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讀後感(通用24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母親》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母親》讀後感(通用24篇)

《母親》讀後感 篇1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母親》。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這本書吧!

這本書講了一位母親的孩子病了,那個孩子面色發白。突然,傳來一陣敲門聲,母親打開門,一位身體被凍得僵硬的老頭站在家門口,其實他是死神。這位母親太疲憊了,所以她在牀邊睡着了。她醒來後,發現她的孩子不見了。後來她經過千辛萬苦,歷經磨難,纔在死神的溫室裏找到了她的孩子。然而死神說:“上帝派我來移植你的孩子,如果你把她帶回去,你的孩子將繼續受苦,你的孩子在天國會生活得更好。”死神恢復了她的眼睛,說:“你去那口井裏面看看你的孩子在人間的未來。”母親看完以後,說:“好吧,你把她帶走吧,我不會讓她跟我一起受苦、捱餓了。你跟上帝說請照看好我的孩子。”死神把孩子帶走了,帶到了遙遠的天國。

看完後,我感動得流出了眼淚。我想:“如果說世界上最偉大的是什麼?答案一定是母愛。母愛是無私的,所有的母親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一定要學好本領,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來回報母親,回報社會。”

《母親》讀後感 篇2

《母親》描述了俄國十月革命前工人運動的發展和人民羣衆的覺醒過程,描繪了前蘇聯時期工農人民爲真理、爲平等、爲自由、爲未過上好的生活而不斷奮鬥的場面。原著者高爾基是蘇聯近代著名作家,世界無產階級文學文學的第一位偉大代表。

《母親》是一部思想上進的革命作品。它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爲人民利益而奮鬥。小說的主人公之一巴維爾.符拉索夫是由普通工人成長起來的物產階級革命家。他是工人區中鉗工的兒子,他偷偷的學習--因爲這是工人所不能擁有的權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讀書、討論問題、辦報、散發傳單。幹起了革命事業。以巴維爾爲代表的這一羣熱血青年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革命事業。他們不顧個人的生命安危,爲無數平民的利益而奔波、演說、用宣傳的方式去喚醒人民,使人民以沙皇反動政府爲主的壓迫大衆的機構解脫出來。他們追求真理、熱愛和平。所以他們要奮鬥,要用行動來打到一切不平等的現象,去捍衛羣衆的利益,去創造社會主義的社會,去實現無產階級的和平夢想。他們崇高的理想和真誠的呼籲使無知的工農階級覺醒,他們偉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染了身邊的人。

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是母親,通過他的一步步的覺醒,直至在兒子的感召下投入革命,從一個封建時代逆來順受的被迫着變成一個熱情堅定的革命戰士。母親起先是擔憂自己兒子,慢慢的,她開始喜歡並欽佩這些年輕的革命者們,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參加了革命工作。隨着革命黃四爺的不斷壯大,沙皇反動政府開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維爾爲首的革命者卻冒着危險宣傳革命思想。工人運動越來越浩大,羣衆的反響越來越強烈,母親的覺悟也越開越高。她將整個心靈貢獻給了屬於人民自己的事業,她是一個溫柔、溫順、憂鬱的傳統工人變成一個有着深刻見地、滿腔熱情、勇敢無畏的新時代革命工作者,他不辭辛勞地跋涉送報紙、傳單。不顧警察殘酷毒打向人民羣衆宣傳革命真理,他帶頭和青年一起遊行,高高舉起代表真理、理性的旗幟,向世界宣告者革命者強有力的信仰。

這部小說使人熱血沸騰,令人強烈的感受到可歌可泣的革命工作者的勇敢不屈、正義凜然。並由衷的感嘆他們對理想的堅持,欽佩他們對偉大事業的獻身精神。特別是母親這個人物的轉變,由膽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熱愛生活傳播真理的革命先驅。這壯麗、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使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諦。

《母親》讀後感 篇3

讀完高爾基的《母親》,按理說寫出的讀後感應該是關於讚美母親的,可我卻不想寫那些,當然,母愛是值得永久歌頌的,知識在沒有領會其真諦,沒有觸機靈魂的情況下寫出的文章,只能是膚淺的,和那些無病呻吟的文章一樣令人提不起興趣。

讀完《母親》,確實在一些方面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親——作爲生活在當時俄國黑暗社會最底層的工人代表,從一個沒有靈魂的麻木的人,一躍而爲一個具有先進思想,爲推翻沙皇統治而站在第一線的人。在母親身上,所發生得重大變化,讓我們震撼,尤其是母親不識字,卻比那些識字的更加理解真理,理解俄國的未來。這些與她的兒子帕沙卡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她的兒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運動的領導者,不斷對他的母親灌輸革命的真理,將母親的思想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這與母親本身也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她對兒子的理解,對兒子所從事事業的信任,沒有對兒子的自豪,對兒子深深的愛,也不會使她在兒子被捕後,下定決心走兒子的路,從而真正成爲一個革命者,一個大造新時代的人。

這裏我們談到了理解,這不僅讓我想到一句話:理解萬歲。確實,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是無價的,理解可以創造奇蹟,就像理解可以將帕沙卡和她的母親,兩個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一座信任的橋樑。

在現代社會,很多問題有待於理解來解決,代溝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試想,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加強交流,增進理解,又什麼問題解決不了呢?有時候我感覺父母不理解我,當然,問題是出在雙方。父母當總是讓我一個勁的學習,殊不知,爲了責任而學習是很累人的。

再者,書中的革命者爲了信仰,爲了人類美好的未來而奮不顧身。

《母親》讀後感 篇4

五月,我們迎來了一個神聖的日子——母親節。這是一個爲天下所有的母親準備的節日,我們要爲自己的母親獻上一份子女的愛,讓媽媽感受到擁有孩子的幸福。

就在這段日子裏,我讀到了一本和這個節日有關的書——高爾基的《母親》。這本書進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在俄國十月革命前,老百姓過着苦不堪言的生活。本書的主人公——一個有思想的年輕人爲了擺脫這樣受奴役受壓迫的生活,一步步走向革命事業。他的母親,爲了兒子的理想和事業,不顧一切地幹着“違規”的事情來支持兒子:發放印着宣傳真理的傳單,鼓動人們反抗濫殺無辜的官兵,等等,導致自己被憲兵毆打甚至坐牢。

