贊:“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北宋滅國,是陸游一生中永遠的痛,他一懷忠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國人都熟悉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的詩句,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也是相通的,反應的是在詩人特有的政治處境下,心念復國,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複雜的心理狀態。

從詩比較明朗的格調上看,這應是陸游中年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政治空氣應該是,偏安勢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處境至爲嚴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遲。”說的`是詩人自忖處於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年復一年的等待並沒讓他感覺到絕望,“自分”二字準確地傳達出了他的這種心態。

要知道,在當時的氛圍中,能保持這樣比較舒解,比較積極的心態並不容易!

就像這眼前大雪覆蓋,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樣——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詠詩之人的高標逸韻?

濃烈的詩情畫意,夾雜着無法言說的身世之感,虛實相照,渾然一體,烘托出一種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慣有風格,也是我們的祖先奉獻給世界文學寶庫的一份獨到財產。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2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譯文:

江水碧綠使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峯青翠映襯得花兒像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過去了,

不知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家?

註釋:

逾:更加、更多。

欲:好像。

然:燃燒。

過:過去。

何:什麼。

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裏的風景畫,描寫出了暮春時的美麗景色,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佈的朵朵鮮花紅豔無比,簡直就像燃燒着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爲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遊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3

原文: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

譯文

一樹梅花長在背陰的山谷,加上枝條伸向北方,陽光終年罕至,所以每年開花總是比較遲。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氣節、優美的風度?要知道,當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蓋、最爲嚴酷的寒冬時節啊!註釋

幽谷:深幽的山谷。北枝:北向不朝陽的樹枝。

自分(fèn):自己料定。著花:開花。

高標逸韻:高尚的'氣格,俊逸的風韻。標,標格,風度、氣概之意。

賞析:

嘉泰二年(1202)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作者已被罷官歸園田居十二年陸游愛花,特別喜愛梅花。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於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4

煎鹽絕句

白頭竈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日裏,偷閒一刻是乘涼。

註釋

竈戶:舊時稱熬鹽爲業的人家爲竈戶。每戶熬得的鹽須向官府繳納,摺合充賦稅。

低草房:竈戶居處。

註釋

①竈戶:舊時稱熬鹽爲業的人家爲竈戶。每戶熬得的鹽須向官府繳納,摺合充賦稅。

②低草房:竈戶居處。

賞析

這首詩所寫的是燒鹽工人的生活和勞動的慘狀。詩人自己曾從事過燒鹽的勞動。入清以後,詩人居於海濱,多與燒鹽工人相往來,目睹了他們的悲慘生活,也深深瞭解官吏與鹽商對工人的重利盤剝,因此對燒鹽工人詩人給予深切的同情。此詩只是截取了竈戶煎鹽的一個場景,來反映他們悲慘的境遇。詩的前兩句交代了煎鹽工人的工作條件,由此烘托出工人的艱苦處境:六月酷暑,在低矮的草房勞作在烈火旁。

海濱的人民生活極爲艱苦,很多煎鹽工人一生都從事着這樣艱辛的勞動,詩人特地選取了“白頭竈戶”,暗喻了工人一生的艱辛。後二句是對工人艱苦勞動的渲染:六月當暑,烈日炎炎,但對煎鹽工人來說也是“乘涼”了,反襯出工人在烈火旁的煎熬。在寫法上,此詩採用了白描的手法,詞語平淡無華,但在質樸的現實描寫中隱含着作者的沉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吳嘉紀詩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鹽民苦難生活的詩。詩人家住東淘,地處海濱,因家境貧苦,青少年時曾在鹽場勞動,以後同下層人民也有着密切聯繫,因此,這首反映鹽民疾苦的詩尤爲真實動人。前兩句詩直接描述了竈戶生活的艱辛。農曆六月,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大地在火辣辣的太陽的曝曬下,本已悶熱得令人窒息,但竈戶們此時卻不得不守在低矮簡陋的破草房裏,忍受着熊熊烈火的炙烤,在熬鹽的鍋竈旁加柴、添水、攪拌、取鹽,勞累不息,大汗淋漓。這種非人的生活條件連年輕力壯者都難以忍受,更何況這位鹽民還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翁哩。末句詩中,詩人又透過一層去寫,更加典型地概括了竈戶勞動生活的苦難辛酸。盛夏之時,常人都到陰涼處避暑,而這位年邁的鹽民卻被困在炙人的竈火旁,備受熬煎,好不容易在繁忙中偷得一點空閒走出草房站在烈日下喘口氣,對於他來說,居然算是“乘涼”了。可見赤日炎炎下,竟然比草房內鹽竈前的高溫還要涼快得多。這就更加襯托出竈戶們處境的極端困苦悲慘,令人感到怵目驚心。實質上,這正是罪惡的封建制度,剝奪了竈戶們的勞動果實和生活福利。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由於其內容的驚人的真實性,加之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進層和反襯的手法,故而顯得格外沉痛感人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5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註釋:

1.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爲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譯文:

活着的當作人中的豪傑,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賞析:

這首歌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爲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爲國捐軀,成爲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爲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