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天下事》古詞賞析

天下事

《西河·天下事》古詞賞析

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陵圖誰把獻君王,結愁未已。少豪氣概總成塵,空餘白骨黃葦。 千古恨,吾老矣。東遊曾吊淮水。繡春臺上一回登,一回搵淚。醉歸撫劍倚西風,江濤猶壯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裏,望長淮、猶二千里。縱有英心誰寄!近新來、又報胡塵起。絕域張騫歸來未?

這首詞從詞中“千古恨,吾老矣”看,當是詞人的晚年之作。表現一個愛國老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起句醒目突出,詞人對蒼天發問:怎忍心把天下事弄到“如此”地步!這裏所說的“天下事”,即當時的國事。當時的國事到了什麼地步呢?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朝廷昏聵,志士抱負難展,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詞人看到這種慘痛的現實,不由得不提出這樣的詰問,這是詞人長期鬱積於胸的.憂憤的傾訴,也是詞人熾熱愛國的情感的流露。“陵圖誰把獻君王,結愁未已。”關於獻陵圖事,據《續資治通鑑》第一六八卷載:理宗端平元年(1234),“詔遣太常寺主簿朱揚祖,?門祗候林拓詣洛陽省謁八陵”,“甲戌,朱揚祖,林拓以八陵圖上進。帝問諸陵相去幾何及陵前澗水新復,揚祖悉以對。帝忍涕太息久之。”獻陵圖意在提醒人們不忘故國,早日恢復中原。可是現在又有誰能像朱揚祖、林拓那樣,提醒君王不忘故土,抗敵復國呢?這樣的人物不見了。想到這裏,詞人鬱積於胸的憂愁,杳無盡頭”。“結愁不己”。“少豪氣概總成塵,空餘白骨黃葦。”由於南宋統治者置國家安危、民族生存於不顧,志士一腔報國的豪情壯志只好化作了塵土,最終老死荒丘。

換頭處以“千古恨,吾老矣。”承上啓下。“千古恨”是緊承上文而來,是全詞的點睛之筆,它概括了詞人理想破滅的舊恨新愁。由於豪氣化爲塵,白骨委黃葦,這就給志士留下了永難彌平的終身之恨了。這裏有身世之感,有家國之痛。加以現今年老力衰,便更是感慨萬千了。以下是一系列對往事的追憶。詞人曾東遊淮水,憑弔英雄;也曾登臨江寧府(今南京)城內的繡春臺,但每登每搵淚。“醉歸撫劍倚西風,江濤猶壯人意。”詞人登XXX*酌,借酒澆愁,面對凜冽的西風,傾聽着如吼的驚濤的拍擊聲,頻頻撫着身邊攜帶的寶劍。這一細節描寫,再一次告訴人們,我雖年老,還願發憤圖強,爲國效力!

然而儘管詞人雄心未已,豪情滿懷,眼前的現實卻是“只今袖手野色裏,望長淮、猶二千里。”詞人不僅年老了,而且失勢丟權了。據史載:“理宗寶祐三年(1255)籤書樞密院事王埜罷。”(《續資治通覽》174卷)他成了一個無法抗敵,只能袖手旁觀的在野之人。這樣一個被迫身居局外的人,縱有雄心壯志,又能託付給誰呢?真是報國無路,壯志難伸。“近新來、又報胡塵起。”指宋理宗端平元年蒙古滅金後,背棄前盟,大舉攻宋。“絕域張騫 歸來未?”張騫,西漢人。武帝建元三年(前139)以郎應出募使月支,相約共同夾攻匈奴。途經匈奴時,被拘留十多年,後逃回,又以校尉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因騫知沙漠中水草所在,使軍隊不致睏乏,有功封博望侯。在這國難深重的時刻,詞人多麼希望能有像當年通西域的張騫那樣的人,聯合一切力量,擊敗敵人,扭轉危局啊!然而這種願望能實現嗎?最後留下了一個沉重的問號!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而人品味。

這首詞抒發了一位愛國老人壯志未酬的情懷。全詞以“恨”爲軸心。詞中充滿了建功立業之情,蒼涼沉鬱之氣,起句如奇峯突起,令人驚覺;結句動盪迷離,耐人尋味。可以看佈局謀篇的匠心。(葛汝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