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通用12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通用12篇)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1

千年之後,太陽將會毀滅所有太陽系的星球。與其說坐以待斃,不如帶上地球尋找新的太陽,開啓流浪之旅。地球發動機帶着地球前往新家園和史稱“流浪地球”計劃。地球到達木星想利用引力將自己拋出太陽系,因爲發動機沒有足夠的燃料。意外發生了:由於木星裏影響,地球發生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去。所有人力挽狂瀾,但是終究無法擺脫木星的引力,在危急時刻,主角劉啓想出辦法:點燃木星,讓木星爆炸並推離地球。地球開始流浪......

沒有人聽從他們,只顧返回與親朋好友做最後的告別,劉啓和朋友們的計劃陷入困境。看到這兒,我在想:人類終究自私。相互鬥爭,除了失敗以外,沒有好處,人類又何時能放下分歧達成一致呢?何時又能把大家的利益看成自己的使命?這樣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就不會發生爭執戰爭、極寒、地震、缺氧,讓地球發動機無法運轉,無法得到原料,讓地球向木星墜,人類將會加快進步。

當人們認識到了挽回地球的重要後,努力讓可以點燃木星的地球發動機火焰升高。可是還差了不少的距離,在千鈞一髮之際,領航員劉培強,也就是劉啓的.爸爸,引爆了領航員空間站和木星,最後英勇犧牲。這是一個悲劇,與劉啓的一別成爲了最後一別。但這也是美麗的悲劇,人類得救了,地球得救了。地球,又開始了流浪之旅。劉培強知道,留在“領航員”空間站,絕對安全。可他選擇了死亡,他知道人工智能莫斯得到聯合國的授權,將會“判逃”並實行火種計劃,可他選擇了自毀。比起那些只想回家,不願浪費一點時間的人,他甘願與兒子永別,犧牲自己拯救世界。他捨己爲人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身邊的警察、消防員、醫生......還有許多熱心人不也是這樣?他們在危難時刻選擇勇往直前,救出鮮活生命,而迎接自己的是絕境甚至死亡。我們萬萬不要等到此時,才珍惜親情,放下雞毛蒜皮的小事,再多仇恨與抵不過血肉之情。

在火種計劃中,人工智能莫斯放棄地球,想帶着人類以及動物植物的受精卵逃跑,繁衍新的人類。我想這樣的人類毫無感情,他們沒有親人沒有父母。正如電影中所說的“我不想那一別成爲我與兒子的最後一別。”人類守護的不僅是這個星球,更不是人類的生命,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深情,這樣人類的歷史傳統美德,才能祖祖輩輩的,發揚下去。

看完這部影片,我沒有陌生的感覺。千萬年之後,說不定“流浪地球”會成爲現實。流浪是遙遠的,而感情和熱血是現實的。珍惜與親人的時光,珍惜自己的生命,讓生命變得有價值。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2

假期裏,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電影——《流浪地球》。因此,我特意去看了它的原著——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發現小說和電影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流浪地球》中的未來,太陽即將死亡,其威力可以吞噬海王星。因此人類選擇帶着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人類在地球上建造發動機,並搬進地下城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加速,經受了岩漿的不斷侵襲以及跨越小行星帶時無數小行星的撞擊,地球終於到達逃逸速度,脫離了太陽系。

作爲科幻小說,作者大劉的想象宏大瑰麗,描寫出的宇宙無邊無際的孤獨感和冰冷感一次又一次地觸動了我的心靈。巨大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跨度,讓我覺得整個地球亦或是太陽系甚至是銀河系都顯得非常的渺小。不僅如此,小說還透露着現實的的問題:人類的困境和人性的極限,在種種匪夷所思的解決方案中,正隱含着人類對種種現實問題的深切思考。

大劉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的科幻小說把人類的感情作爲重點。比如當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點時,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覺得地球馬上就要被太陽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棄,爬上地面,想着現在被蒸發也比忍受着毫無希望、毫無未來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親卻告訴自己的家人:“我們必須抱有希望,這並不是說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爲我們要做高貴的人,在以前一個高貴的人需要有金錢、權利等等,但是現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這也是整本書帶給我感觸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絕境中,越要抱有希望,這纔是人類高貴之所在。

然而書的結尾卻給人漫長而冷漠的絕望。地球航出了冥王星的軌道,太陽卻沒有如期發生爆炸,人們開始質疑政府以至於叛變奪取發動機的控制權,把五千多名地球派殘忍地處死,可沒過一個小時,太陽就爆炸了,地球派所做的一切被證實是正確的。倖存的人們帶着地球開始新的流浪。

讀到這裏,我的心裏特別難受,像是有什麼東西卡在心裏。或許編劇也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因此電影在這一處做了很大的.改變——希望不是等着別人來解救自己而是大家行動起來,永不放棄。在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後,八千米高的噴射火焰依舊無法點燃木星,吳京扮演的角色駕駛飛船,帶着飛船上的三十萬噸燃料,爲火焰續上了最後一段燃燒的距離,創造了奇蹟。

