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範文

以唯美典雅的崑曲來演繹《牡丹亭》瑰麗的愛情傳奇實在是妙不可言,《牡丹亭》在崑曲的曲調下才更有韻味。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聽崑曲牡丹亭的觀後感範文

  崑曲牡丹亭觀後感篇一

6.1在上海大劇院觀看崑曲《牡丹亭》,座位在三層3排14座。看崑曲的想法源於蔣勳老師對於崑曲的描述:崑曲是戲曲裏面難度最大的,因爲它的要求很高,同時要求“唱”和“做”,也許這就是他沒落的原因。

之前沒有接觸過崑曲,這是我第一次看崑曲。對於戲曲的印象大概還停留在小時候家鄉的黃梅戲,少不更事,以爲戲曲就是咿咿呀呀的一通亂唱。

今天看這個崑曲倒是真的很驚豔,不僅有現場演員,還有現場的演奏者。

第一次接觸崑曲,其實不太能判斷表演的好壞,印象最深的是,花旦一人連演了三幕戲,中間不曾停過,大概有40分鐘左右。這是我很佩服的一點。常人如果唱個40分鐘的通俗歌曲估計早已累得趴下,她竟然還要連續延長難度如此之高的崑曲,其毅力以及唱功可見一斑。而且看這個青年花旦的簡介,已經唱崑曲有十幾個年頭,並且不斷得拜師學藝。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還能如此堅守自己的理想,實屬不易。

演員表演的舞臺前段有一段下沉的小小演奏廳。以前見識的黃梅戲中現場演奏的樂器只有單調的二胡跟鑼,這個演奏廳卻是包羅中國的很多的古典樂器:鼓、笛、笙、二胡、琵琶、揚琴、古箏、中阮、小鑼、鐃鈸、大鑼。現場演奏的效果很好,雖然他們不屬於觀衆觀看的對象,但是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也認認真真做好自己小螺絲釘的角色,恪盡職守。

表演晚上7點一刻開場,9點中場休息,10點半結束。也許是因爲表演不足以吸引人,很多人在中場休息的時候悄然離場。我因爲明天還要上班的緣故,也悄悄離場。

衷心得希望崑曲這種國粹可以不再沒落,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欣賞並且喜歡上崑曲,給予崑曲創作者更多的鼓勵。

  崑曲牡丹亭觀後感篇二

她的男人姍姍來遲,讓她等足了三年。

我們必須相信,某些人的命運,暗自有着奇妙的呼應和重合。雖然相隔萬里,在各自的生活軌道上行進着,冥冥中卻息息相連,他們處境相似,心境相通。一旦相遇了,就會像齒輪一樣緊緊咬合在一起。

“那一答可是湖山石邊,這一答是牡丹亭畔。嵌雕欄芍藥芽兒淺,一絲絲垂楊線,一丟丟榆莢錢,線兒春甚金錢吊轉”麗娘春困,夢遇柳生折枝而來,腹有詩書千卷,面如潘安再世。 “則爲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麗娘聊賴,待聽到“如花美眷”四字,已是驚心動魄,“只見那生向前說了幾句傷心話兒,將奴摟抱去牡丹亭畔,芍藥闌邊,共成雲雨之歡。兩情和合,真個是千般愛惜,萬種溫存。”忽然花落,麗娘驚醒,方曉南柯一夢,懨懨而起,爲癡情慕色,一夢而亡。

三年後,貧病交加的柳夢梅流連梅花觀,在園中太湖石縫中撿到一卷小軸,細細展開,原是一副女子行樂圖。“成驚愕,似曾相識,向俺心頭摸。待俺瞧,是畫工臨的,還是美人自手描的?問丹青何處嬌娥,片月影光生毫末?似恁般一個人兒,早見了百花低躲。總天然意態難模,誰近得把春雲淡破?想來畫工怎能到此!多敢他自己能描會脫。

且住,細觀他幀首之上,小字數行。呀,原來絕句一首。“近睹分明似儼然,遠觀自在若飛仙。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

呀,此乃人間女子行樂圖也。何言“不在梅邊在柳邊”?奇哉怪事哩!”

不在梅邊在柳邊……爭個有些蹊蹺。我姓柳名梅,上京趕考,此畫中之詩,難不成說的竟是我?柳夢梅從此無意詩書,越想越覺得是自己,越覺得是自己內心就越歡呼雀躍。“拾的個人兒先慶賀,敢柳和梅有些瓜葛?小姐小姐,則被你有影無形看殺我。”好個憨書生,縱然梅邊柳邊,又與你何干。這番情意,卻有些莫名其妙。他望着她,隔着世間迢迢的萬水千山,而那叢目光,卻在咫尺天涯,照在他的臉上。

“待小生很很叫他幾聲:“美人,美人!姐姐,姐姐!”向真真啼血你知麼?叫的你噴嚏似天花唾。動凌波,盈盈欲下——不見影兒那。咳,俺孤單在此,少不得將小娘子畫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贊之。”

