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6篇)

作爲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6篇)

端午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

一、複習生字,書寫指導

(一)認讀詞語(課件出示)

端午節糉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紅豆鮮肉帶去知道據說紀念

(二)認讀生字(卡片出示)

米總間據分豆端念糉節帶知肉開火車讀,組詞,齊讀。

(三)指導書寫“真、豆”

1.指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字特點,觀察“長橫”的寫法。

2.觀看微視頻(書寫示範)。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理念:生字詞語的複習是對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的鞏固,可以有效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也爲新授課掃清障礙。本課寫字在第一課時基礎上選擇“真、豆”兩個字進行書寫指導,因爲這兩個字都有長橫,爲此書寫指導抓住長橫書寫特點進行。並且通過微視頻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觀察特點,觀看視頻,書空練習,提筆寫字四個步驟,把一年級的寫字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二、聚焦語言,學習表達

導語: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介紹介紹糉子?怎樣介紹糉子呢?

(一)理清內容

學習第二小節指名讀:

1.用①②③標出幾句話。

2.思考每句話是介紹糉子哪些方面?

指名交流(色、香、味)設計理念:

(二)聚焦”色”

1.指名讀,找到表示顏色的詞語

“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2.交流顏色詞語,

3.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哪個句子寫得好。

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糉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4.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糉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彷彿讓人品嚐到了香甜的味道。

5.拓展AAB式重疊的顏色詞語。(黑黑的、綠綠的、藍藍的、黃黃的)設計理念:本環節主要進行AAB表顏色詞語的學習和積累,先找特點,再通過讀形式感受這類詞語的表達效果,接着通過朗讀形式讀出這類詞語的韻味,最後進行拓展積累,使學生對這類詞語有較爲深刻的認識。

(三)聚焦表達順序

1.課文中描寫端午糉的外形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的?你從哪裏知道?(從外往裏)

2.嘗試從裏往外的順序介紹糉子。

3.學以致用,學着介紹

要求:你能學着介紹糉子的方法,按照從外往裏或者從裏往外的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水果說一說嗎?(也用上表示顏色的詞語哦!)

出示西瓜、火龍果

西瓜

設計理念:本句話介紹糉子的條理十分清楚,因此在這句話教學時通過朗讀關注到描寫的條理性,學習從外往裏和從裏往外的表達順序,並且能學以致用,通過仿照課文表達方式介紹水果,目的是讓孩子學習課文清楚的,有條理地介紹。

三、略學香、味、花樣

(一)出示:認真讀課文,你知道課文還從哪些方面介紹糉子呢?香:

煮熟的糉子飄出( ) 。味:

剝開糉葉,咬一口,真是( ) 。花樣:

外婆包的糉子花樣多,除了( ),還有( )和( )。

(二)指名交流,完成填空。

(三)拓展說話:我吃過的糉子花樣多,除了( ),還有( )和( )。

(四)圖片拓展:糉子的其他花樣和不同地方糉子的不同包法。

四、我來介紹糉子

(一)出示要求:端午節到了,爲了讓更多的人瞭解糉子,喜歡糉子,請你向他們介紹糉子。(從糉子色、香、味、花樣四方面介紹。)組長分工,一人介紹一方面

組內練習,把糉子介紹詳細小組展示,把糉子介紹生動

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們中國人到了端午節總是要包糉子,糉子是用( )包的,裏面裹着( ),中間有( ) 。糉子顏色很漂亮,而且香味十分好聞,只要掀開鍋蓋,煮熟的糉子就飄出( ) 。糉子的味道也很好,剝開糉葉,咬一口,真是( ) 。糉子花樣非常多,除了( ),還有( )和( )。歡迎你們到我的家鄉來嘗( cháng )一嘗我們的端午糉,相信你肯定吃了還想吃。

(二)學生練習,小組展示

設計理念:通過“我來介紹糉子”的形式,讓學生把文中的信息進行提煉,讓學

生把信息轉化爲自己的內容,然後再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拓展資料

1.端午節的習俗是怎麼來?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呢?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小故事。

2.學生看視頻

六、實踐活動

1.向大家介紹,推薦糉子。

2.把端午節的故事說給家長聽。

端午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端午節、糉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等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

2、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課前準備

1.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2.預習生字,做字卡。(學生)

課時安排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再現情境

1.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端午糉》的字詞,這節課我們先來做一個小遊戲:找動物。以小組爲單位讀詞語,看看哪個小組讀得準確。

