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賞析

《曹劌論戰》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

曹劌論戰賞析

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曹劌論戰》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guì)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劌曰:“肉食者鄙(bǐ),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爲“遍”)(biàn),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sháo)。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fú)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註釋】

1、《左傳》以《春秋》爲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又名《左氏春秋》。注:選自《左傳·莊公十年》。春秋左丘明所編寫,近人認爲是戰國時人所編,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本文所寫的戰爭是齊魯之間的一次戰爭,因戰場在長勺(sháo),故又稱“長勺之戰”。

2、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

4、伐(fá):討伐,攻打。

5、我:《左傳》根據魯史寫的,所以稱魯國爲“我”。

6、公:指魯莊公,魯莊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7、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8、肉食者:吃肉的大官。指當權者。

9、間(jiàn):參與。

10、鄙:淺陋,無知,這裏指目光短淺。

11、乃:副詞,於是,就。見:拜見。

12、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藉什麼作戰?以,用、憑、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安,有“養”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人:這裏指皇公貴族和大臣們或身邊的人。

15、對:回答。一般用於下對上的回答。

16、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7、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帛,玉和絲織品。

18、加:虛報誇大,虛誇。這裏是說以少報多。

19、必以信:一定憑藉實情(向神稟報)。信,信實,意思是對神說實話。

20、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保佑。孚,信任。信,信用。

21、福:賜福,保佑。

22、獄: 訴訟案件。

23、察:弄清楚,明察。

24、雖:①即使。

25、情:(以)實情判斷。

26、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分內的事。屬,一類。

27、可以一戰:即“可以之一戰”,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仗。

28、戰則請從:(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着去。則,連詞,就。

29、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同乘一輛戰車。之,他,代詞,代指曹劌。

30、於:在。長勺: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曲阜東。

31、鼓:擊鼓進軍。古代作戰,擊鼓命令進軍。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

32、敗績:大敗。

33、馳:驅車(追趕)。

34、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跡。

35、未可:還不可以。

36、登軾而望之:①登上車前的橫木。軾:古代車子前面的橫木,供扶手用。而:表承接。②另一種解釋爲登上車子,扶着車前的橫木。軾:名詞活用爲動詞,扶着車前的橫木。(此時斷句爲:登/軾而望之)。

37、遂逐:就追趕。逐,追趕、追擊。

38、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克,戰勝。

39、故:原因,緣故。

40、夫(fú)戰,勇氣也:作戰,靠的是勇氣。“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不譯。下文“夫大國”同。

41、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勇氣。作,振作。鼓,擊鼓。

42、再:第二次。

43、竭:(士氣)枯竭。

44、盈: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

45、伏:埋伏。

46、靡(mǐ):倒下。

47、焉:兼“於此”,在這裏

48、測:估計,推測。

49、衰:弱。

相關試題及答案

1. 本文選自《左傳》,這本書的作者相傳是春秋時期的左丘明,它是根據魯史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2. 由本文引申出的成語有兩,一是:一鼓作氣;二是轍亂旗靡。 本文記敘的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戰例,它就是著名的長勺之戰 。

3. 曹劌認爲,有利於反攻的時機是在彼竭我盈之時,有利於追擊的時機是在敵方轍亂、旗靡之時。

4. 第一段中着重寫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表現曹劌的取信於民戰略思想。第二段着重寫曹劌在戰場上的決斷能力,兩次以“未可”來表現他的善於戰握戰機,以“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證明他判斷的正確,顯示了他的卓越軍事才能。

5. 文中“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6. 面對齊師的入侵,魯國的國君、高官和一般老百姓有什麼不同的表現?

[答]魯國的國君:決心應戰,但未清楚能夠憑藉甚麼條件去與齊國一戰。高官:眼光短淺,對國事不能作出深遠的謀略。一般老百姓:不理國事,認爲國家大事自有執政當權者謀劃,自己不必參與其事。

7. 曹劌爲什麼要進見魯莊公?

[答]曹劌進見魯莊公,有兩個原因:①曹劌關心國事,知道強敵入侵,希望爲國效力,因此進見莊公。

②曹劌有感於朝中高官眼光短淺,見識鄙陋,不能作出深遠的謀略,於是請求進見莊公,與他討論作戰的策略。

8. 作者在文中記述鄉人與曹劌的對話,有什麼作用?

[答]作者記述鄉人與曹劌的對話,作用有三:①反映一般老百姓不關心國事,認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②借曹劌的話指出當時魯國高官眼光短淺,見識鄙陋,不能爲國家作出深遠的'謀略。③以鄉人的自私冷漠,反襯出曹劌關心國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精神。

9. 曹劌制止魯莊公下令進攻和追擊時,爲什麼不立即解釋原因?他在什麼時候纔對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釋?

