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傳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達芬奇傳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達芬奇傳讀後感

達芬奇傳讀後感1

暑假的夜晚,深邃的夜空中羣星閃爍,合上書本,我走到陽臺,看着天空那個彎彎的月亮,它好似明亮的眼睛,攜着一抹笑意,凝望着這人間。

我不禁暗暗感慨:世界藝術史便猶如這夜空一般,涌現出了無數的藝術大師,他們的成就就像這星空一樣一直照耀着我們。但今夜,在我眼中最爲明亮的那一顆無疑是被稱爲“文藝復興精神代表”的列奧納多達芬奇。

在讀這本書之前,提到達芬奇,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著名的《蒙娜麗莎》,還有《最後的晚餐》這兩幅名畫,所以印象裏他就是一個著名的畫家。但是讀完這本書,才發現原來畫家,只是他衆多傑出身份之一,而那些偉大的畫作也只是他取得的衆多成就之一。他在植物學、解剖學、建築學、天文學、地質學、光學等等方面的貢獻和成就同樣令人佩服和驚歎!

比如:他提出可以通過數鳥蛤殼和蝸牛殼上的紋理來計算它們的壽命,類似數公牛或綿羊角上的紋路,或者數樹枝上的年輪。這可是一個超越他那個時代的理論。

他還仔細研究了鳥類是如何停留在空中,並將他的觀察和研究整理出了一套初步的理論——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還有很多個第一:第一個完整描述人類牙齒構成;第一個繪出俯視的顱內面與解剖眼球等等等等,他在每個領域的研究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領先他所處的時代200甚至500年,書中用這樣一句話評論了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如果達芬奇的手稿當時可以出版,那麼人類文明的進程將被改變”!

究竟是什麼讓達芬奇在這麼多的領域中都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他真的就是那個傳說中的穿越者嗎?還是他就是一個天才?毫無疑問,達芬奇一定是有天賦的,他有一雙善於觀察萬物的眼睛,和一個不斷轉動大腦,但是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的是達芬奇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和對世界萬物的好奇!

他的一生都在執着的追求知識,他追求知識的目的不是爲了名聲或利益,而只是爲了探索知識本身,在他的筆記中,他這樣寫道:“有些人只追求物質財富,毫不渴求智慧,可智慧不僅是精神的養料,更是真正的精神財富。”

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他不怕否定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認知,勇於修正,精益求精。關於這點書中提到了他在1480年左右開始畫的《荒野中的聖傑羅姆》,畫中人物的頸部肌肉構成是正確的,而這些卻是他在1510年解剖屍體中才學到的知識。那麼爲什麼在1480年的作品會運用了他在1510年才學到的知識呢?後來經過研究發現,這幅畫是分兩個時期繪製的,在之前的底稿上並沒有那些頸部的肌肉,是後期不斷修改完善的,這證明了達芬奇一直都在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和作品,不斷否定,不斷修正。這是多麼偉大的一種精神啊!

達芬奇一生都有記筆記的習慣,他會隨身帶着他的筆記本,記錄下他日常觀察到的事物,比如:談話時人們大笑的表情肌肉走向,野外看到小鳥翅膀的羽毛構成。當他遇到問題是他會記錄下來,並向身邊的人不斷請教,不斷求證!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叫做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從書本里回到現實,我們可以從達芬奇身上學到很多很多。在這個每天都有很多新鮮事物發生的時代,作爲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書上曾說:“我們不應止於吸收知識,更要去質疑,要充滿想象力,敢於不同“凡”想,就像任何時代的“異類”天才和創新者一樣。”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一定要像達芬奇那樣熱愛生活、熱愛世界、不斷進取、不斷學習。帶着自己的好奇心、親身實踐,努力創新、相信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與對創新的堅持最終一定會成爲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樑!

