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蹟的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勳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爲龔古爾學院成員。

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爲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爲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餘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製作成一部動畫片,並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環保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寫的“一個平凡人熱愛大地”的精神,更給人以啓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理解結構。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着重號標出表現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 )標出環境描寫的文字,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用序號標出意義段,批註自己的閱讀理解,列出不懂之處。

要閱讀的過程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坍(tān)塌 廢墟(xū) 流淌(tǎng) 縫隙 (xì) 琢(zuó)磨沉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 流淌:液體流動。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地方。

酬勞:酬謝,給出力的人的報酬。

轉悠:漫步,無目的地閒逛。

富饒:物產多,財富多。

理解結構

1.爲課文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樹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樹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創造奇蹟改變了環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長壽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明確: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以及生命的價值。

3.本文的結構對你的作文有何啓示?

總結固趣:

本文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條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 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佈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並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深入理解課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蹟的意義。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了《植樹的牧羊人》的基本內容,也深深爲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所寫的是真實人和事嗎?並請說出理由:

《植樹的牧羊人》是作於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誌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故事後,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ogue》雜誌上發表,之後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要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瞭解主人公的精神爲什麼會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理解內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內容

1.文章開頭說:“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你認爲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艾爾澤阿·布菲耶種了多少年的樹?

明確: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 ,從前至後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動。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2.選文第二段中,作者細緻描寫“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等環境,這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爲後面寫牧羊人的植樹做了鋪墊,這大片荒涼的原野、廢棄的家園、稀少的人煙、貧瘠的土地、乾燥的氣候都與後面呈現出來的綠色、富饒、滋潤、美麗幸福的樂園似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的奇蹟。

3.“不曉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過管它是公有地,還是私有地,跟我種樹有什麼關係?”這幾句話表達了牧羊人怎樣的品格?

明確:高尚無私,種樹純粹是爲了拯救大地,而不是爲了增加自己的財富。

4.“創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文中所講的連鎖反應具體指的是什麼?

明確:種樹成林之後,自然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原本乾涸已久的河牀,現在居然流水淙淙,當水回到大地,柳樹、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復現,獵人們回到高地,開始獵野兔或野豬。

5.“他不理會1939年的世界大戰,如同不理會1914年的世界大戰。”作者這樣有怎樣的言外之意?

明確:牧羊人一直潛心種樹,心無旁騖;戰爭在毀滅,而牧羊人在創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現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內容,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衆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爲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我很幸運地認識一位“種樹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

明確:無私、慷慨。

2.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

明確:自信,果斷。

3.他的鬍子颳得乾乾淨淨,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

明確:積極生活,愛整潔。

4.他說,這塊高原因爲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明確:目標遠大而高尚。

5.或許正因爲布非耶擁有無私的心靈,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着儉樸的生活,上帝才賜予他如此強健的體魄。

明確:無私,儉樸。

三、理解主旨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並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並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啓示。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明確:本文通過“牧羊人”堅持種樹改變環境的故事,表達了這樣一種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2.本文的主旨對你有何啓示?

補充資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還是基督耶穌的意思,主耶穌說自己是好牧人。

由於妻和子相繼去世,他一個人離羣索居,經受住了孤獨和憂傷的考驗後在荒漠中牧羊植樹,決心把荒地變綠洲。這猶如當初耶穌基督在荒漠中受盡心靈的的折磨,經受起撒旦的誘惑和考驗後大徹大悟,決心用行動替衆人贖罪。牧羊人日復一日的植樹,終於使荒漠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爲宛如救世的基督。由於有水生植物,獵人來打獵,漁夫來打漁,但是這些幸福的時刻跟這位老人似乎也沒有關係,因爲沒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績,也不曾知道老人爲此所付出的一切艱辛與努力。這猶如耶穌基督,他處處顯示着聖蹟,但世人卻無人知曉他的真容。

(楊曉林)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 你對本文還有哪些與衆不同的見解?

2.你學了本文後有哪些與衆不同的收穫?

二、讀寫結合。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你認爲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麼?作者是如何運用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對你的寫作有怎樣的借鑑作用?

