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教案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世說新語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世說新語教案

世說新語教案1

世說新語

教學目標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方式:誦讀、複述、疏通、討論

教學工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1.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導人

3.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4.誦讀課文教師教讀

5.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複述,爲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複述,也可以全班交流複述。

6.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

7.教師導學

① 以小組的形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迴指導。

② 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爲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第二課時

一、《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繫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於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穫更大。

二、《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作業

① 完成課後練習

②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世說新語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實詞,理解文義,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明義,在研討中明理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和睦、輕鬆、融洽的氣氛中感受親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實詞。品析文中人物的語言,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我們中國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故事,至今流傳。你知道哪些關於機智兒童的故事呢?(如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甘羅十二歲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世說新語》兩則其中的第一則《詠雪》。

二、探索新知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指名介紹作品作者。(出示課件)

2、聽課文錄音,把握節奏,體會語感。

3、根據所聽錄音及文意給課文斷句。

4、理解加橫線的重點詞語。

5、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

(二)品讀課文,研討問題。(四人小組合作)

思考問題:(出示課件)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議”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卻相當多,這一句都交代了什麼內容?

2、“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3、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小組中選出代表發言,師生交流。

明確要點:

1、交代了時間(寒雪日)地點(內集)人物(謝太傅與兒女)事件(講論文議)

2、營造了融洽,歡快,輕鬆的家庭氣氛。此問是開放性的,說“家庭氣氛”也不限於列出的那些詞語,能從整體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氣氛更好。答案可從“融洽”“歡快”“輕鬆”中任擇一兩個。

3、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讚賞道韞的才氣,古人稱謝道韞爲才女,曰“詠絮才”就是從這裏來的。

4、你認爲謝道韞和胡兒的比喻哪一個好呢?

討論並歸納: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1)認爲“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花飄飛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因此說,“撒鹽”這一比喻用得好。

(2)認爲“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而“撤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在空中撒鹽幹什麼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說“柳絮”一喻好。

5、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有不同解釋,你有何看法?

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後喻;

③爲“柳絮”一喻而“笑樂”

(三)歸納主旨:詠雪講的是晉朝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裏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

(四)背誦課文,熟讀成誦(出示課件,根據情境增強記憶)

三、拓展延伸

你還能想出哪些詠雪的詩句?(積累詩句)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張渭)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

四、課堂練習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讀準節奏、讀出韻味、讀中質疑、讀後思辨

過程與方法:

師生同讀、同議、同講、同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品讀中感受親情。在情境中感受機智、在選擇中學會做人。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多角度拓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在項羽的麾下有個將軍叫季布,因爲他多次圍困劉邦,在項羽兵敗後,劉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於季布平時重,深得人心,所以人們冒着誅九族的危險來藏匿他。當時楚國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最後劉邦只好特赦了季布,並升他爲江東太宗。這就是“一諾千金”和“季布一諾”的典故。可見,誠信是多麼重要啊!今天就來認識一個不守信用的人,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小元方是怎樣對待他的吧!(出示課題)《陳太丘與友期》。

二、探索新知

(一)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注意字音和節奏。(強調“尊君在不”中的“不”讀音)

2、學生齊讀已劃出節奏的課文。

3、理解重點詞語

4、對照重點詞語及工具書理解全文意思。

(學生查閱工具書,互相交流,並推選代表講述課文大意)

5、師生交流,共同把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2、同學互相評價。

3、四人爲一組合作學習,質疑解惑。小組內解答不了的另推薦一箇中心發言人作好記錄,提出問題全班討論。

歸納問題:

(1)元方是怎樣反駁“友人”的,他的.反駁有說服力嗎?

(2)你認爲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別是什麼樣的人?

明確:

(1)元方針鋒相對,指出“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使得“友人”“慚”最後“下車引之”。

(2)元方是機智聰敏,善辯,懂禮識儀的人;友人是無信、無禮但卻知錯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結合文中內容,說說你的看法。(出示課件)

明確:A、不失禮(客人得知太丘已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語言粗野,不堪入耳;陳紀則針鋒相對,指出對方“無信”、“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所以,這一則的核心是“無信”、“無禮”,宣揚的是正直不阿,爲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禮,因爲是“友”失禮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親。

B、失禮(因爲“友”畢竟是與父親平輩,不應不尊重長輩。應該始終有禮貌,不能對客人置之不理,要給人以改錯的機會,允許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間的事)(圍繞AB中的任何一點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着這個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來給故事重新安排情節。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爲“我的父親是‘非人’,你與我父親爲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諒了友人,帶着友人去找他父親去了。

三、嘗試反饋

1、積累成語:你能說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語嗎?(出示課件)

2、積累名言。你能說出關於講誠信、懂禮貌的名言嗎?(出示課件)

示例: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纔有信用。——(波斯)昂蘇爾瑪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屍走肉。——(英)赫伯特

履行諾言是名譽的標誌。——(法)諺語

禮貌無需花費一文,卻能贏得一切。——(英)瑪沃蒙塔古

四、歸納總結:談一談你這堂課的收穫?

中華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走近它,熟讀它,背誦它,讓它根植於我們的心靈,伴隨我們成長!

世說新語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世說新語》的文學常識。

2)文言文詞句的翻譯。

3)閱讀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並能概括其性格特徵。

教學重點:

1)《世說新語》文學常識的掌握

2)文言文重點字詞、句子的掌握

教學難點

1)體會《世說新語》中“以事見人”的藝術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課 時:一課時

導 入

上新課前,讓我們先來看幾幅圖片,猜一下是什麼成語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詩”、“管中窺豹”(學生參與)。這些成語和典故都出自我國南朝時期的筆記體小說集《世說新語》。

教學流程:

一、背景介紹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的劉義慶編撰而成的,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是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二子,後來因爲他的叔父臨川王劉道規沒有子嗣,而過繼於他,並承襲爲臨川王。

劉義慶雖然身處皇室,但爲人非常的儉樸,“性簡素,寡嗜慾”。又喜好文藝,因此他的周圍總是圍繞着一大批文學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說新語》、《幽明錄》、《徐州先賢傳》、《典敘》和《集林》。

《世說新語》是一部 主要記載漢末三國至兩晉時期士族階層的言行風貌和軼事瑣語的筆記小說,也是六朝志人小說的傑出代表。《世說新語》具有“語言簡練、辭意雋永”的特點,因此著稱於世。

《世說新語》全書共八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任誕、汰侈、等36個門類,共記載了1130個故事。

書中很多故事是我們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詩(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應曬書、還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裏的“管寧割席”;言談篇裏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誕篇裏的“王子猷夜雪訪戴”(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汰侈篇裏的“石崇勸酒”等等。