多麼偉大的母親!不知不覺,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這本書從頭到尾沒提到一個“愛”字,卻處處洋溢母親對兒子的愛。從母親對兒子反常舉動的擔憂,到得知他所從事工作後的忐忑不安;對兒子事業的支持,到以兒子爲驕傲,直到自己也投身革命事業,一位母親年邁又執著的愛心,對兒子無私的愛上升到了對全世界爲真理而奮鬥的無產革命者的愛,這是歷史的跨越。

我的媽媽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而甘於奉獻的媽媽。我的媽媽是一位普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她的工作雖然平時很忙,每天下班回到家後仍然細心地照顧我的起居生活。不管自己有多辛苦,對我的學習、生活從不懈怠。尤其是我學校裏只要有需要家長配合的活動,她總是積極參與,爲我們的班集體出力獻策。記得在去年元旦學校搞遊園活動時,班級需要佈置教室,我們四年級的主題是“五穀豐登”。第一天晚上,媽媽準備了很多張泡沫紙板和一把超大的雨傘,做成了一個大型的穀倉;第二天晚上,她又用白天專程買的幾百條裝飾用的金色毛條,鋪滿了昨晚的穀倉身體和大雨傘頂部,我們還把親手畫的很多五顏六色的農作物,如南瓜,辣椒,麥子等等掛在穀倉上,營造成了一個金光閃閃、喜氣洋洋、五穀豐登的大谷倉。媽媽晚上一直忙到十二點多才準備好。等到第三天遊園會佈置完現場後,我們班的穀倉成了整個四年級最亮麗,最有個性的一道風景線,贏得了校長、老師們的一致好評。我們班同學別提心裏有多美了!可是她們哪裏知道,從得知要佈置教室到活動正式開始,才只有三天時間,媽媽爲搞好這次活動,爲班級出一份力,費了多少心思、花了多少時間啊!媽媽爲了我的成長,吃盡了多少辛苦啊!

媽媽的愛在點點滴滴中匯聚成大海,她用她無私的奉獻、偉大的付出,給了我一生都無法回報的愛。我要用最溫柔的心情,擁抱媽媽,告訴她:“媽媽,我愛你!媽媽,謝謝你!”我要用我小小的雙手幫她分擔也許不多的家務,我要用我小小的肩膀幫她分擔也許不重的擔子,我要用我小小的孝心幫她分擔也許不多的憂愁,我還要幫她……我能幫媽媽做的事太少了,但是忽然之間,我好像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就是對媽媽最大的感謝和報答啊!媽媽,對嗎?

《母親》讀後感 篇5

成功的時候,誰也是朋友;但是隻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的一句話,說出了多少成功者背後母親的辛勞啊!但是每個人都有母愛,那並不是成功者們的專利。

《母親》這一篇文章通過母親的支持一點一點透露出母親的用心良苦與小人書背後的辛勞。講述了一個貧窮家庭中的小孩爲討回被警察沒收的小人書而與母親一起討要且最終得以歸還的故事,和作者向母親要錢買小說的辛酸感觸。我知道那種感受,當看見教育你多年的母親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就爲那一個月還不滿30元的工資而受苦受累時心中如千萬只刀在割。30元對於現在來說已經不值得一提了,隨便一開口,只要是小康水準的家庭都會毫不吝嗇的給出30元。現在還有誰會害怕遭到父母的責罵不敢開口要錢呢?我們不顧他們的辛苦而大把花錢。

而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說作者有多麼不孝順父母,更多一點的是他們的愛。母親的靜坐示威,一卷毛票還有她瘦小的身軀,誰會不爲之動容呢?現在已經沒有那樣惡劣的環境了,可是他們的怨氣又能向誰去傾訴呢?只有吞進肚中隨着飯菜一起消化。看着他們臉上的強顏歡笑,摸着手中粗糙的鈔票,誰的心中不會內疚呢?

然而內疚又有什麼用呢?人們大都也只是說一說罷了,一陣歡笑後就覺得這是理所應當,又將父母對我們的期待變成了徹底的幻想。他們正在老去,髮鬢上多出的幾根銀絲似乎是想讓你意識到———體恤一下父母吧!

體恤這一個舉動似乎很簡單,用他們的方式賺來的錢買一點他們不太喜歡的補品,送他們進不太和諧的養老院,度過不太歡樂的下半生。在很多人眼中這應該就是體恤吧!可是你們真認爲這就是身爲子女該賦予他們的關愛嗎?大家都懂的道理,爲什麼不盡力去做呢?

父母在這些人眼中就是子,已經盡完了他們該有的責任就丟棄在一邊,走人生的下一步。可在我眼中的體恤卻截然不同。

體恤,就是諒解父母;體恤就是關心父母;體恤,就是夜半歸來的他們看見桌上冒着熱氣的飯菜;體恤,就是下班後,電話那頭你傳來的親切呼喚。

體恤,並不需要你做得太多,只是你的一份真切的心意罷了。

想想他們對我們的關懷,你就知道如何體恤他們了吧!