2.以《最讓我感動的人》爲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佈置作業:

預習下一篇課文,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篇2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勾畫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

2.結合關鍵詞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點。

教學難點:

全面提取信息,準確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播放動畫片《植樹的牧羊人》節選。

導語:同學們,剛纔我們欣賞的這段動畫片是加拿大動畫大師弗雷德裏克貝克花費五年時間手繪了約兩萬張圖片製作而成的,這部片子獲得第六十屆奧斯卡(1988年)最佳動畫短片獎等三十多項國際電影獎。你們知道嗎,這部優秀的影片改編自法國作家讓喬諾1953年創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這是有關一個“人”的故事,這個人的身份是個“牧羊人”。這個牧羊人在做什麼呢?他在“植樹”!他爲什麼植樹?植樹以後發生了什麼?讓我們一起探尋究竟。

(教師依次板書“人”——“牧羊人”——“植樹的牧羊人”)

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完成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任務:班級電視臺要爲要爲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個五至十分鐘的紀錄片,我們需要根據文章內容寫出初步的腳本框架,配上相應的解說詞,大家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蒐集相應的信息。

(二)藉助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務一:根據文章,確定腳本內容。

1.在不改變文章內容和順序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爲紀錄片安排哪幾部分內容?請概括出來。(學生默讀全文,快速劃分文章層次,交流。)

2.豐富每一部分的內容要點,以提綱的形式列出來。

學生再讀全文,按文章詳寫的“我”與牧羊人的三次見面的情形勾畫出標誌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歸納要點,填寫表格。

牧羊人的情況高原的情況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後一次相見

任務二:認識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據文章所寫,討論:在紀錄片中,該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牧羊人?

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表現人物的詞句,歸類整理,交流。

(1)直接刻畫牧羊人。

(2)藉助別的內容來表現牧羊人(側面烘托)。

a.借環境描寫來表現。

b.借“我”的評價和感受來表現。

4.結合文章說說,我們要表現一個怎樣的牧羊人?學生討論後交流對牧羊人的認識。

(1)極爲認真(見教材“思考探究”二,參考示例)。

(2)安靜,忠厚,不張揚。例:“這個男人不愛說話”,挑橡子,“看起來他並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他還是那麼沉默寡言”……

(3)堅韌執著。例:“三年來,他一直這樣”“他一直在種樹”“我從沒見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結尾段。

(4)勤勞不懈,慷慨無私。例:“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看起來他並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他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5)熱愛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斷,意志堅定,有愛心……

(三)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作業:

1.觀看動畫片《植樹的牧羊人》。

2.根據課堂學習完成紀錄片腳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品析語言,學習文章寫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題,從中領悟到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3.根據文章內容完成紀錄片腳本的撰寫。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精讀文章,品析語言,理解主題。

教學難點:

品析語言。

三、教學過程

(一)展示優秀作業,細化任務內容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完成了紀錄片腳本的框架,我們一起來分享幾位同學的腳本框架(展示作業)。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我們的腳本,豐富腳本的細節。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畫出你最喜歡的語句,作爲你的紀錄片拍攝的細節特寫部分,說說你選擇這些內容的理由。

學生默讀課文,勾畫最喜歡的語句,簡要寫出選擇的理由。

(二)交讀所選內容,豐富腳本細節

交流所選內容:可以從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的使用、詞語的使用、表現手法的運用、語句含義等多個方面回答自己所選內容的理由。

1.描寫的使用。

(1)環境描寫。

①第5段“房間裏收拾得很整齊……還煮着一鍋熱騰騰的湯”。

選擇理由:突出室內環境整潔,能側面表現牧羊人的勤勞能幹、做事認真仔細、乾淨利落的特點。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隻飢餓的野獸發出吼叫”。

選擇理由:運用誇張和比喻,寫出阿爾卑斯山地惡劣的環境,爲“我”繼續向前走,尋找水源做鋪墊,同時從側面說明牧羊人植樹是一件偉大的工程,襯托了牧羊人慷慨無私、堅韌執着等特點。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樹長也長得很茂盛”“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第19段“飄着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第20段“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澆灌着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

選擇理由:寫出阿爾卑斯山地環境越來越美麗的變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無私、堅韌執着的特點,也表現出牧羊人工作的偉大,表達作者對他的敬重、讚美之情。

(2)人物描寫(包括細節描寫)。

第4段“牧羊人讓我喝了水壺裏的水……從一口深井裏給我打了一些水”(表現牧羊人的善良熱情),第5段“他剛剛刮過鬍子……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表現牧羊人做事認真、乾淨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個袋子……倒……散……挑選……”(表現牧羊人做事認真)等。

