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優秀教學設計優秀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殤優秀教學設計優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殤優秀教學設計優秀

國殤優秀教學設計優秀1

教學目標:

1、通過作品賞析,感受壯烈的戰爭場面,體會戰士們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

2、學習本文剛健質樸的語言;

3、瞭解楚辭的一般特點。

重點難點:

重點:詩歌第一段戰鬥的壯烈場面

難點:屈原對戰士的高度評價,並上升到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爲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甯戚的歷史事蹟爲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爲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箇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他明知自己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爲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爲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爲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爲“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爲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的生平資料,比較可信的僅有《史記》中一篇傳記。這篇傳記似乎存在錯亂,有些地方不易讀明白。現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敘,和研究者中較流行的看法,姑且對他的生平描繪大致輪廓。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祖先封於屈,遂以屈爲氏。屈原年輕時受到楚懷王的高度信任,官爲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本傳),是楚國內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據推算,他當時僅二十多歲,可謂少年得志。後有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進讒,說屈原把他爲懷王制定的政令都說成是自己的功勞,於是懷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這以後,楚國的內政外交發生一系列問題。先是秦使張儀入楚,以財物賄賂佞臣靳尚和懷王寵妃鄭袖等人,用欺騙手法破壞了楚齊聯盟。懷王發現上當後,大舉發兵攻秦。可是,丹陽、藍田戰役相繼失敗,並喪失漢中之地。此時屈原曾受命使齊修復舊盟,但似乎沒有結果。此後由於懷王外交上舉措失當,楚國接連遭到秦、齊、韓、魏的圍攻,陷入困境。大約在懷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漢北一帶,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懷王三十年,秦人誘騙懷王會於武關。屈原曾極力勸阻,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結果懷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後死於秦。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爲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譭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爲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着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認真地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不能離開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他自殺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爲紀念屈原的日子,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爲人知了①。

①參見聞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詩云:“因想蒼梧郡,茲日祀東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還保存着端午節祭東君的習俗。

屈原與楚國最高統治集團的衝突,出於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針上,屈原主張與強秦對抗,具有遠大眼光。而懷王貪利受騙,頃襄王畏怯妥協,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確主張,反而因爲他堅持己見而加以懲罰。在內政方面,屈原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實行使國家富強的“美政”。他嚮慕儒家傳說中的聖君賢臣,對政治抱有某種理想主義的態度。同時他又蔑視那些貪鄙的貴族,主張改革內政,這當然也會使許多人與他爲敵。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劇的重要原因。從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個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這種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層權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難以在這個圈子裏長久立足。還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時候,上官大夫就輕而易舉地使懷王疏遠了他,這不能說完全是由於懷王的昏庸(否則無法解釋懷王起初怎麼會重用他);應該說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義態度,同實際的政治環境本來是難以協調的,何況當時楚國又正呈現衰亂的狀態。在歷史上,像這種詩人氣質與環境的矛盾,不斷地造成人生悲劇,同時也造就優秀的文學。

屈原的作品,在《史記》本傳中提到的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五篇。《漢書·藝文志》載屈原賦二十五篇,未列篇名。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所載也是二十五篇,爲《離騷》、《九歌》(計作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而把《招魂》列於宋玉名下(《漢書·藝文志》基本上是以劉向、劉歆父子《七略》爲依據,《楚辭章句》則是爲劉向所編《楚辭》作的註釋。所以這兩種理應是一致的)。可知對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歸屬和真僞,漢代就存在爭議。大致說來,現代研究者多認爲《招魂》仍應遵從《史記》,視爲屈原之作;《遠遊》、《卜居》、《漁父》,則僞託的可能性爲大。