《母親》讀後感 篇6

今天,我飽含深情的讀了《母親》這篇文章,文中的“母親”深深地感動着我,震撼着我。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我”與繼母之間的情感經歷,作者把自己對繼母從厭惡到敬愛的過程,寫得樸實無華,細膩真實。這篇文章敘述的故事雖平凡,卻蘊含着偉大道理,使人不得不感到由於母子情所帶來的巨大財富。

當我讀到“我實在不知人生的滋味兒,不知她在路上叨叨的幾句話,是在安撫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親,她送走了自己親生的閨女爲的是兩個非親生的孩子,世上竟有這樣的後母?”““媽媽!”我第一次這樣的稱呼她,她站住了,回過頭來,愣愣的看着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多少年來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這聲“媽媽”中融解了。”我心潮澎湃。的確是呀,世上竟有這樣的後母。她爲作者付出了很多,很多,但作者卻是那麼的不聽話。現在,她又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嫁了出去,而爲的是作者和他的弟弟。後母多少年來的辛苦,沒能得到作者的理解。在車站時,作者對着她喊了聲“媽媽”她竟表現的那麼驚訝,可想而知,她這麼多年來,經受了多少來自作者的委屈。

學習了《母親》這篇課文後,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的媽媽。我的媽媽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她溫和、善良,並且不愛發脾氣。我很喜歡我的媽媽,我的媽媽也很愛我。記得有一次,天上飄着大雪,地上也積了一層厚厚的雪,我和媽媽在瑞雪紛飛的天氣裏走在去學琴的路上,媽媽用身體擋住了向我飄來的風雪,自己卻凍得直打哆嗦。我看此情景,連忙爲媽媽擋風雪,媽媽卻笑着對我說:“婧婧,媽媽不冷,快到我後邊去。”而我卻不願意回去,等了片刻,我也情不自禁的打起哆嗦,忍受不了寒冷,又狼狽的跑到了媽媽身後。過了一會兒,我們終於走到了老師家。在上樓梯的途中,我看見了媽媽的臉凍得通紅,嘴脣發紫。當時我真爲媽媽擔心。媽媽關心我的事還有很多,我爲自己有這樣的媽媽而自豪。

讀完《母親》這篇文章後,我掩卷沉思:肖復興爺爺在這裏道出了母愛的真諦,使我明白了天下母親都是一樣愛自己的兒女,天下兒女也應該多多體諒自己的母親。

《母親》讀後感 篇7

是定不下心看這本書,以致於用了三個多星期斷斷續續的聽這本書,剛纔聽着母親被憲兵抓住的情節,聽着正起勁,來了一句‘全書完’戛然而止。

就這樣:在某個小鎮,被壓榨的工人活得千篇一律,某個嗜酒的工人,活得壓抑潦倒,他還經常打罵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在兒子巴維爾成年後不久,他就die掉了,巴維爾並不是和他父親一個樣,甚至會悄悄的做一些事,母親有點擔心的和兒子巴維爾談心,得知了兒子巴維爾正在學習關於世界工人權益的新思想,也在思辨他們這個小鎮的工人狀況,母親很惶恐但又覺得這是對的,漸漸地,會有同志來到家中一起探討,巴維爾有思想發表言論鍼砭時弊,母親覺得他們探討是迷人的,而且他們大多數都很親切,她也從旁聽中明白了爲什麼現在的工人會處於一種狀態,一種被壓榨的狀態,工人們乃至自己從前的悲慘經歷的是什麼造成的,他們需要做什麼才能改變,同舟共濟,同志們把他們所理解的能代表工人的事及感悟印發學說報來喚醒更多的工人們認清現狀。但改革的路並不平坦也並不是盡善盡美,許多的同志被抓進了牢裏,爲了更好的革命有同志放棄了愛情,巴維爾在第幾次的逮捕中也被抓進了牢。

母親看着他們工作,她認爲新思想是對的,直至巴維爾被捕後她急迫地想做點益事,她開始參與了發放報紙的工作並一直參與之後的遊行,轉移至鎮上發放報紙講解工人新思想,她會惶恐不安,但大多情況下她都是滿懷激情工作,扮做修女、農婦躲過暗哨,和芭莎到農莊發表和接受了想法,工作,她是在爲改革而工作,奔走,她疲倦而不厭煩,怎麼安慰這位母親呢,兒子巴維爾最後被判處了流放,同志們會試圖在流放時解救巴維爾,丹尼爾擁抱母親告別,‘我好像喜歡你,多想一直在您懷裏’,之後的幾天他被捕了,母親,也在這一次發報中,看見了憲兵,周圍的青年圍成一堆掩護着母親,母親。

《母親》讀後感 篇8

如果說,世界上還有哪一種愛是無私的話,那就是母親對於子女的愛。如果說,世界上還有哪一種愛,可以讓我們淚流滿面,那也只有母親對於兒女的愛。如果說,世界上哪還有一種愛,可以讓我們放棄一切,那也只有母親對兒女深深的愛。

我讀完樑曉聲的《母親》這本書後從中深深感受到,好書對讀者產生的效果不是說服,而是感動。讀了樑曉聲先生的《母親》讓我淚流滿面。這不僅折射出文字本身所具有的那種溫暖的憂傷,它表明我依然具有柔軟純潔的心靈。惠特曼說過:“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爲純真的赤子之心。”樑先生筆下的母親是普天之下,所有母親的一個縮影,一扇窗戶,打開它,必將打開一切母愛的情感閥門,這本書讓我回味無窮。

這位母親每天早晨捨不得坐公交,而是徒步去遙遠的工廠。爲了那微薄的工資與孩子的安飽,出賣女人微少的體力,每天回家做完了晚飯後,又織補破爛的衣服。每當回家,母親的身上都會有被劃傷,被燙傷的痕跡。

這位母親還很懷念家鄉,不然她爲何經常講以前的故事呢?她希望自己在家門口站一站,透過窗戶看一看也願意。

我讀完這本書,讓我想起孟郊《遊子吟》裏的一句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樑曉聲在作品中充滿了感激,他感謝母親對他的養育之恩,爲了孩子,母親被迫不能回到家鄉,爲什麼?因爲她愛孩子們,她覺得孩子比她更重要。