2.議論抒情的運用。

例句:

(1)我以爲是一棵枯樹。

(2)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讓人心裏很平靜。

(4)我感覺,沒有什麼事能打亂他的生活。

(5)戰爭並沒有擾亂他的生活。

(6)他還是那麼沉默寡言。

(7)當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

(8)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

(9)一萬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於這位叫艾力澤·布菲的老人。

(10)文章開頭和結尾。

選擇理由:表達作者對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讚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詞語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後,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棵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

選擇理由:“輕輕”寫出牧羊人對橡子的愛惜,“仔細”寫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認真勁兒,寫出他一心一意種下種子,表現他做事認真的特點。

(2)第11段“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顆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中,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爲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萬棵樹苗,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紮根,長成大樹。”

選擇理由:通過數字的對比,說明樹苗成活的不易,側面表面牧羊人種樹工作的艱辛,也表現出他堅韌執着的特點。

4.表現手法的運用。

(1)對比。

無邊的荒野和長滿橡樹、毛櫸、白樺的高原對比,乾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斷的泉水對比,坍塌的房屋和乾淨的農舍對比,荒寂無人的景象和到處是笑聲的人們對比……

選擇理由:對比有力地表現牧羊人以自己的體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稱的使用。

選擇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過客,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親自見證了高原由荒寂無人的荒野變成了美麗富饒的田園,使故事更真實,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5.語句深層含義。

第15段“當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麼先進的技術,而是靠一個人的雙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

選擇理由: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們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變周圍的一切,創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因爲在拍攝中無法直接以鏡頭呈現,可以提示學生以字幕或畫外音的形式出現,並在腳本中加以標註。

(三)理解文章主題,確定腳本思想

當確定了腳本的框架要點,豐富了細節之後,我們要考慮:整個紀錄片要表現怎樣的主題?請結合書後第四題所給資料談談你的認識。

1.環保角度:牧羊人種植樹木,改造荒原,表現人類勇於承擔責任,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這是對人類勇氣、毅力、擔當的讚美。

3.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角度:以何種態度面對生活家園與精神家園。

(四)交流未解問題,提出自己質疑

學生提出預習和複習、思考、探究過程中的未解決的問題或提出質疑,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給我們的啓示,交流。

(五)總結,佈置作業

作業:

1.觀看奧斯卡獲獎影片《植樹的牧羊人》,欣賞同名繪本圖片。

2.完成紀錄片腳本的寫作。

3.課後“積累拓展”四。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讀讀寫寫的詞語;

2、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及內容,品評人物形象;

3、將朗讀與默讀結合,體味重點語句;

4、感受主人公植樹造林的事蹟,學習他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抓住文中各段的關鍵詞,進行歸納梳理,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2、難點:把握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思想品質。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讀熟課文,掃除字面障礙,積累詞語

2、教師PPT的製作。

學法指導學會默讀課文,圈點關鍵語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預習檢查

1、作者簡介

2、字詞檢查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用簡單的語言概括課文講述了一件什麼事?

2、默讀課文,勾畫出標誌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填寫課後表格。

3、根據表格,歸納課文記敘順序及寫作手法。

4、劃分文章段落層次,歸納段落大意,理清課文結構

生介紹作者,教師補充

指名生朗讀課文生字詞

生複述課文主要內容

生默讀課文,圈點批准關鍵信息,填寫表格,彙報交流

生歸納整理,彙報交流

四、小結

五、作業佈置

課後深入閱讀課文,找出描寫牧羊人的語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檢查學生生字詞及課文朗讀情況

2、複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二、精讀課文,賞析品味

1、找出描寫牧羊人的相關語句(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以“他是一個_____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2、分析整理,歸納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師出示環境描寫的作用,生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並分析作用。

4、投影課文第一段,你認爲文中哪段語句照應了這句話?閱讀這些文字,談談你對文章主題的認識。

三、小結、拓展

1、梳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試爲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他的事蹟,並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3、學生展示,師點評。

四、作業

基礎訓練相關練習指名板演,其餘聽寫寫在聽寫本上

生代表朗讀課文某些段落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批註主要信息,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展示討論交流的結果

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語句並分析,表達交流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探討文章主題