二、疏通課文

操吳戈兮披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土爭先。

手拿着長戈啊,身穿着鎧甲,

戰車輪轂交錯啊,短兵器相拼殺。

旌旗蔽日啊,敵兵多如雲,

箭矢交互墜落啊,戰士衝向前。

凌餘陣兮躐餘行,

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

援玉桴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

敵侵我陣地啊,踐踏我隊形,

駕轅左馬死啊,右馬又受傷。

戰車兩輪陷阿,戰馬被羈絆,

戰士舉鼓槌啊,擊鼓聲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衆神皆憤怒,

戰士被殺盡啊,屍體棄荒原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

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

子魂魄兮爲鬼雄。

英雄們此去啊,不再盼回還,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遙遠。

佩帶着長劍啊,夾持着秦弓,

身首已分離啊,忠心永不變。

戰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剛強徹始終啊,士氣不可侵。

將士身雖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稱英雄。

三、鑑賞

同羣:愛國主義之讚歌,千古祭文之絕調——讀《九歌國殤》

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曆史中,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羣星閃耀的中國文學的長河中,有着無數歌頌愛國主義、歌頌犧牲精神的光輝詩篇,《國殤》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國殤》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對象有天神,如《東皇太一》(天上最尊貴的神)、《雲中君》(雲神)、《東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獨《國瘍》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二十歲)笄(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殤’之言傷也。‘國殤’,死國事;則所以別於二者之殤也。”所謂“國殤”,就是指爲國犧牲的將士。將爲國犧牲的將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見出作者對這些犧牲了的愛國英雄們懷着多麼祟高的敬意,而誦讀全詩,我們更能感覺到詩人胸腔中沸騰的熱血。

全詩可分兩大段。從開頭至“嚴殺盡兮棄原野”爲第一段,是敘寫將士們與敵人激戰及壯烈犧牲的經過。

首句“操吳戈兮被犀甲”。吳戈,是吳國製造的戈。吳國在古代以製造鋒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寶劍干將、鏌鋣就出在吳國。犀甲,是犀牛皮製做的鎧甲。《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記載:“犀甲壽百年。”(《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但作者此處用“吳戈”、“犀甲”二詞,並不是要說明楚軍裝備的精良,而是要描繪出楚國將士的雄姿。而描繪將士的雄姿,恰又爲下文描寫他們犧牲之壯烈打下了基礎:這是一羣英雄戰士奔赴戰場,去和敵人作殊死的戰鬥。因此,開頭這一句對楚國將士雄姿的描繪,對全詩悲壯氣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筆力一轉,展開了對戰場情景的描寫。“車鍺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寫初戰時的情景。“旌蔽日兮敵若雲”是說敵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們人數衆多,遠遠超出了我軍之上,像是被狂風驅趕的滿天烏雲,黑壓壓地向我方陣地涌了過來。這一句不僅寫出了敵人的強大、聲勢的兇猛,以反襯楚國將士的英勇無畏;同時也是用濃筆重墨,描繪出了濃烈的戰場氣氛: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增強了全詩的悲壯色彩

儘管面對着強大的敵人,楚國的將士們仍舊奮勇爭先,冒着飛蝗般的箭雨,衝上前去,和敵人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戰鬥。“車錯轂兮短兵接”,我們的耳中彷彿聽到了沉悶的戰車相撞聲,戈劍相擊的叮噹聲,戰士們嘶啞的吶喊聲。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折江河,勢崩雷電。”(李華《弔古戰場文》)一場多麼驚驚心動魄的廚殺呵!

但是,畢竟敵我力量懸殊。楚國的將士漸漸力不能支了。“凌餘陣兮躐餘行”六句,描寫了他們作最後的殊死格鬥和壯烈犧牲的經過:戰陣被衝亂了,行列被衝跨了,駕車的戰馬或死或傷,爲國家獻身的時刻到了!楚國的將士們將剩餘戰車的兩輪埋入土中,用繩索將駕車的戰馬羈絆在一起一一這是古代車戰中所謂“方馬埋輪”的戰術。儘管古代軍事家孫子認爲這種戰術“末足恃也”(《孫子九地》),但楚國將士們此刻正是運用這一戰術行動,來表示他們必死的決心。而作爲楚軍統帥的將領,則拼盡全力,擂響了最後的戰鼓。這震天撼地的鼓聲,向敵人威嚴地宣告:楚國的將士個個都是英雄,他們至死不會在敵人面前表現出絲毫的怯懦和恐懼!但是,鼓聲終於沉寂了,楚軍將士的屍體橫陳在廣闊的原野上,他們全體爲國捐軀了。

從“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結束,爲第二段,是作者對犧牲將士的哀悼與頌揚。

“出不入”四句緊承上文,寫出了作者對“嚴殺盡兮棄原野”的將士們無比沉痛的悼念:祖國的英雄們呵,你們一去不復返了。在那遙遠的曠野裏,你們安息了,永遠地安息了!但是,這四句的感情色彩並不僅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這兩個同義重複的詞組,寫出了楚國將士受命忘身、義無反顧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遊了“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二句寫戰死者死後仍保持着戰鬥的雄姿,更加深了這種悲壯氣氛。

