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讀後感(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故鄉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故鄉讀後感(15篇)

故鄉讀後感1

狗狗一直是人類最真摯的朋友。狗甚至會心甘情願地爲它們的主人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所以狗一直都是忠誠、善良和勇敢的化身。我第一眼看到書的題目時覺得很奇怪,這和羊齒草有什麼關係,難道作者的故鄉長滿了羊齒草嗎?隨後我看到了書的封面,上面有兩隻棕色的小狗,似乎是形影不離的。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帶着疑問翻開了這本書,看到了一個感人的男孩與狗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美國作家威爾遜·羅爾斯所寫的《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書中的那個男孩叫比利,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像個真正的獵人一樣擁有兩隻浣熊獵犬。可是,那時比利家窮得一貧如洗,怎麼可能買得起獵犬呢?這個夢想對於比利家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幾乎所有人都認爲這是一個不可實現的夢,但是比利卻不那麼認爲。他每天都挖野菜,摘野果,用捕獸夾捉負鼠、野兔,再拿出去賣,日復一日地勞動着。終於,在兩年以後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賺足了美元,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浣熊獵犬,並給它們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老丹和小安。讀到這裏,我被比利那執着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也做過很多的事情,卻大多是半途而廢。就算我有了夢想,也總會認爲,夢想離我還很遙遠,算了吧,所以怎麼也無法成功。成功實現夢想是要付出努力,要有行動,並堅持不懈,這樣纔會一步步的離夢想更近。

當比利擁有了老丹和小安之後,成天帶着它們打獵,訓練它們,在城市裏的一次狩獵比賽中獲得了金獎盃與銀獎盃。它們一起長大,卻始終無法長久在一起。當比利在與山師搏鬥時,老丹爲了守護小主人,奉獻了寶貴的生命,深情的小安也不願意獨活於世。老丹與小安的那份生死之誼讓我最感動。後來老丹與小安的墳前長出了紅色羊齒草,比利的童年也永遠地埋葬於此。

讀完了全書,我知道了狗其實心裏的愛比人還要多,有了愛就不會有貪婪、自私,有了愛世上就不會有戰爭、屠殺。這本書還教會了我怎樣實現夢想,體驗了實現夢想的感覺,老丹和小安將永遠記在我的心中。

故鄉讀後感2

故鄉是什麼味道的?是甜蜜的或是苦澀的?是夢幻的還是虛無縹緲的?故鄉的情,故鄉的味道是複雜的,魯迅先生在《故鄉》中這樣告訴我。對!是複雜的!

故鄉是甜蜜的!

有着高大寬闊的大院,有着快樂的生活,有着良好的家境,有着美麗的山水,還有一段快樂的回憶——我對閏土兒時幹練、憨厚、英武不凡的印象,和那去之不來的快樂相處的時光。聽他講雪地捕鳥的技巧;聽他說潮汛時看跳魚兒的樂趣;聽他講夜裏管瓜刺猹時的激情和猹的狡詐;聽他說沙灘拾貝時興奮、歡快的心情;聽他爲魯迅描繪的那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可是,現在一切都變了,變得複雜了,變得陌生又飄渺了……

魯迅從兩千餘里之外,冒着嚴寒,要回到別了二十多年的故鄉去,冷風拍着船體,吹進船艙裏,沒有一絲活氣的村莊在魯迅眼裏被完整地勾繪出來。

一切都是陌生的。

故鄉又是陌生、飄渺的。

蕭條的街道頂替了往日的熱鬧,在瓦楞上顫抖的枯草、淒涼荒蕪的老屋,記憶中故鄉一切不返,魯迅迎來了一個陌生的故鄉、鄰居,以及一個陌生的、不同往日的閏土,時光的洗浴,讓魯迅和閏土間多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深藍天空下,站在瓜地裏的那個少年的身影變得模糊,刻薄的鄰居說着刁鑽的話,這一切讓魯迅心裏多了一道悲哀的傷痕。

船在開,景在移,魯迅在文中最後部分離開了故鄉。

故鄉情是複雜的,既甜蜜,又陌生。對故鄉,大家都有一份難以說明的故鄉情。對故鄉,魯迅選擇了封存,封存在他的回憶裏;對故鄉,魯迅抒發了他悲哀又憐情的愁苦之情,抒發了他嚮往股權的美好,回憶了曾經擁有的甜蜜的沉醉之情。對於告別了故鄉,奔向未來的他,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太多了,便成了路”就寫出他對希望的期待……

月是故鄉明!讀了《故鄉》的你我,是否也沉浸在那朦朧的故鄉情中呢?

