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10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後感(10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對於餘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一直沒有接觸過。我很少看電視,這次去河北與同去的大姐住一間,她一直在看青歌賽的節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幾期的比賽節目,比賽中有文化知識的考試,評委正是餘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題都是一些常識、專業性的知識,考題本身並不複雜,而與考題有關的相關知識的連接,餘秋雨先生解讀的非常到位,可見他淵博的知識,他對中華文化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頭有他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裏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着,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於有一天顯現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化於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裏,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成神廟,供奉着“大公伯”,然後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着,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情結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後感2

餘秋雨在《西湖夢》中談到了對一代名妓蘇小小的看法。對她的風情與唯美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文章字裏行間更流露出一股敬仰推崇之情。這位茶花女式的唯美主義者,其精神與靈魂都有一種哲理的超脫,她不願意讓純潔的情感去屈就世俗的利益,不願意只爲了一個衣食無憂有“保險箱”面做姬做妾,勉強去完成一個女人的低下使命。終其短暫的一生,她都在追尋着世間的風情與美。雖然她有過一段“襄王有意,神女無心”的失敗經歷,情感上也始終沒有多少真摯的回饋,但是她卻執着地守着自己的象牙塔,守着那一方如星空般明澈透亮的淨土,瀟灑而怡然地活着。即使在死神來訪之時,也是處在極具風情報與美的年齡。

就如同一顆流星,即使是在隕落之時,也充滿着隨風而逝的柔美,發散着生命意識的微波。在物慾橫流的現今,人們所缺乏的正是有關風情和唯美的教育。在金錢與物慾的衝擊下,人們大多已變得情感麻木冷淡,思維更偏向於現實的理性,而少了幾份唯美的感性,早己挖掘和捕捉不到生活中點點滴滴絲絲縷縷的風情與美了。這裏的風情與美是指深層意義上值得記取的人生風景。可是現今的速食主義人羣只談論功利,不講究風情,錯過人生中的許多風景。例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對美都懷有一種涌動豐盈的情懷,即使外表平淡無奇,甚至粗醜鄙陋,也不能抹殺那一份真摯的情懷,那份同於其他美麗人士的情懷。但可悲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當某一“醜人”不以意地流露出那份熱烈的情懷之時,人們往往展現出人性的弱點,帶起有色眼鏡,毫不留情加以冷嘲熱諷,彷彿那是卡西莫多的微笑,亦或是東施效顰般的舉止。難道這份情懷不是一樣的美麗動人,一樣的可愛,一樣的值得珍惜的記取嗎?“曾因酒醉鞭名馬,不敢情多累美人”“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不勝涼風的嬌羞”,這樣極具風情與美的詩句,恐怕只有在西風東漸,在倡導科學與民主,人文人性的時代裏才能寫出來。既然如此,那麼讓我們換上健康的人格和優美豐饒的心靈,去捕捉,去挖掘那些人生中值得記取的風情與美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文化苦旅》是當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級文化學者餘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他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爲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寫出了因爲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爲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

他的筆觸時而奔放,時而靈動,有時像大江奔騰,洋洋灑灑,蕩氣迴腸;有時像小溪宛然,曲徑通幽,砉然流芳。他的氣勢磅礴,凜然睥睨天地,有時好像在放肆地喊着:“我要遨遊九天而天威耐我不得,我要逍遙九地而地塹縛我不得”;而有時卻又好像在苦苦地尋覓,爲中國的文化,歷史尋覓一條出路,一條重獲新生的出路。然而,最讓我觸動的卻是他那不羈的文思,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讓人不禁歎服。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深省。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令人扼腕,往往在讀他的散文時總能體味到原來不曾想到的東西……

