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原文及賞析15篇

《海棠》原文及賞析1

朝代:金朝

《海棠》原文及賞析15篇

作者:元好問

原文: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

譯文

海棠枝間新長出的綠葉層層疊疊的,小花蕾隱匿其間微微泛出些許的紅色。

一定要愛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輕易地盛開,姑且讓桃花李花在春風中盡情綻放吧!

註釋

1.賦:吟詠。

2.同兒輩賦句:和兒女們一起做關於還沒開放的海棠花的詩。

3.一重重:一層又一層。形容新生的綠葉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原指年輕女子的心。這裏一語雙關,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兒輩們的心。

6.輕吐:輕易、隨便地開放。

7.且教:還是讓。

8.鬧春風:在春天裏爭妍鬥豔。

1、 李修生.元曲大辭典:鳳凰出版社,20xx年:124

賞析

詩句寫了深藏於重重新綠之中的、尚未開放而僅僅是“數點紅”的海棠蓓蕾。詩人忠告它“愛惜芳心”,不要輕易地吐蕾。那麼,詩人爲什麼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許,詩人想到了,如果一旦開放,幾場風雨之後,花就會很快墜落、凋零,“林花謝了太匆匆”,爲了它的不至於很快謝落,爲了它的長久,詩人寧願紅蕾深藏。也許,詩人想得更深,認爲真正的“芳心”是不應該輕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樣在春風中追逐、嬉鬧,只是一種炫耀,一種淺薄的表現。詩人不希望像“桃李賣陽豔”,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贈韋侍御黃裳》)。總之,詩句雖然用語平易,卻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給我們很多的思考。詩人曾經說過:“動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靜可以崇高節而抗浮雲。”(《新齋賦》)詩人作此詩時已入暮年,時金已滅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爲鄧人作詩》)、“衰年那與世相關”(《已卯端陽日感懷》)的態度,過着遺民生活,他自覺已無能賙濟天下,於是只能堅守自己節操,獨善其身。詩人也許從一個側面,借告誡未開之海棠,不要輕易吐露花蕊,寄託了自己的這種心態。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開得晚,而且花朵兒紅白相間,色彩淡雅,深藏在濃密的綠葉之中,並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樣,在春天爭相開放,吸引人們的眼球。詩人通過對海棠的描述,讚美海棠潔身自愛,甘於清靜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傳神,它的志趣,無一不感動着我。公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開的時候。當然,最早開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斷春風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的歌詠。海棠,開放略晚,先葉後花。當那嫩綠的葉片重重疊起的時候,它的花蕾也纔剛剛綻裂花萼,露出花瓣的點點鮮紅。作者所賦的就是這時的海棠。我特別讚歎作者抓取的時機是那麼的準確,觀察的是如此細緻!然而作者的本意卻在後面兩句,讚揚海棠的矜持高潔,不趨時,不與羣芳爭豔。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寫照。

作者以一首海棠詩暗示、告誡自己的兒女們要穩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樣不輕易顯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內心的純潔。

“芳心”是一個雙關詞語,一層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層是兒女的愛慕之心。

創作背景

詩人作此詩時已入暮年,時金已滅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鄉,抱定了與世無爭的態度,過着遺民生活,他自覺已無能賙濟天下,於是只能堅守自已節操,獨善其身。詩句也許從一個側面,借未開之海棠,寄託了自已的這種心態。

《海棠》原文及賞析2

  春晴懷故園海棠二首

故園今日海棠開,夢入江西錦繡堆。

萬物皆春人獨老,一年過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濃淡,欲墮還飛絮往來。

無那風光餐不得,遣詩招入翠瓊杯。

竹邊臺榭水邊亭,不要人隨只獨行。

乍暖柳條無氣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過雨來幽徑,無數新禽有喜聲。

只欠翠紗紅映肉,兩年寒食負先生。

翻譯

今天天氣晴朗,春風和暖,正是家鄉海棠開花的時候;我在夢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開了,這繁花就像美麗的錦繡堆起來似的。

此時雖大地回春,萬物欣欣向榮,但人卻老了;每年過了社日,燕子才飛回來。

春天像青又像白、不濃又不淡的天色,正是初晴景象;就在這春空裏,柳絮將飛又落下。

無奈這美好的春日風光吃不得,那麼就讓詩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瓊瑤做的酒杯中來吧。

這裏竹邊有臺榭,水邊有亭子,風景秀美,環境清幽,不需要隨從,獨自一人在這裏漫步就很好。

春天初暖,柳葉吐芽,迎風起舞,嫵媚多嬌;盛開的花朵在陽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朧惝恍。

