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學教學設計

中醫學教學

關於中醫學教學設計

前 言

大綱爲七年制中醫學教學的指導性綱要。按照天津醫科大學七年制教學計劃,本學科的課堂教學爲72學時。教學內容分三級要求:第一級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是中醫學的核心部分,教學的重點與考試的重點;第二級爲學生應當熟悉的內容,也是臨牀的基礎,教學的基本內容;第三級是瞭解內容,主要供學有餘力的學生自學,不在考試範圍之內,但提倡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本階段中醫學的教學目的,是讓廣大學生理解不同醫學體系對於生命現象的認知差異,豐富臨牀診療技術,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爲進一步學習中醫奠定基礎。 本大綱與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使用的《中醫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教材配套。該教材分爲上、中、下三篇。七年制醫學生需完成上、中、下三篇教學。與過去的諸版教材相比,對專業基礎理論的章節進行了調整。打破了以往教材單純文字敘述的方法;採用圖、表、文並用,現代語彙與中醫傳統術語結合的論述方式。通過對以往及現用教材的利弊所進行的分析,與醫學生的知識需求,該教材增加了對臨牀常見病的專題論述。如何在短短72學時內,引導西醫院校的醫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熟悉、瞭解一個全新的醫學理論體系,教材雖然做了大幅縮減,但仍難以適用於一線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允許適當地增刪或修改,進行嘗試與探索。

上 篇

上篇主要包括中醫學學術發展的人文背景及哲學思想、中醫學的生命觀、疾病觀、診斷、辯證方法、防治理論與中藥方劑幾部分,是中醫學基礎理論部分。

第一章 導論

一、目的要求

(一) 掌握中醫學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二) 熟悉中醫學的認知方法,爲學習中醫打基礎。

(三) 瞭解中醫學的發展史,中醫學未來發展與展望。

二、教學內容

(一) 中醫學的歷史及其人文背景。

(二) 中醫學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三) 中醫學的認知方法。

(四) 中醫學的未來發展與展望。

三、教學時數 2學時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

一、目的要求

(一) 掌握陰陽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二) 掌握事物的五行歸類、五行的生克關係及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三) 熟悉陰陽五行的特徵,陰陽的相關性、普遍性、相對性和可分性。

(四) 瞭解陰陽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內容

(一) 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二) 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三、教學時數 4學時

第三章 藏象學說

一、目的要求

(一) 掌握臟腑的功能與系統連屬。

(二) 掌握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

(三) 掌握氣的功能、氣血之間的相互關係。

(四) 瞭解精、氣、血、津液、神的概念和相互關係

二、教學內容

(一) 臟腑的主要功能,五臟的系統連屬。

(二) 精、氣、血、津液、神的概念、生成、功能及運行。

(三) 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係。

三、教學時數 8學時

第四章 病因病機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中醫病因學的特點和分類方法。

(二) 掌握六淫的性質及致病特點,掌握七情、痰飲、瘀血的致病特點。

(三) 瞭解外傷、燒燙傷、凍傷、蟲獸傷的致病作用以及內生五邪的形成。

(四) 瞭解中醫對發病的認識,中醫對虛、實病機的理解

(五) 熟悉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的關係相爭、陰陽失調及氣機失常導致的病理改變。

二、教學內容

(一) 六淫的概念、性質和致病特點,癘氣的概念和致病特點。

(二) 內傷致病因素的分類、致病特點、發病機理。

(三) 主要的可致病病理產物的產生、分類及致病特點。

(四) 正邪相爭、陰陽失調、氣機失常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變化的影響。

三、教學時數 6學時

第五章 診法

一、目的要求

(一) 瞭解診法的基本原理。

(二) 熟悉診法的運用原則,認識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臨牀意義。

(三) 熟悉四診的主要內容。

(四) 掌握舌診的特點,掌握淡白舌、紅舌、絳舌、青紫舌及白苔、黃苔、灰苔、黑苔的主病。

(五) 掌握脈診的特點,掌握浮脈、沉脈、遲脈、數脈、滑脈、澀脈、虛脈、實脈、細脈、弦脈的主病。

二、教學內容

(一) 望診的方法和內容。

(二) 聞診的方法和內容。

(三) 問診的方法和內容。

(四) 切診的方法和內容。脈診的原理、意義、部位、方法、正常脈象,以及常見病脈、相兼脈與主病。

三、教學時數 8學時

第六章 辯證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辨證論治過程。

(二) 瞭解辨證論治的特點。

(三) 掌握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內容

(一) 辨證的概念與辨證論治的過程。

(二) 熟悉證候、辨證的概念,

(三) 八綱辨證概念、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證候的鑑別點

(四) 臟腑辨證的概念、辨證要點

(五) 臟腑兼病辨證要點

三、教學時數 8學時

第七章 治則與治法

一、目的要求

(一) 掌握治病求本、調整陰陽、扶正祛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主要防治原則。

(二) 瞭解常用內治八種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內容

(一) 預防爲主、治病求本、調整陰陽、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病治異同的防治原則。