(1)多媒體出示小動物的圖片:熊貓、山羊、兔子……

(2)小組派代表選擇喜歡的小動物,每個動物後面隱藏一個本課的詞語,小組同學認讀詞語,獲勝小組得到相應的小動物圖片。

2.師生共同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漢字的學習是反覆而又長期的過程,用遊戲的方式增加漢字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在複習中鞏固、加深學生對新學字的印象。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又延續了上節課的教學情境,便於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誦讀課文,品味內容

1. 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

(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師提出問題:結合第二自然段內容說一說。外婆包的糉子是什麼樣的。

(3)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糉子的外形特點。

預設: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5)詞語填空讀課文。

①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糉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預設: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

②教師追問:爲什麼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麼不同。

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糉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糉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彷彿讓人品嚐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學生彙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課件出示:依據課文內容,說一說,端午節爲什麼會有吃糉子的習俗?

預設:①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②指名學生彙報詩人屈原的歷史事蹟。

③教師總結屈原的人物事蹟,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

1.創設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糉子,同學們想不想吃?

(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糉子圖片。

(3)導學: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寫這幾個生字,寫得好的同學會得到香甜美味的糉子。

2.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午。

(1)觀察生字外形,注意書寫時懸針豎不出頭。

(2)學生描紅書寫,在本子上寫兩個。

(3)同桌之間展示,同桌互評。

3.教師指導學習生字——節。

(1)觀察生字結構,教師在黑板上範寫,學生練寫。

(2)引導學生說一說了解了哪些中國傳統節日。

預設:中秋節、重陽節、春節……

(3)通過對節日的闡述,給“節”字進行擴詞訓練。

4.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米。

(1)導學:我們“品嚐”了香甜的糯米糉,一起來認識糯米的“米”字。

(2)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

(3)學生根據漢字“米”的字形演變過程,理解字義。

5.教師指導學習生字——分。

(1)反義詞對對碰理解字義:“合”的反義詞是“分”。

(2)書寫要領: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師生講評,展示學生作品,互相評價,激勵進步。

四、總結全文,情感昇華

1.引導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

2.教師總結: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糉子,今天通過學習《端午糉》,我們不僅“品嚐”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糉,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糉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學是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回顧,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總結,使學生對端午糉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端午節這個民族節日有更深的瞭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端午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端午糉》是一篇有趣的兒童散文,通過對端午節品糉子的習俗活動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美味香甜的糉子,讓小朋友們對端午糉有了深刻的瞭解。

二、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三、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3、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瞭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瞭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五、 評價設計:

本課通過談話激趣導入新課,重點放在多種方法識字和指導朗讀上,通過反覆讀,讓學生體會“濃濃的親情”,並體會節日的氣氛。

六、 教學準備:

生詞卡片、課件、字帖。

七、教學過程:課前三分鐘背古詩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麼?

生:吃糉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糉》這篇新文章。(板書課題:端午糉,相機指導端、糉)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文章講了什麼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交流識字方法。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交流識字方法。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四)分段學習課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讀。想一想第一段講了什麼?

2、學習第二段。

(1)外婆包的糉子是什麼樣的呢?自由讀,並畫出相關句子。

學生邊讀邊畫。教師指名回答。

(預設)生: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師:說得真好,通過“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三個詞你體會到了什麼?

(預設)生:糉子很誘人,特別想吃一口。

師:是啊,多麼誘人的糉子啊,請同學們帶上自己的感情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指生讀,及時評價。

(2) 師:這樣可愛的糉子聞起來是怎麼樣的?(清香)

你是從那句話中知道的?請爲大家讀一讀。

指導朗讀糉子的“清香”。

(3)糉子看起來可愛,聞起來清香,吃起來怎麼樣呢?請用文中的詞語來回答。(又黏又甜)

(4)多麼有人的糉子啊,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讀這一段。指生朗讀。評價指導。

3.課件出示課文第三段。

師:外婆包的糉子不但好吃還有什麼樣的特點?(花樣多)

你從哪一句中看出來的?

練習句式“除了... 還有...”

4. 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呢?學習第四段。瞭解屈原。

5. 朗讀課文。

(五)指導書寫“真”字。

1. 學生書空筆順。

2. 注意事項。

3. 教師範寫。

4. 學生練寫。

八、課堂檢測:

九、板書設計

10*端午糉

色 香 味

花樣多

十、教學反思:

1. 教學伊始,直接導入,直接簡單,通過談論中國傳統節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端午糉》這篇課文。

2. 第二段主要從“色、香、味”着三方面學習外婆包的糉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去體會並反覆讓學生朗讀體會。效果較好。

3. 教學第三段時,由於時間關係處理的略顯倉促,還有待改善提高。

端午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4

一、童謠導入,說“已知”