經過一番雨沖刷的園林,道路更潔淨,顯得更幽深;那剛飛出窩的小鳥更顯得歡快,鳥啼聲此起彼伏,悅耳娛心。

這裏的風景固然美麗,可惜少了豐滿美麗的海棠花;那故鄉的海棠花已經辜負了兩個寒食沒見到了。

註釋

社:社日。古時祭竈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請豐年之祭,秋社是收穫後報謝社神之祭。

無那:無奈。

翠紗紅映肉:語出蘇軾詩《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朱脣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紅淺暈。

鑑賞

第一首詩開頭點題,寫春晴懷念故園(家鄉)的海棠。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想海棠,真的夢見家鄉繁花似錦的海棠。當然,也不一定真的做了這種好夢,詩人有時喜歡假託夢境來表現極端想念。也就是借“有所夢”,來表現“有所思”。如果以爲詩中寫夢,都是真的做夢,那就被詩人瞞過了。寫夢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在於表達思念之情。

頷聯、頸聯寫夢醒之後,眼前所見之景。第三句,“萬物皆春”明點“春”字。作者從春日海棠開花,想到萬物回春,又聯想到自己將要老了。春天,古時叫“青春”,後來,人在青年時期也叫“青春”。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諧的,都富有生氣。可是這裏卻把春景和老人擺在一起,這不僅不協調,而且形成一種對比,是生氣勃勃和衰颯老氣的對比。這裏有意拿春景來反襯自己虛度年華,寄託了無限感慨,也激起了對春天的熱愛。第四句,“一年過社”暗點“春”字。這裏說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鳥,過了春社日(春分前後),才從南方海島上飛回。這一句和上句相呼應,以燕子飛回,補充說明“萬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鳥也春。

第三聯出句寫空中浮雲,時多時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濃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對句以直白之語,將柳絮將飛又墮的神態寫出來。這柳絮像是要掉下來,卻又飛上去,上上下下,來來往往,飄個不停。這一聯也是形容“萬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最後一聯說,無奈(無那)這美好的春日風光吃不得,那麼就讓詩歌(遣詩)把它招引到翡翠瓊瑤(美玉)做的酒杯中來吧。晉朝陸機《日出東南隅行》說“秀色若可餐”,作者在這裏一反其意,說春光“餐不得”;然而卻又天真地設想:吟詩,讓詩把它引到酒杯裏,就可以連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這種浪漫天真的構思,表現了作者熱愛故園春光的真摯感情。

第二首詩首聯拈出一個“行”字,爲全詩之眼。上一首,作者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觀察四周的景色。在這一首中,作者已由靜觀轉入遊賞,以下數句,都是遊覽所得,故其描寫,更富有變化。“行”前加一“獨”字,就突出了作者此時孤寂、無聊之情。中間兩聯,俱寫眼前之景緻,繪形、繪聲、繪色,動靜結合。眼前景色,固然很美麗,但詩人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因此尾聯提出“只欠”二字。因爲作者宦遊他鄉,已兩年不見海棠,對景生情,頓生感慨。結句言自己辜負了兩個春天。詩中所寫春天景象,非不美好,而作者卻有枉拋光陰之嘆,可見眼前景色,徒增煩惱。詩人重筆疊寫,也只是爲了襯托此時愁對春晴的孤寂心情,以及對故園海棠的無限懷念。

第一首以海棠起,第二首以海棠收,結構嚴謹,對仗工整,語言明白自然,若信口而出,其實用字精準,化用前人詩句也渾然無跡,體現出深厚的詩學功底,從中也可看出楊萬里對江西詩派並非全然拋卻,而是有所繼承。

創作背景

《春晴懷故園海棠二首》作於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春天,當時作者離家宦遊,正在廣州任提舉廣東常平茶鹽之職。一說這組詩作於淳熙八年(1181年)。

