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4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4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1

這是一本心理學入門級書籍,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展開了陷入不好情緒中的蛤蟆先生與心理諮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過程,這讓我們認識到解救自己的只能是我們自己。

另外,情緒影響着行爲,而每一種情緒都有存在的意義,也似乎與我們兒童期的經歷有着內在聯繫。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是你自己選擇了讓自己不快樂。我們要勇於面對自己的真實情緒,分析找到其原因,認識是改變的前提條件。

兒童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每一種狀態都對生存有着不同的價值。只有成人狀態是唯一能學到自我新知識的,而兒童自我狀態裏,只是在體驗過去的情緒,父母自我狀態裏,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

生命早期階段的經歷影響了你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也就是你對世界的獨特看法。人生座標分成了四個維度,你選擇的座標決定了你成爲什麼樣的人,“你好我好”是我們奮鬥的終極目標,並且是持續的動態的。

所謂的高情商是能夠理解並且管理自己的情感,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控制衝動,懂得延遲滿足,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爲。

與君共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2

一個淡定友愛的母親和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會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圍。

——題記

上午和中午花了3個半小時看完了這本只有10。8萬字的心理學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平心而論,其中很多觀點讓我醍醐灌頂,很受啓發。

看完一本書還是要”標記重點”和來一次小總結。蛤蟆最近變得抑鬱了,心理醫生髮現和他的童年經歷分不開,家人的嚴格要求讓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長大了,自己也沒有得到身邊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兒童狀態,像兒童一樣取悅身邊的人、道歉(懷疑自己)、依賴,通過慪氣的方式來釋放憤怒。每個人也有成人狀態和父母狀態,只是運作方式不同,後者讓別人感覺處在一個不平等的位置,而成人狀態是一種理智的狀態。

其中有一句話:別人或許會影響和說服你,可最後,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麼樣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並且掌控它,能夠管理情緒,控制衝動,延遲滿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別是控制情緒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劇本,要很快能夠調整心態面對生活的挑戰。智商與生俱來,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着我們走得更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3

這本書大概用一兩天就能讀完,我覺得挺好看的。在蛤蟆先生的10次心理諮詢中,我們被科普了一些心理學基本常識。

蛤蟆先生與心理醫生的初次見面讓我們瞭解到,心理諮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要自願。這意味着患者要爲自己而非取悅朋友等其他原因想諮詢並且願意與諮詢師合作心理諮詢才能夠繼續進行下去。患者是主動的參與者,需要爲自己的諮詢擔起責任來,而非抱着坐等受教的態度面對諮詢師。在初次見面時患者與諮詢師還確定了面談時間、頻率以及費用等。值得一提的是當蛤蟆問道諮詢師自己是否會好起來時,諮詢師回答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遇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於你。”看完這些感覺我自己的心理諮詢師也是願意幫我並且相信我會好起來的,突然很感激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感4

書中的人物設定採用的是《柳林風聲》人物形象,不過沒看過《柳林風聲》也不影響看這本書。

本書講的是主人公蛤蟆是一個有錢、樂觀的傢伙,但現在卻陷入了抑鬱,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接受心理諮詢,經過十次的面談,最後治癒的故事。

這是一本很薄,很淺,讀起來很快,但乾貨卻很多的書。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形成的個性。如果你很幸運,有一對個性很好的父母,那你長大之後很有可能是個自信,樂觀的人;但如果你很不幸,有一對個性很差的父母,那你長大之後很有可能自卑,甚至抑鬱。

但這不是絕對的,雖然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們可以試着通過書上提出的問題,一步一步地深入內心深處,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改變。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上“人生座標”這個知識點,僅僅是知道了這個知識點,我就獲得了改變,整個人瞬間輕鬆了。有些知識就是這麼神奇,知道就能改變。

書的結尾,蛤蟆先生被治癒了,但在現實中,我們不會那麼快治癒,需要長時間不斷地學習,實踐纔可以。

如果你也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