詩的最後四句,作者懷着極大的敬意,對爲國犧牲的將士作了熱血沸騰的頌揚。既頌揚他們生前的勇武剛強、凜不可犯;更頌揚他們死後威靈顯赫,永爲鬼雄。這最後四旬,是寫實,也是祝禱;是對死者的頌揚,也是對生者的激勵。全詩激昂慷慨、悲憤壯烈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國殤》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併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讚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但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鬥志的,卻絕無僅有。這首先是由詩歌所產生的時代環境決定的。

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新點。由於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國接連大敗於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史記?楚世家》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人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慘重的犧牲並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蕩》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生的土壤和條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於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末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離騷》)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爲屈原自已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纔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悽悽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試與號稱“燕許大手筆”的唐燕國公張說所寫的《吊國瘍文》相較:

見馬血兮夜然,聞殤魂兮雨哭。君王按金鼓而氣憤,撫珠鈴而淚滋。橫萬里兮抽恨,吊羣山而寫悲……殪原野兮奈何?違君親兮不見。於戲,何天命之奄忽,俾仁義之禮兵,爲蠻夷之俘骨。

雖然張文釗也有“橫萬里”、“吊羣山”等氣象蒼莽的詞句,但作者只是用來形容“悲”、“恨”的深廣無窮而已,決不能給人以鼓舞鬥志的力量。至於梁簡文帝蕭綱的《祭戰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賞。班荷元勳,蘇逢漏網。校尉霑榮,屬國蒙獎。獨念斷魂,長畢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聞身沒,詎辯名傳。”(《藝文矣聚》卷三十八)則只不過是悲嘆身死國事而不蒙恩賞、聲名不傳而已,那就更不足道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國殤》是一首悲壯的愛國主義的讚歌,是千年祭文之絕調!

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壯動人,除了以上兩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徵,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操吳戈今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後,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和至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通過戰場景象的描寫來烘托、渲染楚軍將士犧牲的英勇悲壯,是本詩的又一成功之處。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敵若雲”一句外,我們再看“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二旬。“嚴殺盡兮棄原野”雖然景象很悲慘,但“天時墜兮威靈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時戰場上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好像天神在爲楚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悲愴,而憤怒呼號。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種悲壯的氣氛,接下去該“嚴殺盡兮棄原野”一句,感覺上就不是悲慘、不是恐怖,而是一種英勇獻身的悲壯。

四、課外閱讀

那綿延了兩千多年的,人民的美麗的傳說,是真的麼?——當你誕生的那個早晨伴隨着你的第一聲哭號播散出一片芳香,在你出生的院落的上空凝結着一朵彩雲,那麼,爲什麼,通過遙遠的時空,我們看到的是,在荒野中踽踽獨行的身影?我們聽到的是,充滿痛苦和悲憤的歌聲?爲什麼,在只能供你洗腳的濁流中,結,束了你的一生?是歷史的悲劇,還是你的悲劇呢?你把荷葉裁成衣裳,你啜飲清露和菊霜,——在只膜拜權勢的人羣中誰欣賞你的高潔,你的清白?爲了風雨中的祖國,你奉獻出滿腔赤誠,——在黑霧瀰漫的朝廷裏誰理解你的正直,你的忠貞?羣鴉聒噪,而白鶴孤立,野草叢生,而香花凋零,你,純真的詩人呵,決不肯唯唯諾諾,以保平安,在冷漠、誣陷、迫害交織成的羅網中,爲了祖國,爲了人民,你苦諫、你呼號、你抗擊狂風暴雨呵,吹打吧,炸雷急電呵,轟擊吧,你慨然地面對,沉重的命運,你被投擲於大荒,披髮撫劍,開始了無盡的漂流,獨立在蒼茫的暮色裏,仰天長嘯,穿行於荒草蓬蓬的湖畔低頭苦吟,在你走過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流下了血跡,在你唱出的歌聲中,每一句都摻和着淚痕,不是哀嘆自己的流落,個人的安危、榮辱何所計使你痛苦的是,危急的祖國和受難的蒼生你遙望被焚燬的故都,那熊熊的大火,也煎熬着你的心……

