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經典名著優秀讀後感範

讀名著,發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幾篇文學經典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到你喲。

文學經典名著優秀讀後感範

  文學經典的讀後感範文篇一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爲完整纔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曾經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爲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麼樣呢?那些曾經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爲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爲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學經典的讀後感範文篇二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裏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裏,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後,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對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僕卡秋莎產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官回來後,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後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爲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裏極度恐慌,併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後的幾天裏經過思想的鬥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並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着屬於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並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

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於是便在回來後誘姦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爲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一個妓女,囚犯。於是經過多日的思想鬥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並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

然而,我認爲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並決定重新做人,這說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聖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妓女、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妓女、囚犯近乎於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爲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爲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遊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麼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麼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纔是生活的真諦。

  文學經典的讀後感範文篇三

“狂人”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在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他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吃人”的本質,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狂人”的第一則日記就吸引了我。雖然,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話。但這平凡與普通卻又與別處不一樣,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勝。簡單的“我怕得有理”這句話,就讓我的心開始猜測:下面會寫些?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嚐”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悽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歎。

是啊,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優勢誰是能足以相信的呢?當然了,除了自己,還有誰呢?

在那位“狂人”眼裏,他不僅想保護自己,又想保護那些千千萬萬人當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這篇小說是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柔和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狂人”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造成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在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他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吃人”的本質,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狂人”的第一則日記就吸引了我。雖然,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話。但這平凡與普通卻又與別處不一樣,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勝。簡單的“我怕得有理”這句話,就讓我的心開始猜測:下面會寫些什麼?

《狂人日記》中所謂狂人,就是一個精神錯亂的人物,語無倫次,意識好象也有些不清,魯迅用了非常顛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敘述了中國從前的本真:人吃人。雖說文章是虛構的,可也微微泛出點點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讀上去會感到壓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調子,可你只要細細“品嚐”如此深奧的小說,興許也會感到憂愁:高遠的夜空,朦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魯迅以神一般的描寫,敘述了舊中國兒女的悽楚和絕望,又以神奇的筆觸,有道出幾千年無人敢道出的詠歎。

是啊,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優勢誰是能足以相信的呢?當然了,除了自己,還有誰呢?

在那位“狂人”眼裏,他不僅想保護自己,又想保護那些千千萬萬人當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猜你感興趣:

1.讀後感的好詞好句

2.心態決定命運的優秀讀後感

3.中國文學名著讀後感

4.世界聞名書籍讀後感

5.經典名著的讀後感

6.名著閱讀及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