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11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11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麼餘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餘秋雨引領着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着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遊,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爲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着。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蘊藏着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爲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說“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2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纔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蘊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說: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脫也擺脫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爲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後感3

《道士塔》,抒發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裏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裏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爲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裏大雪蒼茫悽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後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羣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一枝骨,曾經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沉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遊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溫婉的江南情調。《江南小鎮》裏的清雅鎮邑與雕刻精緻的石橋,《西湖夢》裏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髮蘇州》裏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從萬里長城到洞庭一湖,我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溫了白帝託孤的典故。“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個個跳動的字符,追尋着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一杯茗茶,讀一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4

看了很久,心裏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以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於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着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於了長城。也是因爲有了都江堰纔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纔有了,張飛,關雲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讚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毫無思緒了,也不知道怎樣來敘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爲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於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爲。也很感動跟驚歎作者描寫古蹟所用的詞句。是那麼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5

隨着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爲何苦旅?既是旅行,爲何突出苦字?帶着疑問進入書中,又瞭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嘆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 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爲信徒朝聖聖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聖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後,受盡了謠言,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並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爲他說一句公道話,爲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爲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悽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出中國文明的優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悲痛的風格了。說這是 “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爲過。

從陽關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爲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時間造就文化的悠久,人類編織文化的魅力,而精神與品質便成就了文化的靈魂。餘秋雨用他敏銳的雙眸和獨特的視角,穿越神州大地萬里河山,帶你感受着歷史的深邃。在他的眼裏,一切妖嬈的景物都脫下華麗的衣裳,還復了最初的本真,因爲真正的山水不僅僅只是山水,更飽含着人情世故和文化良知。因此,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旁,我看見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在天柱山上,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從他的書中,我更讀出了歷史人文其實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同時擁有嚴肅與幽默的“雙重性格”。歷史勇敢的記錄着人類的一切與自然演變,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不可預知的宇宙鉅變,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它悄無聲息的收入囊中,深不可測,令人神往。但它也有輕鬆愉悅的時刻,《洞庭一角》裏有一則關於烏龜的奇事,它每年定時都會爬回家,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洞庭湖流域風土人情的光彩。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既仁既智者則會擁有廣闊的胸襟,去欣賞這世間的萬物,山山水水,和這一片又一片氤氳着墨香的神奇土地。

每當我翻開這本書,便會有縷縷情思揮之不去,在心頭悄然纏繞,燃起我對中國歷史文化深深的.嚮往。我想,餘秋雨也是這樣,他並非是在艱苦的漫漫跋涉,而是樂在其中!

  《文化苦旅》讀後感7

你想過嗎,如果有一天自己國家的文化瑰寶被他國人盜竊,作爲小人物的我們該怎麼辦?

我自認爲自己微不足道,不知道該如何保護她們的,但是如果一位散文大家也發出同樣的千年一嘆,想了一番辦法,卻“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後只能跪倒在沙漠裏,大哭一場。”我們是不是該對千年以前的莫高窟的文化引起重視呢?

也許這位散文大家在文章最後的臆想給自己帶來了太多的感慨與無奈,讓自己“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裏嚎叫”。但是也許此刻的他也許在凜冽的塑風中彷徨,迷茫着。緊接着他在這細沙所鋪成的沙漠之中大聲地疾呼,吶喊出了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心聲:救救我們!保護好我們,這是每一箇中華子孫的使命啊!

這是一個多麼悲愴的心聲啊!面對莫高窟的千年之殤,中華文明的傷痕累累,無論是當時的清朝文人還是現在的散文大家餘秋雨先生以及身處在現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都是這麼束手無策,無可奈何。

或許身處現在的我們沒有眼睜睜地看着自己國家的瑰寶被他國人偷竊、倒賣,輾轉到他國的博物館裏,但是在我們出國旅遊在別人國家的博物館欣賞,感嘆自己國家的輝煌文明時,這是否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想,藏經洞與甲骨文一樣,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道士塔》裏的一段話,我對它的解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華卻也是我們值得傳承與發揚的。可是現在這些千年前的經書,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卻不在自己的國家了,想要提高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也就沒有了依託了,又何來承接呢?