學生當堂寫

展示自己的書面感受

生點評

板書設計

植樹的牧羊人

一、鋪墊

二、荒原變綠洲

三、首尾呼應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領悟並學習傳神的肖像描寫。

2、學習人物的無私精神和高貴品質。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隨波逐流,要高揚風帆在風雨中奮鬥搏擊。假如生命是鷹,不要畏懼困難,要張開翅膀在碧海藍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不隨波逐流之船,不懼困難之鷹——植樹的牧羊人。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

廢墟(xū)乾涸(hé)坍塌(tān)戳(chuō)

酬勞(chóu)流淌(tǎng)水渠(qú)乍看(zhà)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的地方。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

坍塌:建築物或堆積物倒下來。

溜達:散步,閒走。

刨根問底:追究底細。

不毛之地:不長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簡介。

讓·喬諾(1895—1970),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多部作品獲獎,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風格多樣,多半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篩選關鍵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1、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交流點撥】牧羊人用幾十年的堅持,不斷用雙手把荒漠變成綠洲,使萬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讚美了牧羊人的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勤勞樸實、自信平和、忠厚內斂、認真細緻的高貴品質。告訴我們人類有潛藏的智慧和改天換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報,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2、本文是按什麼順序敘事的?請按這一順序劃分文章的段落結構並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點撥】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敘事。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點題,交代牧羊人是個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見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後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點題,抒發對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請分別寫出“我”前後三次見牧羊人時高原的情形。

【交流點撥】初遇牧羊人——羣山荒蕪,村莊廢棄,泉眼乾涸,狂風呼嘯;再見牧羊人——樹木挺拔,重見溪水;最後一次相見——微風飄香,樹木歌唱,泉水長流,人口增加,村莊富饒。

(二)深層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個怎樣的人呢?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

【交流點撥】他是個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勤勞樸實的人。牧羊人種橡樹,不在乎是誰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別人知道不知道,一直這樣,一個人種着樹;他還是一個認真細緻、做事一絲不苟的人。從他挑選橡子、房間收拾得整齊、餐具洗得乾淨等細節可以看出。

(三)技法賞析

1、本文運用第幾人稱來敘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運用第一人稱敘事;採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種樹人的故事,通過“我”的耳聞目睹,所思所想,對種樹人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我”在文中僅僅是個過客,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目睹了一個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變成森林村莊。“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種樹人的事蹟具有極強的紀實性,使種樹人的故事顯得真實可信,產生了打動人心的力量。另外,“我”並沒有和種樹人朝夕相處,對種樹人的生活了解得並不是非常全面,但是這個地方滄海桑田的鉅變卻令“我”震撼,這就使得種樹人的生活具有神祕感和神聖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爲什麼要描寫荒漠的毫無生氣?這樣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與後文荒漠變成了綠洲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牧羊人的貢獻之巨大。

3、作者最後爲什麼還要寫來到這裏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點撥】通過寫居民的精神境界的變化,從側面襯托牧羊人的貢獻之巨大,他不僅改變了荒漠,還改變了人。

四、板書設計

初遇牧羊人:羣山荒蕪村莊廢棄

泉眼乾涸狂風呼嘯牧羊人

再見牧羊人:樹木挺拔重見溪水創造的

最後一次相見:微風飄香樹木歌唱奇蹟

泉水長流人口增加

村莊富饒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實現人生價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個人呢?請你再找找身邊的“植樹的牧羊人”的事蹟,併爲他寫一段頒獎詞。

【交流】2000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爲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國小教學。

墨脫縣幫辛鄉,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體滑坡的災害,是墨脫縣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村。爲了勸學,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爲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爲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爲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

13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爲門巴族的“護夢人”。

【頒獎詞】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於懸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羣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通過默讀全文,勾畫關鍵語句,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思路。

2.通過品讀精彩句段,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領會人物行爲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法國高高的阿爾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這裏曾經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乾涸了,這裏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幾乎沒有生命跡象的廢墟。然而有一位老人卻默默地在這裏創造了奇蹟。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植樹的牧羊人”。

二、整體感知

1.積累知識

(1)積累重點詞語

乾涸(hé)坍塌( tān )戳(chuō)酬勞(chóu)山毛櫸( jǔ )白樺樹( huà )