(二) 內治八法、外治法

三、教學時數 2學時

第八章 中藥與方劑

一、目的要求

(一) 瞭解中藥基本知識、方劑基本知識

(二) 掌握解表藥、祛風溼藥、祛溼藥、清熱藥、消導藥、瀉下藥、祛痰止咳藥、溫裏藥、理氣藥、理血藥、補益藥、固澀藥、平肝熄風藥、安神藥等分類中常用中藥與方劑

二、教學內容

(一) 瞭解中藥的產地、採收

(二) 瞭解中藥炮製、應用及分類

(三) 熟悉中藥的藥性理論。

(四) 瞭解方劑的應用和方劑的分類。

(五) 掌握分類中常用中藥與方劑

1. 解表常用中藥與方劑

2. 祛風中藥與常用方劑

3. 祛溼常用中藥與方劑

4. 清熱常用中藥與方劑

5. 消導中藥與常用方劑

6. 瀉下中藥與方劑

7. 祛痰止咳常用中藥與方劑

8. 溫裏常用中藥與方劑

9. 理氣常用中藥與方劑

10. 理血常用中藥與方劑

11. 補益常用中藥與方劑

12. 平肝熄風藥和平肝熄風劑

三、教學時數 14學時

中 篇

中篇強調中醫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及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思想,通過對常見證型的診治,掌握並瞭解中醫臨牀診治過程。

第一章 心繫病證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胸痹證的主要臨牀特徵與治療原則。

(二) 瞭解中醫對胸痹證病因病機的認識

(三) 掌握胸痹證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與代表方劑

二、教學內容

(一) 胸痹證的概念、病因病機、辯證要點與治療原則。

(二) 心血瘀阻,痰濁壅塞,陰寒凝滯,心腎陰虛,氣陰兩虛,陽氣虛衰型胸痹的臨牀表現、治療方法及代表方劑。

三、教學時數 2學時

第二章 肝膽系病證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鬱證、黃疸的主要臨牀特徵與治療原則

(二) 瞭解中醫對鬱證、黃疸證病因病機的認識

(三) 掌握胸鬱證、黃疸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與代表方劑

二、教學內容

(一) 鬱證、黃疸證的概念、病因病機、辯證要點與治療原則。

(二) 肝氣鬱結,肝鬱化火,氣滯血瘀,氣滯痰鬱,肝陰虧虛,心脾兩虛,心陰虧虛

(三) 憂鬱傷神型鬱證的臨牀表現、治療方法及代表方劑。

(四) 陽黃、急黃、陰黃型黃疸證的臨牀表現、分型要點、治療方法及代表方劑。

三、教學時數 2學時

第三章 脾胃系病證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胃脘痛、泄瀉的主要臨牀特徵與治療原則

(二) 瞭解中醫對胃脘痛、泄瀉病因病機的認識

(三) 掌握胃脘痛、泄瀉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與代表方劑

二、教學內容

(一) 胃脘痛、泄瀉的概念、病因病機、辯證要點與治療原則。

(二) 寒邪犯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肝胃鬱熱,瘀血凝滯,脾胃虛寒,胃陰不足型胃脘痛的臨牀表現、治療方法及代表方劑。

(三) 寒溼瀉,溼熱瀉,傷食瀉,肝脾不和瀉,脾虛瀉,腎虛瀉的臨牀表現、分型要點、治療方法及代表方劑。

三、教學時數 2學時

第四章 肺系病證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咳嗽的主要臨牀特徵與治療原則

(二) 瞭解中醫對咳嗽病因病機的認識

(三) 掌握咳嗽證的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與代表方劑

二、教學內容

(一) 咳嗽的概念、病因病機、辯證要點與治療原則。

(二) 外感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燥熱咳嗽,內傷痰溼咳嗽,痰熱咳嗽,肝火犯肺,陰虛咳嗽型咳嗽的臨牀表現、治療方法及代表方劑。

三、教學時數 2學時

第五章 腎系病證

一、目的要求

(一) 熟悉水腫的主要臨牀特徵與治療原則

(二) 瞭解中醫對水腫病因病機的認識

(三) 掌握水腫證的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與代表方劑

二、教學內容

(一) 水腫的概念、病因病機、辯證要點與治療原則。

(二) 風水氾濫,水溼浸漬,溼熱壅盛,溼毒浸淫,脾陽虛衰,腎陽虛衰型水腫的臨牀表現、治療方法及代表方劑。

三、教學時數 2學時

下篇 鍼灸推拿

下篇以上篇中醫理論爲基礎,通過對中醫經絡學說介紹,掌握並瞭解中醫學經絡系統的概念、內容、原則及臨牀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