《海棠》原文及賞析3

  《月上海棠·斜陽廢苑朱門閉》

宋代:陸游

成都城南有蜀王舊苑,尤多梅,皆二百餘年古木。

斜陽廢苑朱門閉,吊興亡、遺恨淚痕裏。淡淡宮梅,也依然、點酥剪水。凝愁處,似憶宣華舊事。

行人別有淒涼意,折幽香、誰與寄千里。佇立江皋,杳難逢、隴頭歸騎。音塵遠,楚天危樓獨倚。

  《月上海棠·斜陽廢苑朱門閉》譯文

夕陽西下,舊苑大門緊閉。追念以往的興旺與衰敗,只留下一眼淚痕。淡淡梅花,依舊如初,襯出水中淒涼。凝固在哀愁之處,好似在回憶宣化舊事。

路過來往行人別有一番淒涼的意味。折下花香,誰又將它寄到千里之外?獨自站在江邊,自知難相逢,回頭騎馬遠去。馬蹄聲遠去,只留下這樓獨自倚靠。

  《月上海棠·斜陽廢苑朱門閉》註釋

月上海棠:詞牌名。此調有兩體,七十字者,見《梅苑》無名氏詞,又名《玉關遙》;九十一字者,見姜夔《白石詞》,又名《月上海棠慢》。

蜀王舊苑:名合江園,在成都西南十五六裏處。是五代蜀王賞梅消閒的別苑。據宋人記載,園中芳華樓前後種梅極多。

點酥:喻梅花素雅嬌美的花瓣。語本蘇軾《臘梅一首贈趙景貺》詩:“天公點酥作梅花。”

剪水:輕輕拂拭水面。

宣華:指成都宣華苑,爲五代蜀王的宮苑。

江皋(gāo):江岸邊。

隴頭:隴山之頭。代指陝西、甘肅一帶。

楚天:古時長江中下游一帶屬楚,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月上海棠·斜陽廢苑朱門閉》註釋

①點酥:喻美目。

②宣華:蜀王舊苑。

③楚天:古時長江中下游一帶屬楚,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月上海棠·斜陽廢苑朱門閉》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陸游於淳熙二年至五年(1175—1178)間在成都蜀王舊苑所作。

  《月上海棠·斜陽廢苑朱門閉》賞析

上半闋因面對五代時蜀舊故宮而生興亡之嘆,起句之“斜陽廢苑”頓時傳達出一種繁華褪盡後的淒涼,面對這樣的環境,感慨興亡往往是人最直接的反應。而見證這廢苑過往之繁華的梅花,如今依然淡淡開放,風姿如常。一句依然,道出自然恆常與人事無常這一令人無限感慨的現實。然而這一直開放的梅花並非無情,她雖一如既往淡淡開放於這蜀宮廢苑,卻依依愁悴,似在悲嘆蜀宮那逝去的繁華。如果說上半闋面對蜀宮而生的興亡之感猶是一般意義上的感嘆,那麼下半闋則是因現實而生髮的更爲沉重無奈的悲慨。

下半闋主要是由梅聯想而及南朝陸凱《寄范曄》一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又因此詩中的“隴頭”而聯想到現實中已被金人佔領的北方,“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本因其風雅而流傳千古,後人用此典故也多用於懷人念遠,但陸游這裏用這首詩,卻是爲了與現實形成對比,表達的是面對中原淪陷的沉痛之情。行人之“別有淒涼意”者,別於上闋中的梅花爲五代蜀國的滅亡而感慨,亦別於陸凱的知己分離。當年陸凱在江南折梅而逢驛使,可以就此寄給身在北方隴頭的范曄,而如今自己如陸凱一樣手捧散發着幽香的梅花,卻沒有人能夠替我帶到千里之外的北方,因那裏如今已爲金人所佔。空間上的距離,即便是千里之外,仍是可以克服的,而如今詞人面對的是九州陸沉這一更加殘酷的現實,縱使他久久地“佇立汀皋”,又怎會有歸騎來自那已淪爲敵國領土的“隴頭”所以,詞人只能登上高樓,獨自倚望,獨自生愁。

上闋寫從舊苑梅花而引起懷古之情,下闋因梅而憶人,全詞悽惻哀婉,幽雅含蓄,充滿了對意中人的懷念與愛惜之情。

  《月上海棠·斜陽廢苑朱門閉》作者介紹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爲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爲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海棠》原文及賞析4

海棠

蘇軾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註釋:

海棠: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詩戲之。

東風:春風

嫋嫋:微風輕輕吹拂的樣子。

崇光:指高貴華美的光澤。

紅妝:用美女比海棠。

(1)詩歌的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請簡要作答(4分)

(2)古人對於後兩句有造語之奇,構思之巧的評價,請結合詩句試作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A、烘托渲染了一種空濛迷離的境界和氣氛。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獨的心理。

(2)造句之奇奇在詩人以花擬人。在詩人的想象裏,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唾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構思之巧巧在化用了李商隱的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照殘酒卻又無斧鑿之跡。

閱讀練習二:

(1)一、二兩句分別從什麼角度寫了海棠的什麼特點?

