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優秀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沈從文的邊城是一部著名的小說,《邊城》文字讓人讀來水到渠成。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的沈從文邊城讀後感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沈從文邊城優秀讀後感想心得感悟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篇一

以“夢”代這小城,實不爲過。

鳳凰涅磐,浴火重生,便給了這古老小城茶峒以無限之神思。

夢,既是美滿的,又是虛幻的。我想,沈從文老先生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初衷,總不及料想換來“魔幻現實主義”的批判吧。

我有幸經歷過類似的生活,因此,《邊城》文字的讀來便水到渠成。

沈先生筆下的《邊城》,筆法之高深,繪色之傳神,以及追求唯美的意境,和它深遠的影響,可謂是膾炙人口的。

沈先生所描摹的邊城,註定是個帶有古老神祕色彩的地方。而在這塊古老而神祕的土地上,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古樸淳厚的人。“夢”,就在這兒,從沈先生的思緒中起航。

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小城。

翠翠,爺爺,天保兄弟……正在這兒演繹着沈先生的“夢”。

最吸引人眼球的當然是翠翠了。純正的鄉土氣息始終縈繞着她,與爺爺相依爲命。但這個花季少女的命運似乎註定要與她殉情的母親一樣,過早地陷入了愛情的泥潭。

天保,儺送兄弟,鬼使神差地同時愛上了翠翠。這本身就是一個有些悖乎常理的安排,而這鑄就了天保兄弟的一錯再錯。

雖然這個“夢”的結局是個悲劇,但洋溢其間的人性之美,世事之滄桑,情節之撲朔迷離,是值得深思的。

“夢”帶我飛回了那個的古典小城。雖說不是江南,卻能找到與江南小鎮同樣的情調。社會安定,鄰里和睦,人性在這個時刻顯露出其最本善而光輝的一面。然而,相襯的是當今,確切說是沈先生的那個年代的動盪不安。每每讀到這一段文字,總願意以現實的角度去理解當時社會的種種,結局總是相同的,不是爲之一振,就是深感汗顏。這再一次增添了小城的神祕色彩。

神祕的小城同樣賦予了小城人們奇異曲折的神祕人生。當金錢取代真情,當權勢戰勝自由,這樣一個唯美的“夢”便趨於高-潮。這些善良的人兒竟最終促成悲劇,這是於情理而不通的。

對小說本身來說,只得歸咎於小城人們的宿命,這又是小城的神祕所在。

天保的殉情,爺爺的溘然長逝,和儺送的音信杳無,既是巧合,巧在兄弟倆同時愛上了翠翠,更是定數,註定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拋開這怪圈,也許能夠更好地理解小城細微之處的美,與沈從文先生產生一次心靈的共鳴。

小城的和諧是基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山環水抱的地理優勢薰陶着小城人們的人生態度,改變着小城人們的處世觀念,小城人民與山水同在。爺爺也是以渡船老人的身份出場的,與山、水打交道,決定了爺爺必須是這樣一個憨厚本分的形象。

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更是給小城的和諧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人們淡泊金錢、名利,內心粗獷而不拘小節,正義凜然的勞動者形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邊城》又以其獨特的“牧歌氣息”,爲讀者帶來更加意味深長的茶峒風情畫。

走出文本,沈從文先生又何嘗不是以鳳凰爲自身的驕傲,以鳳凰人爲行爲之準則?是鳳凰,給了他創作的靈感;是鳳凰,給了他創作的動力。

不得避而不談的是,不禁慨嘆今不如昔。至少,我是很難感受到昔日的那一份溫存了。以自我爲中心的意識正在人們心中氾濫,蔓延開來。金錢和權勢的黑暗勢力籠罩着人心,驅之不去,只有人們共同堅定的意念才能消散這片陰霾。

“夢”繼續飛,載着沈先生的憧憬與希望,飛入尋常百姓家,飛入每一個本善的人兒心中,讓希望之花爲之綻放,七里香……

夢裏,花香。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篇二

《邊城》是沈從文筆下一個清新的童話,一首優美的牧歌。但它不是純然明澈的,而是帶了一點薄薄的淒涼。翠翠愛情的滋味那麼的朦朧而美好,那個人的歌聲可以讓她在夜晚做一個摘了一大把虎耳草的夢;他們的生活那麼的單純,和爺爺,大黃狗相依爲命,每天把岸這邊的人渡到對岸去,再把岸那邊的人渡回來;可是結局卻是那麼的憂傷和無可奈何,翠翠失去了爺爺,也可能失去了自己愛的那個人。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就是這麼個欲說還休,夾雜了希望與絕望的結局。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爲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爲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爲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爲"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爲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爲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衆舉爲"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爲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爲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爲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篇三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感情,但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完美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完美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一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期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