作者也深深體會到了母親的用心良苦,纔會寫出這樣的文章。

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母親是一本無字的書,她教給我們無限的慈愛,也教給我們如何去奉獻;母親是一首無聲的歌,她默默勞作,譜寫出一曲曲美妙的樂章,播撒着人生的真諦。母親滋養着人間真善美,洗刷這世上假醜惡。母親是一團不熄的火,她將自己燃燒,把世界照亮。失去母愛,天地將一片黑暗。

讓我們牢記母親的深沉與博大,無私與溫暖。

《母親》讀後感 篇9

爲了信仰,爲了人類美好的未來而奮不顧身;母愛的力量,總是如海一般,給人以超乎尋常的動力,一切困難,在最原始的永恆的母愛面前都微乎其微。

在亂世中,一位平凡的母親身上,所發生得重大變化,讓我震撼。尤其是母親不識字,卻比那些識字的理解真理的含義,理解俄國的未來。是啊,任何人在經歷了苦難之後,都會對命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受難時,走投無路,昏暗的統治更是讓她絕望,最後,她終於堅定了信念,靠自己,靠一腔熱血,一個婦女竟會有熱血男兒一樣的報國理想,要想過上好日子,就必須推翻當時的殘暴階級的統治。讓新的光明照亮前方的路!

當然,這些與她的兒子帕沙卡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她的兒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運動的領導者,不斷對他的母親灌輸革命的真理,將母親的思想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站在人民的高度上,纔能有如此的認識。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情勢所逼。倘若不是士兵們的不由分說,那麼無情,又怎會使得一個薄弱的女子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革命的隊伍?這場景使我想起了《水滸傳》中,衆多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事,要不是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要不是及時的覺悟,不知又會有多少無辜的性命,死於不白之中。那種巾幗英雄的氣概,重情重義,不正是那個年代所缺的嗎?

如果沒有母親對兒子的理解,對兒子所從事事業的信任,沒有對兒子的自豪,對兒子深深的愛,也不會使她在兒子被捕後,下定決心走兒子的路,從而真正成爲一個革命者,一個大造新時代的人。

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

多麼樸實的豪情!

多麼肺腑的呼喊!

我使得的母親不辭辛苦的奔走街頭的動力,就是信念。信仰高於一切,有着執著信仰的人會爲它而拋棄生命。

是,我不得不承認,在這個衣食無憂的社會裏,肯在國難當頭的時候,明知會死,也不顧一切的撲上去,視死如歸的人,也許已經淹沒在繁冗的霓虹燈光中,所以,我感動於文中母親如海般廣闊無邊的愛。

《母親》讀後感 篇10

“世上只有媽媽好”,母親是偉大的,母愛是偉大的。但是,在我看來,母親也是很“傻”的。做母親的,爲了自己的的孩子,她們不知道什麼叫恐懼,什麼叫生命危險,什麼叫可怕;有些母親爲了自己的孩子,犯案連連卻仍不後悔,有些母親爲了自己的孩子,跋山涉水,不知千里迢迢,爲了什麼?爲的就是來看孩子一眼,問一聲“你好嗎?”僅此而已,就這樣,她們就知足了。

寒假裏,我在書海中盡情地遨遊着,閱讀完《母親》這本書我沉默了。雖然表面上講述了,小說主人公的母親原來是一個普通的婦女,但在她從事革命的工作的兒子影響下,成爲了一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但是,我卻感受到了母親的偉大之情。

有一首歌叫《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剛開始學的時候,我不以爲然:“誰說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我媽媽就不一樣,她總是對我挑刺:電視,不能碰;作業,只要有一點不符合要求,重做;早上上學已經快來不及了,被子呢,自己疊。整個兒“雞蛋裏挑骨頭”嘛。可是,當我生病的時候,才知道了媽媽對我那深深的愛。

記得那一次晚上,媽媽在開夜班,我睡在小牀上,只感覺身上像火一般燃燒着,隱隱約約感到有一隻冰涼冰涼的手觸着我滾燙滾燙的身子,我睜開眼睛迷迷糊糊一看,原來是媽媽呀,只見媽媽兩隻眼睛中透着晶瑩的淚珠,眉頭皺得像打不開的鎖……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把我吵醒了,是媽媽,她正準備去上班,但是,她一夜未眠哪!看着媽媽遠去的身影,我熱淚盈眶。

當你想要責罵自個兒的媽媽時,你千萬千萬要想一想媽媽對你的付出:當你生病時,媽媽爲你流下了眼淚;當你委屈時,媽媽用親切的口吻來安慰你;當你遇到難題時,媽媽就是“救命稻草”你可以把一切一切的疑惑全都拋開……這種種都是媽媽爲你的付出,對你的期望與那份深深的愛。

媽媽,我想對你說:“我愛你,媽媽,謝謝你。”說上一千遍、一萬遍都不爲過。

《母親》讀後感 篇11

《母親》是高爾基的代表作之一。高爾基是蘇聯文學的創始人,社會主義現實文學的奠基人。人生的苦難、生活的心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繁重的勞作之餘,勤奮自學不息。高爾基就文學創作的不凡成就而言,堪稱蘇聯文壇的一代宗師。《母親》,在俄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部劃時代的鉅著。

母親是每個人都知曉的,她們對於自己的孩子的無私的愛永遠是我們歌頌的主題,然而高爾基的《母親》卻有幾處偉大的光環。

母親的兒子是工人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兒子還有些夥伴,是和他走在相同道路上的同志。母親雖然開始沒有理解兒子的舉動,但她卻在背後支持兒子,無論兒子選擇了怎樣的道路,她都在默默地爲兒子祝福,希望他平安健康。

母親也是俄國時期的億萬受壓迫勞苦大衆的典型代表。她受到殘暴丈夫的暴打,每次只能默默地承受,卻不知是爲了什麼,心靈麻木不仁,不知道反抗,只因現實社會的冷漠無情與利益至上的拜金潮流,在當時的社會,人們都只是資本家手中的傀儡、勞作的機器,一天到晚只是重複着昨日的動作,就連表情都是麻木的。母親就是這可惡時代壓迫下的一員。

母親也是同志們中支持兒子進行階級鬥爭的第一人。在與兒子巴維爾志同道合的一些人當中,只有巴維爾的母親是支持兒子領導工人運動的,也許母親有過害怕與彷徨,但她卻毫不猶豫地選擇相信兒子,也相信兒子所選的道路,這就是母親的特別的偉大。

母親最終也成爲了兒子隊伍中的一員,兒子被捕了,母親傷心過後,更是義無反顧地接替了兒子的任務,走到廣大勞苦大衆中去,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教育、感化他們,母親也在爲人民自己的事業在不懈的努力着。

試問,天下有這樣多的偉大的母親,我們的戰爭怎能不勝利呢?