二、課文分析

1、課文引入:

從課文的註釋中瞭解楊修和曹操的相關資料,並對楊修作補充介紹,再由學生回憶發生在楊修和曹操之間的故事(“一合酪”,還有“雞肋”、“門闊”、“夢境殺人”和“帝位之爭” ),從中初步體會兩者的性格特徵

然後,教師範讀,並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字、詞的讀音和句子的停頓。請同學朗讀,檢查糾音效果。

2、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通過文中的註釋,自己思考和同桌討論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師進行重點點撥,包括重點字詞和重點句子的分析。

重點字詞:

魏武嘗過曹蛾碑下 嘗:曾經

下:旁邊

例句:吾嘗終日而思矣 《勸學》

待我思之 思:思考

令修別記所知 別:另外 (別情 別名 別有天地)

乃嘆曰 嘆:感嘆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絹:質地薄而堅韌的絲織品,也指用生絲織成的一種絲織品。

臼:搗米用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製成,中部凹下

齏:調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兒

重點句子:

1)碑 背上見題作“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翻譯:見到墓碑的背部題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正確的語序應是:見碑背上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2)我纔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翻譯:我的才華不如你, 走了三十里才悟出來。

正確的語序應是:我纔不及卿,三十里乃覺

3、課文知識的補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兩塊名聞遐邇的碑刻,就是後世所盛讚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並篆寫的《秦會稽刻石》; 淳碑,則是指由東漢邯鄲淳爲表彰當時的孝女曹娥而撰寫的曹娥 碑。曹娥,是東漢會稽郡上虞人,父親曹盱,以“巫祝”爲業,能“婆娑樂神”。在曹娥年滿十四歲的五月初五,按鄉里習俗,曹盱在江上迎濤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於沒見到屍體,曹娥 痛不欲生,便沿江尋找父親的屍體。於十七日後,投江而死。縣令憐惜她的義舉,讓他的弟子邯鄲淳爲她寫了碑文。而那距離曹娥殉父的時間也已經過去九年了,邯鄲淳執筆之時,才年僅十六歲,但文采非凡,據說是“揮筆而成,無所點定”,連當時的名士魏朗看到後也直自嘆不如,並偷偷毀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揚全國,與蔡邕的評語是有莫大關係的。相傳蔡邕因爲上書彈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後,又懼怕報復不敢回 家鄉,於是亡命天涯,轉而來到江浙一帶。在會稽的地方誌中曾記載,蔡邕夜訪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讀完了碑文,大讚之餘,又在夜色中題上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龍飛鳳舞的八個大字,給後世留下了這千古字謎。

4、人物性格的品評

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楊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語句,從中分析人物的性格,體會《世說新語》“以事見人”的藝術特色。

魏武帝 楊修

謂修曰:“解不” 答曰:“解”

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乃曰:“吾已得”

令修別記所知 曰:“黃絹……”

乃嘆曰“我纔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提問:

1)曹操問楊修“解不”時,他的心態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還是試探性的)?

2)楊修的一個“解”字似乎太簡單了,但從中 我們能看出什麼?

(兩者地位的差異,嚴明的君主關係;楊修深知自己所處的地位;楊修的.修養;楊修的胸有成足)

我們可否在這個“解”字前面爲他加個修飾語,如果可以應該加什麼?(微笑,淡然,茫然?)

3)曹操說,“卿未可言,待我思之”從中我們又能體會出什麼(好勝、好思)?

4)“令修別記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強調了什麼?(嚴明的君臣關係)

5)乃嘆曰:“我纔不及卿,乃覺三十里。”從中我們能讀出什麼?有真心讚美嗎?

如果能發自內心的讚美,哪處就可以讚美了?從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樣的性格?

(我們可以讀出形象化了的兩人智慧的差距。此處不是讚美,是感嘆。 從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寬廣的胸襟,)

總結 :從文中寥寥幾句,我們就能體 會到曹操和楊修鮮明的性格特徵,而這正是《世說新語》藝術手法上“以事見人”獨特的魅力。並且在語言方面我們也能感 受的《世說新語》簡潔明瞭,清麗委婉的特徵。

三、知識的擴展

1、有關隱語的介紹

我國的謎語源遠流長,早在生產力還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現了謎語的語言現象。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語言日益豐富,具有隱示性的歌謠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出現了我國謎 語的最早形式--廋辭和隱語,這是謎語的最初萌芽。到東漢時期,隱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根據漢字的結 構特點,利用方塊字在離合增損中形、音、義的變化,產生了第一條文義字謎,即“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隱語從先秦過渡到西漢,就開始逐步趨向於謎語,當時流行的射覆 ,已成爲民間和宮廷的娛樂品了。並且大量的隱語開始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現出對其的特別鍾愛。

2、用猜謎的形式使學生感受文字的魅 力

1)謎面:呀 (打一成語)

2)謎面: 羣英會(打一教育機構)

3)謎面:歐美民族(打一人名)

謎底:1) 脣齒相依 2)幼兒園 3)西施

四、作業環節

給一段文字加上正確的標點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衆衆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啖一口也復何疑

世說新語教案4

學習目標:

1、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指導: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請兩名同學講述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一、導入:同學們,在古代這樣的聰穎機智的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二、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三、疏通句篇:《詠雪》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

2、教師範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3、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4、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

四、理解文意,深層探究。

1、結合書下注釋,自主學習,理解句意、文意。

2、四人一小組複述課文。

3、以小組的形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迴指導。

重點問題,以小組爲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也可由教師提出。

(1)謝家聚會吟詩,爲什麼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當時的氛圍是怎樣的?(輕鬆,溫馨)從哪裏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

明確: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爲“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2)“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爲誰回答得最好?文末爲什麼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讚揚與敬佩)

明確:有人認爲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爲“笑”前喻,“樂”後喻;有人認爲謝太傅爲“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讚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五、拓展延伸

“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你認爲哪一個更好?爲什麼?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飛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剩喜滿天飛玉蝶,不嫌幽谷阻黃鶯。(華幼武《春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張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復恐麻姑行擲米。(陸游《夜大雪歌》)

六、小結:本文客觀敘述了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雖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由衷地欣賞謝道韞以“柳絮因風起”喻雪,讚賞謝道韞的聰敏與才氣。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詠雪》

2、擴寫《詠雪》。

板書設計:

《世說新語》二則劉義慶

詠雪

謝安:提問:白雪紛紛何所似?

謝朗:對句:撒鹽空中差可擬。

道韞:改句:未若柳絮因風起。

第二課時

一、複習《詠雪》。

二、疏通句篇:《陳太丘與友期》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請學生試讀課文——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三、理解文意,深層探究。

1、四人一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意,複述課文,質疑解惑。

2、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

(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後,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爲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後,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爲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3)元方性格特點如何?