他愛上了她,卻又有些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成天價兒地對着畫像頂禮膜拜,在屋內唧唧噥噥地叫着、喚着,連睡夢裏都不曾怠慢。

但使相見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湯顯祖“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又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至情”思想,已昭昭也。

好一齣崑曲,好一個牡丹亭。婉轉精緻,百轉千回,風雅靈異。六百年來,大起大落。有時候熱鬧一點,有時候又安靜下來,似灰燼中的餘溫,既無奪人眼目的炫光,又非燒盡的炭柴。走近它,就好似走近那不可思議的浪漫之中,它就在那裏,靜靜地,等着我們的親近。

  崑曲牡丹亭觀後感篇三

喜歡上了崑曲,特別是湯顯祖的名作《牡丹亭》,就是無聊間翻到戲曲頻道看到一位女演員似舞蹈似的表演,身段柔美細膩,眼神、手勢都像極了從仕女圖中走出的人物,再配上柔美的笛、蕭、琵琶,喝着押韻的唱出千百年來在文人館閣中字字研磨出的一個個曲牌的段子。在我心中只閃現出了一個詞“驚豔”。原來戲曲也可以不這麼熱鬧的吹鼓,不那麼一板一眼的拿腔作調,真的可以這麼讓人靜靜的聆聽牡丹的綻放。。。

崑曲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爲“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2006年5月20日,崑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WOW,文化遺產啊,離現在年輕人好遠的一個詞啊,但想來也是,崑曲可以流傳六百多年足證明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她是符合我們國人的欣賞要求,是我們心中美的代表,只是今天在不經意間觸動了我的心絃而已。

同時,我也覺得有點改變了我心中對於歷史,對於傳統的感覺,一說起歷史和傳統文化總讓人想起那些刻板的正史和千年來被人恪守的嚴謹的儒家思想。可是一說到歐洲古典文化呢,我們會想起文藝復興,會想起莎士比亞的很多浪漫的文學作品。白先勇先生排的青春版的《牡丹亭》長達九個小時,纔看了一部分,就讓我覺得這是“傳統中流淌出的浪漫”。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着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就是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爲夫妻。故事雖然逃不脫中國古典小說的一些套路,但女主角追求愛情,出死入生,勇氣十足,透過曲的形式字字句句透出情感,浪漫的氣息就這樣緩緩的流淌出來。。。

我們記得莎士比亞可是我們卻忘了與他同時代的中國還出了一位湯顯祖呢,他是這樣活在國人的記憶裏的:“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干,又號海若、清運道人。明代傑出的劇作家、文學家。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譽爲“東方的莎士比亞”。主要創作成就在戲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還魂記》),它和《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而莎士比亞的戲劇是怎樣流傳的呢,歐洲人對劇作中的名句耳熟能詳,就是初學英語的人人也要顯兩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這是《牡丹亭》中杜麗娘著名的唱詞,不過我想大多人不知道這句話,覺得耳熟的可能跟我一樣是從王力宏的歌《在梅邊》裏聽過,也許是中國文化的歷史太長、太厚重了,只能讓這些優美的句子埋在傳統文化的故紙堆裏了。

曾幾何時《牡丹亭》也是擁有許多超級粉絲的,有一條爲崑曲研究者奉若至寶的史料,記錄在明人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裏:“婁江女子俞二孃,秀慧能文詞,未有所適。酷嗜《牡丹亭》傳奇,蠅頭細字,批註其側。幽思苦韻,有痛於本詞者……”俞二孃在讀了《牡丹亭》以後,用蠅頭小楷在劇本間作了許多批註,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運也像杜麗娘一樣,終日鬱鬱寡歡,最後“斷腸而死”。臨終前從鬆開的纖手中滑落的,正是《牡丹亭》的初版戲本,而且“飽研丹砂,密圈旁註,往往自寫所見,出人意表”。它的這位讀者俞二孃,也超越了生死,“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湯顯祖得知消息後,揮筆寫下《哭婁江女子二首》:“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何自爲情死,悲傷必有神。一時文字業,天下有心人。”我估計現在爲明星瘋狂能做出這樣舉動的人有,但因爲戲文斷腸而死的恐怕前有古人,後無來者了吧。。。

再說說崑曲,說說水磨調吧,我覺得生活總是這樣馬不停蹄的向前趕,滴滴嗒嗒的秒針就像鑼鼓點一樣催着人們大步向前走,我們的流行音樂也是一樣,有着鮮明的節奏感,彷彿快節奏就是現代社會的一個代名詞。而古典的崑曲成長於文人墨客的廳堂之中,蕭與笛的聲音單純而悠遠,彷彿只有江南那如畫似夢般的園林可以承載,呷一口清茶也可以“但願長醉不願醒”,是在告訴你的身體和靈魂真的可以放鬆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