“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希望是我們唯一回家的路。”是啊,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守住自己認定的希望,總有一天你會得到所有的回報。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3

閱讀《流浪地球》,緣於它的同名電影,我也因此認識了中國科幻小說之父——劉慈欣。

小說和電影的出入不大,大體情節類似。講述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內核極速老化,將發生氦閃,會導致太陽系毀滅。人類爲了生存,給地球安裝上了一萬多座行星發動機,驅使地球脫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地被劉慈欣筆下那跨越時光的奇妙文字所吸引,腦海中不斷閃現地下城、行星發動機、太陽系等圖景,心潮不斷起伏,像有很多種聲音在敲擊心坎。

“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記得在看到地球在經過木星那一階段的時候,我的內心被深深震撼了:學過地理的人應該都知道,質量大的行星對質量小的行星會有吸引力,而地球在經過木星的時候又剛好遇到了木星風暴,導致引力增強。於是地球被木星不斷的吸引,到最後地球已經突破了“洛希極限”,即將被木星撞上。面臨此滅頂之災,很多成年人放棄希望,是做出了自殺、搶劫等過激行爲。但在此時只有一個小女孩沒有放棄希望,說:“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她用自己對希望的堅定信念,喚醒了一部分對希望的堅持,經過不懈努力,使地球“活”了下來。

所以說,不論什麼時候,事情發展到什麼地步,都不要放棄希望。試想一下,如果小說中面臨危難時,人們都放棄了希望,那結果可想而知。小說讓我明白了:不管遭遇了什麼,都不要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因爲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有了它一切皆有可能。

當然,小說打動我的還有中國人的家園情懷與用於擔當的精神。如果大家將這部小說與西方的同類小說作對比的話,你會發現面對地球毀滅這種極端情況時,中西方作家筆下人們的方式截然不同:西方人可能造多少多少架飛船直接“跑路”了,而中國人呢?那就是帶着家人,帶上“家”,一起走;如果家沒了,那活着還有什麼意義與價值呢?這就是中國人的“家園情懷”!“家”不僅僅是一所房子,更是父母妻兒等親人朋友;“園”不僅僅是故園故土,還是自己籍貫所屬的區市省國,更是我們的藍色星球——地球啊!“帶上地球去流浪”體現的正是我們中國人的家園情懷。

此外,小說中體現的我們中國人那種勇於擔當的精神也深深令我感動。當人們在爲地球脫離木星的計劃做出一步時,卻遇到了困難了。這時中國領航員劉培強毅然駕駛飛船衝向火焰,使計劃成功實現,但也犧牲了自己。難道他沒有家人,不想好好活着嗎?但在“大家”與“小家”的取捨中,他最終選擇了舍小家保大家。爲國捐軀體現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家園情懷與勇於擔當、不畏犧牲的精神,自古以來亦如此!

合上書本,我才知道那一刻,我是多麼珍愛我們的地球——她是我們所有人類乃至於所有生物的'家園啊!“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的生命。”我的心底有聲音吶喊。如果某天小說一語成讖,那麼我們要到哪裏去流浪呢?浩瀚宇宙,茫無涯際,我們又能託身於哪一顆星球呢?也許我們會發現地球有多美好,可她又是多麼的脆弱啊!我們不要白色垃圾遍地飛,我們不要黑色污水入海流,我們不要海水上漲陸地降,我們不要天氣惡化物種絕……我能做的是: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顆糧,愛護一棵草、一朵花、一棵樹;倡導環保綠色的出行,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保護地球,刻不容緩;愛護地球,從我做起。

我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去讀一下這本小說,它通過精彩的情節向我們展示了深刻的道理,有屬於我們中國人的,也有屬於世界的!我也希望,我們的地球可以長久安寧,永遠不要成“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4

《流浪地球》是劉欣慈即《三體》後的又一科幻題材小說集中的一本,我是通過有聲閱讀的方式讀完這本書的(過春節了,其實最後還剩餘少小几頁沒看完,等幾天後把他看完,但不影響對整書的一些感想與感悟),感受着中國式下的科技幻想魅力,在他構建的世界裏遨遊,或是上天或是遁地,剝開無比奇妙下的幻想,對未來世界發展的設想、期盼、嚮往與擔憂,或許你剛開始會認爲是一篇篇獨立分體的小短文,各有各的精彩,其實早已在各段內容中埋下了伏筆,以點創面的手法,讓人耳目一新。它需要通讀完一整個篇幅後才能明白故事的脈絡,我認爲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文章描述着前太陽時代人類對地球過度的窺探和資源的消耗,而使得後太陽時代的人類去漸變、適應、承受前者所帶來的災難環境。印象深刻的片段:

1、雖說科技技術在人類看來非常的牛,但爲探究跟弄明白自己無法理解和跨越的科學鴻溝,願意爲未來科學獻身的一批走上神堂的科學家。

2、當最後一個人類開着宇宙飛船回來地球的`時候,以爲自己是最後一個人類的時候,地球已經由宏紀元進入了袖珍的細菌微紀元。

3、一位從西北農村出來的奮鬥青年史,他並不知道有朝一日自己會登上中國太陽,還能與霍金一起太空散步,我想也只有作者能想的出來,應現在的一句流行話語,“人生達到了高潮”,也不過如此吧。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並不知道前行和遠航的路已經有意無意的在下一個路口等着我們去開展與探索。與流浪地球光年時間的寬度和緯度相比較,縮短到現今的時間點人類的想法與認知是多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遊走在流浪地球的心路旅程是拓開對想象的顛覆前行中的一個有力支點,讓人有這個幸運和機會對科技科幻小說的一次暢享。本小說電影版已上線,特別期待通過電影的編排和視野呈現出小說中的中國科幻場景會是怎樣一番電影下的現實場景。文中最貼近電影氣息的是本書的最後一段很有畫面的代入感。

通過深入剖析和自己的理解:警醒着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呵護和珍惜身邊擁有的東西。比如燦爛的陽光、新鮮的空氣、綠色的植被、或是人亦或是物,當這些寶貴資源、情感被慢慢消耗殆盡時,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多麼的愚蠢和不可取,唾手可得的會不經意間讓其溜走而不自知,這都需要去反思和自省的。感知着心靈的觸摸,撫慰着腳下的熱土,時代的步伐在大刀闊斧,科技的創新在時空裏顛覆,未來的世界在想象裏奮勇前進,留下純真留下美好,又是另一番天地。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5

這個假期,我們全家人看了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還看了由它改編的同名電影。雖然電影和書的出入挺大的,但是講的都是地球人想辦法要帶着地球離開太陽系的故事。爲什麼地球要去流浪呢?因爲太陽即將發生氦閃,也就是說太陽快要死亡了。發生氦閃後,太陽將不再是恆星了,而成爲一顆由恆星爆炸而生成紅巨星。

地球上的科學家們計算出了太陽發生氦閃的時間大概是四百年內。所以想出一個方法,就是在地球上安裝上萬臺功率巨大的推進器,先把地球的自轉停下來,然後再讓推進器把地球推向離地球最近的人馬座的比鄰星。雖然比鄰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但是還是非常遙遠,有4.3光年的距離。地球大概需要2500年才能到達新家。

太陽爲什麼會死呢?氦閃是怎麼回事?我們目前的科學常識告訴我們,宇宙是有壽命的。比如太陽的壽命大約是100億年。目前太陽已經50億年了。在《流浪地球》這部小說裏,作者是這樣假設的:太陽將在四百年內發生氦閃。氦閃就是太陽內部的氫快要燃燒殆盡、全部轉化爲氦,氦元素的聚變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太陽內部,由此產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之後,太陽將變爲一顆巨大且暗淡的紅巨星,它膨脹到如此之大,地球將在太陽內部運行!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氦閃爆發中,我們的星球已被汽化了。所以,地球要在太陽死亡之前趕緊移民外太空恆星系。

這部小說的構思和想象力都非常豐富,場面恢弘,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是科幻小說,但是我覺得這部小說實際上也在提醒人類——正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一定要到意識到環保節能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現在還沒有意識到保護賴以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萬一未來的哪一天真是需要移民去外星系,我們的`地球還能適合長久的“流浪”嗎?也許還沒有等到移民外星系的那一天,地球就“千瘡百孔”了,物種滅絕殆盡了。

我們要做到物盡其用,節約使用各種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能源,開發更多清潔易得的能源,逐步淘汰污染嚴重、難以分解、對地球環境危害大的垃圾。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份報告說:目前地球上每分鐘消失一種植物,每天消失一種動物。這遠遠高於自然的“本底滅絕”速率。這是一個警鐘。我們要給人類自己和其他生物一個安全和適宜的環境。從自身做起,保護生態環境,這樣,我們人類和其他各種生物才能夠延續。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6

看完《流浪地球》後,第二天我便去書店買下了劉慈欣的這本原著——《朝聞道》。

《流浪地球》是書中九篇獨立科幻小說的第五篇。劉慈欣以宏大瑰麗的想象作翅膀,飛躍千年的漫長時光,向我們展開了以生命與人性爲基調的史詩級畫卷。作爲科幻文學愛好者,我的心在翻開書頁的那一時起便被牽絆住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論語·里仁》中的一句經典。其中“道”指宇宙間的一切法則、道理。文中角色物理學家丁儀在面對“在知識密封準則下宇宙是不可知的,那麼餘生已無意義”的情況時,脫口而出“你把宇宙的終極奧祕告訴我,然後毀滅我”,義無反顧地走上真理祭壇,用生命交換了宇宙大統一模型的奧祕,最終化爲璀璨的火球升上天空。也許所有爲科學之美着迷的人,都是願意用生命去交換真諦的人,他們的雙眼在望向銀河時,一定會映着晶瑩的星光,也映着餘生的夢想。正如文中的排險者所言:“對宇宙終極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終目標和歸宿。”