置身在陰暗的深淵中,你的靈魂飛躍出深谷,上下求索地翱翔,你叩問宇宙的奧祕,你尋求理想的樂土,你探索生活的真諦,你渴望照路的明燈……舉目四望,茫茫大地哪裏是歸宿?棲隱山林吧,心已和山河一道破碎,哪有閒情去陪伴野鶴,欣賞浮雲混跡江湖嗎?世道渾濁,衆人皆醉,苟活是比死更可悲的生你莊嚴地選擇了你的道路像一顆流星隕落於,大海一聲爆裂,一陣青煙,你在滾滾的江流中,熄滅了自己的生命,你去了,但未隨波消逝悲劇的陰影,只是在你,用淚、用血、用生命寫成的壯麗的.詩篇上,加重和烘托了色彩,你的忠言,沒有被採用來拯救你的祖國你的正直、你的清白、你的堅貞你的火,一樣的愛國熱情,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滾滾的濁流,淹沒不了你生命的火焰,一道眩目的霞光,從汨羅江上騰空而起,穿過漫漫的長空,永遠在人民心中閃耀,在歷史的波濤起伏的長河上劃過多少紀念你的龍舟有多少旗幡,爲你招魂,曾經多少次,我感慨萬端地,低吟着你的詩篇,思索着你的,和無數古往的詩人的命運我堅信,歷史的悲劇的大幕,是永遠落下了,我珍惜,新時代歌者的幸福:,不是用苦難和悲憤哺育自己沐浴着輝煌的陽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氣,他們自由地傾吐出,幸福,歡樂,而且滿懷希望的歌聲!

國殤優秀教學設計優秀2

學習目標:

1、讀懂《國殤》

2、走進《國殤》感受屈原的愛國情懷

3、體悟戰爭與民族精神的內核

學習重點:

疏通文意,讀懂《國殤》

學習難點:

體悟《國殤》之精神內核

學習內容:

一、老師帶你飛

1、讀準字音(給加點字注音,並注意讀準)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

2、讀懂句意(結合註釋,用你自己的語言寫出你理解的句意,並能使之連綴成文)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雖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

3、讀懂文意(瞭解《國殤》敘贊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披掛出發

敘述敵我遭遇

奮力死戰

兵敗身死

禮讚遠離家鄉、義無反顧的決心

剛強勇武、寧死不屈的精神

思考:《楚辭》的《九歌》,是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qí),比如《湘君》《湘夫人》,而本文所祭卻顯然不是神,爲什麼?爲什麼詩歌描寫戰爭場面要從敵勝我敗着筆呢?

明確:

二、我思故我在

1、通過以上學習,對於本文你還存在哪些疑問?如果有,寫在下面;若沒有,認真思考第2、3題。

2、《國殤》的精神讓你產生了哪些聯想?比如想到了你曾經學過的一篇文章、一首詩、一個歌曲、一個人物、甚至一部影視劇……

3、《國殤》精神給了你怎樣的人生啓示?

三、總結學習收穫

《國殤》思想、簡析及賞析

1、思想:

此篇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詩中不僅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而且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2、簡析:

本詩分爲兩段。

第一段寫戰場激戰。

第二段熱情禮讚爲國捐軀的戰士。

在此詩中,屈原將動態過程的描述和靜態雕像的刻畫緊密結合;在動態過程中的描述中將大場面的鳥瞰同局部特寫緊密結合;在靜態雕像的刻畫中將外形描繪同精神讚美緊密結合;而這種結合過程有同戰爭的步步展開、詩人感情的層層發展協調一致。

3、賞析

這首詩歌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詩中不僅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而且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本詩的寫作從敵勝我敗着筆,反映了楚國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清人蔣驥在《山帶閣注楚辭》中論及此篇是指出:“懷襄之世,任讒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怨神怒,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屍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極痛之。全詩分三節。第一節描繪車戰的激烈場面。先寫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鎧甲,後寫兩軍相接,再寫敵人的蜂擁和瘋狂,最後寫楚方士兵的英勇頑強。這一節寫得層次分明,具體形象,突出了戰鬥的殘酷、士兵的無畏和豪壯的感情。