1、師生板書“節”字。複習已學過的三首傳統節日童謠:《春節童謠》《元宵童謠》《清明童謠》。

2、學習“端午”。

清明之後的傳統節日便是“端午”(教師板書)了。你能給“端”字組詞嗎?教師相機引導:“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義“筆端、開端”,指“東西的一頭”。而“端午”是指整個大熱天的開端。

設計理念:本環節利用擴詞法識“端”字。利用擴詞法學習漢字,積累一些常用詞語,是本單元的教學要點。同時,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相機歸類梳理“端”的字義,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形旁意義,多方位地瞭解“端”的含義,使漢字的學習不浮於表層,這才能使學生真正有所得。

3、對於“端午節”,你知道(板貼:知道)些什麼?學生交流。

設計理念:“知”是本課生字,“知道”是本課出現的新詞。本環節利用“知道”一詞統領整篇課文的教學,以三問“你已經知道了什麼?”“讀了課文,你又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來搭建本課的教學框架。這樣的設計,既復現了生字“知”,也讓教師更準確地瞭解了學生的學習原點、興趣點、障礙點,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更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語文實踐活動。

4、揭示課題:今天這堂課,我們就去了解端午節的一個重要習俗——吃端午糉。補完課題,讀課題,正音“糉”。

二、三讀課文,說“新知”

(一)初讀課文,學字讀詞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好一組與“一”相關的詞語。

①按變調規律將本文中與“一”相關的詞語分成兩組,讀一讀:一到端午節一鍋糉子一顆棗一掀開一股清香一口糉子一小籃

②回憶變調規律兒歌,做做動作背一背:“單獨時,平平走;遇四聲,向上衝,搭座山;一二三聲前,往下滑,開朵花。”

③去掉“一”的.拼音,打亂順序,再讀一讀。

④把詞語放回句子中,讀一讀。

設計理念:“一”的變調在前面的課文中已經出現過多次,從統編版一年級上冊《秋天》一文初探規律,到《大小多少》中複習讀法,再到第6課《樹和喜鵲》中的讀法鞏固等等,孩子們已掌握了一定的規律,形成了一定的語感,但讀錯的現象還是頻頻出現。這篇課文中帶“一”的詞語共有7個,並出現在很多難讀的長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進行“一”的變調規律的複習鞏固。

(二)二讀課文,讀好長句

1、讀好長句子——“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糉子,盼着我們回去。”

這個句子中出現了兩個帶有“一”的短語,因爲之前已經落實了詞語朗讀,連起來讀一遍即可。着重學習漢字“米”。

①“糉”字是什麼旁?認識“米”字:出示圖片與字源。

②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學生交流,同時梳理與補充:糉、糧、粗、精、粉……

教師小結:米字家族比較龐大,一般都與米、糧食有關。

2、讀好長句子——“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設計理念:讀這個長句子,先讓學生思考:句子爲什麼有長短?使大家認識到句子長是因爲內容多,然後採用內容分解法,利用插圖和句子互相配合,引導學生對長句的內容進行分解:先寫的是糉子的外面,然後寫裏面,最後寫中間。於是,在學字、學詞、讀句的有效統整中,明白句子所表達的內容,既能促進理解,又能在朗讀中培養語感。

①一看插圖、讀句子,圈出糉子的三個組成材料,讀準音:箬竹葉、糯米、棗。放入句式有序說話:“糉子是用()包的,裏面裹着(),中間有()。”

②二看插圖,自主加上形容詞來說說:()的箬竹葉、()的糯米、()的棗。課文中也有這樣的形容詞,把物品寫有趣了,請你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

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③發現填進去的詞語有什麼特點?都是表示顏色的詞(板書“色”),都是疊詞。體會表達的趣味:一句話中,用疊詞的形式形象地寫了糉子的顏色,把糉子寫漂亮了,讀起來還順口,連起來讀讀整句話吧!用各種方式展示讀:同桌讀、比賽讀、挑戰讀、看着句式背誦……

④三看插圖,利用句式背句子。

設計理念:利用插圖,可以幫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確認事物的本質,豐富認知的內容。孩子們可以在插圖中清楚地認識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喚起生活前經驗;也可以通過插圖,認識與文字對應的新事物,豐富學生的認知。同時,結合插圖與長句,通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的有層次引導,讓兒童仔細地、有序地觀察插畫、閱讀課文,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的順序,對兒童理解語言有很大幫助。兒童通過“將語言變成畫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記憶力和想象力。

3、讀好長句子——“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糉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讀讀句子,這句話寫了糉子的什麼特點?表演創編朗讀活動。