故鄉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名著之一《故鄉》。讀了這本書,我心中頓時有了千萬個想法。於是,我打算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本書。

這本書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是: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在“回故鄉”這部分中,講了主人公在從異鄉回故鄉接親人的路上,對即將到達的故鄉感慨萬分。

“在故鄉”則講了主人公到了自己原來住的大房子裏,見到了母親後,講了許多話,母親讓“我”去看望一下親朋好友,並且說“我”兒時的好友閏土也會來。頓時,“我”立即回想起了兒時的自己與他,並在腦海中浮現了一幅閏土在大海邊的沙地上看瓜刺猹的畫面。之後,來了一個臨近開豆腐店的楊大嫂,以前美貌的她,現已成了一個自私、尖刻、勢利,愛搬弄是非,愛嘮叨,庸俗的小市民了。楊大嫂本想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卻因我的不肯而生氣的走了。

過了幾天,閏土來了,他的模樣已與兒時變了許多。雖然他家裏有着一塊耕地,而且連第六個孩子都會工作了,但承重的稅收依舊壓着他的肩。並且,他的性格也與兒時變了個模樣,變得善於奉承了,竟將兒時叫“迅哥兒”的“我”改叫成了“老爺”,頓時使我感到自己與閏土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離故鄉”中講述了“我”在走的路上,對自己所許的願望?讓後輩“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感到渺茫……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了當時社會環境的腐敗,中國清政府、國民黨政府的愚昧、落後、貧窮、軟弱無能,以及當時列強、地主的蠻橫無理,到處搜刮民脂民膏,使廣大的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困苦,越來越貧窮,導致了中國普通民衆的生氣、活力、純真被活活地扼殺了。所以,當時的人們是多麼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關係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呀!

在魯迅先生的這本書中,讓我們體會到了舊社會的腐敗,令我們更加體會到新中國的美好制度!

故鄉讀後感4

無論歲月怎樣得遠去,抹不去得,仍然是對故鄉清新得記憶。兒時光着腳丫走過故鄉得每一寸土地,故鄉得影子也就永遠得鐫刻進我心靈得深處。

地處魯北平原得故鄉,是生育我養育我得地方。那一望無際得麥田,潺潺流水得小河,散着淡淡清香得棗園,飄着裊裊炊煙得小村落……還有那淳樸憨厚得父老鄉親,和那活潑頑皮得小夥伴,怎能讓我忘懷,怎能不使我眷戀?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故鄉得黃土地養育了我豪爽、耿直得個性,也滋補了我憨厚、質樸,不甘落後得心靈。我雖然沒有出人頭地,但也算沒有辜負故鄉對我得哺育。長大以後,我走出了故鄉那片熱土,但走不出得,卻是對故鄉深深得眷戀和揮之不去得思念……

我朝思暮想得故鄉啊,你伴着我走過了童年時得每一個春夏秋冬。冬去春來,你依然透着迷人得風采。春日裏你鮮花遍野,柳絮飄揚,蜜蜂起舞,蝴蝶翩飛。夏日裏你豔陽高照,荷花飄香,蛙聲陣陣,蟬兒鳴唱。秋日裏你蘋果透紅,棉花如雲,大豆飽滿,稻穀飄香。冬日裏你沉默寡言,雪花漫飛,遍野銀白,一片蒼茫……

兒時,我曾在你得沃野上牧過羊,在麥田裏打滾,在小河裏戲水。也曾你得在草地上捕蜻蜓,在小溪邊捉青蛙,爬上大樹搗鳥窩。也曾在瓜田裏偷西瓜,在田邊烤玉米。也曾在雪地裏堆雪人,打雪仗,在你結着厚冰得河上溜雪橇,在冷清得月下捉迷藏。也曾經在你簡陋得土坯房裏讀過書,在你溫暖得懷抱裏把歌唱……