明確:從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徵。

(4)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3、學生分角色朗讀並表演課文。

4、朗讀課文,爭取當堂成誦。

四、拓展練習:

1、解釋加粗詞語:

(1)與友期行不期而遇

(2)太丘捨去去日苦多

(3)入門不顧瞻前顧後

(4)下車引之引吭高歌

(5)太丘捨去捨己爲人

(6)則是無信信口開河

2、翻譯句子:

(1)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2)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3)撒鹽空中差可擬。

(4)未若柳絮因風起。

3、拓展閱讀:

王戎評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選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捨去

陳太丘與友期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世說新語教案5

學習目標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2.難點:翻譯文言文,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3遍,查字典,看註釋,試翻譯。

2.思考課後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現在江蘇徐州市)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說新語》原爲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賞譽等36門,主要記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曾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土議論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後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爲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成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底資格;而《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書。”

2.導語。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有這樣一則故事: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爲什麼未嘗一口能知道這一定是苦李?這是因爲他雖小卻能注意觀察,認真思索的結果。樹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讓人家摘光了這是其一;結果很多,樹枝營養供應不足,李子一定很苦,這是其二。從這裏可以看出王戎的聰穎機智的性格。

我國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有兩位這樣的兒童。

三、正課

1.朗讀《詠雪》。要求語音正確,節奏合理,讀出感情。

2.指導學生翻譯課文,一人一句。

翻譯: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談詩論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3.探究質疑: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

討論並歸納:家庭氣氛融洽、歡快、輕鬆、

4.探究質疑:文中的“兒女”指子侄輩,指家庭中年輕一代。現在的“兒女”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子女,這是古今詞義的變化。

5.探究質疑:文中的“擬”指什麼,現在的“擬”又指什麼?這是文言中什麼現象?

討論並歸納:古義指相比,今義指打算、仿照。這是古今詞義的變化。

6.探究質疑:“公大笑樂”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有不同的解釋。(1)對子侄輩的答案都很滿意(2)“笑”前喻,“樂”後喻。

(3)爲“柳絮”——喻而“笑樂”。

古人稱謝道韞爲才女,曰“詠絮才”就是從這裏來的。

7.探究質疑:你認爲兩個比喻哪個更好?

討論並歸納:有兩種相反的意見。

(1)認爲“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花飄飛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因此說,前一喻好,後一喻不好。

(2)認爲“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而“撤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撒鹽空中”,幹什麼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8.探究質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給雪來一個恰當的比喻。 討論並歸納:可自由發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像鵝毛漫天飛舞 像蒲公英子

四、小結

文章客觀地敘述了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寫人物語言爲主,全篇語言簡練。在不足百字的文章裏,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緣由以及經過和結果。雖未作一字議論,但從文末補充交代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讚賞道韞的才氣。

第二課時

一、預習

4朗讀《陳太丘與友期》3篇,查字典,看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2.思考課後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謝道韞這個才女,這節課我們將再認識陳元方這個神童。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翻譯: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中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個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個朋友就發怒了,罵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己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個朋友感到慚愧,就下車來拉元方(想討好他),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自家的大門。

3.探究質疑:元方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何以見得?討論並歸納:

(1)他認爲客人“無禮”“無信”譴責他,維護了自己及父親的尊嚴,說明他聰穎、機智,懂禮識義;

(2)對粗俗的客人“入門不顧”,又表現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探究質疑: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討論並歸納:有兩種看法。(1)如探究質疑3、(2)。

(2)認爲客人已經認錯了,就應當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也算無禮。

5.當堂朗誦這兩篇文言文。

四、小結

本文主要記述陳元方和來客的一段對話。對話以責備客人“無信、無禮”爲核心,既表現了陳元方懂禮識義的品質,又從反面說明了“信”和“禮”的重要性。結尾“入門不顧”的動作細節,再次強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徵

五、作業

世說新語教案6

教學目標:

1、 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 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法指導:

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着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導入:請同學講述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的故事。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誕生過無數著名的傳世名作。而古代小說又是其中最燦爛的一個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說呢? 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品都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產生的,古代小說的源頭在哪裏?六朝時期風行一時的筆記體小說就是古典小說的搖籃。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古代小說所記得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誇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世說新語》就是六朝志人小說代表作,劉義慶編著。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 疏通句篇: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請學生試讀課文——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三、 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

1、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論詩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地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

3、提問:大家對於課文有沒有什麼疑問?(引入下面的問題組)

(1) 文中的這一家人是在一種怎樣的氛圍下聚會的?(輕鬆,溫馨)從哪裏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

明確:文章交代詠雪背景只有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別看這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卻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書官宦之家,在這樣的家族裏,遇到雪天無法外出,纔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當然是謝太傅謝安,聽衆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2)“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謝安的話,如果你是謝安,你會說出什麼話來?“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 文末爲什麼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讚揚與敬佩)

明確;下面接着寫主要事件—詠雪。主講人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來了兩個答案,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但最後補充交代了道韞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讚賞道韞的才氣。

4、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鍊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這一則被編入書中“言語”,文章只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客觀地寫出,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的意圖是明顯的,誰的語言好,誰都不好,可一望而知。這正是本書敘事的一大特點。

四、 拓展延伸:

我們先看看蘇軾的兩首詞,都與飛雪有關:“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水晶鹽,爲誰甜?手把梅花,東望陶潛。……”這兩首詞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織在一起,表達的是什麼情感?(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當的比喻來形容不同的雪景。

五、佈置作業: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第二課時

一、 檢查第一篇的學習情況。

二、 疏通句篇:《陳太丘與友期》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請學生試讀課文——教師範讀——學生齊讀

三、 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

1、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討論)

2、 請大家在討論時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詞: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跟一個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 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3、《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1) 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

(2) 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麼樣的人?(暴躁、易怒)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3) 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1)不過分。因爲元方認爲這種無信無禮之人,不值得與他交談。表現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2)太過分。既然友人已經感到慚愧了,對父親的朋友應當以禮相待。)

(4)《陳太丘與友期》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門,“方正”就是剛正不阿,爲人正派的意思。爲什麼沒有列入“夙惠”一門?(“夙惠”是專門記錄聰明兒童的故事。這一則故事雖然也表現了他的聰明,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爲人的道理,“無信”、“無禮”兩個詞的是全文核心,可見作者的意圖是責備客人,從反面來說“信”、“禮”的重要性,所以……)

(5)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4、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5、 讓學生表演這篇的情景。

6、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鍊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

四、拓展延伸: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於)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爲甘露所沾,下爲淵泉爲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問題:(1)用自己的話複述原文的內容。(2) 陳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親有無功德嗎?

