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讀後感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十六計》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十六計》讀後感15篇

《三十六計》讀後感1

我讀了一本《三十六計》,裏面講述了戰爭中如何用計。全書一共有三十六個計策,包含瞞天過海、聲東擊西、拋磚引玉……每個計策都有一篇故事,十分生動,也讓我更加容易理解。

先讓我介紹一下跟“瞞天過海”這個計策有關的故事吧。這則故事主要說的是:一支軍隊要攻打海另一邊的一支軍隊,結果這支軍隊的主帥沒有信心過海。他的手下就幫他想了一個辦法,讓他住進一所房子裏,然後把房子推上船,他和軍隊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了海。

我再來說說另一個故事“拋磚引玉”。這則故事主要是說:一個人想去求一位詩人的詩歌,但是他們兩個人互不相識,不能貿然去求詩,於是他就在一個景點的某個地方隨便寫上一句詩句,當那位詩人看到了這詩句後,感覺讀起來特別彆扭,他就忍不住補完整了那首詩,使得詩句更好聽。就這樣,求詩的人利用“拋磚引玉”的辦法達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這本書中的好多計策,都演變爲我們熟悉的處理事情的辦法。有些是好的,比如“拋磚引玉”,有些則是壞的,比如說“順手牽羊”。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它們。比如在一次會議中,大家都不願意發言,這時有一個人用“拋磚引玉”的方法先發言,於是帶動了氣氛,往往會達到讓大家踊躍發言的效果。

看完這本書,我不但學到了很多計策,而且還認識了很多的成語。希望我能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用到更多的好方法。我真喜歡這本書,也推薦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吧!

《三十六計》讀後感2

孫武說:三十六計走爲上。

孫武說:走爲上是我的最後一計。

孫武說:如果我的三十六計無效,則此題無解。

孫武很聰明,當無計可施,當窮途末路,他給自己留了退路——走。

我們要不要和孫武一樣——打不過就跑?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繞路要走曲線,曲線則會偏離目標。“走爲上”是一種聰明的逃避,你固然躲開了,但難題依然在原地。

假如在21世紀還抱着戰國時代的計策來應付諸多紛繁複雜的問題,我想三十六計確實遠遠不夠。而你的選擇也許只有“走爲上”了。你的困難如果前三十五計解決不了,那麼不妨跳過三十六計,想一想還有沒有第三十七計?

居里夫婦歷經XX年的實驗,從幾十噸礦物中提取了鐳,只是因爲他們堅信自己的方法有效,他們用的是第三十七計“堅持到底”;音樂家貝多芬雙耳失聰,他能做的,只是更加瘋狂地創作,他用的是第三十八計“扼住命運”;十五歲的子尤經過無數次穿刺手術的錐心痛苦,仍然寫出自己十八年人生感受——《誰的青春有我狂》,他用的是第三十九計“創造奇蹟”。

孫武發明了三十六計,但並不表明你就不可以去繼續創造第三十七、第三十八計……也許只有你逃到無處可逃的時候,你才意識到三十六計你只用了一計,生活給了我們這麼多選擇,逃避肯定不是最好的那一個。

《三十六計》讀後感3

《三十六計》被人稱之爲影響孩子一生的十大名著,爲什麼會被人們這樣稱呢?原因很簡單,因爲它可以記錄着凝結着中華人民智慧的三十六條有名的計策,所以託媽媽給我買了一本,當我看到三十六記的目錄時,光憑着自己字面上的理解,我就嘖嘖稱讚。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勝戰記裏的瞞天過海和敵戰記裏的無中生有,而攻佔記我卻不怎麼喜歡。我先來介紹一下瞞天過海,這是講述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爲了安定邊疆,率領了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大海邊,可是怎樣度過波濤洶涌的大海呢?李世民心急如焚,這時一位下官想了一條妙策,只要不要皇上看到還就行了。於是他造了一艘特別的船,裏面猶如在府裏的客廳一樣,唐太宗上去後以爲還在路面上,其實已經率領三十萬大軍開始渡過大海了。

