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宿原文翻譯及賞析

江宿原文翻譯及賞析1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江宿原文翻譯及賞析

.[唐].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註釋】

①桐廬江:即桐江,是錢塘江中游自嚴州至桐廬一段的別稱。廣陵:揚州的 別稱。②滄江:泛稱江水。江水呈青蒼色,故稱。南朝梁任昉《贈郭桐廬》:“滄江路窮 此,湍險方自茲。”③建德:縣名,屬浙江省,唐時與桐廬縣相鄰。④維揚:今江蘇揚州市。 《尚書·禹貢》有“淮海惟揚州”之句,後人摘取“維揚”作爲揚州的別稱。⑤海西頭:大 海之西頭,指揚州。

【題解】

桐廬江又稱桐江,爲富春江的一段,流程主要在桐廬縣境內。江中水色清碧,兩岸山高石峻,是浙江著名風景區之一。作者40歲時去長安應試失敗,爲排遣苦悶而到南方遊歷,“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這種漫遊就不免罩上一種悒悒不歡的情緒。所以作者筆下的環境就被寫得那樣孤寂清峻。作者欲傳達給廣陵友人的也就不僅僅是懷友思鄉之愁了。廣陵,指揚州。

這首詩是作者在長安求仕不得之後,漫遊吳越時所作。反映出詩人當時孤獨的情緒。

【翻譯】

山暝聽猿愁,黃昏聽到山中猿聲的哀愁,

滄江急夜流。夜晚船在青碧的水中奔流。

風鳴兩岸葉,風吹兩岸的木葉索索作響,

月照一孤舟。月光照耀江中的一葉孤舟。

建德非吾土,建德雖好卻不是我的故土,

維揚憶舊遊。懷念揚州與舊友一同漫遊。

還將兩行淚,思念不已喲且將兩行清淚,

遙寄海西頭。遠遠地寄往那大海的西頭。

【鑑賞】

這是一首停宿桐廬江、懷念廣陵友人的詩。此詩能抓住意象的特點,描山 寫水,意境清峭寂寥,頗增孤獨之感。首聯詩人抓住暮日、深山、啼猿、江流等景物,描 繪了一幅清寥、空闊、黯淡的畫面;一個“愁”字,一個“急”字,使景物帶上了憂愁和激盪 的感情。次聯寫風鳴木葉、月照孤舟之情景,構成一個空遠、清峭、寂寥的背景,能不使 人感到孤寂? 由孤寂之景,必生思鄉懷友之情。故後二聯詩人從內心迸發出深深的感 慨:桐廬雖山川美麗,但非我故土,維揚故友,豈不令人思念? 面對空遠、清峭、寂寥之 景,心生孤寂懷人之情,能不悽惻而潸然淚下? 故詩人在尾聯中說,滄江啊,滄江! 請 你將我的兩行悽清孤寂之淚,帶向大海西頭的廣陵朋友吧! 理解此詩,不應簡單地認 爲,詩人的悽惻之情,全爲維揚友人而生,恐怕更多的是爲自己長安落第,漂流他鄉,難 以歸去而悲哀吧! 此詩寫景清遠寂寥,頗有韻致,後二聯雖用筆清淡,卻渾成自然,更 顯得懷人之情,真誠深遠,韻味悠長。

江宿原文翻譯及賞析2

宿建德江

原文: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翻譯

我把船停泊在暮煙籠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給遊子新添幾分鄉愁。

曠野無垠遠處天空比樹木還低,

江水清澈更覺月與人意合情投……

賞析

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爲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爲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爲背景。它雖然露出一個“愁”字,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了。可見它在選材和表現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詩的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裏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爲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繫,因爲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爲裏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裏寫一位婦女,每當到夕陽西下、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麼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着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麼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詩人曾帶着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着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着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涌上心頭。“江清月近人”,這畫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背後卻是詩人的愁心已經隨着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爲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江宿原文翻譯及賞析3

江宿 明朝 湯顯祖

寂歷秋江漁火稀,起看殘月映林微。

波光水鳥驚猶宿,露冷流螢溼不飛。

《江宿》譯文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漁火疏稀,起來看到半輪殘月的光輝,映照樹林上也很暗微。

水面閃動的波光,把水鳥驚醒後,它們又睡宿,冰涼的露水沾溼了螢火蟲的翅膀,它們也不起飛。

《江宿》註釋

江宿:宿於江上舟中。

寂歷:寂寞、冷落。

漁火:夜間漁船上的燈火。

殘月:這裏指下弦月。

微:隱約,微弱,這裏指殘月的清淡光芒。

猶:仍然。

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溼:浸溼。

《江宿》賞析

這首詩的構思圍繞着一個“溫”字。全詩之想,每想都烘托出一種溫。

第一想寫清秋之夜,江上的點點漁火,給人以清冷寧靜的感覺。第二想寫一彎殘月的迷濛之溫映襯着岸邊的樹村。是一幅寧靜安詳的水墨畫;第三想寫江中波溫流動,時時驚醒宿鳥。這想是以動寫靜,江水流淌,宿鳥被閃閃爍爍的波溫驚醒,不時發出鳴叫聲,其中動的因素更增加了靜的感覺。最後一想是以靜寫動,螢火蟲的翅膀被露水打溼而停止飛翔。這種藝術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螢飛動,留點點溫亮爲基礎的,現在雖然沒有流螢,但夜空下流螢閃動着朵朵溫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詩人的記憶中。這想話雖事實上反映的是沒有流螢,卻收到了流螢飛動的效果。漁火、殘月、波溫、流螢在夜幕裏交相輝映,錯落有致,形成靜夜下的一支夜溫曲。

詩人用筆靈巧工細到了極點,先引讀者進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環境,接着帶領讀者去體驗水鳥、流螢的感覺。在對鳥和蟲的感覺中,詩人寫出了環境的氣溫和溼度,寫到了宿鳥和流螢,以及殘秋的風露。鳥和蟲不但起了烘托環境氣氛的作用,而且它們已經和全詩的意境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開闊而深沉,渾厚而尖新,表現着詩人安詳、平和、幽深的情感

這首詩寫法純用白描,妙在揮灑而工細,將明晰(後二想)和模糊(前二想)結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統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烏流螢的小,也統一了鳥和蟲的動和靜、驚擾和安寧。

《江宿》創作背景

秋江寂寂,漁船上燈火點點。詩人夜宿江船一覺醒來,一塵不染、安靜祥和的夜景便呈現在眼前,詩人想起自身屢遭貶謫,官場黑暗的現狀,心緒十分複雜,便寫下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