五、作業 :

1、完成課後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爲客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時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王圭)代,帝自捉刀立牀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4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 爲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爲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魏武將見匈奴使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牀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世說新語教案7

教材簡析

選自魏晉南北朝時南朝臨川王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古代筆記小說集,大多采用對比的手法,用簡短的語言記述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品質。“管寧割席”“王戎識李”的故事就有着這樣的特點。這兩個故事都只有五六十字,但故事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突出。如,“管寧割席”,通過管寧、華歆“見片金”和“同席讀書”時行動上的不同表現,把管寧不爲利所動,不心慕官紳的君子形象刻畫出來了。“王戎識李”是借“諸兒”與“王戎”見路邊樹上李子的不同表現凸顯出了王戎小時候能根據現象思考推理,得出結論的與衆不同的聰明。

設計理念

以對比思考爲主要方法,以反覆誦讀爲情感體驗手段,遵循“由扶到放”“比較賞析”“適度拓展”的原則設計教學流程,爲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學習平臺,激發學生的有效思維,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感悟文言文言簡意豐的特點。

教學目標

1.通過啓發、歸納理解詞義的方法,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準確地理解意思。

2.運用比較帶動理解,體會《世說新語》二則的寓意,感受人物的優秀品質。

3.以層遞性的要求驅動學生反覆朗讀,藉助朗讀感悟文言文語言洗練,詞義雋永的特點。

4.認識生字“冕、戎”。教學重、難點

1.通過實踐體驗,歸納理解文言文詞義的常用方法,並運用方法翻譯全文。

2.在比較人物言行中體會《世說新語》“以事見人”的藝術方法和人物的優秀品質。

教學準備

課前將二則文章分左右兩邊抄在黑板上。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瞭解出處並揭題

1.要求學生說說《孔融讓梨》的故事。

預設:學生如有難度,教師說;若孔融所說的話這一重要情節沒說完整,教師適時補充完整。這一個故事文言文中是這樣表達的。

出示: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3.你從這個故事中對“孔融”有了怎樣的瞭解?

4.師:孔融長大後成了東漢著名的文學家,是一名君子。我們看到他從小就具有懂得謙讓,尊重別人的優秀品質。“孔融讓梨”的故事來自一本書——《世說新語》。今天我們來學習《世說新語》中的另外兩個小故事。

板書:《世說新語》二則

以學生的認知基礎爲教學起點,用所熟悉的故事引入,並通過故事與文言文的比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精練。同時引出《世說新語》,讓學生遷移認知,對所學內容產生期待。

二、多維練習,有節奏地讀通課文

1.提出朗讀期待。

能讀通一文章挺簡單,但要讀通一段1500多年前寫的古文不容易。看黑板,自由試讀,看誰能憑自己的能力最快地把它讀通順。

2.指通。

(1)先請兩生分別讀,重點指準“擲”“乘”“諸”等字音。

(2)隨機在黑板上用“/”劃分停頓處。再請幾生讀,重點關注停頓。

(3)男女生賽讀。

3.指出節奏韻味。

(1)提示方法:讀古文,有些地方要停頓乾脆,有些地方要氣息連貫。這樣才能讀出古文的韻味。

(2)師範讀“管寧割席”。

(3)請生模仿自由讀。再指2~4名學生讀讀這兩則故事,從是否有點節奏感的角度點評。

讀準讀通是“披文以入情”的第一步,必須做紮實。通過多維練讀,反覆給學生接觸語言的機會,在多種感官共用的狀態下讀通文章,掃清理解障礙。不僅如此,指導學生有節奏地讀,能讓學生在朗讀實踐中感受文言文的音韻美,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探索方法,體驗中讀懂“管寧割席”文意

1.提出理解期待。

通過自己的努力,我們已經能比較有節奏有韻味地讀古文了。下面要求更高。再看黑板讀古文,看自己能讀懂多少。

2.根據學情標註困難。

學生讀後,讓學生自由地到黑板前標註不理解的字詞。可以在字下加“·”。

3.以“管寧割席”爲例,解決字義,歸結方法。

(1)學生標註的字是註釋中有的,教師在下面劃上“—”。

這些,大家待會兒藉助“註釋”能夠讀懂。板書:看註釋

(2)註釋中沒有的字詞怎麼辦?

師生共同想辦法,教師隨機板書理解詞義的

方法:查字典、聯繫上下文、舊知運用、生活經驗。

(3)教師:這麼多不同的方法,能幫助我們理解字詞的意思。

4.理解文意。

(1)藉助註釋,不看譯文,試說意思。(學生自己練說)

(2)對照譯文,比較哪些地方說得不太正確。

(3)教師組織交流:

預設:“寧讀如故”“華捉而擲去之”。

:理解古文,有時我們得根據現在的說話習慣,對詞語位置調換。“寧讀如故”,應該調換爲“寧如故讀”來理解,這樣才符合現在的說話方式。(板書:調換詞序)

(4)讀懂意思。同桌一個讀古文,一個說意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學習環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自讀發現問題”的'操作手段把握學情,針對學習障礙,激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並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和方法的共享。教師幫助歸納學習方法,再指導學生運用已有方法疏通古文的意思。通過這樣的“幫扶”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爲後一古文的學習乃至學習所有古文打下基礎。

四、對比誦讀,體悟人物品質

1.師生對讀,體會情感。

(1)提出對讀要求:讀己的情感。

師讀古文,生讀譯文,教師按要求點評。

男生讀古文,女生讀譯文。教師點評。

齊讀古文。

(2)對比、分角色讀,體悟人物品質。

師讀共同寫到兩人的部分,男生讀寫管寧表現的句子,女生讀寫華歆表現的句子。

思考:這樣對比着寫,作者要告訴我們什麼意思?

如有難度,提醒學生回憶“孔融讓梨”,你覺得在這裏,作爲一個君子,該怎樣?