第二節寫楚方寡不敵衆,全部戰死的悲壯場面。敵人瘋狂而且殘醅,楚方受創慘重,然而士兵們卻英勇無畏,寧死不屈。“援玉袍兮擊鳴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戰,鳴鼓表示進攻。這說明,楚方傷亡即使如此慘重,仍然一心進擊。楚方將士英勇頑強、視死如歸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詩人把這場戰鬥的悲慘結局歸於命運和神靈,其實,真正的罪人是那些腐朽的貴族統治者。

第三節是對爲國戰死者的讚頌。先謳歌戰士們遠離家鄉、誓死報國、義無反顧的決心,然後讚美戰士們剛強勇武、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誠而沉痛的。在此詩中,屈原將動態過程的描述和靜態雕像的刻畫緊密結合。在動態過程中的描述中將大場面的鳥瞰同局部特寫緊密結合,在靜態雕像的刻畫中將外形描繪同精神讚美緊密結合,而這種結合過程有同戰爭的步步展開、詩人感情的層層發展協調一致。

國殤優秀教學設計優秀3

這首詩祭祀的是楚國陣亡戰士。前十一句記述了一次戰爭的壯烈失敗的經過。後一段八句是對陣亡者熱烈的禮讚歌頌之辭,歌頌他們生爲人傑死爲鬼雄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國殤優秀教學設計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教學目的:

1、通過作品賞析,感受壯烈的戰爭場面,體會戰士們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

2、學習本文剛健質樸的語言;

3、瞭解楚辭的一般特點。

教學重點:

1、詩歌第一段戰鬥的壯烈場面。

2、詩中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1、描寫古代戰爭的生字詞。

2、屈原對戰士的高度評價,並上升到愛國主義精神的高度。

課時安排:2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中國漫長的五千年曆史中,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羣星閃耀的中國文學的長河中,有着無數歌頌愛國主義、歌頌犧牲精神的光輝詩篇,《國殤》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今天我們學習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詩《國殤》。屈原,這個偉大的名字我們一定不陌生。

1、誰能說說你瞭解的屈原?(什麼時代的人?哪國人?有哪些作品?有關他的傳說故事)

2、自讀註釋①畫出有關屈原的介紹

二、介紹:

1.作者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爲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甯戚的歷史事蹟爲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爲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箇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他明知自己面臨着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爲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爲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爲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爲“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爲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的生平資料,比較可信的僅有《史記》中一篇傳記。這篇傳記似乎存在錯亂,有些地方不易讀明白。現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敘,和研究者中較流行的看法,姑且對他的生平描繪大致輪廓。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祖先封於屈,遂以屈爲氏。屈原年輕時受到楚懷王的高度信任,官爲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史記》本傳),是楚國內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據推算,他當時僅二十多歲,可謂少年得志。後有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進讒,說屈原把他爲懷王制定的政令都說成是自己的功勞,於是懷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這以後,楚國的內政外交發生一系列問題。先是秦使張儀入楚,以財物賄賂佞臣靳尚和懷王寵妃鄭袖等人,用欺騙手法破壞了楚齊聯盟。懷王發現上當後,大舉發兵攻秦。可是,丹陽、藍田戰役相繼失敗,並喪失漢中之地。此時屈原曾受命使齊修復舊盟,但似乎沒有結果。此後由於懷王外交上舉措失當,楚國接連遭到秦、齊、韓、魏的圍攻,陷入困境。大約在懷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漢北一帶,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懷王三十年,秦人誘騙懷王會於武關。屈原曾極力勸阻,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結果懷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後死於秦。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爲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譭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爲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着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認真地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不能離開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他自殺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爲紀念屈原的日子,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爲人知了①。參見聞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詩云:“因想蒼梧郡,茲日祀東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還保存着端午節祭東君的習俗。

屈原與楚國最高統治集團的衝突,出於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針上,屈原主張與強秦對抗,具有遠大眼光。而懷王貪利受騙,頃襄王畏怯妥協,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確主張,反而因爲他堅持己見而加以懲罰。在內政方面,屈原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實行使國家富強的“美政”。他嚮慕儒家傳說中的聖君賢臣,對政治抱有某種理想主義的態度。同時他又蔑視那些貪鄙的貴族,主張改革內政,這當然也會使許多人與他爲敵。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劇的重要原因。從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個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這種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層權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難以在這個圈子裏長久立足。還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時候,上官大夫就輕而易舉地使懷王疏遠了他,這不能說完全是由於懷王的昏庸(否則無法解釋懷王起初怎麼會重用他);應該說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義態度,同實際的政治環境本來是難以協調的,何況當時楚國又正呈現衰亂的狀態。在歷史上,像這種詩人氣質與環境的矛盾,不斷地造成人生悲劇,同時也造就優秀的文學。