那是多麼迷人得歲月,多麼浪漫得時光。我魂牽夢繞得故鄉啊,你記着我童年得頑皮,刻下我童年成長得足印。你盪漾着小夥伴天真爛漫得笑語,你記錄下我稚嫩又跑調得歌聲。你迴響着母親一聲聲喚我回家吃飯得聲音,你封存着鄉村老奶奶對我深深得關愛……

我故鄉得童年,我童年得故鄉。多少次你讓我魂牽夢繞,多少次我在遠方把你輕輕得呼喚。我無論身在天涯,還是漂泊何方,都是你得兒子,你永遠繫着我得心,永遠是我深深得眷戀和雋永得牽念……

如今我生活在這座浮華得城市,每當一個人靜靜做在燈前得時候,故鄉得影子從我記憶得深處浮現,逐漸清晰。想着你那美麗得田園,嫋嫋得炊煙;憶着你那濃濃得鄉情,童年得甜蜜。我迷戀得故鄉,何時我再回到你得懷抱?重溫兒時得記憶,感受你那溫暖得擁抱?

故鄉讀後感5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時,給我帶回了一本《紅色羊齒草的故鄉》,說很好看,可我一點也不感興趣,媽媽見我無動於衷,便說:“這可是關於小狗的故事哦,你不看的話……”話還沒說完,我就把書搶了過來,哈哈,媽媽一下就擊中了我的“要害”,因爲我超喜歡小狗呢!

傍晚,吃過晚飯,我便迫不及待地閱讀了起來,一讀就讓我愛不釋手了。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男孩和兩隻獵犬的感人故事:在奧沙克山區的一個人煙稀少的美麗山谷中,住着小男孩比利一家,比利家很窮,可他一心想要兩隻小浣熊獵犬。一次,比利在釣魚人的宿營地找到一本雜誌,()看見上面有一條消息“出售小型紅骨浣熊獵犬,每隻僅售25美元”,他決定自己賺錢買獵犬。從此,比利非常努力地幹活:把蔬菜賣給釣魚人;摘下漿果到老爺爺店裏去賣;冬天出去打獵,賣獵物……這樣日復一日過去了兩年,他終於攢到了50美元,如願買到了兩隻獵犬——老丹和小安。看到這,我打心眼裏爲比利高興,他用毅力和勇氣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真是太棒了!

後來,比利花了一年時間訓練老丹和小安,還參加捕浣熊比賽,得了冠軍……可是好景不長,一天晚上,他們遭遇了山獅的攻擊,眼看小主人危在旦夕,勇敢的老丹用生命守護了小主人。看到這兒我既傷心又氣憤,我恨那頭獅子,是它從比利身邊帶走老丹的。老丹死後沒多久,深情的小安拒絕進食,最後死在了老丹的墳墓上。讀到這裏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爲什麼老丹和小安都死了?它們是那麼的可愛、勇敢、忠誠!

故事的最後講到在兩隻小狗的墳墓之間,長出了一株美麗的紅色羊齒草,相傳紅色羊齒草是天使種下的。我想:老丹和小安應該就是來到人間的天使吧。

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它溫暖了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落淚。我要把它推薦給我的同學們,讓他們一起來感受這份溫暖的力量。

故鄉讀後感6

最近我讀了一本威爾遜。羅爾斯寫下的世界著名小說——《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名叫比利的男孩攢了兩年的錢買下兩隻獵犬,公的取名老丹,母的取名小安,並把他們訓練成優秀的捕浣熊獵犬,獲得捕浣熊比賽冠軍後,不幸被山獅攻擊,老丹和小安爲了保護比利受了重傷,老丹不幸去世後,小安很難過,開始絕食,用最後的力量來到老丹的墳墓,但終究還是永遠閉上了那雙有善的灰色眼睛,被上帝派來的天使就這樣被收回了。他們的墓前永遠留着神聖的紅色羊齒草…讀到這裏我就忍不住潸然淚下。

有愛就有理想和堅持:小比利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兩隻可愛的獵犬,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這麼強的毅力,太讓人驚訝了!而我呢?每當碰到難題時,我總是退縮,不去思考,從來沒有堅持過,讀了文章,我感到十分愧疚,而且每當我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我總會問爸爸媽媽,讓他們買,雖然我也想過自己攢錢買東西,但攢了三四天就放棄了,而文中的比利呢?他卻攢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實在是太令人內疚了!