[答]因爲當時兩軍對壘,形勢緊迫,沒有時間詳細解釋。等到魯軍戰勝齊軍,可以從容論戰時,曹劌纔對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釋。

10. 在齊魯長勺之戰中,齊強魯弱,但魯國竟然能夠以弱勝強。試據課文分析魯國獲勝的原因。

[答]①百姓支持,上下同心:魯莊公在施政方面,一切訴訟案件,都能據實情去處理,務求判決公平,他這樣全心全意爲人民做事,國家一旦有事,人民會全力支持他,奮力對抗外敵。

②禮賢下士,善用人才:莊公不嫌曹劌身分低微,與他討論作戰憑藉的條件,並允許他隨軍出戰,作戰時更聽從他的意見,讓他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結果擊敗齊軍。

③戰略運用,巧妙恰當: 善用戰術,敵疲我打——曹劌深知士氣是作戰時決定勝負的關鍵,當齊軍擊鼓進攻時,魯軍按兵不動,保存士氣;直到齊軍三鼓,士氣竭盡,魯軍便把握「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一鼓作氣,擊退齊軍。善審敵情,提防伏兵——曹劌明白兵不厭詐的道理,齊軍敗走時,他制止魯軍立即追擊,以提防敵軍詐敗,埋有伏兵,直到他看見齊軍轍亂旗靡,才決定追擊,結果大獲全勝。

11.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現了曹劌的“遠謀”?

[答]表現曹劌“遠謀”的地方有:在戰爭之前,曹劌就預見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與莊公會面時,曹劌分析了莊公的三次答話。莊公一答,他認爲分衣食,不過左右之人得惠“而民弗及”,是爲“小惠”,故民不從。莊公二答,他認爲未孚民望,則神弗福,駁得痛快。莊公三答,始有所悟,國君忠其事則民服矣,得到他的讚許。綜觀曹劌所言,皆着眼於“民”,這就是他的“遠謀”。在戰鬥過程中,不急於進攻和追擊,表現了他在戰略上的深謀遠慮。

12. 曹劌的軍事才能體現在哪些地方?請說出兩點。

[答]以逸待勞,敵疲我打;善於觀察調查,不盲目追擊。

13. 曹劌在這次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

[答]曹劌在這次戰役中起了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作用。他以“夫戰,勇氣也”爲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所以必待齊師“三鼓”而後鼓,抓住有利戰機。他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爲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所以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後才認爲可以追擊。以上兩次關鍵的戰術決定了魯國的勝利。

14. 你覺得魯莊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①從“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和“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莊公是一個關心百姓,愛民如子的君主;②從“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可以看出莊公是一個誠信、孝敬祖宗的君主;③他能以君王的身份接見曹劌,與曹劌討論戰爭所憑藉的條件,且戰時聽從曹劌的意見,可見莊公是一個虛懷若谷,善於納諫且從諫如流的君主。

但他想通過小恩小惠來收買人心,並把取勝的希望寄託在神靈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淺,在政治上他是無能的;戰時的“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可以看出他急功冒進,在軍事上是無知的。

綜上觀之,魯莊公是一個雖然無知、無能但卻禮賢下士,善用人才的開明君主。

15. 你是否贊同曹劌“夫戰,勇氣也”這一觀點?請談談你的理由。

[答]不贊同。打仗,士兵的士氣固然重要,但它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的運用,軍事裝備等纔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也影響着戰爭的結果。

二: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2分)

①又何間焉 ②犧牲玉帛

2、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你認爲“公”回答“何以戰”的三個理由中哪一個最重要?爲什麼?(3分)

答案

1、答案示例:①參與②豬牛羊等祭品

評分:每題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

2、答案示例: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會據實情斷案。

評分:3分,意思對即可。

3、答案示例:我認爲司法公正最重要。因爲司法公正是實現人民權利和義務的基礎,有了 它,財富共享、禮治國家自然有實現的可能。

評分:3分,三個可任選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三:

《曹劌論戰》(左丘明)

1、春秋時期,魯與齊交戰,起初魯莊公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被曹劌阻止了,曹劌採取“敵疲我打”的方針,戰勝了齊軍,成爲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有名戰例。這“敵疲我打”的方針是 。

2、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能體現魯莊公取信於民的是 ;交戰過程中利於反攻的時機是 之時,利於追擊的時機是 之時。

3、這一有名的戰例被記載於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這本書的作者相傳是 。

答案: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3、《左傳》 左丘明

【翻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鄉親們說:“當權者自會謀劃此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淺陋無知,不能深謀遠慮。”於是進宮廷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藉什麼(條件跟齊國)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人。”(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一定要對神說實話。”(曹劌)回答說:“(這只是)小小信用,不能讓神靈信服,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纔是對百姓)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了。作戰時請允許(我)跟隨您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着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勝利之後,魯莊公問其中的原因,回答說:“打仗,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士氣,第二次就衰弱,第三次就竭盡了,對方的士氣已經竭盡而我方士氣高漲,所以能贏。齊國這樣的大國很難預測,害怕有埋伏在前方,我觀察到車輪的痕跡很亂,看出他們的軍旗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爲公孫無知所殺。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稍後,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於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藉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賞析

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藉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的公子糾,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處於防禦地位。本文記述曹劌向魯莊公獻策,終於在長勺之戰中,使弱小的魯國擊敗了強大的齊國的進攻,反映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於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爲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於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全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準確生動,要言不煩,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