真正的歷史是沉默而寂靜的,它無言,用沉默傲視人間,傲視人間的斗轉星移,王朝更迭。它任憑人們在他身上居心叵測的塗抹着。不屑與何人爭辯。“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它沉默不是因爲他懦弱,它的力量足以拖垮無數的霸業,再強的盛世在他眼中也不過曇花一現。“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對他最好的形容。力拔山河的項羽能怎樣,羽扇綸巾的周瑜能怎樣,立馬橫刀的張飛又能怎樣,歷史的`一個轉身就讓他們灰飛煙滅,終成一抔黃土。只有歷史以真正的王者身份永存,跨越了空間,穿越了時間,創立下獨屬於它的基業。

《文化苦旅》讀後感4

天寒假裏品讀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知爲何,再寥寥翻過幾頁後心情變得些許沉重,最大的感觸莫過於:“文人的魅力,竟能把偌大的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餘秋雨先生寫作這本書首先是因爲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未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他在自序中有寫到。這位老教授雖年老卻遊歷了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這使作者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和對中國文化的思索與追尋。於是他開始了這次文化苦旅,並且在書的扉頁寫到:“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文章看似是一篇遊記,然而正當細細品味後才發現在或蒼涼或繁華或粗獷或柔美的風景之後是作者的無奈嘆和對中國文化旅程的思考。《道士塔》的《陽關雪》,默默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沉澱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地還原。書中還滲入了許多歷史名人故事。有對李白、王安石、蘇東坡、柳宗元等文人墨客的敬仰,甚至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真亦幻的白娘子等人物。

在書中的三十七章中我尤爲喜愛那篇《白髮蘇州》。兩千多年的漫長曆史,並未成爲蘇州人的沉重負擔,因爲蘇州這個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蘊藏着典雅柔媚的文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她獨有的婉約與清新。但是蘇州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公平的,她不僅僅代表園林、美女、建築。可是蘇州是沉默的,如那絲絲白髮,沒有言語地講述着一個完整生命的故事,也許蘇州是真的老了,在無限蒼老中學會了忍耐。

讀完這本《文化苦旅。》感覺就像在廣闊無垠大海上的一聲吶喊,有多少人能聽見這聲有力的吶喊。

我聽見了!這聲吶喊將永遠迴響在我的耳畔!

《文化苦旅》讀後感5

夏季暴雨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囂被一時澆滅,在黯淡的燈光下,見到這般滋潤蘊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詩意中,心裏泛起一陣陣漣漪。輕輕地觸摸這泛黃的紙張,我踏上別樣的旅程,有着文字這般安靜的旅伴。

書中作者以踏過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古土爲主線,表達了作者的喜與憂,用筆細膩,讀後讓人回味無窮。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着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

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爲我國的象徵,就是因爲它一直肩負起了保衛國家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而已。

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昇華文化。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你即使來到有任何意義的景觀也只是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精神。

人總是在不能自控地成長,社會的進步也是無可避免的一件事。而我們會執着於那些過往的人或者事物,也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我想過去只是過去,它還是留在過去作爲過去時光的一種見證比較好。就像若是你穿一件漢服在時尚的都市裏穿行,雖然漢服是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但在此時人們不一定就會附和讚歎。過去的終究是過去,它還是發生在回憶裏比較好,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更多地把握現在,發現眼前的美。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昨天語文課講了這篇課文,我聽完之後感觸很深。

夜航船是中國南方水鄉苦途長旅的象徵,作爲一個交通工具,夜航船曾爲山民貧苦、無奈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在作者的家鄉,夜航船象徵物質文明的開化、一種富有的希望,它是山村孩子心中的理想之船,農村富裕之船。在作者讀過的張岱寫的《夜航船》中,記下的“僧人”與“士子”的爭艙位故事實在是妙趣橫生,當中暗示了一種有趣的“夜航船文化”。其實夜航船文化就等同於中國傳統文化,夜航船文化的特徵中國傳統文化同樣也有,比如說,夜航船文化具有封閉性,中國傳統文化同樣有,夜航船文化無創造性和主動性,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作者在文章中把理性思考和感性宣泄結合得很好,這是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借鑑的一個優點,通常我們說我們寫的文章都是隻有感情的宣泄,而沒有理性的思考。而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覺,作者在寫歷史故事的時候還加上了自己的觀點,沒有落入俗套。這篇文章除了在手法上值得我們去借鑑,在內容上的一些反思也值得我們去借鑑。作者在寫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批評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缺點。