《母親》讀後感 篇12

爾基創作的《母親》大概載十九世紀末而是世紀初,俄國工人運動和國際工人運動出現轉折,全國各地不斷掀起罷工和遊行市委的羣衆鬥爭浪潮.這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高爾基於1906年創作了長篇小說《母親》.

《母親》通過青年工人巴維爾和補情尼洛夫娜成長爲自覺的革命者形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俄國工人羣衆從自發鬥爭向自覺鬥爭的這一主題.小說在結構上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寫以巴維爾爲中心的工人小組的活動,其高潮是"五一"節遊行第二部分描寫了工人小組成員被抓後革命事業的繼續發展和羣衆的深入發動,其高潮是巴維爾在法庭的演說.

母愛,這是多麼偉大而神聖的情感,母愛的真誠、母愛的無私、母愛的永恆,是人類和諧、美好、溫馨的情感取之不盡的源泉.然而,當社會制度顯示出的現象時,母愛無法爲兒子帶來自由和幸福,兒子也無法報答母愛,反而爲母親增添新的痛苦.在《母親》當中,我們正是看到悲劇的一幕.當罪惡的社會使人性受到壓仰、摧殘和扭曲的時候,母愛這最動人的情感,回吶喊出最悲慘的顫音.當工廠和農村不斷做上反抗道路的人越來越多,在他們當中,有一位母親.母親不是先驅,不是核心,甚至不是工人,但是母親是最深的底層,是最有地的繩帶,母親的命運、母親的感受、母親的情懷、母親的覺醒……高爾基可能爲此選擇了母親.母親的覺醒是緩慢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她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在幹什麼.但是,母親的感受真切而

自然,她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她看到兒子在位工人謀利益,發覺兒子鬥鬧中新的思想是他變的無私、永敢、堅強,母親因此感到欣慰.反過來,巴維爾和他的戰友們,深愛這位慈祥善良的母親,他們從母親那裏得到的不僅僅是支持,更多的是親情和母愛.

在高爾基的筆下母親是一個那樣理解她的'兒子,她是一個好母親.

《母親》讀後感 篇13

《母親》是高爾基的名篇之一。小說通過青年工人巴維爾和母親尼洛夫娜在革命浪潮的激盪下成長爲自覺的革命戰士的過程,塑造出豐滿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從一個方面真實而具體的反映了俄國第一次革命時期的歷史進程。

《母親》確切而言是長篇文學,由於時間倉促,我只是讀了個大概,其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三句話是:巴維爾第一次向母親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說:“我要知道真理”;小說的最後一幕,母親在人羣中呼喊着散發傳單,向人們演說。憲兵撲上去毒打母親,不去的母親高喊:“復活的靈魂,是殺不死的!”“血是淹沒不了理性的!”

巴維爾是工人區中鉗工米哈伊爾·弗拉索夫的兒子,在他父親由於長期酗酒過世之後,經過痛苦彷徨的選擇,決定追求真理,喚醒人民,捍衛工人羣衆的利益。母親尼洛夫娜起先擔憂兒子,慢慢的,她開始喜歡並欽佩這些年輕的革命工作者,因爲她在他們身上找不到工人區長期以來存在的酗酒、粗俗、暴躁,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參加了革命工作,成長爲一名革命人。隨着革命事業的不斷壯大,沙皇反動派開始迫害這些革命工作者。在愈演愈烈的革命鬥爭中,工人運動愈來愈得到了羣衆的支持,母親的覺悟也越來越高,成爲一名真正的共產主義戰士。

《母親》以第三者的角度寫作,客觀、具體地反映了一名母親的成長經歷,使人熱血沸騰,令人強烈的感覺到革命工作者們的勇敢不屈、正義凜然,由衷地讚歎他們對理想的堅持,欽佩他們對偉大事業的奉獻精神。特別是在對母親的這個人物整個思想脈絡的把握上,由膽小怕事、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熱愛生活、追求真理、傳播真理的革命先驅,這些改變令人油然生出敬佩之情。

《母親》在尼洛夫娜這個人物塑造上側重於心理描寫和暗示,人生而爲人,母親是第一位的,所以使得母親尼洛夫娜對讀者的感染力很深,貼近讀者,感動、欽佩恐怕是每一名讀者在讀《母親》的過程中必然包含的心情吧。

《母親》讀後感 篇14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親的兒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們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農民宣傳革命知識,剖析他們受苦受累而沒有得到回報的原因,他們不懼資產階級及其他們的走狗們,把坐牢當作工作之餘的休息,出獄後依舊投身革命事業。這是多麼讓人敬重!這不僅讓我想到了我國所經歷的艱苦歲月,同樣的故事也在我們這片熱土上發生過,那些革命的烈士,將長眠在共和國的懷抱之中。

