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快哉亭記讀後感

蘇轍的散文《黃州快哉亭記》,因其高超的藝術技巧,歷來被人推崇備至,公認是一篇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緊密結合並融爲一體的好文章。最能體現蘇轍爲文紆徐(從容緩慢)條暢(通暢而有條理)、汪洋(氣度寬宏)澹泊(不追求名利)的風格,就同他的爲人一樣。 這篇文章由寫景敘事入手,而後轉入議論。條理清晰,結構嚴謹,過渡自然,不露痕跡。寫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實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遠,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敘事,能於簡要之中插入閒情,磊落跌宕,分外遠致。 這篇文章最傑出的.地方,還在於它的議論。文章就同樣的“風”,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覺殊異的事實,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的結論。立論正確,論證有力,結論無可辯駁,令人信服。“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樑·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要能破理,立論首先要正確,要“貴是而不務華”。(漢·王充《論衡·自紀》)《黃州快哉亭記》以人對外物的感受是千差萬別、因人而異的事實立論,這無疑是正確的。立論“貴是”,就要貴在正確揭示事物的本質。要能破理,在論證過程中還應做到,所“考引事實”必須“不使差忒”。(宋·洪邁《容齋隨筆》)蘇轍在文章中徵引楚襄王蘭臺披襟當風故事,作爲論證的例子,故事的出處在宋玉的《風賦》(見·樑·蕭統《昭明文遜),確鑿無誤,足可傳信。最難能的是,這篇文章的議論始終帶着情韻,故雖有一股憤懣不平 之氣貫注其間,卻不顯出傖父面目。“風無雄雌之異……而風何與焉?”“連山絕壑……烏睹其爲快也哉!”等等議論就是。這些議論都近乎於言情,近乎於繪景,顯得情韻十足,無絲毫議論常有的逼人氣勢。唯其如此,文章紆徐條暢,汪洋澹泊的總體風格,也就不致因這些議論而遭受破壞。

黃州快哉亭記讀後感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是一篇非常優秀散文不僅語言奔放氣勢如虹顯示了一代才華橫溢名家風采其中蘊藏深刻哲理更是令人回味細思

文章敘說了朋友張君夢得被貶齊安(即黃州)後建快哉亭以賞長江美景之事“濤瀾洶涌風雲開闔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看到美景豈不快哉!不僅如此在赤壁之地(作者認爲黃州赤壁爲赤壁之戰古戰場)看斷瓦殘垣古城廢墟緬懷三國英雄偉績發思古之幽情也是難得之樂

張夢得雖然遭貶並不終日痛苦悲傷而是閒暇時坐亭觀景遊山玩水別有悠然、自得之樂觀長江之清流洗滌心靈望白雲之清逸修養情操振清風之爽快心曠神怡照明月之皎潔清虛自如盡情享受着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同樣景色許多羈官謫士觀長江憂愁望白雲迷茫振清風蕭瑟照明月清寒終日裏煩惱憔悴豈不哀哉!

爲呢作者認爲張君心中有自得之樂不以物傷性我想:生活中應該有自得之樂現在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許多人精神家園卻空虛了原因有很多有一點忽視:缺乏自得之樂每個人對生活理解都不一樣有人認爲要過米開朗琪羅式悲苦生活纔算有意義有人嚮往生活清閒安逸然而無論哪樣生活都需要一些自得之樂尋找自得之樂有時候並不完全在於做而是在於怎麼做譬如同樣是讀古文有人浮光掠影不求甚解讀來便味同嚼蠟;然而聰明人全神貫注地去讀認真地思考、品味、理解積極主動地解決其中不懂問題細心總結收穫文字、語法、哲理、文化知識等各種東西轉化成素養和能力並且隨時能夠運用他便讀來很有自得之樂

再來討論下困難和痛苦中有無自得之樂我想答案是肯定生活中各種挫折必不可免首先要擺正心態著名科學家陳省身先生說:“不要怕困難不要怕挫折不要怕別人做了你沒可做了”去積極通過各種途徑去尋找戰勝挫折方法這個過程其實就有自得之樂

自得之樂雖然需要但是有些狹隘真正樂在於讓他人樂讓大家樂讓人民羣衆樂纔是最大樂趣范仲淹說:“後天下之樂而樂”于右任先生說:“計利當計天下利祈福應祈萬民福”說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