我覺得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我們真的應該仔細思考:我們該怎麼繼承和發展好中國傳統文化,避免傳統文化的缺點,發揚傳統文化的優點。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現在的道德滑落,其實是現在的一些不好的現象出現,導致我們彼此之間缺乏信任,也就不會有中國傳統美德的繼承。以前我們總是會樂於助人,但是自從出現了有人扶一個老人卻被告上法庭的情況出現後,社會上少了一些樂於助人的現象,很多人都害怕自己就是那個倒黴的人。還有,以前都有很多拾金不昧的人,這也是中華傳統美德,但是自從出現了有人撿了錢想找失主卻被敲詐的現象出現後,社會上就有很多人見到錢不敢撿或者私吞他人財物了。道德的滑落,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一個明顯的現象,所以我們應該像作者一樣,理性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

以上就是我讀完《夜航船》這篇文章後的感受,我希望現在的人們應該發揚傳統美德,並且理性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好道德滑落的問題。

《文化苦旅》讀後感7

流年盡相催,翰墨裏的一粒微塵,你是如何用自己的軀體去渲染了這座文化的江山,怎奈江山的命運是如此多舛,面對萬般悽迷的罅隙,你只好化作煙火中一縷飄零的孤魂。千般荒涼,以此爲夢;萬里蹀躞,以此爲歸。——題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也許真如趙翼所說,文化就如一顆星辰,它倏然升起,當人們忙於兵戈,帝王對它慘不忍睹、門可羅雀時它便簌簌地隕落,劃破星空的臉頰,涔涔地滑過一道血紅的溝壑。

從敦煌的洗劫到近代文革的浩劫,道士塔也好,寧古塔也罷,歷史從未停止對文化的摧殘,原以爲它會凋敝,但仍有無數人用他們的臂膀支持着這面即將轟然倒塌的圍牆,因爲他們絕不允許那些愚蠢的人踏進他們的園子,去剷除大樹的根鬚,去踐踏它的果實,那面牆終究還是倒了,但這些爲文化獻身的亡魂並不後悔,因爲在廢墟上很快就會有人建立起新的圍牆,他們也許是蘇軾,是康熙,是永遠守護天一閣的範欽……他們都在爲自己的文化堅守,哪怕他們知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自己不過只是歷史中的滄海一粟,但他們依舊堅持自己的文化,哪怕身處逆境,哪怕是他人另類的眼光,哪怕賠上子孫的幸福,這就是文化中的“苦人”,翰墨裏的孤魂吧。

一世孤獨,走自己的路,有文化在足矣,也許他們守候的會像敦煌中的經卷轉瞬即逝,會像天一閣中的書籍人去樓空,文化本身就是脆弱的,但當他們看着自己守候的,即使是滿地破碎的文化江山,也就能心滿意足地離開。正是因爲有這種精神,在中華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中,即使多次經歷浩劫,但文化卻沒有永遠被淤泥掩埋在黑暗的地下,它總是在經歷風雨的打擊後,猶如雨後春筍般煥然新生,而他們就像雨後的彩虹般絢爛地籠罩着。

三月的柳絮,在風中的最後一段舞蹈,攝魂奪魄,生命的最後一段飛翔,舞得傾國傾城。輪迴路上,不知幾個孤魂還在徘徊,注視着那片守住或守不住的江山,也許來生會是一粒遊走在煙火中的塵埃,但文化裏永遠會有他們的印記,薪火相傳!