薰衣草( xūn )廢墟( xū )不(毛)之地刨(páo)根問底沉默(寡)言

(2)積累重要詞義

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

不毛之地:不長莊稼的.地方。泛指荒涼、貧瘠的土地。

我確實找到了一個泉眼,可惜已經乾涸了。

乾涸:乾枯,沒有水。

趁這個機會,我刨根問底,才從他嘴裏知道了一些事。

刨根問底:追究底細。

2.初讀文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故事。

明確:通過我的回憶,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無聞地植樹造福衆人的故事。

3.瞭解內容,理清思路。

課文按時間順序重點敘述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勾畫標誌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填寫下表。

牧羊人的情況高原的情況

初遇牧羊人

再見牧羊人

最後一次相見

明確

牧羊人的情況高原的情況

初遇牧羊人一個人住在石房子裏;牧羊同時種樹;沉默寡言,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生活一絲不苟。毫無生趣;村落都成了廢墟;環境惡劣。

再見牧羊人身體更矯健了,減少了羊羣的數量,開始養蜂;性格上沒有變化,依然心無旁騖地種樹,依然沉默不語。鄉景依舊如昔,但已萌發生機;樹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乾涸的河牀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種草木開始復現。

最後一次相見87歲,年事已高;住在自己憑一己之力建成的鄉間。景象完全改觀了,甚至連空氣也不一樣了;整個鄉間散發出健康與富裕的光芒;人們搬了回來,處處呈現着幸福與安適的景貌。

4.分享與疑惑

(1)我的收穫與分享

(2)我的疑惑

預設:標題,段落首尾,結構,人物的補敘,人物的精神……

三、探究賞析

(一)體會精彩句段,感知形象。

1.結合課文中的具體內容,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示例(1)“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後,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這一細節運用了動作描寫,“戳、放、蓋上”這幾個動詞以及“輕輕地、仔細”兩個修飾語生動具體地寫出了牧羊人對橡子的愛惜及種橡子時的認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做事認真、一絲不苟的人。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圍繞音樂《孤獨的牧羊人》,讓學生感受這首作品的歡快活潑詼諧的情緒,並能根據音樂進行各種創編,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提高學生體驗音樂作品的能力,強化學生內在的音樂聽覺感受,培養學生開朗活潑的性格,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孤獨的牧羊人--教案。

教學重難點:

以音樂審美中歌曲本身的內在美爲中心,融洽音樂、電影、創編、表演、評價等教學活動爲一體,有機達到教學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在《do re mi》的音樂聲中學生進教室,師生問好

2、師:請學生觀賞一段影片(播放《音樂之聲》片段,介紹美國音樂故事片)

從影片的故事情節上引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孤獨的牧羊人》。

師:這些歌曲組成了影片的精彩部分,其中還有一首歌曲也非常好聽,它是上校家裏來了幾位客人,家庭教師瑪麗亞帶領着孩子們表演的一段木偶劇,非常的詼諧、動聽,我們一起先來欣賞一下。

3、播放《孤獨的牧羊人》:聽了歌曲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

二、感受與體驗

1、自主學唱歌曲

師:邊聽老師彈一遍這首歌的旋律,你們仔細地觀察曲譜,並用"來"來輕輕地跟唱一遍。

2、聽曲範唱,並輕聲跟唱。

師:現在請同學們再聽一遍《孤獨的牧羊人》這首歌曲,並試着把歌詞唱出來。(播放課件)

3、歌曲中最有特點的是哪一句?("來咿奧都")"來咿奧都"是誰的歌聲?講解美國鄉村歌曲演唱的特點。

4、播放歌曲,感受美國鄉村音樂的特點。模仿歌曲,並在"來咿奧都"處拍手。

三、創造與表演

1、小組編排表演,教師指導。(學生自由組合小組,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對歌曲進行創編。在這裏要引導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特長,表演不僅僅侷限於肢體語言,還可以以多種形式表現歌曲)

2、小組展示表演。

3、小組相互評價,教師總結。

四、小結下課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本課是一篇著名的繪本故事,作者虛構了一個在貧瘠荒原孤獨種樹的牧羊人形象,通過荒原前後境況的對比,突出人物品質,表達了對老人的讚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敘事爲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後以議論點題。這種議論與敘述的有機結合,使文章生動感人,值得悉心體會。

學情分析:

七年級上學期,學生剛剛過渡到國中,基礎較爲薄弱,但思維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充滿興趣。教師應循循善誘,步步引導,讓學生學會自己閱讀品讀文本,交流互動。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牧羊人的情感。

