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傳記的讀後感

農村國中科學實驗中開展創新性思維的探究

科學家傳記的讀後感

巧妙設疑,以引導行。明代學者陳獻章④說過:“學起于思。”要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地參與學習,參與實踐。學生的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是思考的方向和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巧妙的設疑,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間的探討和議論,激起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點燃思維火花,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同時幫助學生澄清模糊認識,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能力,還讓學生在爭論、思辯中加深了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深化認識,引導實踐。

在講鋁這一內容時,課本強調Al(OH)3具有兩性,在製備Al(OH)3時加入適量NaOH,若過量則得不到Al(OH)3,如何體會好適量的含義,及在什麼環境下Al(OH)3能穩定存在呢?對此疑點可用實驗來解決。甲、乙兩生分別製取Al(OH)3,所用的試劑相同,即用同一瓶的NaOH溶液和同一瓶的Al2(SO4)3溶液,不同的是甲往盛有NaOH溶液的試管中加入Al2(SO4)3,乙往盛有Al2(SO4)3溶液的試管中加NaOH溶液。甲的實驗現象是:先出現白色沉澱,振盪試管沉澱消失,當這種現象重複數次後,再加入Al2(SO4)3溶液後,無論怎樣振盪試管沉澱都不消失了,而且隨着Al2(SO4)3溶液的繼續加入,出現的.沉澱越來越多。乙的實驗現象是:隨着NaOH溶液的加入出現沉澱且振盪試管不消失,但隨着NaOH的增加,沉澱逐漸溶解,且NaOH越多,沉澱溶解的就多,最後沉澱全部溶解,再也無白色沉澱。同樣的試劑,同樣的實驗,只是取溶液的先後不同,爲什麼實驗現象不同呢?帶着這樣的問號,師生一起分析實驗現象並作出解釋,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而且使學生體會到突破常規思考方式、進行創造性思考的樂趣,可以激發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自覺性。

鼓勵學生學會創造和實踐,在國中科學實驗教學工作中首先得從鼓勵學生提問着手,教師通過創設安全容忍的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培養討論習慣,觸發創新思維,真正把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落在實處。古人云:“學起于思。”要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地參與學習,參與實踐。

四、科技活動,展現創新能力

創新活動的基礎是科技活動,科技活動的開展狀況深刻地左右着創新活動。爲此在工作中必須想方設法開展科技活動。從課外興趣小組開始,建立初步的創新活動的基矗通過教師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想方設法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比如:可以先讓學生完成課本上的家庭小實驗;再結合課本,適當補充學習一些課外知識,拓寬知識面,進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義的實驗;引導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充分展示學生的創新才華等。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活動中,也要注意聯繫社會實際。可以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工廠、農村、商店等地進行參觀、訪問、調查。寫出專題調查報告,並聯系社會實際,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條件許可的可以精闢出研究方案,並幫助實施。

在農村中學中結會本校實際,創設國中科學教育校園文化環境。合理設計、精心佈局,使校園文化環境在學校科學教育的輿-論導向、氛圍烘托和寓教於景方面發揮作用。

在教學樓、長廊上製作有關科學教育的大型宣傳畫,教室內設立科技角,教學樓、實驗室牆壁上懸掛科學家畫像及名人名言。學生聽科學家的故事,看科學家的傳記小說,用科學精神感染每一個學生。同時,學校每年舉辦一屆科技節,每月進行一次科技項目的比賽,每月出一期科技專題的黑板報,使科技教育深入人心。發揮國中科學教育社區、家庭的功能。實行開放辦學,讓學生更多地走出校門,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更多地爲學生提供活動空間和條件。充分開發社區科技教育的一切資源,整合社區科技教育力量,樹立大教育思想。通過整合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學校科學教育向着更廣闊的天地發展。

指導學生在看科學家傳記時,要求學生寫一篇有感悟的讀後感,並在課後的科學興趣小組中進行評比,給獲獎學生一定的獎勵,並將他們的文章寫在科技專題的黑板報上。鼓勵學生多實驗,多思考,找出與科學家之間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能夠在科技活動時有所提高。

國中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中鼓勵提問、倡導學生自己動手、積極組織和開展各種興趣小組和科技活動,定能讓孩子們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揚長避短,無往不勝”。在農村中學中充分利用科學實驗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科學學科的獨特優勢,可以收到其他學科無法收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