這裏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時期,信仰高於一切,有着執着信仰的人會爲它而拋棄生命。那些捨生取義的事蹟一直被人們穿唱,慢慢的好像已經成爲了傳說,我曾經懷疑,所謂亂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現代社會,還會不會又爲了信仰而獻身的人,還有沒有那份勇氣,坦然地面對死亡,正氣浩然。在那時,信仰是人們前進的動力,這不僅讓我思索,偉人爲了信仰而不斷奮鬥終究成爲了偉人,而在當代,如何確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時候想當五星女上將,現在想來卻也可笑,一沒有軍事才能,二沒有軍事膽識,三沒有軍事機遇,談何成爲女將軍?小時候想當女將軍想必那是戰爭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將軍罷了。

說實話,從那時起就有點迷茫,在各方面的呼籲下努力學習,卻終究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理想,總是過一天算一天,完成當前的任務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總是安慰自己,總之以後能報效祖國,名垂青史就是了,這就算我籠統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於害怕寫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寫母愛的內容,可是當我寫到這兒才發現,這本書中未提一個“愛”字,卻無處不洋溢着母親對帕沙卡的愛。從母親對帕沙卡反常舉動的擔心,到得知他從事失業後的提心吊膽;對兒子的支持,到以兒子爲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業,一個母親年邁而執着的愛心,又對兒子的愛上升到了對全世界爲真理而奮鬥的無產革命者的愛,這是歷史的跨越。

《母親》讀後感 篇15

這段時間裏,我閱讀了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的《母親》。讀完之後,我感受到了蘇聯黑暗前自由的黎明,也感受到了那位母親和巴斯爾的偉大。

這本書創作於蘇聯無產階級成立之前,當時社會環境正是一片混亂。而《母親》這本書以此爲背景,講述了以巴斯爾等爲首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爲了傳授真理而奮戰到底,巴斯爾母親從關照、支持,最後自己也加入“戰鬥”的事情。看到這本書的最後,我熱淚盈眶。

我認爲,這本書中最感人的是巴斯爾的母親。她的前半生是多麼的不幸啊:每天受丈夫毒打,卻不敢反抗。丈夫因喝多了酒而死亡去世,只剩下他和兒子巴斯爾;他的後半生是多麼偉大,全力支持兒子工作,儘管知道有危險,但她仍支持兒子和兒子的同伴。兒子被捕,儘管她愁緒萬千,但仍微笑着面對。自已背上兒子的重任,將熱血灑滿現場!這位母親不僅是巴斯爾一個人的靠山,更是千千萬萬“戰士”們共同的母親!這位母親敢於創新,心胸寬廣,她是世上最偉大的母親!她更是千千萬萬母親的縮影,也是千萬母親標杆!

巴斯爾和他的同伴們也是偉大的。他們不甘王公貴族壓榨剝削,不願看到那麼多百姓明明很勤勞,卻一無所獲。他們學習真理,他們傳授真理,他們不怕犧牲,因爲他們明白"鮮血淹沒不了真理!"正是有了像他們這樣的少年,才擁有了現在的俄羅斯!他們不怕困難,逆流而上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現在這太平盛世,正如那些革命者所希望的,如今這盛世是革命家們創造的!可是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在他們身後,在他們家裏,在他們心上,永遠都有一個心甘情願奉獻自己爲孩子做靠山,做後盾的母親!

《母親》讀後感 篇16

《母親》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的作品,這部作品是1906年在美國寫成的。它標誌着作家思想和藝術上的成熟,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開闢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這部小說一共有三組人物。第1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第2組是工農羣衆,其中最重要的是母親和農民雷賓的形象;第3組是敵人,這裏有廠主、沙皇憲兵、法庭庭長,檢察官等。在這3組人物中,高爾基突出了巴維爾和母親這兩位主要英雄人物。

小說的主人公尼洛夫那是工人巴維爾的母親,一個逆來受順,懦弱的婦女。丈夫生前,在一家工廠上班,由於他和工廠的上司關係不好,所以收入微薄,他還經常打自己的妻子,終於有一天他得了病,後來因爲醫治無效就死了;丈夫死後,原來要過安穩日子的她,卻得知自己的兒子成爲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她不能理解兒子的做法,她幾次反對,幾次勸阻,都是徒勞無功,她覺得那些年輕人簡直就是不可理喻。但是,當她看到兒子與那些年輕人義無反顧的追求革命,追求民主自由時,她不由自主的被鼓舞,被感動,被真理所打動,最終也加入到這場偉大的而又神聖的革命戰鬥中。

儘管革命充滿了危險,但她也無所畏懼。他們一起參加罷工,她爲革命者提供活動場所。一開始這位母親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革命,後來慢慢的她開始理解了革命,並稱爲了革命的堅定支持者。

這本《母親》把母親對兒子的愛昇華到了對全世界爲真理奮鬥的無產階級的愛,革命者之間的友愛感動到我。

《母親》讀後感 篇17

作爲現代的女性,我們應如何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對家庭有用的母親呢?

實現從傳統角色向現代角色的轉變。我們女性必須打破傳統父權文化對婦女思想意識的束縛,改變傳統社會中我們必須承擔的“賢妻良母”的角色,充分發揮我們在管理國家與社會以及在經濟、文化、教育建設等方面的應有作用。

實現從傳統的人身依附向獨立人格的轉變。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婦女解放逐漸由政治地位的獨立走向經濟能力的獨立。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婦女社會地位與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更加擴大了女性實現自身權利的自由選擇空間,促使廣大知識女性更加積極地尋找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走向人格的獨立。

實現從弱者態勢向自助自強的轉變。傳統父權文化下,男強女弱被視爲“天然法則”,然而,當代社會給婦女重建主體意識,駕馭自己命運,實現自身的理想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這是促使當代婦女實現這種轉變的外部條件。

我們應將自身發展和對權利實現的要求與社會的進步結合起來,與整個人類的命運結合起來。樹立自信、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理念。這是現代女性實現社會責任的必備素質。只有樹立了自信、自立、自主和自強的人,才能產生一種強烈的自我主體意識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從而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有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每個女性都應保持積極的心態,準確把握適合自身發展的座標系,確立自己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以自身的發展去參與社會並推動社會的發展。