而無中生有講的是著名的故事《草船借箭》,在《草船借箭》裏劉備與孫權結盟,而孫權手下大將周瑜嫉妒諸葛亮的賢才,於是找了個藉口讓他造十萬只箭,並不給其做的原料及工匠,諸葛亮就在半晚偷偷率領改造過後的船隊駛向地方陣營,並命將士擊鼓,當天有霧,敵軍看不親是真人還是稻草人,就以爲有敵軍進犯就命所有的弓箭手向船隊射擊,箭全射在稻草人上,過了幾個時辰就稻草人上的箭就夠了,於是就向敵軍拜謝走了,箭不僅沒少於十萬還多了,周瑜聽說諸葛亮把箭弄到了,於是去岸邊搬箭,問了同去的將士後對諸葛亮心服口服.....

《三十六計》這本書裏不僅僅有計策,還告訴了我們的一些道理:人不能做事方法單一,要舉一反三。

《三十六計》讀後感4

最近,我讀了《三十六計》這本書。這本書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的豐富的政治、軍事鬥爭經驗。

這本書講到的很多計謀,是根據古代一個叫孫武的人寫的《孫子兵法》改編的。我看了之後,覺得其中有些計謀特別有意義。比如,隔岸觀火,暗度陳倉,聲東擊西計,圍魏救趙,以逸待勞等計謀。其中調虎離山計中的“虎”指敵人,“山”指有利的形勢和條件。軍事上指的是調動敵人,使敵人處於被動局面,出現漏洞,己方再乘虛而入,取得勝利。文章爲了讓我們小朋友看得懂,說了這個計謀的意思之後,又講了一個戰國時代趙國和秦國打仗的故事。當時,秦國的大將是白起,趙國的大將是廉頗。打仗的地點在長平。廉頗打仗很厲害,但秦國派人宣傳說秦軍不怕廉頗而怕趙括。趙王信以爲真,換掉廉頗。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趙王中了秦國的調虎離山計。後來秦國又用了兩次調虎離山計,使得趙國在這場長平之戰中終於徹底失敗。(.)

我從《三十六計》中,還懂得了“空城計”講的是諸葛亮運用計策讓敵人退兵的故事。“圍魏救趙”意思是避實就虛,使敵人受到牽制,從而用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功。“打草驚蛇”比喻在不明敵人真相的情況下,通過試探性的行動,引誘敵人暴露出真相。“順手牽羊”是趁敵人出現差錯時,乘虛而入,抓住一切有利的時機來擴大戰果得計策。

現在這本書上講到的很多經驗,都被外國的很多大老闆用於公司管理上。我真爲我們中華民族驕傲,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十六計》讀後感5

“三十六計走爲上計”這是我最早聽到的關於《三十六計》的印象。《三十六計》是先人在前人兵法謀略的基礎上總結、凝練而成三十六個計,這是軍事兵法的高度總結。你會發現任何戰爭中都有他們的存在,不管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當然,這其中包括商戰。我們現代人將《三十六計》更多的用在了商業上。

這三十六個計策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如金蟬脫殼、借刀殺人、打草驚蛇、瞞天過海、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等等,這些也都是家喻戶曉的成語。可以說每條計我們都能講出一個例子來。如“苦肉計”,我很快就想到了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打黃蓋上演的“苦肉計”騙過了智慧的曹操;如“暗渡陳倉”的劉邦爲了掩人耳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騙過了項羽,奪取了漢中寶地;再如“借刀殺人”“美人計”,王充利用“美人計”,借呂布之手殺了董卓……而現在,三十六計都用在了商海中,特別是那種競爭很激烈的行業。如餐飲業,零售業經常打出“買一送一”的噱頭,來吸引買家,其實這就是簡單的將兩件商品的錢相加,這就與先提價再打折是一樣的,這都是偷換概念,也就是《三十六計》中的“偷樑換柱”。談判桌上是無硝煙的戰場,雙方你來我往,也是三十六計可以施展的好地方,“聲東擊西”、“圍魏救趙”、“趁火打劫”等等計策都常被用在談判中。

