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觀後感

《崑曲六百年》觀後感

崑曲觀後感

------無聲不歌,無動不舞

拉開崑曲這道帷幕,出入夢境之間,給我們今天的人生打開了一扇窗戶。就在今天緊張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們必須遵守的過於現實的秩序之外,是不是還有可能擁有一個夢想的空間?也許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夢幻中才可以觸摸到心靈深處那份最真摯的情感。

餘秋雨先生曾經說過,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唐詩、書法、崑曲,是中國人的三種“癡迷”。崑曲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時期獨霸中國劇壇兩百多年,是當時的“國劇”。從天子金碧輝煌的宮殿,到街頭尋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如果說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種時尚,那麼大清王朝的時尚就是崑曲。

崑曲誕生於蘇州崑山,並由此得名。她被稱爲“百戲之母”,因爲她是最古老的一種戲劇,劇本的文學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結合上,她也無疑是最佳的典範。崑曲的表演體系就是載歌載舞、虛實結合、形神兼備。後來發展的戲劇都從崑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養分,可以說,崑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衆多的戲曲。

園林、崑曲是蘇州藝術界的兩大瑰寶,人們常說,園林是可以看的崑曲,崑曲是可以聽的園林。因爲崑曲就和園林一樣特別精緻,注重細節,把這兩者放在一起,便能夠達到一種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狀態。我想,這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們經常相會在幽深典雅的園林之中共賞崑曲,並時常發自內心地感嘆一聲:

“則爲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說的是戲中詞,道的是人間情。崑曲所講述的不正是人世間的善惡美醜嗎?“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句話所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種意境。崑曲舞臺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並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然而,這部曾經影響我國達兩千年的文化經典,這種曾經深入民間數百年的表演藝術,在二十世紀這個極爲動盪不安的年代,幾乎從我們民族的記憶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如同年逾古稀的老人,轉瞬間沉痾不起,奄奄一息,但她仍頑強地活了下來,在黑暗與掙扎中努力綻放屬於自己的一束燦爛,一代代維持並延續着那一脈香火。

四百年前,著名戲曲作家、文學家湯顯祖歷盡艱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歷史劇作《牡丹亭》,廣爲後世傳誦。其中,“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兩句唱詞,之所以能成爲千古名句,不僅因爲它的優美婉約,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揚婉轉的崑曲唱腔,把一個身居閨閣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內心世界刻畫得淋漓盡致。女主角杜麗娘在心靈被束縛了十六個春秋後,第一次踏入家中的後花園,第一次看到奼紫嫣紅開遍的春天,在她眼中,這個春天,在斷井頹垣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觸目驚心!就是這樣一種心情的襯托,後面的故事才徐徐展開,那夢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詮釋,纔出現了“驚夢”、“尋夢”感人至深的一幕。另外兩部經典鉅作《長生殿》、《桃花扇》也在三百年前先後唱響大江南北,爲崑曲的歷史譜寫了傳奇的篇章。

二十一世紀初,集合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現,一時間給崑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學校園裏,引起了青年學生觀賞崑曲的熱潮。這種現象恐怕也源自於華人世界的青年學子,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新的憧憬、新的渴求。崑曲的古典美學以及湯顯祖的有情天地,終於感動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心。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周育德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崑曲和明清社會》,其中有一篇文章------“荷花之夢”------河北保定的白洋澱裏原來有無數的荷花,一到夏天便是一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可是漸漸的,白洋澱中水源斷了,荷花也隨之消逝;不知過了多久,白洋澱下了一場暴雨,與這片土地闊別多日的荷花又回來了。崑曲也回來了,依舊像原來那個夢一樣:溫馨、絢麗、輝煌。

戲曲專家廖奔說過這樣一句話:“水會流下去,藝術會傳下去,崑曲會永遠地美好下去。”是啊,六百年來,她已經深深嵌入了每個中國人的靈魂。或許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都會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卻得以永久地保存下來,成爲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