也許文中頻繁出現的理科詞彙會讓作爲文科生的我有如墮五里霧中的感受,但是這並不能阻擋我放飛綺麗的想象力,我可以用想象來彌補許多奧義。粒子加速器,宇宙坍縮,真空衰變,中微子通訊系統……科學的美有時候並非一定要通過工整機械化的文字說明來了解,閉上雙眼,在意識勾畫的世界裏,科學的美依然可以如煙花般綻放開來。

這樣一本科幻小說集,儘管充滿了劉慈欣的非凡想象與各式各樣的於普通人而言的晦澀知識,但又不乏真情與感觸。讀到文中的人們對於人馬星系那新的生存家園的渴望時,那就像期待着某一肆虐已久的癌症的解藥的研製成功一般,不禁感同身受;讀到“落日飛船不是飛向太空,而是潛入地球深處”時,我的'心彷彿瞬間被灌了鉛,重重地沉入無邊深淵,滯後的真相如海潮般席捲而來,我不禁屏息,慨嘆有些東西真的只有失去了纔會知道珍惜;讀到“像往常一樣,上帝低頭站在那裏,那掃把似的雪白長鬍須一直拖到膝蓋以下,臉上堆着膽怯的笑,像一個做錯了事兒的孩子”時,又不禁被這幽默筆調給逗地噗嗤一聲笑出來。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神聖的地方難以觸及,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種念想,甚至是一個夢罷了。但是我們不能放棄追尋它的權力。正如即使在地大外語系,對科學懷有愛的人也不能讓心中對於科學的渴望被磨滅。無論身處何處,仍需奮力追尋。正如“夢想越遠越好,因爲它一直在前方的某個地方”。

但願我們都可以找到內心的“道”,一朝聞道,便可言夕死而矣,無悔。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7

作爲一個從小不讀科幻、對宇宙星球沒有太多探索欲、就是大劉的作品也只讀了《三體》第一部的我,下筆實在心虛得緊。

不過,觀看電影《流浪地球》時的激動和感動是真切的,還是值得記錄一下。

是的,我的總體感覺就是,這部科幻電影達到的效果遠遠超出了我的期待,我要讚美它!

當然,正如導演所說,《小破球》還很稚嫩,還需要觀者的善意和寬容,呵護它不斷茁壯成長,雖然我也能察覺到一些並未交代清楚的背景,一些不太合邏輯的情節,一些本身還存在質疑的技術,也在個別刻意煽情的地方略有不適感,但觀影結束時,我心裏的確有一個聲音在高聲呼喊:中國從此有科幻(電影)!

看完後詢問一直癡迷於科幻小說、讀完了大劉所有作品、經常將那些作品拿來抑揚頓挫慷慨激昂朗誦的侄兒,評價如何,得到的答覆是8分。侄兒冷靜地說,雖然電影情節與原著相差甚遠,雖然電影效果與美國的科幻還有較大差距,但是作爲中國的硬科幻作品,已屬不易,值得肯定。

趕緊討了原著來看。

沒想到,看完之後,最強烈的感覺是:活在前太陽時代,真好!

你看,無論是書中還是電影中,無論是剎車時代、逃逸時代還是流浪時代,都沒有“藍色的天空”,沒有“綠色的草原”,沒有“清澈的小溪”,沒有“銀色的小魚”,也看不見太陽、星星和月亮,溫度要麼零上七八十度要麼零下七八十度,人們只能生活在地下城,隨着地球與木星和太陽的位置變化而焦慮不安……

電影中說,在那個時代,大家曾經關注一種叫做錢的東西;書中說,“在這個時代,人們看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時都莫名其妙,他們不明白,前太陽時代的人怎麼會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傾注那麼多的感情。當看到主人公爲愛情而痛苦或哭泣時,他們的驚奇是難以言表的。”

因爲,“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

所以,當爸爸說“我要離開你們和她在一起”時,媽媽說“那你去吧”;當爸爸兩個月後回來時,媽媽沒有高興也沒有不高興,事實上她已經幾乎忘記了這件事情。果然是“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着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鐘喝口水一樣。”

哎呀,我可真慶幸自己生活在前太陽時代那個“讓人神往的黃金時代”啊!