教師:君子,就應該不爲利所動,不心慕官紳。

這裏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關鍵。通過對比讀、分角色讀的形式,用“孔融讓梨”做輔助,讓學生對如何體會人物品質有一個思考的方向,從而突破難點。

五、學法,學生自主學習“王戎識李”

1.教師學法。

我們剛纔通過查字典,聯繫上下文,舊知運用、生活經驗,看註釋等方法自己初步讀懂了古文的意思,然後又對照譯文糾正了理解不恰當的地方,還體會到了故事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人物言行,告訴我們人物品質的方法。

2.佈置自學任務。

(1)自讀第二則文言文,運用方法初步理解意思。

(2)對照譯文,調整詞序說意思。可以自己練說,同桌練說。

(3)同桌對讀,讀出古文韻味。

(4)想想故事是怎樣寫出王戎的品質的。

3.組織交流。

操作思路基本同“管寧割席”。這裏少些講解,多些朗讀體悟,重點讀好對比部分。

六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應該具有遷移運用的能力,這一環節也正是搭建了讓學生自由發揮展示能力的平臺。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

六、學習生字

學生自主檢查認字情況,先自己讀一讀,同桌之間再考一考,讀一讀。

七、引入《世說新語》,推薦閱讀

1.出示《世說新語》,瞭解特色。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人小說”的代表作。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編撰。全書共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語言精練,善用對照、比喻、誇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對後代筆記文學影響較大。

2.教師推薦。

《世說新語》中的故事都比較短小,但意義深遠,很適合我們初學文言文的人所讀。我們課後可以運用今天所學的方法,再讀一些《世說新語》中的故事,理解意思,感受人物品質。

“學以致用”,課內習得的方法在課外實踐應用,這是學習的需要。本環節適度拓展,給學生一次運用方法,實踐體驗的機會。

世說新語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掃除文字障礙,疏通文意。

2、反覆誦讀,當堂背誦。

3、理解、體會古人的某種家庭和親情觀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文言字、詞、句的理解。

2、難點:目標3。

 三、教學設想: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國中語文中的古詩文教學,強調誦讀,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本單元兩篇文言短文《詠雪》、《陳太丘與友期》選自《世說新語》,語言文字相對淺顯,且具有一定故事性,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容易些。因此,設想在以傳統的朗讀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成對本文的學習。

 四、教學準備:

1、佈置預習,通過,結合課文註解解決生字詞。

2、製作幾張簡單的幻燈片。

五、教學時間: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這裏,就有兩篇文言短文向我們介紹了這樣兩位少年兒童。

二、讀準字音,明確停頓:

1、請一學生範讀,其他學生作好評析找錯工作,並示範自己所理解的讀法。

2、教師範讀或聽錄音朗讀,請學生仔細對照。

三、合作學習,疏通文意:

1、四人小組互相討論學習,逐字、逐詞、逐句解決翻譯問題。

2、請小組代表提出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由其他小組代表幫助解決。遇到班裏沒人能解釋的',教師作解答。對文中重要的字詞句,特別是那些常用文言詞的用法,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教師應加以強調。

大屏幕出示重要字詞句:

(1)解釋句中黑體字的意思

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起。

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家君”、“尊君”的意義有什麼不同?

3、請一學生全文翻譯。

四、朗讀訓練:

(多種形式,反覆誦讀。)

五、作業:

1、口頭翻譯這兩篇短文,特別注意重要的字詞句。

2、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這兩篇短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複習鞏固:

1、解釋字詞。(大屏幕出示)

2、翻譯重要句子。(大屏幕出示)

3、檢查背誦。

二、齊讀這兩則短文。

三、啓發引導,解決難點:

1、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這兩則短文大意。

2、《詠雪》給我們營造了怎樣一種家庭氛圍?你是從哪些描寫中感受到的?

(參考:家庭氛圍:融洽、歡樂、輕鬆、溫馨等,詞語:“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

3、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你認爲哪個更好?爲什麼?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

4、《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從中可以看出元方是個怎樣的人?

(讓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己見。)

5、這則故事給我們什麼啓示?

6、聯繫實際談談對“做人就要有誠信,講禮儀”的看法。

四、以這兩則小短文爲例,簡介《世說新語》的藝術成就。

五、作業:課外閱讀《世說新語》。

教後反思:

我們覺得這兩則短文文字淺顯易懂,對學生來講,似乎並非如此。雖然前面接觸過幾篇更難的文言文,但畢竟基礎差,在結合課文註解的基礎上,學生還是無法通過自主或合作學習來解決翻譯問題,最後還是以教師講解爲主,完成此目標。

第二課時,誦讀安排較多,學生對“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的討論非常熱烈、積極,從中也可以看出現在的學生對人、對事很有自己的看法,作爲教師,更要注重引導學生明辨是非。

世說新語教案9

教學目標:

1.瞭解劉義慶及《世說新語》

2.積累文言實詞和特殊句式。

3.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做到重禮守信。

4.學習一些刻畫人物的手法,提高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期行》、《乘船》中包含的爲人處事的道理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及用法,能準確翻譯重要句子。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講述曾子殺豬的故事(出示古文)(學生翻譯講述)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後面,哭哭啼啼地鬧着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妻子剛從集市回來,曾子就要去抓豬準備殺掉它。妻子制止他說:'我只不過是和小孩子說着玩罷了,你怎麼當成真了呢?'

曾子說:'和小孩子是不能隨便開玩笑的。他們沒有分辯的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樣子做事,聽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學騙人啊!做母親的欺騙孩子,孩子也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辦法呀!'說完,他就把豬殺了,真的讓孩子吃上了豬肉。

2、探究事件意義

寓意: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啓示:做人要講誠信,言出必行,大人更應該給孩子們做榜樣。

3、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就是一個崇尚誠信的民族,在我國五幹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流淌着許許多多的像“曾子殺豬”這樣的誠信故事。今天,就讓我們擷取其中的兩朵小浪花,伴隨着古人的足跡,去尋訪誠信的真諦吧!

二、預習檢測

1.給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並作解釋。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2)歆輒難之()_________

(3)王欲舍所攜人()____________(4)遂攜拯如初()_________

(5)寧可以急相棄邪()_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詞語。

(1)有一人慾依附()(2)幸尚寬,何爲不可()

(3)陳太丘與友期()4)太丘捨去()(5)既已納其自託()

3.翻譯下面語句

①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②尊君在不?翻譯:

③非人哉!與友人期行,相委而去。

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翻譯:

⑤幸尚寬,何爲不可?翻譯:

⑥後賊追之,王欲舍所攜之人。

⑦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

⑧遂攜拯如初。

⑨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4.文學常識填空

劉義慶:(403—約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時代)文學家。主要著有《》、《》,本文《期行》和《乘船》出自《》,它是時期“”的代表作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朝代)至(朝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

三、作者簡介:

1、劉義慶:(403—約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13歲時被封爲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爲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著有《世說新語》,還志怪小說《幽明錄》。

2、《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集,此書不僅記載了自東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而且其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因此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

四、疏通《期行》句篇

1、學生同桌一人讀一人翻譯。

2、教師檢查學生疏通文意的情況

3、教師精講,重點點撥(文化常識:謙稱與敬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有:愚、鄙、敝,卑,竊,臣,僕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寡,不穀;

(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不才、不佞、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謙詞有:因爲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爲寡君。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古人認爲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爲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爲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稱年老的人爲丈、丈人,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爲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爲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爲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爲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爲太后,稱祖父爲大(太)父,稱祖母爲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爲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爲崇禎皇帝,稱玄燁爲康熙皇帝,稱弘曆爲乾隆皇帝。

(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羣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爲聖人,稱孟子爲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4、學生製作知識卡片

文言詞語:

通假字: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

一詞多義: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五、課文內容分析:

1.爲什麼陳太丘和友人都認爲是對方失約?2.怎樣看待“元方入門不顧”?