4、讀好長句子——“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理解“分給”:利用教具“一籃糉子”,把糉子的圖片一個個分給小朋友們,出示“分”字,像這樣,把整體用刀切開或取出一部分,就是“分”。複習已學漢字:指生上臺領讀糉子背後的漢字,質疑釋疑,同桌互讀過關。

設計理念:在習字學詞時,加入一些遊戲元素,無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活動性學習是低年級孩子的最愛。

5、寫字指導:

這篇課文中有好幾個字的字形就是一幅圖。出示圖畫,學生猜字。照樣子寫字。

設計理念:寫字就是畫一幅漂亮的畫!這樣,將枯燥的寫字指導轉化爲學生喜歡的寫字練習,使練習變得好玩起來,有力地激發了學生的寫字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效率。同時,像這樣用溯源的方法簡明扼要地呈現這些漢字產生、演變的大體歷程,滿足學生愛問“爲什麼”的好奇天性,引起他們探究學習的興趣,並在書寫過程中領悟漢字的文化內涵,培養漢字文化意識。

圖爲常州市星河實驗國小朱玲老師在“首屆中國基礎教育‘新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國小語文專場)”上的觀摩課,內容選自“新課程資源系列”《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學與教指南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外婆的端午糉》。

(三)三讀課文,梳理脈絡

連起來讀讀整篇課文,說說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了什麼收穫?相機梳理板書。

三、誦讀童謠,說“欲知”

1、其實,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有很多習俗呢!讀《同步閱讀》中的《端午童謠》。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糉子,沾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學生說“欲知”:讀了童謠,你想了解什麼?

3、課外延學:根據這些疑問,請到課外去找找相關故事,下節課,我們將進行“話端午”活動。

設計理念:在閱讀中實現統整的教學。認知統整,瞭解除端午糉之外更多的民風民俗;誦讀統整,結合《端午童謠》習得文本之外的童謠、兒歌;課外活動統整,結合學生的生活來學習語文、實踐語文,實現課堂教學指向生活、指向生命的“大語文”格局。

端午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端、糉、節”等生字,會寫“午、節、葉”等生字。認識部首“、”。

2.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學會讀長句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及其風俗習慣,並知道這些節日的歷史來源。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瞭解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及歷史人物屈原。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達標檢測一、解題導入,瞭解傳統節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本課的生字,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課文內容。(板書課題)有沒有人知道糉子是什麼時候吃的?端午節是在什麼時候?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呢?(學生自由舉手發言)同學們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都會做什麼啊?(學生回答)沒錯,人們會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課件出示有關端午習俗的圖片)

6.下列哪些是端午節的習俗?()

A.貼對聯 B.吃糉子

C.吃餃子D.賽龍舟二、學習第1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講了什麼?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3.你們家有沒有人會包糉子?課文中包糉子的人是誰?(外婆)三、學習第2、3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第2自然段,數出該自然段有幾句話。

(1)外婆是怎樣包糉子的?讓學生找出描寫包糉子的句子。(板書:箬竹葉糯米棗)

(2)外婆包的糉子的味道如何?(板書:清香,又黏又甜)

(3)說一說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全班齊讀第2自然段。

(外婆是怎麼包糉子的,及糉子的味道。)

2.學習第3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說說這一段又講了什麼。(外婆包的糉子花樣多)

(2)外婆包的糉子都有哪些花樣?學生用筆在書上畫出來。(紅棗糉、紅豆糉、鮮肉糉)

(3)讀第三句話,外婆讓“我們”把糉子帶回去分給鄰居吃,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外婆的善良)

7.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外婆包的糉子,是用()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的棗。

8.外婆包的糉子有()。

A.紅豆糉B.香菇糉

C.牛肉糉D.鮮肉糉

E.紅棗糉F.紅糖糉四、學習第4自然段,瞭解歷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圖片,提問有沒有人認識這個人物。

2.老師講解愛國詩人屈原及沉汨羅江的歷史故事。

3.指名學生讀第4自然段。

師: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啊?(屈原)

4.全班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9.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

五、回顧拓展

1.全班齊讀課文,指名學生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什麼。

2.教師回顧總結:這篇課文講了外婆給“我們”包的端午糉,以及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更加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來源,課後同學去收集了解一下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吧。

10.將下面傳統節日與對應的時間連起來。

重陽節五月初五

端午節八月十五

中秋節正月十五

元宵節九月初九

[教學板書]

端午糉包:箬竹葉糯米紅棗

端午糉花樣:紅棗糉紅豆糉鮮肉糉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教學反思]

開課伊始,我用猜謎語的方式引入課文,激發學生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因此學生們上課的積極性也提高不少。第一課時我主要教學生字詞,讓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爲下節課的課文理解作好鋪墊。在指導學生學寫生字時,我讓學生學習找到生字之間的共同點及不同的書寫方式,從而讓學生掌握寫字要領。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是瞭解外婆包的端午糉及其中包含的感情,以及端午節的來歷及習俗。因爲這一節日同學們都有過體驗,所以讓同學們自由討論非常重要。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帶入課文,他們理解課文就更加容易了。

端午糉第二課時教學設計6

一、複習檢查。

找一找遊戲:我在那裏?