2.通過品讀文章詞句,瞭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蹟的意義。

教學重點:品讀重點詞句,瞭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蹟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看圖片,對話導入

二、默讀課文,探尋奇蹟

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這片土地出現了怎樣的奇蹟。

明確:原先,這裏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荒野。

然後,這裏像一塊鋪在高原上的“地毯”。

後來,這裏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

三、跳讀課文,走進奇蹟創造者

1.再次默讀課文,說說,奇蹟創造者是怎樣一步步把荒漠變成綠洲的。

例句:

(1)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後,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顆橡子,在仔細蓋上泥土。

(2)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棵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爲其他原因死掉。

(3)他說,這塊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總結:他是有信念、執着堅持、慷慨無私、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人

2.圈點勾畫出“我”對牧羊人評價的句子,體會“我”對他的情感。

四、尋找身邊的“奇蹟”創造者

根據【鏈接】說說你的看法,並分享給你的小組。

五、小結:願我們都能做這樣的牧羊人,種植希望、播下幸福,成爲“奇蹟”的創造者。

六、作業佈置:寫一寫,你知道的“奇蹟”創造者 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方法,來刻畫一個你身邊的牧羊人。寫一個不少於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書:

荒地 綠洲

(對比)

(執着、樂觀 )老人

八、教學反思:本課是一篇小說,雖然小說以人物爲中心,可本文語言較爲簡單,可不必一個一個句子分析。本課以“奇蹟”爲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整個過程較爲連貫。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清文章脈絡,概括“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1)找出課文中直接描寫牧羊人的語句,談談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2)合作探究閱讀並談談對課文主題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樹造林,種植希望和幸福的堅定決心,以及爲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深入閱讀,比較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難點:引導學生寫出讀文後的感受,聯繫生活實際,體會作者的感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批註

一、導入新課

楓樹林裏,流淌着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着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人們的笑聲在鄉村聚會上盪漾。這美麗的地方在30多年前卻是戈壁荒灘,荒無人煙,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這一豐功偉績是一位名字叫艾力澤·布菲的老人用30多年的努力得來的,他就是本課要學習的《植樹的牧羊人》中的主人公。出示圖片

二、作者簡介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勳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爲龔古爾學院成員。演示PPT文稿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層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作者對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精神的評價。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以時間爲順序,寫“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讚美牧羊人堅強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3.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寫了“我”和牧羊人的幾次見面?每一次見面高原上都有什麼變化?

明確: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寫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見面。

四、精讀賞析

1.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直接描寫牧羊人的語句,以“他是一個________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2.寫作特點歸納。

(1)對比手法

對比主要表現在“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時所見到的高原上的巨大變化。由寸草不生、奇旱無比、荒無人煙到綠樹成蔭、溪水潺潺、生機勃勃的對比不難看出老人做出的巨大貢獻,突出了牧羊人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

(2)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首尾兩段是作者對牧羊人的評價,前後呼應。中間一部分是本文的重點,詳細介紹了“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的見聞和感受,突出了牧羊人偉大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種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這樣的人嗎?試爲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下他的事蹟,並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六、佈置作業

請你爲本文“植樹的牧羊人”寫一段頒獎詞,字數不超過50字。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篇9

一、學習目標:

1、積累重要的字詞。

2、運用多種方法讀課文,勾畫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結合關鍵詞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點。

3、學習牧羊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慷慨()廢墟( )乾涸( )坍塌( )

山毛櫸() 酬勞( )水渠()戳( )

白樺樹( )薰衣草( ) 呼嘯()刨根問底()

2.根據釋義寫出相應的詞語。

(1)乾枯,沒有水。()

(2)用錢物酬報答謝出過力的人。()

(3)建築物或堆積物倒下來。()

(4)不長草木的地方。()

(5)比喻追究底細。形容鑽研的精神。()

(6)形容性情沉靜,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7)比喻相關的事物發生相應的變化。()

三、感受“奇蹟”——概括一個故事

溫馨提示:默讀課文,通過圈點勾畫重要的數量詞來概括故事(重點讀3、8、11、20自然段)。

四、分析“奇蹟”——認識一個老人

溫馨提示:精讀課文,通過圈點勾畫重要的疊詞來分析人物品質。也可從其他語句勾畫。

溫馨提示:跳讀課文,通過圈點勾畫評價性語句來體會作者的情感(重點讀首尾段)。

五、探究“奇蹟”——學習一種精神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牧羊人的植樹行爲對你的影響,你今後打算怎麼做?

