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讀後感作文整理

  範文一:《牡丹亭》讀後感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裏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牡丹亭》讀後感作文整理

悄悄然折起最後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麼?于丹說,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於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樑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後,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後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孃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迴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或許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嫋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爲它的背後有兩顆脫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裏,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說,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着勇敢,敢於爲愛情放棄生命,勇於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爲自由,爲信念奮鬥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於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於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於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於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爲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範文二:《牡丹亭》讀後感

《牡丹亭》一部中國經典古代小說,出生在崑曲發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過由這部小說改編而成的戲曲。但由於年齡過小,一直未曾領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專學生,再次拜讀這本小說,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來到南京新港中等專業學校已有兩年,第一次產生了想去學校的圖書館一探究竟的念想。幻想着能到圖書館裏暢遊知識的海洋,在不斷的閱覽當中,使自己變的有修爲,有素養,做文明的公民。現在我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看着那一架一架的書籍,我竟有些手足無措,早已眼花繚亂了!

翻開已開始泛黃的書頁,想來是有些年數了。《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說,語言細膩,文辭華麗。由於閱讀了大量的現在言情小說,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愛戀,多數是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而這部小說顛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圖式的愛情可以存在。杜麗娘一個有着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頭春香的慫恿下決定去遊園,遊園前還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爲人看,但她說“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着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着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爲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帶着無限的傷懷杜麗娘回到了自己的閨房,不一會就覺得乏了,伏於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爲這一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夢中他夢見了一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兩人情意綿綿,私下定了終身。在那之後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麗娘死後葬於梅花樹下,雖在冥界仍不忘尋覓夢中情郎,歷經千般苦難,終得大團圓。

文明禮貌月又開始了,哪些是文明行爲,哪些又不是的報貼隨處可見,最顯眼的一條便是文明戀愛。雖說進了中專校,談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但要論起文明來,恐怕就差遠啦。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中學裏戀愛的開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結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說明。

我走進圖書館,借了《牡丹亭》,早就聽說是一部將戀情寫的不錯的古代作品。我們且來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稱道。

《牡丹亭》中杜麗娘是一個知書答禮的富家小姐,而柳夢梅則是貧窮的文弱書生。文章雖然用極其荒誕的手法,讓杜麗娘死而復生,成就了一段佳話。但我們應該看到,即使他們不是富家小姐或貧弱書生,他們對對方的感情都是真摯的,是賦有責任感的。本書單此一點就值得我們學習。

當代中學生談戀愛,很大成分上都只是遊戲,圖得一時快樂。中學裏勤工儉學的學生還是很少的,大部分學生拿的都是家長辛苦掙來的錢,錢花完了,伸手向家長要,錢便來了,根本是衣食無憂。那些“鴛鴦們”自然不會考慮到出了中學校門以後的情況,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結局,也還是樂不可止。培養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沒有,但結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傷了這份感情,要知道,身體上的傷痛不算什麼,心靈上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啊!

感情本就是讓人難以琢磨的`東西,而感情中的戀情又是一種特例。那是因爲責任的存在,如果沒有弄清楚這一點,就不要談戀愛。也有人說:感情是可以培養的。話是不錯,但培養不是玩鬧開心,培養的目的到最後是要負責任的。我說不清楚,只道:那是別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慣也無權過問。語文寫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我過的瀟灑快樂。既然沒有戀愛也能快樂,又爲什麼一定要選擇戀愛的快樂呢?

  範文三:牡丹亭讀後感

在上國學精粹課的時候,讀到一篇戲曲,《牡丹亭》,原名《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一共五十五出。故事是說一名貧寒書生柳夢梅,有一次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站着一位佳人,從此之後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有一個女兒,名叫杜麗娘,從小就在老塾師陳最良讀書。她讀《詩經·關雎》而引發對愛情的嚮往,課後,在夢中與一書生幽會於花園的牡丹亭畔。麗娘醒後,整日思情感懷,最後鬱鬱而終。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下。他的父親升任淮陽安撫史,委託陳最良葬麗娘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畫中人就是夢中的佳人。麗娘魂遊後園,再度與夢梅幽會。夢梅掘墓開棺還魂,令麗娘起死回生。兩人一齊到了京城應考。之後送家書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麗娘父親囚禁,發榜後,夢梅考中了狀元。但麗娘父親仍不承認兩人婚事,糾紛鬧到皇帝面前,在皇帝的支持下,兩人終成眷屬。以大團圓作結局。

看完這戲曲,我的感受是,兩人的愛情真的令人羨慕,但是麗孃的做法卻不提倡,爲了愛情,不吃不喝不睡,最終鬱鬱而終,這警惕了我們。我們應該好好地生活,爲了遇到另一半,更要把自己弄得好好地,這樣不會令家人收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