還有“希望”,應該是一個關鍵詞,因爲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中(姑娘的求助訊息)都有專門的強調。書中說,只要我們擁有希望,就是高貴的。這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電影中一句“要讓人類一直保持理智,真是件難事”引發了不少關於人性與理性的討論,我感覺還需要慢慢體會。

總而言之,看完這部電影和這篇作品,我會愈發熱愛這花紅柳綠、天藍雲白、充滿人情味的時代和生活,哈哈,這也說明這是部好電影吧!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8

大劉和他的科幻小說近年來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科幻熱,尤其是在《三體1:地球往事》獲得雨果獎之後。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知道大劉也是源於《三體》。這部長篇小說堪稱一部有關人類未來發展的宇宙史詩。我個人認爲,大劉在科幻小說寫作中擅長架構宏大的宇宙圖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這些在《三體》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這些獨有的能力也在我們今天要說的中篇小說《流浪地球》中被髮揮到了極致。

《流浪地球》已經被拍攝成了電影,而且將在二十幾天後的春節檔上映。從目前放出來的預告片來看,影片質量還是很有保證的。更有甚者,很多網友稱2019年爲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希望這部即將上映的科幻電影不讓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談談《流浪地球》這部小說帶給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說主人公第一人稱成文的,可視爲主人公一生的簡短傳記。我個人認爲,這種寫作方法最大的益處就是很容易會讓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會主人公的經歷。

首先,我需要提及幾點科學常識。星空中所有的恆星(包括太陽)都是通過核聚變獲取能量,轉換爲我們熟悉的光和熱。具體到我們現在的太陽,主要是氫元素通過核聚變生成氦元素。隨着時間的推移,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會越來越少,而氦元素則會越來越多。於是總會有那麼一天,氦元素在太陽中心區域聚集,並引發氦元素的核聚變(生成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便被稱爲“氦閃”。這絕對是太陽的災難日,因爲伴隨“氦閃”,太陽將會釋放出相當於其正常狀態的百萬倍能量,同時其半徑將極大的膨脹,甚至超過目前的地球軌道。換言之,當那一天來臨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會被輕輕鬆鬆地抹掉。幸運的是,根據我們最新的科學理論,太陽的這個災難日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了,我們暫時不用擔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學背景是,在21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內部氫轉化爲氦的速度突然加快,進一步通過研究建立的太陽完整精確的數學模型預測太陽的氦閃將在400年發生。而到故事的開始,已經過去了380年。在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類開始了近乎瘋狂的自救行動。宗教完全消失,藝術等無用的學科近乎被廢棄,人類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實用技術上。

從常人的角度看,人類在太陽“氦閃”中存活下來最直接的方式應當全力發展宇航技術,進行星際移民。然而,作者大劉劍走偏鋒,堵死了這條看起來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簡單——人類尚不知道哪裏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沒有已知合適的選擇,人類最終會迷失於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類將面臨“誰走誰留”的終極倫理問題(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帶走所有人);技術上無法逾越的難題是,可長時間運轉的封閉循環生態系統——由於不知道到移民過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閉循環生態系統才能保證人類在長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後一點也是我們現實世界面臨的技術難題,各國都有相應的各種實驗(包括中國),但是這些實驗性的封閉循環生態系統最終都會發生不可逆的惡性變換,變得不適宜人類生存。既然大規模星際移民這條路走不通,作者大劉就腦洞大開,給小說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條令人無比震驚的自救方法——直接將地球當成宇宙飛船推進到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約爲四光年)。

人類採用這個自救方法的理由簡單到讓人無法拒絕——人類熟悉的環境,完整的生態系統,實施得當的話幾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機會。在小說中,這個自救方法依賴於虛構的“重元素聚變”技術,即利用普通的石頭作爲燃料,建起上萬臺高達上萬米的“地球發動機”,作爲地球這個超級宇宙飛船的引擎。以此,人來將逃亡過程分爲五步,分別是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和新太陽時代。顧名思義,剎車時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轉,以便地球發動機更好地加速地球——這一過程用了42年。逃逸時代,利用“地球發動機”給地球加速,不斷擡高遠日點,以達到逃離太陽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這一過程地球需要繞轉太陽15圈。流浪時代I,地球瘋狂加速逃離太陽系;流浪時代II,地球減速進入比鄰星軌道;新太陽時代,人類將在地球上沐浴着新太陽的光和熱繼續延續文明的發展。整個逃亡計劃將歷時約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於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此時的地球已經沒有了晝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帷幕,以主人公視角進入細節刻畫。首先,通過主人公遊覽地球,給讀者展現了冰凍海洋,與我們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黃昏,地球發動機等壯觀的景象。其次,逃逸時代就開始時,由於地球發動機使得大氣溫度上升到人類無法承受的範圍,且自轉剎車過程也讓地球表面滿目瘡痍,地面已經不適宜人類生存,於是人類集體住進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現出了人類在危機時代淡化的家庭觀念和年輕人優先的生存觀念。可以想到,逃逸時代自然不會那麼輕鬆。地殼不穩定導致岩漿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時穿越位於火星軌道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犧牲部分人從而拯救人類整體似乎總是重大危機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時代中每次地球運行到近日點時,人類社會中總會有太陽即將發生“氦閃”的謠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導了故事的結尾處的反轉。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後,“地球相對於四個世紀前沒有任何變化,過去的四百年不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的傳言傳遍了整個世界。