六、積累拓展——認識更多“植樹人”

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許多這樣默默“植樹”的人,他們心懷大愛,毅力非凡,創造了奇蹟。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

七、創造“奇蹟”——歌頌一種精神

選取一個“牧羊人”寫一段話,歌頌他的精神。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植樹的牧羊人》是部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課文,從不同方面詮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彰顯了理想的光輝和人格力量。本單元的要求是繼續學習默讀,在課本上勾畫關鍵語句,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清作者思路。本課在閱讀方法上主要運用默讀,在分析文本時主要採用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本課重在學生自身從文本中獲得的閱讀體驗,因此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自己對人生的有益啓示,引導他們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價值取向。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中學階段,正是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的關鍵時期,學習本單元,有助於學生美好品質的培養。再加上本單元課文內容淺顯,學生都能從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穫,因此本單元側重於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

三、課標描述(摘要)及其解讀

摘要: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速度,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分析內容。

解讀:默讀是七年級學生閱讀的一種方法,要在平時的閱讀中訓練和培養,《植樹的牧羊人》一文篇幅較長,適合學生默讀,讓學生在默讀中走入文本,理解、分析內容。

摘要: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解讀:《植樹的牧羊人》的故事很震撼,語言雖然樸實,但很有衝擊力,能給讀者帶來不同的體驗和感悟。相信學生能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從中讀出自己的感受,從中獲得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四、教學目標

1.通過默讀課文,運用圈點勾畫,概括內容要點,理清故事情節。

2.通過揣摩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從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3.思考牧羊人植樹行爲的意義,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默讀課文,運用圈點勾畫,概括內容要點,理清故事情節。

難點:通過揣摩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從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教學準備

學案、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畫家,用他的畫筆在長長的宣紙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繪出青山綠水,而他遠離浮躁,迴歸自然,孤獨的行走在茫茫荒漠中,用自己的雙手把一片荒漠變爲綠洲。這個人是誰?他做出了怎樣的壯舉?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植樹的牧羊人》。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預習與交流

1、學生齊讀學習目標,明確學習重難點。

2、檢測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字詞積累。

棟( )戳( )慷( )慨

廢墟( )坍( )塌琢( )磨( )

刨( )根問底微薄( )薄()荷

3、重點詞語詞義掌握。

慷慨:不毛之地:

刨根問底:

4、作者及其作品簡介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爲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製作成一部動畫片,並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三)初次默讀,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全文

默讀要求:不出聲,不動脣,不指讀,不回顧,每分鐘進入視野的文字不少於400字,一氣呵成讀完全文,默讀的同時要勾畫關鍵,可參看老師課件提示的信息勾畫,並試着概括課文內容,訓練用時6分鐘。

2.考考你的'記憶力,搶答

課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情況:_______________

職業:___________

愛好:_______

3.請你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

參考句式:課文講述了一個(主要人物),用了()年時間,在(地點) (事件的經過),最終(事件的結果)的故事。

設計意圖:初次默讀,讓學生對故事內容有整體的認識和把握。

(四)再次默讀,理清情節

過濾性默讀,請勾畫出在“我”的三次探訪中,牧羊人的活動和環境的語句,通過完成下面表格,體會故事情節的進展。

默讀要求:用()標出環境描寫的文字,用橫線標出牧羊人活動的文字。

層次內容

環境

牧羊人的活動

一訪牧羊人

二訪牧羊人

三訪牧羊人

設計意圖:過濾性默讀課文,讓學生找出文中的關鍵信息,從高原上的變化感受牧羊人的品質。

(五)品讀人物,寫法探究

1.精讀文中描寫牧羊人的段落,請用“從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是一個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要求:運用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在文中劃出相關語句。)學生獨立思考後回答,老師把簡潔的詞句進行板書。

答案預設:慷慨無私、不圖回報、自信平和、安靜、忠厚、不張揚、整潔、一絲不苟、熱愛生活、細緻、無私奉獻、一心一意、不圖回報

設計意圖:走入文本,從文本中分析牧羊人的形象,避免學生脫離文本的過度解讀,引導學生在閱讀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牧羊人身上學習優良的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並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有所啓發。

