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閱讀感悟讀後感

呂氏春秋是一本有著許多寓言故事的書,讀了呂氏春秋這本書,你都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了呂氏春秋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呂氏春秋閱讀感悟讀後感

  呂氏春秋讀後感篇一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這是《呂氏春秋》的書面語,其闡述地非常有道理,道理非常深刻。這本書是戰國末期秦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偏寫的著作,又稱《呂覽》。

《呂氏春秋》共有三十二篇,內容涉及養生之道,生命的意義,爲政之道,用民之道,農業以及商業,歷史、天文、地理、經濟、政治音樂舞蹈等都有所闡述。還用了很多比喻句、排比句,舉例論證,形象生動,說服力強。

第一篇《本生》,其中就論述了養生之道。“人性壽,物者抇之,故不得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的天性是可以長壽的,但是因爲身外之物不斷打擾他,所以就不能長壽。我最喜歡的是這一句“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外界的東西是用來修養生命的,而不是用生命去追求的。然而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爲輕,輕者爲重矣。

由此可見,古人很重養生,文章多次提到養生之道,把養生作爲自己的大事。

第二篇是講《重己》。“凡生之長,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凡是壽命長久都是因爲順應它的本性,使生命不順應的東西是人們的慾望。所以聖人一定要首先使自己的慾望適可而止。古人以勞形爲養生之法。古代名醫華佗曾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骨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能生。”可見勞動的重要性。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基本條件。人類如果不勞動就根本不能生存。所以我們要熱愛勞動、嚮往勞動,勞動才能使人們獲得幸福、歡樂和光榮。

《呂氏春秋》第八篇《勸學》說到,凡是進行說教,應使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是進行生硬的說教。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反倒生硬地說教,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用石頭讓他沉下去,這就像救治病人卻給他和毒藥。這是作爲老師的要求,畢業後也許我也會做老師,所以從這裏我也學會了一些爲師應該如何去做的方法。

第九篇《尊師》,教會我們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百善孝爲先”,古人是很重孝道的。同時“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古人對老師也是畢恭畢敬的,這樣的人才能得到老師的器重,才能學有所成。

古人很重視農業生產,第三十二篇《上農》:“重本逐末。”這一思想的原因,書中闡述得非常詳細,不重本逐末的危害也寫到了,歸根結底是爲了國家的統治。這一思想在今天看來是非常落後的,這也是呂不韋思想的侷限性。

以全書來看,對儒此書文采獨到,非常吸引人,除了很受人啓發以外,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幽默感十足,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去宥》篇:“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晨到賣金人的住所,見重金而奪之。官吏抓住他審問:爲什麼當着人面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說:‘我只看到了金子,沒看見人。’”

對家、道家、墨家等的思想,作者兼而有之。時而引用孔子、老子、墨子的話論證其觀點,說服力很強。

全書論述最多的`是治國方略,論述精闢獨到、有理有據。以統治者治國爲基礎,即使是養生篇也是爲了更好地治國。這部書爲後來的統治者產生了重大和深淵的影響,即使是到了今天,許多觀點我們也能採納。

總之,呂不韋真不愧是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讀罷此書,感概萬千,受益匪淺,覺得此書不讀非可也。

  呂氏春秋讀後感篇二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着作,目的是爲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

讀《呂氏春秋》這本書前查資料中對呂不韋這個人物很感興趣,很想了解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組織編撰出《呂氏春秋》這本流傳千古的書籍。當然資料中有些事民間傳聞,有些是史料記載,但對呂不韋還是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我認爲呂不韋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商人,做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凡事不講情面只計較利益,爲此可以不擇手段。如前期發現質於趙國的秦貴族子楚“奇貨可居”。於是決心進行政治投機,出謀出資支持這位“秦諸庶孽孫”取得王位繼承權。子楚即位,是爲秦莊襄王,呂不韋任丞相,封爲文信侯,食洛陽10萬戶,其政治投資獲得回報。3年後,秦莊襄王去世,太子嬴政立爲王,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呂不韋爲相國,號稱“仲父”。雖然史書上的記載只有短短几句話,但我感覺可以根據呂不韋的出身、性格等因素想象出他在取得這些“成績”的過程中的做法和所用的手段,不過儘管手段毒辣,但在當時呂不韋在秦國專權12年期間,對外採用了“遠交近攻”策略,對內則大力發展商業,大大增強了秦國國力,使秦國的貿易繁榮,並使秦國軍威大振,統一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應當說,秦實現統一,在呂不韋專權時大勢已定。後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建立,呂不韋是當之無愧的奠基者之一。不過正是因爲他的厲害,給自己埋下了禍患,他很清楚,新皇登基的時候就是他的死期,所以他也不得不反。當然他本人也有當皇帝的野心。