在當代,女性—母親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和提高知識水平,實現自我進步,才能更進一步和廣泛地融入社會。

《母親》讀後感 篇18

母親,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字眼一直影響了我15年。對於每個人來說,它的意義都是不同的。我想,這個詞也是給了大作家高爾基同樣的感受所以纔有了鉅作《母親》的誕生吧!記得曾今有人說過:"世界上最美的聲音,那便母親的呼喚。"而高爾基也曾說過: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人世間大概沒有哪種音調像"媽媽"一樣,能夠爲世界共同發出,直抵心靈深處,也沒有哪個詞語可以像"母親"一樣,讓人們輕鬆觸摸到它的實質和內涵,人類雖然有千言萬語。然而,我們只把兒時從母親那兒獲得"咿呀"所學稱爲自己的母語。

作品一開始就描寫陰森森的工廠,人們在油嗅的空氣中生活,猶如在黑夜裏一樣,通過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生動的描繪了母親這個形象。她嫁了一個工人,沒有自由,常挨丈夫的打罵,和受統治者的壓迫、剝削,成爲逆來順受,毫無怨言,照樣溫和,善良、勤勞、關心人們的。丈夫死後,她在傷心中覺醒,一面支持兒子追求知識,投身革命,幫助發傳單,最後她自己也參加革命,爲兒子先進的思想、堅強不屈的性格而驕傲,反映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對自由的追求。在被捕時,她莊嚴地宣稱:"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這刺透人心的話語無時都不令我爲之震撼。

在我們看來,母親平時也許沒有這麼的堅強,但我相信每一個母親只要是爲了兒女,她們都將會堅強不屈,力量也將會變得無比的強大。我想這就是偉大的"母愛定律"。古語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就是她孕育生命,創造生活,滋養天下,創造未來。她就是這個世界的愛的延續。

《母親》讀後感 篇19

我們因爲有家人的照顧而衣食無憂:因爲有家人的陪伴而不再孤單,因爲有家人的鼓勵而堅持不懈。親人是那麼的偉大。當我讀了《母親》後,對親人的感恩又多了幾分。

《母親》的作者是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高爾基出生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爲生計在社會上奔波。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母親》主要講了巴維爾從小失去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爲命。他和工人們組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工人小組,勤奮的學習革命理論,懂得了資本家的剝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隨後就在工廠裏散發傳單,向工人宣傳工作。他意志堅強,頭腦清醒,不但贏得了工人小組成員的愛戴,而且使廣大工人羣衆對他滿懷敬慕。在革命鬥爭中,巴維爾始終依靠羣衆,教育羣衆,和羣衆一起成長。而他的母親爲了支持巴維爾,每天任勞任怨,義不容辭,可在小說最後,母親爲了幫兒子發傳單,被暗探抓捕了。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被巴維爾的母親感動了。她爲了兒子,竟然可以赴湯蹈火。他已經年過半百,但是一點都不擔心自己的身體,一心一意的支持兒子,爲兒子鋌而走險。在他的兒子被捕之後,他搬到城裏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堅決擔負起革命,完全獻身給共產黨。一個老人,竟然有這麼充沛的精力,這麼堅定的信念,這麼驚人的膽量,也許這就是母愛的力量。

讀了這本書後,我更加體諒媽媽平日裏的用心良苦了。相信只要多讀些書,用心體會書中的道理,就一定能收穫豐碩的果實。

《母親》讀後感 篇20

《母親》這篇散文是我從《親情是船也是岸》這本書中看到的,這一篇散文並不是把母親的真實故事寫下來,而是把母親比作另一種形象的人物來寫出母親的偉大,堅強,無私……她們都是愛子心切的母親,因爲她們認爲兒子纔是她們永遠的依靠。

這篇散文中‘我’的母親有三種形象,第一種形象——是希臘神話中的奧比,這是一位王妃,她總是仗勢欺人,所以激怒了太陽神,使她先後失去了十四個兒女,在悲痛絕望中,她才意識到世界上最貴的是對兒女的母愛,這使她整日以淚洗面。第二種形象——聖母瑪利亞,這是一位樸實的母親,她承受失去兒子的痛苦,但她堅強地活了下去,她那種神聖母愛,永放光芒。第三種形象是——韓國一位貧窮母親,她親自把自己年輕的兒子送去接受法律的嚴懲,但她卻冒着刺骨的寒風和踏着漫長路途給兒子送奶,這位母親之高無尚的關愛,令她的兒子痛哭流涕,着手寫出了一給動人的故事。

這篇散文讓我懂了一個道理:“母親是我們堅強的堡護神。在母親溫暖的懷抱裏,我們人人都是勇敢的王子和美麗的公主。在母親博大的胸懷裏,永遠蘊藏着明亮塔,和煦的春風,美好的理想,動聽的歌聲”。可是人們在擁有這寫些幸福的時候,卻不懂得珍惜,往往等到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等到他們醒悟的時候,已經晚了。我只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世上沒有後悔藥吃的,更沒有倒轉的時間鬧鐘,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懂得珍惜你現在擁有的幸福,千萬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因爲幸福不是永恆的,終有一天會失去的”。

《母親》讀後感 篇21

“母親,她就是生活中的一切。她是悲痛裏的慰藉,絕望時的希望,軟弱時的力量。她是憐恤、慈悲、同情、寬容的源泉。誰失去了母親,就失去了枕靠的胸膛,失去了祝福的手臂,失去了捍衛的眼睛……”這席話出自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散文《母親》。我有幸看到這篇文章,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讀完了全文。掩卷長思,也爲“母親”這個詞深深感動了。是啊,母愛是無私的,她就是生活中的一切,也讓我們更懂得去珍惜這份愛。

在我的生活中,我的母親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她高興時會跳起來,傷心時也會偷偷地哭泣,我倆就像一對知心的好朋友,互相幫助、互相體諒、互相學習。

