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化學複習課的教學設計

高中化學複習課的教學設計

關於高中化學複習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思想

化學實驗是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聯考化學的必考內容,同時也是大學聯考化學的難點。在複習過程中要特別重視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並從中得到啓示:要注重實驗的延伸及改進;要注重化學常用儀器的使用和一些基本操作;還要注重實驗安全問題等。實驗的複習就是要實現學生“四動”:動手做(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動眼看(培養觀察能力)、動筆寫(培養表達能力)、動腦想(培養思維能力)。

二、教學內容——物質製備及性質實驗的複習教學 考綱要求:

瞭解化學實驗常用儀器;掌握實驗基本操作;掌握常見物質的製取、分離、提純和鑑別。具備設計和評價實驗方案的能力。

教學重點:

明確解決實驗問題的程序;形成分析、解決實驗問題的策略。

教學環節:問題引出—→歸納分析—→鞏固提高

1.問題引出:通過學案練習中出錯率較高的一道綜合實驗習題展示,引起學生的關注。

2.歸納分析:以高一教材中“金屬鈉與水反應”爲例來研究。引導學生: 得出基本規律——抓住實驗目的,聯想實驗原理,從反應、裝置、操作三角度再開。

得出一條線索——實驗習題考查的三個方面:物質性質、裝置分析和實驗操作。

↗反應原理—→物質性質 ↖

實驗目的—→實驗原理→裝置原理—→裝置分析 ←—實驗考查 ↘操作原理—→實驗操作 ↙

3.鞏固提高:然後繼續讓學生深入研讀高二教材中“濃硝酸和銅的反應”實驗。抓住實驗目的,引導學生設計可以考查的問題。再展示其它例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實際例子分析實驗,完成習題,讓學生體會解題程序的應用。

三、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複習和鞏固練習,對綜合實驗題能夠有清醒的認識。爲此我制定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教材中常見氣體的製備、收集、淨化、性質檢驗、尾氣處理等知識進行再認識;掌握各種儀器裝置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項,明確解決物質製取及性質實驗問題的程序。

2.過程與方法:

在化學實驗複習教學中,主要應用“知識遷移教學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循着“捕捉問題 ——→ 聯想課本——→ 設計方案——→實驗探究 ——→ 分析結果”的過程去學習知識、發現知識。並能從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領;從中領悟科學研究的思維和方法;從中培養創新的意識、增強創新的能力。

我們已有的知識就是學過的元素化合物性質,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中簡單的裝置及基本的實驗操作。用它們去實現新的`實驗目的時,基於學生的學習基礎,通過對典型實驗的分析、理解,幫助學生自主形成分析、解決性質實驗問題的策略。

性質實驗問題的解決思路:

不變的是性質,變化的只是裝置和操作。這樣的設計更有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典型實驗的認識,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力求從陌生中找熟悉,培養知難而進的科學品質。

四、課後反思

對於物質的性質、製取,分離和提純,通過設計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形象記憶,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可以利用自主探索實驗問題,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增強實驗知識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增強實驗的設計能力和綜合實驗的評價能力。

實驗複習課的功能在於通過教學讓學生形成一種解題的思路,收穫一種解題的方法。在本次課例研究中,爲了讓學生更有收穫,使教師和學生的活動更有實效性。我們力求把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準確到位,問題提出和推進按照“低起點”、“高落點”形成一定的梯度,學生活動要圍繞問題分析與討論且少而精,要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把知識落到實處。

附: 學案

【練習1】在呼吸面具和潛水艇中可用過氧化鈉作爲供氧劑。請選擇適當的化

學試劑和實驗用品,用下圖中的實驗裝置進行試驗,證明過氧化鈉可作供氧劑。

(1)A是製取CO2的裝置。寫出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 ________

(3)寫出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試管F中收集滿氣體後,下一步實驗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習2】若實驗目的是:完成鈉與水的反應,並驗證鈉與水反應的所有產物。

請設計實驗裝置。

【練習3】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下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物質的性質實驗。請按要求填空,

(1)在試管A中盛裝濃硝酸和銅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後,可製取NO2。請寫出試管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爲 。

(2)甲、乙裝置相連後,可用來驗證NO2和水的反應。操作步驟爲:先關閉彈簧夾 再打開彈簧夾 使NO2氣體充滿試管B,接着關閉彈簧夾a、b,打開彈簧夾c,那麼可以使燒杯中的水倒流入試管B中發生反應的操作是 ,B中能觀察到的現象是 。

(3)請分析盛裝NaOH溶液的燒杯可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