3.元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信”是立世之本,陳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連七歲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對他很不以爲然,“信”之重要性於此可見一斑,因此,我們從小要做一個重禮守信的人。

4.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六、短劇:第二天,陳天丘和友人在路上相遇,他們都能說些什麼呢?

七、當堂訓練:閱讀《期行》,完成1——4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期行()(2)去後乃至()(3)相委而去()(4)引之()

2.仿照例句,補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陳太丘與友)期日中,(友)過中不至。

①太丘捨去,()去後()乃至。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3.通過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樣的一個孩子?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請談談你對元方這一行爲的看法。

八、小結: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難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這堂課我們學習《世說新語》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師既要測試一下你們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組學習《乘船》,教師巡視指導

1、小組交流學習方案(方案應有學習步驟的安排,有問題的設計和解答,還可以有疑難問題的提出)。

2、選定並修改完善學習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確定的學習方案,小組合作學習,疑難問題可求助老師。

4、“'寧可以急相棄邪?”是設問還是反問?

5、學生製作知識卡片

文言詞語;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文言句式;

三、設置問題由學生答題

1、個別提問: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中的“避”是什麼意思?

“幸尚寬”中的“幸”是什麼意思?

“王欲舍所攜人”的“舍”與“太丘捨去”“舍”意思一樣嗎?

2、共答題:

(1)作者創作這個故事,目的是讓人們明白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2)華歆與王朗的做法有什麼不同?你如何評價?

3、《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動作描寫,簡直像幾幅漫畫,你能根據故事的內容用筆畫出來嗎?並讓學生表演這篇的情景

四、當堂訓練:

(一)根據課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輕諾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華歆重諾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複述情節探究展示。

第一層:(開頭到“何爲不可”)寫二人對別人搭船一事各持己見。(故事開端,起因)

第二層:(“後賊追至”到“遂攜拯如初”)寫王郎欲毀約,華歆堅守諾言。(故事發展、高潮)

第三層(末一句)寫世人以此事評定二人品行。(結局)

(4)故事內涵: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不能輕諾寡信。

(5)評價審美展示。

五、總結:《期行》和《乘船》分別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訴我們:做人要明禮誠信。《乘船》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對自己的話負責,不能輕諾寡信。

 六、佈置作業

方會娟

世說新語教案10

課文解讀:

本文故事性強,對七年級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儘管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家庭生活展開,跟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貼近,所以學習起來會很容易。關鍵是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組織討論有爭論的問題,鼓勵有創見性的意見。

設計依據: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

2.關照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倡導學生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

3.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體驗、感悟和思考。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和聰明樹

同學們,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幅畫,大家猜猜老師想畫的是什麼?(老師畫一簡筆畫樹,樹幹上的枝叉手面用來寫人名,幾個直線就可完成此棵樹)學生答:樹。教師:真聰明!對!這是一棵樹,而且是棵“聰明樹”!凡是名字被寫到樹上的人表示他非常的聰明!我們在國小學到了我國古代哪些聰明少年?請告訴老師,我將把他的名字寫到“聰明樹”上。像這樣的少年我國古代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學習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中的`兩則,再去認識幾位這樣的少年。(板書課題)

二、字詞識讀,理解文意

1.讀――學生自讀,把握節奏:請大家先自由的將課文讀一遍,當你能夠流利朗讀的時候請舉手,最先舉手並流利朗讀課文的同學,你的名字將被寫在“聰明樹”上。(待學生舉手後請學生朗讀,師生訂正後並請其他同學評判是否可上“聰明樹”。)

2.問――自讀提問,詞句積累:俗話說,學習貴有疑問,沒有疑問就沒有學問。現在請大家結合書下的註釋看書,看看有沒有不懂的詞句,如果有請舉手告訴大家,由同學和老師幫你解決,問題提的最好的同學,你將是最會提問的聰明學生,“聰明樹”上的位置已經幫你留好了!(學生提問,師生互答)

3.背――比賽背誦,培養能力:大家問題提的都很好。老師還想知道我們班上哪位同學最會背書。《詠雪》一文只有六句話,現在請你開始背誦這則故事,當你能的時候請舉手,你的名字將會從“聰明樹”會背的枝丫上長出來。(學生讀書、背誦、上“聰明樹”)

4.述――創新講述,發展思維:我們都喜歡聽故事,老師想請一個同學把第二個故事講給我們聽一下,不過你想上“聰明樹”的話就必須創新,試着用陳元方或友人的口吻講述。(老師提示故事中人物說話的語氣,這樣才能講的生動。講的好的上“聰明樹”)

三、問題研討,拓展思維

1.分組討論一:現在“聰明樹”上已有了許多聰明的少年,《詠雪》一文中也有兩個聰明的少年,現在如果他們兩人中只有一個人可上“聰明樹”,你同意誰上?爲什麼?

2.分組討論二:第二則故事中友人已下車向元方道歉,但元方仍入門不顧,這是否失禮?如果失禮他將不能上“聰明樹”,你是否同意陳元方上“聰明樹”?說說理由。

四、知識遷移,搜理積累

現在“聰明樹”的頂端還有兩個位置,名字被寫到這個位置的人你將是最聰明的。誰是我們班最聰明的學生?現在老師出個題目考考你。

思考:《詠雪》中謝朗和謝道韞將“紛紛白雪”分別比作“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你還能不能說說“紛紛白雪”像什麼?說的好,你的名字將被寫到聰明樹的頂端。

五、激情總結

今於老師有幸同大家一起認識了才華出衆的謝道韞,明白事理的陳元方;老師更有幸的是認識了我們班上許多會讀、會問、會背、會講、會說的聰明學生!讓我們今後每節課都能像今天這節課這樣聰明,把屬於我們自己的“聰明樹”澆灌的更高更大!