屈原的作品,在《史記》本傳中提到的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懷沙》五篇。《漢書·藝文志》載屈原賦二十五篇,未列篇名。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所載也是二十五篇,爲《離騷》、《九歌》(計作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而把《招魂》列於宋玉名下(《漢書·藝文志》基本上是以劉向、劉歆父子《七略》爲依據,《楚辭章句》則是爲劉向所編《楚辭》作的註釋。所以這兩種理應是一致的)。可知對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歸屬和真僞,漢代就存在爭議。大致說來,現代研究者多認爲《招魂》仍應遵從《史記》,視爲屈原之作;《遠遊》、《卜居》、《漁父》,則僞託的可能性爲大。

2、題解。

《國殤》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辭》是很具有楚國的地方特點的詩歌。在詩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詩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戰國時楚國的民間祭歌,屈原將其加工後,改造用來祭悼爲國捐驅的楚國將士,“殤”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國的年輕戰土們爲保衛祖國死在野外,所以稱之爲“國殤”。

三、朗讀

1、教師範讀全詩並用《十面埋伏》配樂。(教師範讀時要富於激情,使學生受到感染。)

2、學生自讀,要求在文中標出生字的字音,讀準字音。請學生分別讀,看看誰讀錯的字音最少,齊讀,要求放開音量,大聲朗讀。

四、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這首詩的內容和結構:

1、賞析內容

認真看註釋後,把重點詞標在書上的空隙處,每標一句,都要自己試着串講一句。教師可對學生認爲較難理解的地方進行重點講解,如“車錯轂兮短兵接”(車:戰車,兵:兵器)等,還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在學生有了初步瞭解後,讓學生自己試着概括這部分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自己思考,逐步鍛鍊概括能力。)

教師在學生概括的基礎上,用富於激情的語言,把這部分內容串講一下,讓學生有較爲完整、全面、生動的印象。

手拿着長戈啊,身穿着鎧甲,戰車輪轂交錯啊,短兵器相拼殺。

旌旗蔽日啊,敵兵多如雲,箭矢交互墜落啊,戰士衝向前。

敵侵我陣地啊,踐踏我隊形,駕轅左馬死啊,右馬又受傷。

戰車兩輪陷阿,戰馬被羈絆,戰士舉鼓槌啊,擊鼓聲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衆神皆憤怒,戰士被殺盡啊,屍體棄荒原。

英雄們此去啊,不再盼回還,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遙遠。

佩帶着長劍啊,夾持着秦弓,身首已分離啊,忠心永不變。

戰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剛強徹始終啊,士氣不可侵。

將士身雖死啊,精神永世存,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稱英雄。

2、分析結構

全詩可分兩大段。從開頭至“嚴殺盡兮棄原野”爲第一段,是敘寫將士們與敵人激戰及壯烈犧牲的經過。

從“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結束,爲第二段,是作者對犧牲將士的哀悼與頌揚。

五、小結:屈原所處的時代,正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新點。由於楚懷王、頃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國接連大敗於強秦,喪城失地,犧牲慘重。《史記?楚世家》對此有詳細的記載。但是,楚國人民是富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人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之所以會產生,就有這樣一個重要因素在內。慘重的犧牲並沒有把他們嚇倒,反而激起了他們報仇雪恨的決心。這就是《國蕩》這一悲壯祭歌得以產生的土壤和條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應歸功於偉大詩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個“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末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離騷》)的愛國志士,因此他才能寫出“首身離兮心不懲”、“終剛強兮不可凌”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正因爲屈原自已是一個從不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國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國殤》對那些犧牲了的將士纔會是充滿了敬意的頌揚,而不是悽悽慘慘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國殤》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淚交併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讚歌。古代流傳至今的祭詩、祭文何止千數,但寫得如此激動人心、鼓舞鬥志的,卻絕無僅有。

二、藝術手法:

1.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徵,用簡練的筆觸勾畫出楚國將士的英雄形象。

如“操吳戈今被犀甲”,“帶長劍兮挾秦弓”二句,一寫生前,一寫死後,均十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楚國將士的勇武姿態和至死不屈的氣概,增強了詩歌的悲壯色彩。

2.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鬥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面烘托的作用。

3.採用了質樸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句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

三、課外閱讀

那綿延了兩千多年的人民的美麗的傳說是真的麼?