有愛就有勇敢和奉獻:爲了訓練兩隻獵犬,比利更是吃盡了苦頭,甚至用兩天兩夜來砍樹,把浣熊趕下來,他的一諾千金,更是讓我敬佩。而我每當大型考試,我就會對父母說考的好,怎麼怎麼樣?考不好怎麼怎麼樣?但是考得好時,父母會給我獎勵,而,考不好時我不會有懲罰,每當考的好得到獎勵時,我總會覺得理所當然,而考不好時也早就把那些自己定的懲罰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我想:如果我早點讀這本書,我就會早點明白,只要有愛,就有理想和堅持的品質;只要有愛,我們就有勇敢和奉獻的精神。雖然爲了救比利,老丹和小安永遠倒下了,但他們的墓前長出只有天使才能種下的紅色羊齒草!他們的'精神留在了我心中,永遠不會倒下!

故鄉讀後感7

“我”回家了。眼前盡是悲悽蕭索之景——這不是我的故鄉。那時的故鄉,是一片西瓜地裏的小英雄——可這形象卻愈發模糊了;那時的故鄉,是一位水鄉中最美的姑娘——可這“西施”卻站成了圓規的模樣;那時的故鄉,是小氈帽,是紫圓臉,是紅活圓實的手,是那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可現如今呢?眼前的蕭索,是破氈帽,是一片灰黃,是兩板松樹皮,是歷經歲月滄桑的……的一切。

何爲“可悲的厚障壁”?我想,那不僅是阻隔“我”和幼時夥伴的那堵無形的希娜之牆,更是那可悲年代的產物。民不聊生,衆生苦難,階級的劃分早已明瞭之際,沒有人會在歷經歲月滄桑的打磨下,在疲於奔命時,在爲了“活着”而拼盡全力時仍期望着再續幼時兄弟親情。即便閏土激動至極,即便迅哥兒重返故里,即便四外無人,即便沒有“面子”上的困擾,即便沒有“主僕”之分,我想,二人也不會如幼時那般親密了——他們“長大了”。正如閏土所言:“那時是小孩子,不懂事……”

就如歌中所言,“都在歲月中磨掉了尖牙。”

再看自己,國小的玩伴又能依稀記得幾個呢?其中又有多少仍有聯繫呢?試想將來,又有何人能保證自己不會被一句“哦!我想起來了!原來你是那個誰啊!”所傷呢?又有誰能保證自己不會看着一幅幅陌生而又有些許印象的,成熟的面孔一一猜想“這大概是我當年的右前桌”呢?

……良久,回神。

希望仍在。這一隙的光明,是閏土的香爐、蠟釺和黃毛邊紙——是飄渺的神明;那半絲的隱曜,是迅哥兒口中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或許,這就是一個大的斯金納箱,而“希望”,便是那尊神:它來自於人,受託於人,卻也背叛於人。可這就是人的天性,他們一遍遍的被希望所拋棄,並取名叫“絕望”,然而又一遍遍的說:“希望總是有的。”

就像一個奇妙的輪迴,水生便是閏土,宏兒便是迅哥兒。他們也會在雪地捕鳥,也會在瓜地叉猹,也會在金灘拾貝,也會收到來自對方的彩色羽毛,他們說好的。“大伯!我們什麼時候回來?”宏兒如是問道。但又有誰知道,宏兒所見是否也是滿目蕭索呢……

“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故鄉讀後感8

早晨起來,我從模糊的視線裏,摸索着桌子上的書,我從桌子上隨便拿起一本書便開始讀,意識漸漸清晰了,打開書無意之間翻到了一篇文章,對於這篇文章的好奇與求知慾,帶我去了汪曾祺的“鹹菜茨菇湯”的世界。

我細細地讀完了文章,好像有些理解作者的含義了,一到下雪的天氣,“我們”家就要喝“鹹菜茨菇湯”,而作者總是對“鹹菜茨菇湯”沒有一點的食慾,甚至更加討厭喝“鹹菜茨菇湯”了。在文章中,除了去老師家過年,他的師母給他炒了一盤茨菇肉片之外,都是很久了,作者又對茨菇有了新的感情。