2.這樣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作者是通過哪些描寫方法塑造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選擇印象最深刻的或者描寫最生動的師生共同品讀。

答案預設:

(1)房頂很嚴實,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間裏收拾的很整齊,餐具洗得乾乾淨淨,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狩獵之槍也上過了油。爐子上,還煮着一鍋熱氣騰騰的湯。他的衣服釦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細節描寫)

(2)牧羊人拿出了一個袋子,從裏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壞的橡子分開。(動作描寫)

(3)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那是誰的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他說不知道。(動作描寫)

3.細節描寫,是作品中對一些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性格、外貌、心理、動作以及環境等一些細微而又典型的情節所做的細膩、具體的描寫。

設計意圖:通過重點揣摩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從而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

(六)拓展延伸

品讀《語文主題學習》以下句子

1.我站在一旁,心裏卻涌出一種捅馬蜂窩的強烈願望。我脫下褂子矇住頭頂,用扣上衣釦兒的前襟遮住下半張臉,只露出一雙眼。又把兩根竹竿接綁起來,作爲搗毀馬蜂窩的武器。

-------馮驥才《捅馬蜂窩》P127

答案預設:動作描寫,一個調皮、淘氣、躍躍欲試捅馬蜂窩的小男孩躍然紙上。

2.“小孩子懂什麼!刺繡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技能,她學會了這一套,一輩子的生活就不成問題了。凡是人,都應該學有專長,不要弄得男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女人不會拿針線,煮飯菜,那豈不是完全成了寄生蟲,只能坐以待斃麼?

---謝冰瑩《兩塊不平凡的刺繡》P14

答案預設:語言描寫,將母親的自立自強、直爽嚴厲、潑辣表現的淋漓盡致。

3.老遠,我便看見了,看見了她---我的母親。在風中,她無助地倚在牆邊,凌亂而花白的頭髮在蒼老的臉頰旁飄揚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佈滿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還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林莉《小巷深處》P11

答案預設:外貌描寫,傳神的刻畫出了母親的飽經滄桑和孤苦無助。

4.那個街道小工廠裏的情形像中世紀的奴隸作坊。200多平方米的頹敗的大屋子,低矮、陰暗、天棚傾斜,彷彿隨時會塌下來。五六十個家庭婦女,一人坐在一臺破舊的縫紉機旁,一雙接一雙不停歇地加工棉膠鞋鞋幫。到處堆着氈團,空間氈絨瀰漫。在最裏面的角落,有一個瘦小的身軀背對着我,像800度的近視眼寫字一樣,頭低垂向縫紉機,正在做活。

-----樑曉聲《母親,我不識字的文學導師》P19

答案預設:環境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做工環境的艱苦和惡劣,足以體現母親甘於奉獻、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性格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賞析細節描寫的片段,讓學生充分體會細節描寫能夠栩栩如生地再現人物性格;能夠生動傳神的表現人物形象;能夠惟妙惟肖傳遞人物精神的作用。

(七)學以致用

本文成功地運用細節描寫來展現了牧羊人無私奉獻、堅持不懈的精神,那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牧羊人呢?(所有的偉大都是來源於生活中的平凡,父母、老師、清潔工、護林員……都是牧羊人)請你運用細節描寫敘寫他們的事蹟,將他們的精神傳遞。

(八)小組討論

古今中外還有哪些人物也有牧羊人的這種精神?

答案預設:居里夫人、愛迪生、李時珍、詹天佑、袁隆平、錢學森、屠呦呦、黃大年、南仁東、塞罕壩林場建設者

(九)汲取精華,砥礪人生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的偉人數不勝數。他們中有的人是這個時代中的中流砥柱,有的人已經離我們遠去。他們的人生在選擇和堅守中不斷昇華,他們像牧羊人一樣改變着世界、溫暖着世界,帶着對牧羊人深深的敬意我們走出這篇文章,願生活中同學們也能做一位心存大善大愛的“牧羊人”,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無私奉獻把我們的家園建設的更加美好!

(十)板書設計

慷慨無私、不圖回報、自信平和、安靜、

忠厚、不張揚、整潔、一絲不苟、熱愛生活、細緻、

無私奉獻、一心一意、不圖回報

創造奇蹟

無私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