——當你誕生的那個早晨伴隨着你的第一聲哭號播散出一片芳香

在你出生的院落的上空凝結着一朵彩雲

那麼,爲什麼通過遙遠的時空

我們看到的是在荒野中踽踽獨行的身影?我們聽到的是充滿痛苦和悲憤的歌聲?

爲什麼,在只能供你洗腳的濁流中,結束了你的一生?

是歷史的悲劇還是你的悲劇呢?

你把荷葉裁成衣裳你啜飲清露和菊霜

——在只膜拜權勢的人羣中誰欣賞你的高潔,你的清白?

爲了風雨中的祖國你奉獻出滿腔赤誠

——在黑霧瀰漫的朝廷裏誰理解你的正直,你的忠貞?

羣鴉聒噪而白鶴孤立

野草叢生而香花凋零

你,純真的詩人呵決不肯唯唯諾諾以保平安

在冷漠、誣陷、迫害交織成的羅網中

爲了祖國,爲了人民你苦諫、你呼號、你抗擊狂風暴雨呵,吹打吧

炸雷急電呵,轟擊吧你慨然地面對

沉重的命運你被投擲於大荒披髮撫劍開始了無盡的漂流

獨立在蒼茫的暮色裏仰天長嘯

穿行於荒草蓬蓬的湖畔低頭苦吟

在你走過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流下了血跡

在你唱出的歌聲中每一句都摻和着淚痕

不是哀嘆自己的流落個人的安危、榮辱何所計

使你痛苦的是危急的祖國和受難的蒼生

你遙望被焚燬的故都

那熊熊的大火也煎熬着你的心……

置身在陰暗的深淵中你的靈魂飛躍出深谷

上下求索地翱翔你叩問宇宙的奧祕你尋求理想的樂土你探索生活的真諦

你渴望照路的明燈……舉目四望

茫茫大地哪裏是歸宿?棲隱山林吧

心已和山河一道破碎

哪有閒情去陪伴野鶴,欣賞浮雲混跡江湖嗎?

世道渾濁,衆人皆醉苟活是比死更可悲的生

你莊嚴地選擇了你的道路像一顆流星隕落於大海

一聲爆裂,一陣青煙

你在滾滾的江流中熄滅了自己的生命

你去了,但未隨波消逝悲劇的陰影

只是在你用淚、用血、用生命寫成的壯麗的詩篇上加重和烘托了色彩

你的忠言沒有被採用來拯救你的祖國你的正直、你的清白、你的堅貞你的火

一樣的愛國熱情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民滾滾的濁流,淹沒不了你生命的火焰

一道眩目的霞光從汨羅江上騰空而起穿過漫漫的長空永遠在人民心中閃耀

在歷史的波濤起伏的長河上劃過多少紀念你的龍舟有多少旗幡爲你招魂

曾經多少次我感慨萬端地低吟着你的詩篇思索着你的和無數古往的詩人的命運我堅信

歷史的悲劇的大幕是永遠落下了

我珍惜新時代歌者的幸福:不是用苦難和悲憤哺育自己沐浴着輝煌的陽光

呼吸着清新的空氣他們自由地傾吐出

幸福,歡樂,而且滿懷希望的歌聲!

四、小結:

《國殤》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對象有天神,如《東皇太一》(天上最尊貴的神)、《雲中君》(雲神)、《東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獨《國瘍》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戴震《屈原賦注》:“‘殤’之義二:男女未冠(二十歲)笄(十五歲)而死者,謂之‘殤’;在外而死者,謂之‘殤’。‘殤’之言傷也。‘國殤’,死國事;則所以別於二者之殤也。”所謂“國殤”,就是指爲國犧牲的將士。將爲國犧牲的將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見出作者對這些犧牲了的愛國英雄們懷着多麼祟高的敬意,而誦讀全詩,我們更能感覺到詩人胸腔中沸騰的熱血。

從屈原的時代到現在已經過去幾千年了,幾千年來歷史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屈原詩中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一直光照着現實,成爲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