世說新語教案11

【導學目標】

1、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3、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導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導學難點】

翻譯文言文,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課時】2課時

【預習導引】

1、朗讀課文,力求做到準確、流暢。

2、結合註釋,試着翻譯課文。把不會翻譯的句子寫在下面。

【導學過程】

一、導入: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有這樣一則故事: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爲什麼未嘗一口能知道這一定是苦李?這是因爲他雖小卻能注意觀察,認真思索的結果。樹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讓人家摘光了。從這裏可以看出王戎的聰穎機智的性格。

我國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有兩位這樣的兒童

二、作家作品簡介。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現在江蘇徐州市)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說新語》原爲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賞譽等3 6門,主要記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

三、朗讀《詠雪》。要求語音正確,節奏合理,讀出感情。

四、指導學生翻譯課文,一人一句。

翻譯: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談詩論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五、探究質疑:

1、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

討論並歸納:

家庭氣氛融洽、歡快、輕鬆。

2、文中的“兒女”指子侄輩,指家庭中年輕一代。現在的“兒女”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

指子女,這是古今詞義的變化。

3、文中的“擬”指什麼,現在的“擬”又指什麼?這是文言中什麼現象?

討論並歸納:

古義指相比,今義指打算、仿照。這是古今詞義的變化。

4、“公大笑樂”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

有不同的解釋。(1)對子侄輩的答案都很滿意(2)“笑”前喻,“樂”後喻。

5、你認爲兩個比喻哪個更好?

討論並歸納:

有兩種相反的意見。

(1)認爲“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花飄飛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因此說,前一喻好,後一喻不好。

(2)認爲“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而“撤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撒鹽空中”,幹什麼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示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七、教師小結:

文章客觀地敘述了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寫人物語言爲主,全篇語言簡練。在不足百字的文章裏,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緣由以及經過和結果。雖未作一字議論,但從文末補充交代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讚賞道韞的才氣。

八、課外作業:

背誦課文,並能用現代漢語講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謝道韞這個才女,這節課我們將再認識陳元方這個神童。

二、朗讀課文。

三、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翻譯: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中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個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個朋友就發怒了,罵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己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父親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個朋友感到慚愧,就下車來拉元方(想討好他),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自家的大門。

四、探究質疑:

1、元方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何以見得?

討論並歸納:

(1)他認爲客人“無禮”“無信”譴責他,維護了自己及父親的尊嚴,說明他聰穎、機智,懂禮識義;

(2)對粗俗的客人“入門不顧”,又表現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討論並歸納:

有兩種看法:

(1)對粗俗的客人“入門不顧”,表現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認爲客人已經認錯了,就應當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也算無禮。

五、教師小結:

本文主要記述陳元方和來客的一段對話。對話以責備客人“無信、無禮”爲核心,既表現了陳元方懂禮識義的品質,又從反面說明了“信”和“禮”的重要性。結尾“入門不顧”的動作細節,再次強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徵。

六、當堂檢測: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陳太丘與友期行()(2)太丘捨去()()

(3)尊君在不?()(4)下車引之,元方如門不顧()()

2、翻譯句子。

(1)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3、元方是從哪幾個方面反駁他父親的友人的?

答案:1、2略3、元方是從信用和禮貌兩個方面反駁他父親的友人的。從信用方面,是父親友人失約在先;從禮貌方面,是父親友人當着元方的面罵元方的父親。所以在兩個方面他都站不住腳,根本沒有資格指責謾罵元方的父親。所以友人啞口無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七、課外作業:

背誦這兩篇短文。

世說新語教案12

教材分析: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裏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難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學情分析:

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着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複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複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2、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教讀

(由於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3、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複述,爲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複述,也可以全班交流複述。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要求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

3、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①以小組的形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迴指導。

②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爲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

③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繫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於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穫更大。

《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五、課堂總結:

六、佈置作業:

①完成課後練習

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世說新語教案13

一、作者簡介: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文學家,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二、課文導讀: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這裏,就有兩位這樣的兒童。讀懂這兩則故事,談談你的感想。

 三、題解:選自餘嘉錫《世說新語箋(jiān)疏》。

四、掌握下列生字詞

yìxíngshěfǒuzāizhòu

無奕女期行捨去尊君在不哉驟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謝太傅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舉行了一次家庭聚會,和晚輩們(一起)講解詩文。

①謝太傅:即謝安(320–385),字安石,晉朝陳郡(jùn)陽夏(jiǎ)(現在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後追贈爲太傅。②內集:家庭聚會。③講論文義:講解詩文。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一會兒雪下得更大了,謝太傅高興地說:“那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④俄而:不久,一會兒。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差不多可以比作空中撒鹽。”

⑤胡兒:即謝朗。謝朗:字長度,謝安的哥哥的長(zhǎng)子。做過東陽太守。⑥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擬: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他大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被風吹起在空中飛舞。”謝太傅(聽後)高興得哈哈大笑。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這位女子就是謝太傅的大哥謝奕的女兒叫謝道韞,後來成了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⑦無奕女:即謝道韞(yùn),東晉有名的才女,以聰明有才著稱。無奕:指謝奕,字無奕。⑧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xī)之的第二個兒子,做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

(一)評析:文章通過“詠雪”一事,以對比手法,充分顯示了謝道韞的聰穎機智。行文簡練,語言流暢。

(二)主題思想:勾畫了一幅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生活的畫面,兩代人在富有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陳太丘和(一位)朋友約定一起出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

①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yǐng)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②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③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可是)正午已經過了朋友還沒來,陳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等他走後那位朋友纔來。

④捨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⑤乃至:(友人)纔到。乃:才。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元方當年才七歲,正在門外嬉戲。⑥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zhǎng)子。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嗎?”⑦尊君在否(fǒu):你爸爸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否”。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說:“父親等了很久您都沒來,已經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位)朋友就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和人約好一起出行,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

⑧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委:丟下,捨棄。去:離開。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元方說:“您跟我父親約定的時間是正午。(可是)正午您卻沒來,這就是不守信用;當作人家兒子的面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⑨家君: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那位)朋友聽後感到十分慚愧,就走下車來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屋裏去了。

⑩引:拉。○11顧:回頭看。

(一)評析:文章以生動的情節,傳神的對話塑造了陳元方這位少年的形象。面對父親的朋友失信失禮,他不卑不亢,據理力爭,終使“友人慚”,表現了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機智聰明的一面。對“友人”的刻畫也很成功。

(二)主題思想:是寫陳太丘的長子陳元方的'聰穎機智的,他小小年紀就知道維護父親的尊嚴,可以看出父子情深。

研討與練習

一、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這兩篇短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1、《詠雪》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樂”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第一問:略。第二問:兒女:古義指“子侄輩”,即“家庭中年輕而又輩分低的人”。今義指“子女”,即“兒子和女兒”。)

2、《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第一問: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作第二人稱代詞,可譯作“您”。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可譯作“您父親,您爸爸”等。家君:對人稱自己的父親,可譯作“家父,我爸爸”等。第二問:略。)