規則:

1、老師叫學生閉上眼。

2、老師把本課生字圖片貼在黑板上。

3、老師說漢字,叫學生睜開眼去找。

二、朗讀課文,初悟課文

(一)老師示範朗讀課文,看圖片或者課件出示短文插圖。

(二)學生自己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找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三、分析課文,深悟課文

1、讓學生說一說課文有幾個自然段?(4個自然段)

2、你是怎樣確定的?(這篇課文有4個段落開頭空兩格處)

3、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

(1)請同學說一說第一自然段有幾句話?(1句話)

(2)你是怎麼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1個句號。)

(3)一到端午節,外婆會幹什麼?(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糉子等我們回去)

(4)“總”說明每年都會煮糉子,“盼”說明每逢佳節外婆盼望一家人團聚。

4、請女生一起讀第二自然段,男生聽着,聽她們讀得對不對。

(1) 請同學說一說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3句話)

(2) 你是怎麼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3個句號。)

(3)糉子是用什麼包的?(青青的箬竹葉包的)

(4)裏面裹什麼?(白白地糯米)

(5)中間有什麼?(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6)青青的,白白的和紅紅的寫出了糉子的樣子和對糉子的喜愛

(7)外婆掀開鍋蓋飄出什麼呀?(一股清香)

(8)糉子怎麼吃?(剝開糉葉)

((9)糉子什麼味道?(又黏又香)

(10)掀,剝,咬分別寫出了煮糉子,剝糉子和吃糉子的動作,又黏又香寫出了糉子的味道?(請他們品嚐水果的香甜)

(11)第二段寫了包糉子的材料和煮好的糉子的味道。

5、請男生一起讀第三自然段,女生聽着,聽他們讀得對不對。

(1)請同學說一說第三自然段有幾句話?(3句話)

(2)你是怎麼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3個句號。)

(3)外婆的糉子好吃嗎?(十分好吃)

(4)花樣多嗎?(花樣也多)

(5)都有什麼品種?(紅棗糉,紅豆糉和鮮肉糉)

(6)你十分好吃,花樣也多說明外婆包糉子經驗豐富,也體現了外婆對端午節的重視。

(7)在外婆家美滋滋的吃完後,外婆還會做什麼?(裝一小籃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8)美滋滋說明外婆包的糉子好吃,也表達了我對糉子的喜愛之情。

(9)第三小節寫了外婆包的糉子不但好吃,還會教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6、同學們一起讀第四自然段。

(1)請同學說一說第四自然段有幾句話?(1句話)

(2)你是怎麼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1個句號。)

(3)長大之後牛知道了什麼?(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4)第四段寫了長大後知道了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

(5)介紹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爲“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背後人稱爲“詩魂”屈原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 。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

8、老師總體提問。

讀完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呀?

學生自由說,然後老師總結:這篇課文寫了每年端午節時外婆都會包糉子,盼着我們回去,外婆的糉子好吃,花樣多,我長大後知道了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我們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端午節外婆包糉子—— 盼我們回去 端午節吃糉子

端午節 包糉子的材料——糉子清香,又黏又香 清香好吃

糉子好吃,花樣多——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紀念屈原

長大後——知道端午節的來歷

四、朗讀課文,感悟課文

學生齊讀——男生讀——女生讀——分行讀

五、靈活朗讀

接力朗讀:四個人一小組,進行接力朗讀。

六、考考你,課內閱讀

外婆包的糉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除了紅棗糉,還有紅豆糉和鮮肉糉。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

1、文中寫了糉子那些特點呢?請在正確的選項後面畫“√”

(1)好吃( ) (2)花樣多( )(3)非常大( )(4)非常尖( )

2、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外婆包的糉子好吃,請寫一寫。

(美滋滋)

七、課文昇華

1、說一說:你知道關於端午節或吃糉子的故事嗎?

2、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交流作品:

可先與家人交流,然後將學生的創意畫在學習園地中展覽。

八、小結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

2、學生說。

3、學習了朗讀和分析課文。

九、下節課我們做什麼?

1、下節課我們將進行寫字教學。

2、同學們回家可以把課文背下來,背給爸爸媽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