《三十六計》是一部深奧而必不可少的學問,它可以提高我們的智慧。當然,我們在生活中可不能亂用這些東西,我們應該本着誠心待人的初心去面對我們身邊的人。放下僞善的面具,張開雙臂去擁抱美好生活。

《三十六計》讀後感6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依序爲: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裏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爲上計、假癡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爲主、上屋抽梯、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

我讀了《三十六計》這本書。這本書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三十六計”有六類——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和敗戰計,前三類是在有利狀況下的計謀,後三類是在不利狀況下采用的計謀。《三十六計》開宗明義:“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變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此言道明瞭陰陽法則是三十六計的理論基石。《三十六計》不是欺詐坑騙之術,也不是小人所施展的詭計,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法寶。實際上,《三十六計》已經遠遠超出了軍事爭鬥的範圍,被人們廣泛用於政治、外交、經濟、科技等許多領域,成爲人們克敵制勝的重要智慧源泉。《三十六計》有許多都知道,但也有許多人不瞭解《三十六計》的含義,所以我們要多瞭解它。《三十六計》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知識,如果你感興趣就也來讀讀吧!

《三十六計》讀後感7

盼望着,盼望着,終於放暑假了!

暑假裏,我可以不那麼忙碌了,更興奮的是:我有足夠的時間一口氣把一本本課外書讀完了!嘻嘻,還可以適當玩會兒電腦、看會兒電視了!不過,要說我的最愛,那當然是看書!

這不,一放假,媽媽就給我買了好多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十六計》。這是一本集合了中國古代卓越軍事思想和豐富戰爭經驗的經典之作,是一部兵法和智謀的奇書,被譽爲東方思想寶庫的“明珠”,與《孫子兵法》並稱爲“古代兵法雙絕”。書中的計名有來源於詩人名句的“擒賊擒王”、“李代桃僵”;有源於歷史典故的“欲擒故縱”、“圍魏救趙”;有源於日常用語的“指桑罵槐”、“無中生有”……

我常常靜坐在書桌旁邊,拿起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有時我會覺得我自己就在諸葛亮身邊,靜靜地看他端坐在城樓之上,悠閒自得的撫琴,而城下的魏軍將領司馬懿正在疑心不已:“是撤退?還是?”當我看到“樹上開花”時,我常模仿張飛的樣子:“我是燕人張飛!誰敢與我決一死戰?”這時,常把媽媽引來,她總笑着說:“嚇死我了!你這個熊孩子,模仿的挺像張飛!”其實現在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我也會大喝一聲:“我是超人王子胥!誰敢與我一戰?”這樣也怪,困難就被克服了。

還有書中的“拋磚引玉”、“金蟬脫殼”、“打草驚蛇”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但是,我們平時學習可千萬別“瞞天過海”“渾水摸魚”哦!遇到“偷樑換柱”“無中生有”“順手牽羊”的事情可別“隔岸觀火”啊!哈哈,看看我在這裏“反客爲主”“拋磚引玉”了!

同學們,看到這裏,你一定也喜歡上這本書了吧!那就趕快買上一本,盡情的讀吧!

《三十六計》讀後感8

今年暑假,我讀過好多的書,但是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三十六計》。它是我國最具有歷史感的一本書,又是中外政治家、軍事家、最精密的寶典,讓我從中感到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很有計.