於是,發生了理所當然的叛亂,無知的民衆攻佔了地球發動機控制中心,處死了地球聯合政府要員和執行地球航行計劃的科學家。然而,科學自有其嚴謹性,正當“勝利後”的人們集體慶祝時,太陽氦閃爆發了!於是,人類繼續執行着已故的科學家們制定的航行計劃,行進在流浪時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節。我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大劉石破天驚的逃亡之法——將地球作爲宇宙飛船,這也是這篇小說最爲吸引人之處。大劉爲我們構築了一個宏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視角是整個地球,並借用這個故事再次(同《三體》)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惡。此外,我想,大劉更想向讀者展示的是對於星空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思考。放眼人類世界,每個人類個體可能都會以自己是某個團體的一份子而驕傲,或者覺得自己舉足輕重。放眼整個地球,人類整體儼然已經成爲了地球的主宰,掌控着這個行星的命運。然而,立足於整個太陽系,地球已經相當渺小,更不用說人類了。即使是在太陽系,人類的命運也承受着相當多的可能威脅,包括小行星撞擊,太陽的不穩定性(太陽輻射和地球臭氧層空洞)等等——這些威脅對於現在的人類,幾乎每一個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個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太陽也只不過是其獵戶旋臂中一顆無比普通的恆星。是的,人類真的很渺小——渺小到無法將我們存在的跡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劉的很多科幻小說,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強調這一點,就是我們的渺小。

只有認識到了目前人類的渺小與無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學,敬畏宇宙。這種敬畏能成爲我們發展科技,探索未知進而突破侷限的動力。正如我們經常所說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閃爍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銀河,無垠的宇宙,反觀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我們熟悉的太陽的氦閃遲早會到來。雖然目前最爲成功的恆星模型預言這將是幾十億年之後的事情,但是科學自有其獨特性,這也可能是由於人類認知侷限導致的錯誤理論。我個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陽氦閃真的發生,人來該何去何從。人類命運變化的影響因素確實是太多了,但是我想,應對所有這些可能發生的鉅變的最好方式便是,認識到人類自身的渺小,懷揣着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發展科學技術。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9

爲了拯救地球,人類展開一次熱血而孤勇的嘗試。

在《流浪地球》的影片中,因太陽的枯竭,地球將遭遇滅頂之災。此時,人類數量銳減至35億。倖存的人們團結一致,金錢的概念和國家邊界模糊了,一個長達2500年的行星移民計劃被提出,進而開始執行並逐步推進。中國,在這個計劃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全球領袖角色。太陽枯竭,地球將要撞上木星,遭受滅頂之災。男主劉啓和妹妹以及爺爺在陰差陽錯中,加入了中國救援隊CN171—11,開啓了一段熱血沸騰而震撼人心的冒險。

還清楚地記得劉啓爺爺的臨終之語,記得爸爸的'“非法喚醒”、爸爸隔着茫茫太空與兒子對話等情景。這些鏡頭無不令觀衆爲之動容。在這些感天動地的細節背後,就有着亙古不變的先輩們的自我犧牲精神。妹妹韓朵朵全球廣播時,各國還未歸家的救援隊員紛紛跑去支援,路上一輛輛急轉掉頭的救援車,無不傳遞着人性的善良和溫暖。哥哥劉啓,在衝擊波快要來臨時,不顧自己的安危,去救從高處墜下的妹妹,也讓我們感受到這濃烈熱的親情。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句讓我們津津樂道的交委的提醒: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第一次聽,很多人都啞然失笑。後來再聽到,很多人卻心頭一緊,然後心塞難過。再次聽這段臺詞的時候,早已是物是人非,車上的駕駛座少了爺爺的身影,車上也永遠聽不到王磊隊長嚴厲而又爲我們擔心的警告了。

在影片的最後,CN171—11救援隊的衆人和來自世界各地救援隊的人們,與時間賽跑,共同努力,點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看了這部影片,一個詞一直叩擊着我的心靈,它就是希望。那麼,我們又是否曾想過,希望是什麼?我們是否每一次都握住了那一線希望?電影看到結尾,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己,有時候總覺得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了,倒不如放棄,卻從來沒有想過去創新,沒有去嘗試在絕望中探尋出新的希望,而是被困難和苦難和擊垮,選擇臣服於它們。莎士比亞曾說過:“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是呀,漫長的黑夜,會讓人感到害怕,會讓人感到孤獨和絕望,可不管這黑夜有多麼漫長,只要我們堅持了,努力了,給自己爭取到一點希望,白晝也終將會來臨。

人應該生活在希望之中,就算曾經的希望泯滅了,還會有新的希望的之火燃燒起來。如果一個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麼希望也沒有,他的生命實際上也就停止了。《流浪地球》影片中的人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拯救地球任務失敗時,一開始大家都還活在支離破碎的夢中,不願意去面對這個事實,不願意去相信大家就要面臨死亡的結果,可是後來大家認清事實真相後,齊心協力尋找辦法,終於找到了一線生機,找到一絲希望,最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地球。這就是希望給人們的偉大力量。所以,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更應該懷揣着希望,朝更好的地方前行。

希望是什麼?在我們這個年代希望是指引我們奔向遠方的路標,是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指向家的方向,是處在困厄之中仍然擁有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希望是無比寶貴和無比強大的力量!