作者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了,並不想。因爲作者現在吃已經嘗不出以前的那種苦味了,因爲以前作者對茨菇的討厭,現在再買來吃也不覺得它很好吃,也沒有想吃的想法。有時候作者只想到茨菇的“味”,而作者並不是想茨菇的味道,而是他懷念從前下雪天一家人一起喝茨菇湯的感覺,那種感覺已經使他流連忘返了。

茨菇湯是作者在小時候“陪伴”他度過的災難,因爲那是糧食不充足,只有茨菇來充當每天的飯菜。而現在經濟也發達了,日子也過的好了起來,現在再喝茨菇湯,作者已經說不出任何的感覺了。作者來到了北京的時候,去菜市場想買一些茨菇來炒肉片,可作者家裏的人卻並不喜歡吃茨菇,所以作者都把茨菇給“包園兒”。因爲北京的茨菇出的很少,所以價錢就很貴,作者也不能像小時候那樣整天都以茨菇爲“伴”。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說出了一個願望,他想念家鄉的雪,又很想再喝一碗鹹菜茨菇湯,看到這裏,我覺的作者又對鹹菜茨菇湯又有了新的看法,因爲小時候對茨菇的討厭,卻在北京想念起茨菇的味道。作者遠離故土後,對故鄉的思念與難捨的鄉情,使作者在自己人生的暮年裏懷念小時候的鹹菜茨菇湯。

我讀完後,覺得應該珍惜身邊的每一樣的東西,文章中作者在小時候吃過很多的“苦”,而現在又很想珍惜那種“苦”,所以不管是甜的,還是苦的,到了最後都會懂得珍惜這些“味道”,所以應當珍惜現在,否則就會在失去的時候就珍惜不到了。

故鄉讀後感9

我的故鄉有個挺雅的別號——茅兒蕩。有諺雲:“茅兒蕩,茅兒蕩,十年就有九年荒。蛤蟆撒尿也成澇,一下大雨水汪汪。”其自然條件之惡劣是可想而知的了。可是,我家的竹園卻長得十分繁茂——因爲我家地勢較高,更因爲爺爺的悉心照料。

竹園緊依我家那座西朝東的茅屋背後,裏面的竹子高大粗壯,簡直像一棵棵小樹。我們在幾棵竹子間網上繩子,就成了一張不錯的吊牀。夏日的中午,我們幾乎都在這種吊牀上度過,而爺爺奶奶他們,則各搬一張寬條凳,在竹蔭下消暑解乏。

春天,竹筍破土而出,那鮮嫩的筍子就成了我們的美味。疏筍的工作都是爺爺進行的。在爺爺的精心疏理下,竹園越發顯得疏密有致,越發旺盛了。新竹躥得很快,轉眼就超過了屋脊,那曾呵護了嫩竹的竹衣自然也就掉下來。竹衣寬大而柔韌,是做斗笠的絕好材料。“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時節,村裏的條條阡陌上,都會移動着一頂頂漂亮的新斗笠,爲寧靜恬美的鄉村平添了一份靚麗。

竹園是爺爺的驕傲。竹子的用處很多。親戚和鄉鄰但有用竹子之處,只要和爺爺說一聲,爺爺便樂呵呵地提着那把磨得只剩一半寬的砍刀,按來人的要求砍出竹子來。園裏的哪根竹子該什麼時候派什麼用場,爺爺早就心裏有譜兒了。在我的記憶中,園裏的竹子從未賣過一分錢,它們都成了一個個親情和鄉情的使者。

每有親朋登門,就着色香味俱全的竹筍炒雞蛋,聽着竹園“沙沙”的樂音,看着窗外婆娑的竹影,聞着竹子的陣陣清香,喝着自釀的竹葉米酒,那是爺爺談興最濃的時候。賓主其樂融融地交談,不時夾着爺爺爽朗的笑聲,那是一幅令人心醉的風俗畫。它,已經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田,融入了我的血脈。