一天晚上,我們兩個一起去散步,微弱的路燈把我悲傷的心情升到了極限。媽媽關切地問:“怎麼了?”我愁眉苦臉地說:“我最好的玩伴陳曉歡被轉走了!”媽媽體諒地說:“她轉走了又不是不在了,你還可以跟她聯繫,約她出來玩呀!”“可是,我們在一個學校可以天天見面,天天講話呀!”“但你不是隻有一個好朋友,你還有喻文芳、葉旋呀,而且會轉來新同學,你可以交更多的朋友啊!人要和睦相處,每個人都要玩得好!”我這才懂得什麼叫友誼。

還有一次,很晚了,天氣很冷,我們一起步行去姑姑家送鴨蛋,要15分鐘才能到達。風一陣一陣地吹着,吹得我直打哆嗦,媽媽也冷得全身發抖。可她看見我冷成那樣,馬上停住了顫抖,把自己穿得熱乎乎的外衣給我披上說:“暖和些了吧!”“嗯!”霎時,我感到無比的幸福。

我至今才知道,爲什麼有那麼多作家都寫母親,因爲,母親給我們的愛如浩瀚的宇宙,帶給我們那麼的幸福,那麼的快樂!

《母親》讀後感 篇2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母親》,這本書,教會了我要學會感恩。

這本書主要講了:母親是俄國一個普通的下層勞動婦女,兒子巴威爾是先進工人的代表,工人運動的領導者。年輕的巴威爾原先走着父親性格粗暴、酗酒打人的老路,後來在革命書籍的影響下,開始尊重愛護母親。巴威爾因呼籲工人反抗第一次被抓後,母親承擔起到工廠散發傳單的任務,起初,母親心中很害怕,後來,她爲參與兒子的工作而驕傲,當母親看到兒子高舉着紅旗時,她是那樣的自豪。最後母親面對那些抓捕她的憲兵們,她高呼:“真理是血海也不能埋沒的!”

巴威爾的母親是偉大的,我的母親同樣也是偉大的。

在我的心目中,我的母親是最偉大的。我的母親把我們家三個帶到了世界上,所以幹得自然要比別人累,別人家交學費只交一倍,而我們家的卻要翻三倍,在別人眼中我的媽媽是一位事業上的女強人。每當媽媽回到家,筋疲力盡,有時甚至還不吃晚飯,看着那業績越來越差,媽媽的黑眼圈也越來越重。媽媽同時也很重視我們的學習,只要別人推薦的補習班,媽媽總是二話不說地給我們報,她希望我們三個能夠好好學習,將來有個穩定的工作,不會像媽媽這麼累,可是我經常將媽媽的話當作耳旁風,有時還跟媽媽頂嘴。

讀了《母親》這本書,我們應該學會感恩,應該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不讓媽媽操心我的學習,有時媽媽的愛是嚴厲的,也有時是沉默的,所以我們都應該理解自己的父母,要像父母愛我們一樣去愛他們。

《母親》讀後感 篇23

這本書是樑曉聲的作品,特別引人入勝,我連續讀了兩遍。這本書裏面有很多個故事,每個故事都特別感人。

讀了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感覺到他的母親是一個特別善良,勤勞,愛心,能出苦的偉大的媽媽。爲了省錢,不捨得花錢做坐公交車,都是步行上班。在作者小的時候,他的母親時常一邊做針線活,一邊給他講故事;母親爲了微薄的工資,在鐵路工廠做零時工,幹男人才乾得很累很危險的活----翻砂;母親回到家裏,也總是等孩子睡覺以後,在昏暗的燈光下爲孩子補輟衣褲,以至於視力很差。母親爲了作者能吃上雞蛋,沒事就用手捂着雞蛋。

還有一個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上還講了作者的小姨。其實書中的小姨不是他的親小姨,是和她媽媽一起的臨時工,沒有地方住,就住到了他們家裏,作者的母親就讓孩子們叫他小姨,這個小姨比他們的親小姨對他們還好。小姨沒有結婚,要生孩子了,母親依然不怕連累把小姨留在家裏照顧。最後再見小姨時,她小姨已經特別瘦了,還把她的女兒託付給作者。他小姨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媽媽,臨終時 還 放不下自己的女兒。

天下所有的母親們,爲了兒女能夠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不論兒女是否殘疾或者癱瘓,都不會嫌棄,也不會放棄。所以,母愛是偉大,無私的。

《母親》讀後感 篇24

寒假裏我讀了高爾基的代表作《母親》,它描述了俄國十月革命前工人運動的發展和人民羣衆的覺醒過程,作者深刻揭發了俄國社會罪惡和黑暗,曾得到了列寧的高度評價。

讀了這篇小說,我被小說中的主人公—巴威爾的母親所感動了。母親從一個封建時代逆來順受的家庭婦女,在兒子的感召影響下投身革命,變成了一個熱情堅定的革命戰士。這是一位堅強而偉大母親呀!丈夫去逝後,她把自己全部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家,她就像兒子生命的源泉,她就像兒子溫暖的陽光,她就像兒子溫和的春風,還像兒子堅強的後盾……支持兒子投身革命,並且使自己也變成了一位熱情堅定的革命母親,她追求光明、積極向上,真讓人振奮啊!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母親與這位母親一樣偉大,她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在艱苦的生活中積極奮鬥、永不鬆懈,是兒女生活的榜樣,成長的階梯,永遠是我們的動力,我們的源泉;但有的母親卻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影響了孩子的成長。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學作業寫不完時,老師追究原因,他們會說:“有的題不會做,爸爸媽媽打麻將去了,沒有人給我講……”這樣的母親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父母是孩子門的第一任老師,要求孩子做到的,她們自己必須先做到。創造優美的家庭環境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成爲一名優秀的學生。

母親是偉大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有一位追求光明、積極向上、催人振奮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