《三十六計》是一部堪稱“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拋磚引玉”。這則故事主要是說:相傳唐代詩人常建,聽說趙嘏要去遊覽蘇州的靈巖寺。爲了請趙嘏作詩,常建先在廟壁上題寫了兩句,趙嘏見到後,立刻提筆續寫了兩句,而且比前兩句寫得好。就這樣,求詩的人利用“拋磚引玉”的辦法達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其實,在生活中,到處都能見到《三十六計》當中的計策。例如在裏,我們經常不遵守紀律,上課說話,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作業完成的不好。於是老師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老師在班級裏的牆上貼了一個大的蘋果樹,還做了許多的小蘋果,每次同學有好的表現時都會獎勵一個小蘋果,獲得小蘋果的同學就可以貼到大蘋果樹上,誰的小蘋果最多老師就會頒個大獎給這位同學。同學們爲了得到更多的小蘋果,紀律也好了,上課也認真聽講了。這就是《三十六計》中的“拋磚引玉”,老師用小蘋果這塊“磚”,引出我們遵守紀律這塊“玉”。 《三十六計》這本書中讓我感受到任何事情勝之有理,敗之有道。在現實生活中我都可以運用這本書中的好多計策去處理事情。比如說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千萬別“瞞天過海”、“渾水摸魚”,欺騙自己,生活中看到“偷樑換柱”、“無中生有”的事情時一定要勇敢、果斷指出,千萬別“隔岸觀火”袖手旁觀......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認真仔細,講究方法。不能死腦筋。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啊!

《三十六計》讀後感9

你們聽過“三十六計,走爲上計”嗎? 《三十六計》指 中國 古代三十六個 兵法 策略。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 兵書 ,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爲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這書中有着許多有意思的兵法策略。例如,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設法使老虎離開山頭。比喻爲了便於行事,想法子引誘人離開原來的地方 。此策略被後人廣泛使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每當老媽讓我去做我不喜歡的事時,我都使用這招,但總是會被老媽的火眼金睛所識破。

對於讀書,就應該使用第十八計,擒賊先擒王。 作戰要先擒拿主要敵手。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學習我們要抓住學習的關鍵,而不是胡亂學一通。就好像考試,你不能總是臨時抱佛腳,而是應該持之以恆地每節下課總結每一節課所學的知識,每天總結每天所學的知識。不斷的積累,纔可以真正取得好成績。

雖說 《三十六計》是一本兵法 策略,但書中的策略也可以適用於生活。要解決問題,不能死板地只從一個方面想,要多角度全面地看待問題,並可以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 《三十六計》裏面就記載了各式各樣的方法,閱讀此書可使大腦靈活。此書乃耐人尋味、值得鑽研之也!

  《三十六計》讀後感10

《三十六計》是一本名著,內有很多名計,是一本古代兵法書。在閱讀這本書後,讓我知道很多故事,如:無中生有、苦肉計、美人計……等等。

《三十六計》這本兵法書共分爲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時所用的計謀,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時所用的計謀,每套各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讀過這本書後,讓我認識到我們的祖先是那麼聰明,像“借刀殺人”計中的曹瑋輕鬆除叛軍等。當中給我啓發最多的,也是我最感興趣的是“聲東擊西”的計謀,它的詞義是在敵人視聽混淆不清時,攻擊敵人。陳平妙計救劉邦時利用的就是“聲東擊西”,故事的大意是劉邦被封爲漢王,項羽的謀臣范增擔心劉邦以後會成爲項羽的對手,想把劉邦殺掉,可項羽不準。於是范增增建議把劉邦留在咸陽,表面上是輔佐項羽,實際上是把劉邦軟禁起來。劉邦知道自己的處境,忙找張良幫忙。張良得劉邦提點後,設下“聲東擊西”計,並連稱此計甚妙!稍後,陳平、張良配合劉邦一同在項羽面前演戲,項羽準劉邦回漢中。

看似簡單的成語,卻有大意義!讓我獲益很多。我建議小朋友們都要看看這本書,它既能開發我們的大腦,又能讓我們知道成語的意義,還能讓我們知道古代的歷史文化。讓我們一起打開智慧的大門,領悟傳統文化的結晶,代代相傳。

  《三十六計》讀後感11

我看完了一本名叫《動物生存三十六計》的書。書中,各種各樣的動物都使出了生存 “絕招” 。我就講講幾個例子吧:

借刀殺人:這是發生在海底世界的一件事。海葵的觸手非常厲害,它能麻痹其他小動物。線蝸牛的背上也長滿了觸手,這是它的武器。它的武器是怎麼得來的?讓我們看看吧:

線蝸牛能夠“全副武裝”,多虧了海葵。海葵身上有很多毒刺。線蝸牛以“親戚”的名義,站在海葵旁邊。一隻小海馬好奇碰了碰海葵的觸手,立刻,線蝸牛吃掉了海葵的一個觸手!可憐的小海馬,被海葵的大嘴吃掉了。

瞞天過海:雪兔的腳上有一撮鬃毛,當冬天到來,它可以不在雪地上留下自己的腳印,使天敵抓不到它。

笑裏藏刀:鸚鵡魚交到了一個新朋友,叫沙里路魚。沙里路魚表面上很溫和,其實它吃小魚,和吃珊瑚枝的鸚鵡魚完全不一樣。沙里路魚把自己化妝成食草魚來接近那些小魚,趁機吃掉它們。

金蟬脫殼:一隻海蔘,長得很醜,它的親戚海星看不起它。海蟹跳出來一口將海星吃掉了,然後它又將自己的鉗子轉向了海蔘,準備吃掉它。海蔘先是脫掉了自己的一層外套給海蟹吃,海蟹覺得不夠,海蔘便拋出自己的全部內臟給海蟹吃,於是它便搖擺着空空的身體逃掉了。只要還有它的皮囊,內臟不久還會長出來的。

……

正如前言所說,有些動物在生存競爭上的成功是值得我們人類借鑑的。

《三十六計》讀後感12

炎炎夏日,我要尋找書中的一片清涼,於是漫長的暑假我就與書相約。

讀完《三十六計》,我被一個個或驚心動魄或出奇制勝的計謀故事所吸引了。書中一共有六套計謀,依次爲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每一套中各包含六條計謀,總共三十六計。

在這三十六計中,我最欣賞的是第一計,瞞天過海。這個計謀講的是公元583年,陳叔寶當了陳朝皇帝后,整天下理朝政,搞得民不聊生。當時,隋文帝已統一北方,他深知陳朝國力已不堪一擊,便想滅了陳國,可是隔着一條長江天塹,如何進攻才能保證萬無一失呢?老臣高穎向他獻了一計。隋文帝一聲令下,只見帳篷林立,軍旗飄揚,人喊馬嘶,一派戰前景象。見這個陣勢,陳朝將領以爲隋軍即將攻城,頓時緊張起來,召集全部對馬,準備決一死戰。哪知劍拔一弩一張等了好幾天,隋軍卻撤了回去,這時,陳朝上一上一下一下才鬆了一口氣。可是不久,隋軍又安營紮寨。陳軍慌忙再度備戰。這樣反覆折騰了幾次,弄得陳軍人困馬乏,加上糧食又被隋軍間諜燒光,陳軍更是進退兩難。這樣,陳朝軍士氣衰竭,隋軍不費一兵一卒就滅了陳國。讀到這裏,我終於明白了,要想得到某樣東西,不能硬搶,要智取,這樣才能更好得取得。

書中有一個清涼的世界,人世間的一切,無論過去,現在或是將來,我都能在書裏找到他們!

合上書本,我想開了:在我們的腳下,我們的遠祖們,雖然遙遙隔了五千年,但在書本之上心靈之上分明盤旋着一羣聖賢的靈魂!他們像一位位遠年的老人,藹靄然朝我笑着!我很想撫一摸一他們慈祥的皺紋,傾聽他們博博的脈動! 於是我又翻開了書本……

《三十六計》讀後感13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課外書———《三十六計全鑑》。

這本書詳細詮釋和解讀了“三十六計”中每個計謀的適用情況及其優勢所在,每一計都包括計謀原典、註釋、譯文、計謀典故、計謀解析及解讀六個模塊,再現了“三十六計”在現實中的應用,內容生動活潑、通俗易懂。