《文化苦旅》讀後感8

閱讀《文化苦旅》你會發現我們祖國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裏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印跡,這就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大地默默無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奔瀉而出。然而,一點點、一點點地品味這山、這水、這人,那深沉的滄桑也演化成長長幽幽的嘆息!文化是一種內涵、一種深度,有時也是悲劇的見證。

《酒公墓》記述了張先生一生的無奈嘆息:身爲狀元的後代,留學歸來的學者,本有一個不錯的教員職位。因故被青幫抓取做了師爺,後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斷腿;後來又到一所學校教書,然而鄉野學生卻不能理解他所說的“愛”,只能無奈離開;從此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後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稱爲“酒公”,無兒無女、孤獨地走完了一生!

讀完文章不禁感嘆,可悲啊!在那個時代,一個留學歸來的學者,本應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應在社會上大有作爲。卻被一羣對文化人沒有絲毫敬重的“青幫”頭目抓取做裝點門面的工具:他們大概覺得佔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但是這種整日打架鬥毆、吃喝玩樂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內心?最後張先生用自己身體的殘疾掙脫了野蠻。這時我想起了那句俗語“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這時張先生的悲哀,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後來他又遇上了一羣自以爲讀過書的人,他們生活在落後的農村,他們沒有見過世面,他們不能理解“愛情”怎麼可以在帶大家面前談論;他們嘲笑他的出格……張先生大概有了深入蠻荒的寂寞和悲苦,他只能選擇離開!

張先生寂寞一生,只有酒解其心中之美,只有酒解其心中之苦。他只能以酒公留名於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無奈!

聯想到本書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飛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失!王道士的眼裏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色彩,牛羊的眼裏只有飼料,沒有鮮花!隨着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動:憤怒、悲哀、無奈、苦澀……有沒有苦澀的淚滴悄悄滑落?

文明不被理解、不被接納,那是一種怎樣的悲苦!

《文化苦旅》讀後感9

最近拜讀了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餘秋雨不僅僅只是介紹這些風景和古蹟,而是通過它們揭示了更爲深層次的內涵。

其中有一篇文章《道士塔》,說的是莫高窟如何在一個無知的王道士手中被“搶掠”一空的事情。看後我很受感染。餘秋雨在文中寫到“……‘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作者是在爲那一副副畫像、一尊尊雕塑,一卷卷經文的丟失感到可惜;是在爲中國文化遺產的遺失而感到惋惜;更是爲當時清政府的無能而感到痛惜……

莫高窟被搶掠並不是王道士一人的錯,更是當時無能的清政府的錯。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重視一下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有那麼一點骨氣,如果當時的清政府能稍微考慮長遠一點,那麼那些外國人怎麼可能就那麼輕易地將如此之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掠奪走?

可是就在這清政府之前的幾百年,我們的國家還是世界的強國,唐朝的空前繁榮,元朝的空前強盛,我們的國家吸引着多少外國人前來經商、學習。可爲什麼到了清朝就那麼的備受欺凌呢?

驕傲。就是因爲我們太驕傲了,我們變的封閉,我們變的遲鈍,我們變的木訥。所以也就有了王道士這樣的人,也就會出現莫高窟裏的文物僅僅只用了一點點的銀元一點點的物品就被交換走,也就有了那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文化遺產被掠奪走的實在太多了,做爲國人,真的有無限的痛惜,但這已經是歷史造成的悲劇了,無力挽回,或許這正切合了餘秋雨《文化苦旅》的“苦”字吧。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有吸取前人的教訓,不再讓這悲劇再次上演。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讀罷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很想抓住些什麼,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不去,心中難復平靜。 日記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秋雨先生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夾雜着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負擔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秋雨先生之苦,皆因有着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赫然呈現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爲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餘先生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餘先生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餘先生得知我們肆意欣賞着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者曾經不留情面地指出過秋雨先生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不同於歷史學,畢竟秋雨先生釀製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人民。這樣就已經足夠了,不是嗎?

我就這樣追隨着秋雨先生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後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裏真安靜"的孤獨與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