努力!就會有希望!

有希望!我們就應該更加努力!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10

《流浪地球》是一部由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所創作的科幻小說,它以宏大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繪了人類在太陽即將毀滅的未來中,如何面對生存的挑戰和進行家園重建的歷程。這部作品不僅在文學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對未來生存狀態的深刻關切和對科學技術的無限可能性的探索。

在閱讀這部小說後,我深受震撼和感動。劉慈欣在書中將人類的勇氣、智慧和情感與科技的力量相結合,展現了一個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未來世界。其中,對人類面臨危機時的反應和選擇以及生命價值的探討讓我深感震撼,對人類的勇氣和智慧表示由衷的敬佩。

首先,這部小說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人類在面對生存危機時的勇氣和智慧。在太陽即將毀滅的時刻,人類並沒有放棄,而是通過科技的力量,建造了數百座巨大的行星發動機,試圖把地球從太陽系中脫離出去,尋找新的家園。這種在面對生死存亡的時刻,勇敢地挑戰自然規律,運用智慧尋找生存之路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人類強大的生命力和對生存的渴望。

其次,書中對生命價值的探討也讓我深感震撼。在面對家園的毀滅和生存的挑戰時,人類並沒有放棄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在重建家園的過程中,人們團結一心,互相幫助,共同面對挑戰。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讓我感受到了人類社會的溫暖和人性的偉大。

此外,書中對科技力量的`描繪也讓我深感震撼。科技的進步讓人類可以建造巨大的行星發動機,讓地球在太空中漂浮,甚至可以製造出人工智能來幫助人類進行各種工作。這種對科技力量的描繪,讓我感受到了人類對科技的依賴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總的來說,《流浪地球》是一部充滿希望、挑戰、探索與生命價值的科幻小說。它不僅展示了科技的力量和人類的智慧,同時也展現了人性的溫暖和生命的價值。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類的勇氣、智慧和情感與科技的力量相結合所帶來的震撼和感動。

此外,《流浪地球》還讓我思考了許多問題。例如,在面對生存危機時,我們應該如何做出選擇?如何平衡人類的利益與自然規律之間的關係?如何在科技的進步中保持人類的尊嚴和價值?這些問題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讓我深思人類的未來和科技的發展方向。

最後,我想說,《流浪地球》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科幻小說。它不僅在文學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對未來生存狀態的深刻關切和對科學技術的無限可能性的探索。我相信這部小說將會成爲許多讀者心中的經典之作,讓我們不斷地回味和思考。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11

讀完《流浪地球》之後,便有一種肅穆感沉沉地壓在心頭,爲這種“愚公移山”的無所畏懼和家園情懷,爲文中籌備了兩千多年的地球遷徙計劃。

文章很短,全篇以剎車時代結束後出生的“我”的視野展現着那個陌生的地球,用個人的目光橫跨千年世界。在經歷了剎車時代和逃逸時代過後,地球終於航出了冥王星軌道,航出了太陽系,開啓了漫漫的流浪之行。

這則中篇小說帶有素往科幻小說都具有的浪漫色彩和理性思維。這裏八分理智夾雜着的兩分浪漫的協同性,創造出了讓人更爲驚豔的火花——即人文情懷。雖說在那個全球理科至上的年代,人們對情感的依賴逐漸淡漠化。文中便有這樣的一個情節,“我”的父親突然和母親說要離開,因爲他愛上了“我”的國小老師黎星。但是他又說過陣厭倦之後又回來,母親對此毫無波瀾。這種因缺乏的情感而產生出的對身邊人的淡漠之感,對如今這個文化盛行、感情充沛的年代而言,可謂是叛經離道。在那樣的環境中,人文社科類的發展更不用再說,這完全就是在奢望。可儘管如此,那深埋在地球遷徙計劃之下的卻是一種離開本源文化去流浪的情結,是一種不願拋棄地球的私心與對故土的眷戀。這是我們中國式的浪漫,是安土重遷式的依戀之感。