《文化苦旅》我還沒有看完,在這裏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我們國家的文化寶藏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與傳承!

《文化苦旅》讀後感8

拜“偉大”的閱讀課所賜,終於讀完了《文化苦旅》。初讀時,總覺得,縱然餘秋雨先生認爲寫書“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然而作爲一名讀者,細品他筆下那字詞句段,心間卻升騰起輕鬆瀟灑之感,並無所謂“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沉浸江南小鎮“大隱隱於市”的淡泊安定與自然;流連令一衆大詩人大文豪心心念唸的隱居聖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蘇州。只看那溫文爾雅的景,卻也僅此而已。

然而當從近乎機械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時,卻神使鬼差地跑了趟書店,捧回了屬於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認認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閱那些原本感覺輕鬆無比、讓人卸下一身鉛華的文章時,卻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顯沉重的歷史與無盡的思考中去。

走過敦煌,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裏,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朝聖者衆多的聖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卻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悲哀!

重讀《文化苦旅》,感悟着實不少,卻不能一一詳述,只是:讀《文化苦旅》,洗禮靈魂;尋千年文化,感悟古今。

《文化苦旅》讀後感9

看很久,心裏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以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於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着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於長城。也是因爲有都江堰纔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纔有,張飛,關雲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讚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真的哭,我看只能寫到這,感動的毫無思緒,也不知道怎樣來敘述,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爲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於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爲。也很感動與驚歎作者描寫古蹟所用的詞句。是那麼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自從餘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視角寫下《文化苦旅》這本書後,引起了全國人民出門旅行的浪潮,可是卻沒有出現第二本《文化苦旅》。

爲什麼呢?

我開始思考餘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態度與角度。餘秋雨創作的歷史並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着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交談中形成了他獨特的文風、獨特的情懷。他厭倦了虛僞的官場,正如東晉陶淵明一般,他想着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並不同一般人一樣爲了輕鬆、爲了獵奇、爲了開闊眼界而出行,而是爲了“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校”。

正是因爲這種意圖,使他與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場人文、自然、歷史的盛宴。

縱觀全書,並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華麗的辭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餘秋雨先生也並未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寫,只是筆鋒一轉,便描繪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歎,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國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與議論。它解讀了歷史的蒼涼與大漠黃河文化的興衰,以一種全新姿態去評價、思考人生與未來。

作者是以一個文化人的姿態,站到了時代的角度上,淋漓盡致地表現着自己的觀點。身爲一個普通人,我們是否能用這種不一樣的專屬於自己的、適合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去審視這個世界呢?如果做到了,餘秋雨先生的文跡與足跡就不會再讓我們望塵莫及了吧?

或許餘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們一樣由一個普通人慢慢走來,帶着不一樣的眼光與角度,漸行漸遠,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先生的足跡遍佈全球。然而,立中國越遠,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謂祖國,無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擊人心,如此驚心動魄。

長歌當哭,獻予中國。

以歌呼喚,獻予國人。

其實我喜歡《文化苦旅》的原因並非僅僅是我欽佩那位作者與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還有高中的回憶——一個傻乎乎又很愛較勁的小女孩。

它對我的意義就像是人生的一個“逗號”,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明白,這是一個過程的暫停和轉向另一個過程的開始。

蘇東坡終於從泥沼中爬出來了,儘管骯髒,精神卻是乾淨的。他在黃州這個小地方真誠地自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爲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這樣的蘇東坡纔是真正的蘇東坡,他“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之後他的詩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無數次的美玉,溫潤、厚重、大氣、古樸,成就了一代經典。我想,這樣的蘇東坡,纔是我們後世所敬仰的。他並不完全乾淨,他身上還帶着沼澤中的污濁,但他在苦難中脫胎換骨,拋卻了銳氣與輕浮,不理會周遭的喧鬧,不在意他人的指點,真誠而灑脫,淡漠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