二、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俄:常與“而、頃”等連用,可譯作“片刻,不久,一會兒”等。欣然:高興地。然:……的樣子。

2、撒鹽空中差可擬。擬:比,相比,比擬。這是古義。唐代以後纔有“準備,打算”的意義。

3、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比不上。

4、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乃:才。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期:約定,約會。委:丟下,捨棄。

三、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爲哪個更好?爲什麼?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略)

世說新語教案14

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生動手量一量,數一數等操作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通過畫軸對稱圖形,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按照“談話導入——自主探究——拓展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設計時先談話導入,然後出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的圖片讓學生欣賞並畫出它們的對稱軸,通過自主探究例1發現軸對稱圖形的性質,例2根據軸對稱圖形的性質畫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在觀察、交流、合作的過程中發現軸對稱圖形的祕密,瞭解對稱軸。通過畫對稱軸,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2.在課堂上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積極參與軸對稱圖形性質的探索,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主人”的全過程,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方格紙 剪刀 課堂活動卡

學生準備 收集的各種軸對稱圖形 剪刀 方格紙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漂亮的圖片(課件出示教材82頁的圖片),認真觀察,你會發現這些圖片中隱藏着許多數學知識。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尋找圖片中的數學知識。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學生觀察圖片,學生對漂亮的'圖片非常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探究新知

1.欣賞軸對稱圖形,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1)課件出示教材82頁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這些圖片都是什麼圖形。(軸對稱圖形)

(2)你能畫出這些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嗎?讓學生試着畫一畫。

(3)你還見過哪些軸對稱圖形?

2.瞭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性質。

(1)師生共同總結並板書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如果一個圖形沿着一條直線對摺,直線兩側的部分能夠完全重合,那麼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2)通過例題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出示課堂活動卡)

①出示教材82頁例1。

②觀察並提問:看一看,數一數,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獨立觀察)

預設:

生1:這幅圖是軸對稱圖形。

生2:這幅圖沿着中間的對稱軸對摺,兩邊能夠完全重合。

生3:我分別數了數點A與點A′這兩個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發現點A與點A′到對稱軸的距離都是3小格,說明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生4:我也數了一下其他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發現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也相等。

③教師小結:軸對稱圖形不僅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部分,而且在同一個圖形中,任何兩個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都相等,從而得出圖形成軸對稱的性質:對稱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對稱點之間的連線垂直於對稱軸。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性質來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3.運用性質畫軸對稱圖形。

(1)出示教材83頁例2,引導學生思考:

①怎樣畫?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②每條線段應該分別畫多長?

(2)在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用鉛筆試畫。

(3)課件演示畫的全過程,幫助學生糾正不足,總結畫法。

畫一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的方法:(板書關鍵字)

①定:確定所給圖形的關鍵點(如圖形的頂點、相交點、端點等)。

②數(或量):數出或量出圖形的關鍵點到對稱軸的距離。

③找:在對稱軸的另一側找出這些關鍵點的對應點。

④連:按照所給圖形的形狀連接各對應點,就畫出了所給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世說新語教案15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

2、背誦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結合註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把握本文以敘爲主,敘中有議的寫作特點。

〖德育目標〗

《世說新語》作爲“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魯迅語),教導人們做人要方正,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言辭要高雅。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語言簡練、辭意雋永,以敘爲主的特點。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後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爲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爲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餘,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 CAI 課件、打印好的閱讀材料、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和聰明樹

同學們,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幅畫,大家猜猜老師想畫的是什麼?(老師畫一簡筆畫樹,樹幹上的枝叉手面用來寫人名,幾個直線就可完成此棵樹)學生答:樹。教師:真聰明!對!這是一棵樹,而且是棵“聰明樹”!凡是名字被寫到樹上的人表示他非常的聰明!我們在國小學到了我國古代哪些聰明少年?請告訴老師,我將把他的名字寫到“聰明樹”上。像這樣的少年我國古代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學習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中的兩則,再去認識幾位這樣的少年。(板書課題)

二、字詞識讀,理解文意

1、讀──學生自讀,把握節奏:請大家先自由的將課文讀一遍,當你能夠流利朗讀的時候請舉手,最先舉手並流利朗讀課文的同學,你的名字將被寫在“聰明樹”上。(待學生舉手後請學生朗讀,師生訂正後並請其他同學評判是否可上“聰明樹”。)

2、問──自讀提問,詞句積累:俗話說,學習貴有疑問,沒有疑問就沒有學問。現在請大家結合書下的註釋看書,看看有沒有不懂的詞句,如果有請舉手告訴大家,由同學和老師幫你解決,問題提的最好的同學,你將是最會提問的聰明學生,“聰明樹”上的位置已經幫你留好了!(學生提問,師生互答)

3、背──比賽背誦,培養能力:大家問題提的都很好。老師還想知道我們班上哪位同學最會背書。《詠雪》一文只有六句話,現在請你開始背誦這則故事,當你能的時候請舉手,你的名字將會從“聰明樹”會背的枝丫上長出來。(學生讀書、背誦、上“聰明樹”)

4、述──創新講述,發展思維:我們都喜歡聽故事,老師想請一個同學把第二個故事講給我們聽一下,不過你想上“聰明樹”的話就必須創新,試着用陳元方或友人的口吻講述。(老師提示故事中人物說話的語氣,這樣才能講的生動。講的好的上“聰明樹”)

三、問題研討,拓展思維

1、分組討論一:現在“聰明樹”上已有了許多聰明的少年,《詠雪》一文中也有兩個聰明的少年,現在如果他們兩人中只有一個人可上“聰明樹”,你同意誰上?爲什麼?

2、分組討論二:第二則故事中友人已下車向元方道歉,但元方仍入門不顧,這是否失禮?如果失禮他將不能上“聰明樹”,你是否同意陳元方上“聰明樹”?說說理由。

四、知識遷移,搜理積累

現在“聰明樹”的頂端還有兩個位置,名字被寫到這個位置的人你將是最聰明的。誰是我們班最聰明的學生?現在老師出個題目考考你。

思考:《詠雪》中謝朗和謝道韞將“紛紛白雪”分別比作“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你還能不能說說“紛紛白雪”像什麼?說的好,你的名字將被寫到聰明樹的頂端。

五、總結

今於老師有幸同大家一起認識了才華出衆的謝道韞,明白事理的陳元方;老師更有幸的是認識了我們班上許多會讀、會問、會背、會講、會說的聰明學生!讓我們今後每節課都能像今天這節課這樣聰明,把屬於我們自己的“聰明樹”澆灌的更高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