爺爺現已過世,茅屋和竹園也早已不復存在。可是,濃濃的鄉情和如飴的親情卻始終召喚着我,使我不至走得太遠。

故鄉讀後感10

讀完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文章,我最想說說文中的閏土了。

魯迅在文中回憶閏土時講了一個活潑能幹的少年形象:“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是一個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閏土和魯迅認識了,併成爲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雖然他們家境不同,那時,閏土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知道許多事,見多識廣。而魯迅家境很好,是個地主少爺。卻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裏。閏土向他講了許多稀奇的事:獾豬、刺蝟、猹、角雞、鵓鴣……使魯迅難忘。

但二十年後,當他們再見面時,閏土竟然還叫他“老爺!”書中是這樣描寫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二十年了,怎麼這樣叫?以前是以哥弟相稱的好朋友。魯迅感覺他和閏土間隔了一層透明的屏障。是永恆的,不可破碎的。

在那時,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等導致閏土十分貧窮,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從書中的外貌描寫可以看出,閏土家境十分不好,再加上六個孩子,唉!

魯迅的《故鄉》還表達了一個意思:自由。自由是美好的。是啊,沒有了自由,就算給我1000個億我都不換,在《少年閏土》片段中,魯迅寫道:啊!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從這一句中我感受到魯迅在那時是多麼渴望自由啊!

比起現在,我們自由的生活,無憂無慮,豐衣足食。一到下課就和同學們鬧,不可能像閏土和魯迅呢樣有着隔閡。

故鄉讀後感11

這的的確確,確確實實是我第一次沉下心來去觸碰季老先生的文章,以前只是在國小課本上讀到它在外留學時寫得日記,字字句句裏都充斥着愛國思鄉之情。國小課本里這樣的文章很多,讀了後,我也不留記憶。如今卻無意間翻到一篇老先生的《月是故鄉明》,還沒來得及去細細品味,就已經被這個題目給醉倒了,寫得多好呀,月是故鄉明,月是故鄉明,一語道破,點醒夢中人。往日裏讀到的那些,什麼想念家鄉啊,什麼思念故園,頓時都化爲了浮雲,都不如這五個“月是故鄉明”。

這篇的名字叫《故鄉的二月蘭》,簡單而不失風雅,單調而不失古樸,極其吻合了老先生那種獨有的氣質。起先是被開頭提到的“燕園”二字迷住的,我極其嚮往那裏,去窺視那個海納百川、兼容幷包的園子。殊不知老先生竟然住在那裏,轉念一想,老先生就該住在那兒,也只有那裏值得老先生祝我細細地往下看,看懂了什麼叫“一見鍾情”,徹徹底底地伏倒在老先生的文字之下。對這些文字油然而生一種“相見恨晚”的情感。

他說,二月蘭是在努力攀爬着的,這“攀爬”兩字用得妙絕,彷彿可以看見二月蘭那頑強的生命力。“連喘氣的聲音似乎都能聽到”二月蘭的喘氣竟被老先生聽見了,我癡笑,大概也只有老先生這樣的人能聽得見吧。

婉如是季先生的女兒,但是對她描寫,倒讓我想起了“江南伊人,在水一方”的場景,“她總穿過左手是二月蘭的紫霧,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綠煙,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帶到湖對岸的拐彎處。”

“紫氣直衝霄漢,連宇宙都彷彿變成紫色的了。”這句話在文章中足足出現了三次之多,我本是覺得奇怪的,從沒讀見文章中竟出現了這麼多重複的語句,想拿着書去找胡老師問問的,但後來多讀了幾次,便覺得就該這麼寫,已經找不出比這更好的語句了。

我的這篇文章絕不是在點評,因爲即使讀了許多次,也不敢斗膽寫一篇點評的文章,只是寫寫心中的敬佩之情而已,僅此而已。

故鄉讀後感12

20xx年7月20日,一個叫翼中星的殘疾男子在北京首都機場大廳引爆自製炸彈,表達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對社會的不滿。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不禁想起前不久看的一本書----《紅色羊齒草的故鄉》。如果翼中星能像書中主人翁“比利”一樣、堅強、勇敢、拼搏、友愛,那麼,他一定不會做出那樣害人害己的舉動。

《紅色羊齒草的故鄉》的作者是美國作家威爾遜羅爾斯,講述了男孩比利和兩隻獵犬老丹、小安之間的傳奇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