(2)詩人主要採用了什麼手法來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解析:

(1)東風嫋嫋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這兩句是通過視覺和嗅覺來寫海棠的光彩正豔、香氣正濃的。

(2)詩中睡去與紅妝使用的擬人手法十分明顯。只恐夜深花睡去,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爲花着想,十分感人,是全詩的關鍵句。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豔嫵媚。

參考答案:

(1)視覺(顏色)、嗅覺(香味) 寫出了海棠高潔與柔美的特點。

(2)採用擬人的手法。以花睡去將花人格化。由寫海棠花的高潔柔美,引出人花對話,唯恐花睡去,表達了愛花惜花之情,實際上是慨嘆良辰易逝、盛世不再的主旨。

賞析: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

詩人首先刻畫微風中的海棠,着意表現海棠的色彩。 東風就是春風,嫋嫋,微風輕輕吹拂的樣子,崇光指高貴華美的光澤。這句詩的意思是:微風輕拂着海棠,海棠泛出華美的光澤。一個泛字,寫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風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閃爍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寫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的意思是說,明月轉過了迴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這樣,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裏,散發幽香了。顯然,此時的海棠花就如同詩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卻得不到重用,真是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啊!所以,這裏的空濛幽寂的夜景描寫,暗示的是詩人幽寂孤獨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兩句。句中恐是擔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愛花的心理活動和依依不捨賞玩的情態;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爲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這兩句詩被後人譽爲造語之奇,構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詩人的想象裏,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癡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詩人愛花更惜花的感情。巧在詩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顯然,海棠其實就是詩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於黑暗中的海棠的遭遇就是詩人自己的遭遇的寫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隱含顧影自憐的意思。但詩人並不因此而頹唐萎靡,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豁觀、灑脫的胸襟。

綜觀全詩,前兩句點出詩人賞花的時間是春天的月夜,並描繪了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實寫,後兩句詩寫海棠的神態,是虛寫。虛實結合,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詩語言淺近,含而不露,感而不傷,情意深永,耐人尋味。

《海棠》原文及賞析5

春陰漠漠。海棠花底東風惡。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綠尊細細供春酌。酒醒無奈愁如昨。殷勤待與東風約。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卻。

詩詞賞析:

“春陰漠漠,海棠花底東風惡。”“漠漠”,是寂靜無聲之意;“惡”,在這裏是“猛烈”之意,是由“狠、厲害”的意思引申而來,此義至今在某些地區的方言中還保留着(如魯西南和豫東)。首二句說,春天的時光萬籟俱寂,但從海棠花穿過的東風卻吹得強勁猛烈。標題中說“賞海棠作”,卻不寫海棠花的豔麗,而突出了“東風惡”。寫春風、春光一般是喜悅、溫暖、吹拂、和煦,縱使風大天寒,也不過用“料峭”之類的詞來形容。詞人別出心裁,一方面是“寫實”,另一方面,也只有這樣寫,才與下文協調。

“人情不似春情薄”一句,緊承“東風惡”,意思是說,人對花是有情的,春天、春風對花是薄情的,因此“東風”對花猛吹乃至摧殘。正因爲人有情春薄情,所以“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才“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上片不寫海棠花如何美麗嬌豔,側重寫人對花的態度,對海棠的愛憐和保護,反襯海棠花的豔麗,是脫俗之筆。

過片之後,寫以酒澆愁,雖然憂愁無法排解,但酒醉酒醒不忘海棠花,進一步說明了它在詞人心目中的地位,使全詞主旨更爲鮮明。

“綠尊細細供春酌,酒醒無奈愁如昨。”詞人沒有說是因爲什麼發愁,酒只能暫時麻醉神經,卻不能從根本上排解憂愁,酒醒後“愁如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古來寫“酒”與“愁”的詩詞很多,如柳永有“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飲還無味”(《鳳棲梧》),又有“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愁無際”(《訴衷情近》)。意境與該詞相近,這說明管鑑在某些方面受過他以前的一些詞人的影響。

但“殷勤”以下三句,則屬作者創新。“殷勤待與東風約”一句,與上片“海棠”句相呼應,他要與那吹得迅猛異常的“東風”“約定”,“規勸”它:“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卻?”前句說,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後句說,你用什麼辦法把我的“愁”吹跑呢?這裏的寫法頗爲微妙,一是把“東風”人格化了,一是把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合在客觀事物中。把內心活動包含於客觀景物之中,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歷來有之,所謂“神與詩者妙合無垠”(《夕堂永日緒論》),自然和諧而恰到好處,這首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海棠》原文及賞析6

賞海棠花妖詩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爲底開?