讀完這本書糾正了我的兩個原來認識上的錯誤。第一,我們經常在寫作或談話時常用到“三十六計,走爲上計”這句話,我一直以爲是“三十六計中,逃跑是上上策”,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第三十六計就叫“走爲上計”呀!第二,我一直認爲其中的“走爲上計”是逃跑是上上策的意思,其實不然,原來“走爲上”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爲保存實力避免硬拼而及時撤離的一種謀略,但是,暫時的撤退絕不是消極逃跑,而是爲了獲得更大的勝利。那些稍遇挫折,便喪失信心,望風而逃,這是典型的逃跑主義,不能與“走爲上”計相提並論。再聯繫到今天的我們使我知道,當我們做事情或學習時,不要一味地不加思索的向前衝,要走一段停下來回顧一下,思考一下,下一步要怎麼走,纔不會在發生錯誤時沒察覺,一錯再錯。

讀了三十六計,我知道了很多,明白了很多。這本書開闊了我的視野,把我認爲三十六計只用在軍事上的思想開闊到了可以運用到生活中,可使我大大感受到了兵法的神奇。這本書裏有一些故事我是讀過的,但是我當時怎麼也想不到這些是深奧的兵法,現在終於明白了。

“三十六計”不愧是兵法大全,它講述的不僅僅是用兵的法則,對現在人們處理政治、經濟、生活等各類事情也有很大的幫助。

《三十六計》讀後感14

這個寒假異常得久,讓我有很多的時間可以靜下心“啃”書。我最喜歡看的就數這本《三十六計》了,在這麼多計謀中,我更喜愛的是諸葛亮的“空城計”。

大家肯定認識這個聰明絕頂的諸葛亮吧!就是他“發明”了這個空城計,讓他智退曹兵取得了勝利。

故事主要講了公元227年,諸葛亮由於錯用馬謖痛失了街亭,只能撤兵。途中,諸葛亮親自率領五千人馬去西城搬運糧草。司馬懿則乘機率領十五萬人馬攻打西城。此時只有二千五百人在城中元法對抗。但是諸葛亮臨危不亂,他命令20士兵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樣在城前打掃街道,一點兒也不慌張,而自己則待司馬懿來到城樓下時,端坐在城樓之上,悠閒自得地撫琴。司馬懿起了疑心,心想:諸葛亮一向謹慎,從不冒險。今天城門大開,必有伏兵,我若攻城,就中計了。於是讓後軍改爲前軍向北撤退。

說到這兒,我也不禁笑了起來,覺得諸葛亮用這個計策肯定有他的道理,保準會贏。到底是不是呢?我們繼續。

待魏軍走遠後,諸葛亮捧腹大笑。旁邊的文官都十分敬佩地問:“軍師,您是怎麼知道司馬懿會退兵呢?”諸葛亮笑着回答:“作爲軍師,我要識人心。我知道司馬懿生性多疑,他也知道我一向謹慎。我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擺了這道“空城計“讓他不戰而退的。”文官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也打心裏崇拜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實在太神了。用現在的話說,我已經成爲了他的“鐵桿粉絲”了。但是我也知道,能達到諸葛亮這水平的,也非一日之寒。畢竟他也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纔有了他的成就。所以我想要做更好的自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好好學習,做一個小小女諸葛,加油!

《三十六計》讀後感15

古人常說:“三十六計,走爲上計。”這本《三十六計》的作者是無名氏,諸葛亮曾使用過三十六計,《三十六計》蘊藏着古人的智慧,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智慧,更可以知道中國人的聰明。

“三十六計,走爲上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書裏有三十六計,數中有術,術中有數,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爲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羣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爲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爲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羣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爲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所以我們的書上總會寫着“著/無名氏。”

我們現在雖已沒有戰爭,但是《三十六計》中的軍陣,和一些計謀,塑造了現在的中國,假如沒有清朝,我們中華可能更加強大,我讀了三十六計以後,便覺得中國古人雖然迷信,有一點“傻”,但是迷信是中國傳統,而且,中國古人的智慧無盡,他們把三十六計寫成了書,並創造了“三十六計,走爲上計”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