一是有愛就有理想和堅持:小比利最大的心願是擁有一對獵犬,但由於家裏太貧窮,他的爸爸媽媽儘管很愛他,還是無法滿足他的願望。不過比利並沒有因此抱怨爸爸媽媽,他通過自己兩年的艱苦勞動,湊足了四十美元,並千里迢迢趕往陌生的城市裏,買到了獵犬老丹和小安。正是這種堅強不屈的毅力,讓小比利實現了自己的第一個夢想。

二是有愛就有勇敢和奉獻:爲了訓練獵犬追捕浣熊,比利吃盡苦頭。有一次,獵犬把浣熊追到森林裏最高大的楓樹上,比利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砍倒大樹,可獵犬失望的眼神給了他激勵:我曾向他們發過誓,只要把浣熊追到樹上,剩下的事就交給我了。我必須信守承諾,絕不放棄。於是,比利一個人苦苦砍了兩天兩夜,終於將大樹砍倒,抓到了浣熊。而比利的一諾千金,也贏得了獵犬的信賴和友情。從此後,比利與兩隻獵犬形影不離,經歷一次次磨難,也收穫一次次戰果。比利成了一名優秀的獵人,還獲得了捕獵比賽的金獎。勇敢、拼搏的小比利創造了一個個奇蹟。

最後,兩隻獵犬爲了保護比利,永遠倒在地上,比利失去了親密的朋友,但兩座小墳前長出的紅色羊齒草,給了比利無限的安慰和力量。最讓比利欣慰的是,通過他的努力和堅持,實現了全家人的夢想----搬出山區,開始新生活。

我想,翼中星如果讀過《紅色羊齒草的故鄉》,應該也會像我一樣明白一個道理:只要有愛,我們就有理想和堅持的品質;只要有愛,我們就有勇敢和奉獻的精神。只要有愛,我們的國家一定更加和諧,只要有愛,我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中陽光燦爛,紅色羊齒草長滿了我們中國的大江南北。

故鄉讀後感13

幾周前牟老師 就推薦《故鄉》這篇文章讓我們讀,文章的作者就是被稱之爲“民魂”的魯迅先生。

《故鄉》講述了魯迅先生回故鄉的故事。

在寒冷的冬季裏,魯迅回到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只爲告別自己的老屋。而作者所見的故鄉已經不是記憶里美麗 的故鄉,

本文描述了魯迅先生與故鄉難以割捨的鄉情,對少年閏土的美好 回憶,楊二嫂的刻薄冷漠,到魯迅先生再見到分別三十多年的閏土的感慨,最後描述了魯迅先生遠離故鄉,內心的悲哀和希望 。

魯迅先生對閏土的描寫用了很多的筆墨,先是詳盡的回憶作者少年時與閏土在一起的快樂 ,天真的少年不會因爲身份的不同影響他們純真的友誼 。再講述作者三十年後見到閏土時的情景,魯迅涌在心頭的那些快樂的事兒還未連珠炮的吐出來,就被閏土的一聲“老爺”給生生壓回去了,從驚喜到悲哀,他知道,他和閏土的心靈 已經隔上了一層可悲的厚壁。我相信,這一聲畢恭畢敬的稱謂對魯迅的打擊是巨大的,從少年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到低下頭來叫“老爺”,再到爲了生計在草灰裏埋盤子,機智勇敢 的少年變成了辛苦麻木的閏土,這讓魯迅倍覺世態的炎涼,和底層人民的無奈。這是人性的悲哀,是時代的悲哀。

文章還描寫了二十年前賣豆腐的楊二孃,從“豆腐西施”到現在的高顴骨薄嘴脣,圓規式的站姿,尤其是刻薄的語言,自私的行爲,無不讓作者感到悲涼,故鄉對他再也沒有了什麼留戀。

在當時那種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和官紳的社會背景和壓力下,人們的心靈都被摧殘成什麼樣子了啊?