天空繁星依然閃爍,一陣清風吹來,我輕撫着書頁,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達芬奇傳讀後感2

說達·芬奇盡人皆知,這話一般沒錯;說達·芬奇無人盡知,這話絕對沒錯。紅極一時的《達·芬奇密碼》對達·芬奇的祕密揭示了多少呢?譬如一座冰山,丹·布朗只是挖去了其中的一角。和《放飛的心靈——列奧納多·達·芬奇傳》的作者、著名傳記作家查爾斯·尼科爾比起來,丹·布朗對達·芬奇的研究,那就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放飛的心靈——列奧納多·達·芬奇傳》追溯了列奧納多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傳記從達·芬奇暮年一幅未完成的手稿開始,這幅幾何手稿上的文字突然以“等等……”的字樣中斷,頁面的最後一行寫道:“湯在變冷。”尼可爾以這個有趣的生活細節把我們引入了達·芬奇的傳奇世界。1452年,列奧納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出生在靠近佛羅倫薩的一個小村莊裏,他是個私生子,母親是貧窮的農家女,而父親卻是來自富有的公證人家庭,且早有家室。這樣的出生背景註定了列奧納多從小就籠罩在“私生子”的心理陰影中,父愛的缺乏明顯地表現在了他以後的作品中。在芬奇鎮度過童年之後,15世紀60年代的一天,由父親操辦,年少的列奧納多離開家鄉,來到佛羅倫薩,拜著名的藝術家安德烈亞·德爾·韋羅基奧那裏學習。這是列奧納多一生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轉折點,也是他日後成爲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繪畫奇才和多種學科專家的關鍵。1475年,即列奧納多學徒時期的最後一年,父親的第三次婚姻給他帶來的第一個合法的孩子徹底的剝奪了列奧納多的繼承權。列奧納多和父親之間的“冷戰”開始了。

學徒期間,列奧納多系統地學習了繪畫,年輕的心靈開始翱翔。11年的學徒時期之後,列奧納多於1477年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博士來拜》的創作使他一舉成名。同時,心靈的羽翼也延伸到了其它領域。他愛好音樂,創作詩歌,甚至還自己譜過曲,練習一種類似小提琴的樂器。他還繪製了機械圖,設計了“水力發動的磨粉機、漂洗機和發動機”以及他終生都在追求的'夢想——“飛行器”的草圖。米蘭時期是他創作的鼎盛階段,也是他的羽翼最爲豐滿的階段。在這期間,他不僅創作了《巖間聖母》和最負盛名的《最後的晚餐》等作品,其他方面的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現。他在許多科學領域裏都八面玲瓏,如魚得水。他研究物理上數量與力量,運動與力量的關係;學習抽象的幾何學;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研究了生理學和醫學。他還發明瞭降落傘,設計了各種起重設備。

達·芬奇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衆多的重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是和他的科學態度和哲學思想分不開的。達·芬奇生活在歐洲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社會變革,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發展的大動盪時代。他反對經院哲學,不迷信權威,倡導把觀察和實驗當作科學的獨一無二的正確方法。他同樣重視數學和理論的作用,他認爲,“人類的任何探討,如果不是通過數學的證明進行的,就不能說是真正的科學。”他的科學思想具有現代科學精神的特點,他和其他人文主義者一樣讚揚人,讚美人生和自然,追求科學知識,崇尚理性,提倡文化,讚揚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勇敢行爲和有所作爲等等。

與其他達·芬奇傳記不同,尼科爾以史實史料爲基礎,拋棄了傳統的對達芬奇頂禮膜拜的寫作方式,展示給讀者的不僅是達·芬奇的偉大之處,更是達·芬奇普通的一面。與此同時,尼可爾對達·芬奇作品裏所透露出來的心理暗示也進行了分析——“私生子”身份對他一生的影響,對飛翔的渴望,對藝術的追求與現實的巨大反差,等等。另外,書中還展現了達·芬奇的普通生活:研製顏料,記錄心得,跟教會籤合同,爲資金而煩惱,所有的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普通的”達·芬奇。在本書中,作者還探尋了達·芬奇與少年學生之間的曖昧關係,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以及他與幾任庇護人之間的微妙關係等問題。所有這一切,都讓讀者瞭解了一個更爲真實的達·芬奇,一個“走下神壇”的達·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