呂不韋相當皇帝的野心我覺得很多地方都能體現出來,比如他爲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僕萬人,這麼大肆的招攬門客不是有異心麼!還有民間關於秦始皇血統的傳說,傳聞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我覺得呂不韋就是想借此醜化秦始皇,還有就是提高他自己的地位,其心思昭然若揭。《呂氏春秋》的編撰我覺得也並非是呂不韋在同一前就爲統一後的秦國着想,而是他要提升他在民間的影響力,爲了他當皇帝取得民間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就是爲了他專政取得一個合理的說法。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着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衆,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懷寵》),《呂氏春秋》認爲,一味地反對戰爭是沒有意義,並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這實際是爲秦國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辯護。還有關於天子的,如《謹聽》中“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執一》中“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就是爲了給秦國天子一個合理的說法,從而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這些還可以說是呂不韋爲了秦國着想,但是《呂氏春秋》中虛靜無爲的說法,卻說爲君之道的也要無爲而治。它說:“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事,故能使衆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衆能也。能執無爲,故能使衆爲也。無智,無能,無爲,此君之所執也。”還有《呂氏春秋》中“無爲而無不爲”的主張,它說:“大聖無事而幹官盡能。”“善爲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事。”《呂氏春秋》認爲這種表面的“無爲”,才能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這些卻是呂不韋他自己專政而找的堂而皇之的藉口!甚至可以說是架空皇帝的權利進一步講爲了他登上皇位而做的“媒體宣傳”。

我給呂不韋的評價就是:爲秦國統一大業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是英雄;專政12年甚至野心勃勃想爲皇可謂梟雄;還有他的經商才能和遠大的目光都是令人欽佩的。《呂氏春秋》這部着作歷史評價衆說紛紜,而我看完後也對古人的智慧欽佩不已,感受和想法也很多,但是最大的感受和最想寫出來的就是對呂不韋的一些個人看法。寫這些並非是否定《呂氏春秋》,而是對它的組織編撰者寫出自己的看法。

  呂氏春秋讀後感篇三

中華民族有着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而自漢武帝以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一個有着合理內核,同時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學說定於一尊,自此而後,中國的思想被強制歸於儒學,儒家學說中優秀因素得以發揚光大,但儒學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呂氏春秋》出現於先秦諸子晚期,針對當時的諸子百家予兼收幷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內核,可以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關於君臣關係、親子關係方面,儒家主張忠與孝,幾乎是無條件的服從,少有下對上的矯正和叛離,其實,想一想,這合理嗎?現實嗎?科學嗎?

儒家根本不講科學不科學,完全是舊對新、老對少、君對臣、親對子的一邊倒,體現其腐朽、頑固的一面。

咱們再看看《呂氏春秋》是怎麼說的吧。

“君雖尊,以白爲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爲白,子不能從。”(《有始覽/第一》)

在總體上堅持臣對君的服從,子對父的服從的情況下,又提出了要有個是非曲直,要有原則。什麼原則呢?

“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幹澤涸漁,則龜龍不往。”

也就是說,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極端,你把鳥巢毀壞,把鳥蛋都拿走,那鳳凰不會再來,你把動物全部殺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殺死,那麼麒麟就不可能來了,你竭澤而漁,水乾了,湖枯了,那麼神龜神龍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極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乾了,那麼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擁戴你了,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要堅持,“君雖尊,以白爲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爲白,子不能從。”

這是對於儒家思想的一個很好的矯正。

引申一下,對於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樣,臣民(國民)也應採取同樣的態度,政府雖強,以白爲黑,民可以不服;官員雖尊,以黑爲白,民有權不服從。這就把羣衆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當然,這也是始皇帝不喜歡呂不韋的原因啊。

其實呂不韋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大學問家,《呂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