作者內心氣悶,但又從後輩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他們的將來能真正好起來。

我想,在任何時候人都不能失去希望,倘若失去了希望,一切就都沒有意義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了希望,並不懈的爲之努力 ,成功 就會在不遠處。

故鄉讀後感14

迴歸《故鄉》本身。無論是閏土還是楊二嫂,在“我”幻想的故鄉中都是美好的;當然,曾經整個故鄉都是美好的。幾十年遠離故鄉,“我”在心裏以接近自我安慰的形式幻想着它,但“我”的迴歸讓“我”那曾經的幻想“故鄉”徹底崩塌……

美好事物的毀滅總是令人痛惜,在讀者們對那美好故鄉消失的失落之外,透過表面看本質,它爲什麼會消失?爲什麼會毀滅?這一切依舊可以歸咎於那些影子般甩不掉的國民劣根性。如何去走接下來的路?路根本沒有,或者說,有人走了纔會有。對啊,在我們口口聲聲談及的“國民劣根性”的另一面,又何嘗沒有一種“國民優根性”呢?當社會所謂黑暗時,當時的人們就不再會覺得他們生活的黑暗的時代;當社會“不再黑暗”,人們便批評這前某某朝代是“黑暗的時代”,而自稱現世生活是所謂的盛世。因此,“黑暗的時代”只能是相對而不是絕對,只是“國民劣根性”暫時壓過了“國民優根性”而已。而“國民優根性”用兩個字概括,就是“抗爭”。如果沒有抗爭,怎麼會有中國歷史上一次次的反侵略戰爭,又怎麼會有那震驚華夏大地的“五四運動”?

所以“優根性”與“劣根性”的對立,就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的黑暗與否:當奴性大於抗爭,就是“麻木黑暗”的社會;當抗爭大於奴性,就是天翻地覆、改朝換代的“新時代”,歷史就是在這樣的交替中前進的。

很慶幸,我們生活的時代似乎是一個抗爭大於奴性的時代。但其實似乎也沒有可慶幸的,說不定何時它就會像美好的“故鄉”一樣轟然破碎,或者說它早晚會像“故鄉”一樣崩塌......

看,在當今社會,人們仍舊有“劣根性”的表現麼?高鐵霸座、圍觀打架、造假碰瓷、文物刻字......這些事情的本質,與所謂的舊社會“圍觀鬼子殺同胞”又有何區別?悲觀來說,我們根本無法擺脫黑暗......

故鄉讀後感15

人們懷念故鄉,多是懷念那些身在故鄉、勤勞而又善良的人。

重讀汪曾祺的《故鄉人》,再次看到他筆下這些至真至純的故鄉面孔,這種感覺便分外強烈。

有人說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

比如《故鄉人》中的《金大力》一文。我對此文刻畫出的平凡好人本分之美、良善之美,至今仍感動不已。金大力是個勤勞的人。爲了家裏的一爿茶水爐子,他每天要擔二十四擔水,這樣的勞動量可想而知。他也是個善良的人。他骨子裏透着樸實,體諒、理解那些與他同樣靠力氣吃飯的工匠。他做工爲客戶着想、幹活爲同行着想,真心實意待人好。

他不貪錢財,對那些可以名正言順爭取的利益,也分文不取,“一輩子經了數不清的磚瓦石灰,可是從沒有得過一手錢的好處。”同行師傅們覺得應該給他漲工資,可他卻不要,還說有茶爐收入、有小工工錢“這我就知足”了。

不管是金大力,還是《打魚的》中,在艱難生活下沉默隱忍的一家人,或者是《釣魚的醫生》淡然而又瀟灑的“王淡人”,在汪曾祺的筆下,故鄉人知仁知義、知情知理、知足知趣,甚至樸實善良得近乎木、近乎癡、近乎傻。

平凡得如同草芥的人物,他們的生命中包孕着某種頑強,這種頑強能夠戰勝一切,有了它,任何干枯的生活都會綠意盎然。他們一直在翻找,他們心中也必有一個目標是常人所不知道的,卻正是他們的快樂所在。

比起“悲憫”,可能“理解”與“敬重”更接近汪曾祺的本意。比如,《打魚的》中說“女人很少打魚”,可那一家卻打破了這個常規,母親倒下了,女兒很快頂上來。他們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明天;沉默也不是對命運的歸順,而是大音希聲的抗爭,比吶喊更震撼人心。

汪曾祺的文章總是不動聲色地苦守着一抹詩意。我們這些尋常百姓,平凡的生命註定要隱於自然或社會的哪個角落,在那裏上演着各式的悲歡,這並沒有什麼,順境能進逆境能退,冷也過得熱也安得,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打不敗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