“中國式浪漫”是集體的——不是一個人當英雄。中國人的思想:家國天下,內斂不善表達感情、爲了後代的和平可以奉獻一切等等。美國大片看多的我們,在“個人英雄主義”“薰陶”下,會認爲爲天下大義一聲不吭犧牲是件沒必要的事。其實不然。這是文化的差別,美國推崇自由、獨立,自己認爲正確就可以。但中國不同,荀子說“民齊者強”,《易經》裏說“二人齊心,其力斷金”,毛主席也曾說過“一個籬笆打三個樁,一個好漢要有三個幫”。美國雖然沒有錯,但是這是不現實的。超人、蝙蝠俠等超級英雄是虛構的,他們不可能存在在世界上,也不可能靠一個人就能拯救世界,拯救人類。在中國,我們推崇的是“組合拳”。比如說《西遊記》裏的師徒四人,他們各有優缺點,互相補給,這纔會取經成功。相較而言,中國式浪漫是集體的,不是一個人當英雄。

“中國式浪漫”是富有人性的——是從人類自身出發。“永遠保持理智”在這裏似乎確實是個“最優解”,想要堅持信念,並且證實其確乎其實,這需要非人的毅力與固若金湯的信念。但是“最優解”在這裏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那只是一個爲了不費前人的心血與智慧的藉口,一個堅持下去的動力源泉。當自己的親人、朋友、同胞以及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將要共同毀滅時,這時候沒有了國界。人們只想着不要讓人類滅亡,要讓人和文明存活下去。文中也說到“沒有人,一切將不再有意義”。

“中國式浪漫”是眷念家的——是不會拋棄家園的。在當人類面臨巨大災難時,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拋棄地球通過宇宙飛船尋找其他星系中得庇護供人類繁衍生息的星球。愚公移山,有人會問爲什麼不搬家,答案就是我們不搬家。安土重遷,建設家園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浪漫。它不是簡單的厲害相權,然後說我們繞過山去那邊住;我們去海外殖民;我們家這飛船跑吧,而是這裏養育了我的祖祖輩輩,我要把山挖空把我的家變得更好;是這是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開;是我們生長在地球,所以要帶着地球跑路的浪漫。劉慈欣說過“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這是理想主義或者說理性主義的理念。站在數千億年的高度上它是正確的,但作爲人類來說,如果不想給自己的文明更多歲月,那麼也就失掉了人與生俱來的浪漫。文中也反覆提到了“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中國式浪漫”就是:家園,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中國式浪漫”是堅韌的——是從不輕言放棄的。一個民族、一個種族遇到困難不怕,但是要是沒有了希望,或者說放棄了希望,那纔是真正的滅絕。在電影中,火石,是推進器的希望。而推進器,又是無數個幾十萬人民的希望。有救人的希望,小隊就能用自己的生命拖着火石前進,有後輩活下去的希望,老一輩人就可以從容赴死。即使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人類依舊努力拼搏,爲了那個星星點的希望而奮鬥。和文中“希望,是在我們這個年代如同鑽石般珍貴的東西。”相呼應。“中國式浪漫”是堅韌的,是充滿希望的。

在文章結尾之時,“我”正值暮年,儘管地球已經離開了太陽系,當《我知道已被忘卻》這首歌響起時,“我”卻任然懷念,在一片昏沉的迷濛中幻想着再次出現的藍天白雲,固態的空氣融化,三顆太陽依次從地平線升起,兩千多年前的種子從解凍的土層中復甦,讓大地一片綠。子孫們在綠色的草原上時的歡笑,妻子加代子向“我”跑來……

劉慈欣在“逃逸時代”篇中寫到:“幸運的是,還有人活着。”只要還有人活着,在歲月洪流之中,踏歌而行,便能讀懂這份中國式浪漫。

流浪地球讀後感1000字 12

這周,我讀完了劉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早在三週前,我便在鮑仙的幾次推薦下,去到電影院看完了同名電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話“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令我印象頗爲深刻,也提醒了廣大司機們要規範行車才能安全回家過年。

小說的背景,是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爲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電影中的結尾,是劉培強中校引爆空間站點燃木星,犧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鄰星進發。而小說中的結尾則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兩派,“地球派”與“飛船派”,“地球派”主張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而“飛船派”則主張放棄地球,利用飛船將人類移居到別的星球。兩派打得不可開交,但最後“飛船派”卻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地球派”,關閉了所有的行星發動機,就在處死最後的5000名“地球派”的時候,太陽終於發生了氦閃,這時,已經晚了……

“看來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的確是一種奢求”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後一句話,也體現了人類是一種理性與不理性並存的矛盾體。這也側面寫出了這時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能獨立思考的地步了。

記得我是在一本科學類的報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當時就引燃了我對科學幻想的興趣,而報刊上只有短短的幾篇,而剛好從下一期開始我就沒有訂了,我恨不得將作者劉慈欣給“抓”到我的面前,給我當面講後續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記了這一本書,直到今年,同名電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當拿出鮑仙發的那條推薦的消息,父母才答應。

這本書的作者劉慈欣簡直把科幻描寫得神乎其神,他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宇宙緊緊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來不足爲奇,可慢慢的品嚐,才能嚐出真正的味道。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就感覺到科幻原來由許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寫地球上不可出現的人或生命體,如通過寫我們的生活聯繫到不可思議的事……它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讓我對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