應是北堂增壽考,一陽旋復佔先梅。

註釋

隤:通“頹”。

底:何。

北堂:母親的代稱,已見於小說前面薛寶釵給林黛玉的詩。壽考,長壽,“考”是老的意思。

一陽旋復:冬至陰極陽回。佔先梅,說海棠比梅花搶先了一步開。

註釋

(1)隤:通“頹”。

(2)底:何。

(3)北堂:母親的代稱,已見於小說前面薛寶釵給林黛玉的詩。壽考,長壽,“考”是老的意思。

(4)一陽旋復:冬至陰極陽回。佔先梅,說海棠比梅花搶先了一步開。

賞析

《紅樓夢》八十回以後爲續補文字,非曹雪芹所作。《賞海棠花妖詩》出自第九十四回,共有三首。這首《賞海棠花妖詩·海棠何事忽摧隤》就是其中之一,爲賈寶玉所作。小說中,怡紅院裏的海棠本來枯萎了幾棵,忽然冬日開花,賈赦、賈政說是花妖作怪,賈母說是喜兆,命人備酒賞花。賈寶玉等人“彼此都要討老太太的喜歡”,就做了詩。

八十回之前,曹雪芹讓海棠在晴雯死時枯萎了,這象徵着大觀園女兒的命運。這裏,續書者讓海棠花也像氣候的“陰極陽回”那樣能夠死而復生,這也是一種象徵,它與原本該“一敗塗地”的賈府後來衰而復興一樣,都反映了續書者的創作思想與堅持“按跡循蹤”的曹雪芹是不同的。續書者在小說中寧可“失真”,也要頑強地表現自己維護傳統制度和這個大家庭利益的主觀願望。

賈母說:“我不大懂詩,聽去倒是蘭兒的好,環兒做的不好。”這是因爲她喜歡聽吉利話。其實三首詩都做得很蹩腳。別人還可以,連賈寶玉也寫得如此笨拙,毫無詩意,這與小說前面的描寫是不符合的'。而且,這個“古今不肖無雙”的傳統叛逆者,在這裏卻成了一個善於說好話、能迎合長輩心理的孝子,這種轉變也很驚人。

《海棠》原文及賞析7

原文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迥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細幹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雲蔽日樹輪囷。成陰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註釋

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蔽日:遮蔽日光。

註釋

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蔽日:遮蔽日光。

賞析

開句“萬點猩紅將吐萼”,正是花苞初放的喜人姿色,它“嫣然回出凡塵”,有着非同凡塵的麗姿、質。兩句描寫,把這株剛從“古寺”移來園中種植的海棠,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爲它還只是一株幼樹,所以詞主人公對它更是寄予希望,現在時當寒食,待“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一年以後,又將是一番摸樣了。下片承接說:“細幹柔條才數尺”,這是現在的樣子,但已迥出凡塵,將來“千尋起自微因”,不知該是如何的可愛了。所以下面詞人就沉入了希望的遐想:“綠雲蔽日樹輸囷”,樹長得參天高大而盤曲,當然這不無誇張,但誇張正表現了面前這位種花人的欣喜中的厚望。她還希望它不要忘記種花人的辛勤栽種與呵護。

《海棠》原文及賞析8

  金縷曲·詠白海棠

洞戶深深掩。笑世間、濃脂膩粉,那般妝點。

認取朦朧明月下,不許東風偷颭。

偏觸動、詞人繫念。

昨日微陰今日雨,好春光有限無餘欠。

肯爲我,一時暫。

冰綃霧縠誰烘染?愛依依、柔條照水,靚妝清豔。

牆角綠陰欄外影,印上芸窗冰簟。

隔一片、清陰暗澹。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樹底魂難懺。

春欲暮,易生感。

註釋

颭:吹動。

繫念:掛念。

好春光有限無餘欠:意思是春光雖是有限的,但現在,它卻盡情表現出來了。

暫:停下腳步。

冰綃:透明如冰的綃紗。綃,生絲織成的薄紗。霧縠,陣陣的霧氣。縠是一種紗皺形狀,此處形容霧。

愛依依:依依可愛。

柔條:嫩枝,柔軟的枝條。

靚妝:秀麗的裝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氣。

冰簟:竹蓆。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話中的風神。

盈盈:滿。

魂難懺:魂系夢繞地留戀春光。懺,悔。

註釋

颭:吹動。

繫念:掛念。

好春光有限無餘欠:意思是春光雖是有限的,但現在,它卻盡情表現出來了。

暫:停下腳步。

冰綃:透明如冰的綃紗。綃,生絲織成的薄紗。

霧縠,陣陣的霧氣。縠是一種紗皺形狀,此處形容霧。

愛依依:依依可愛。

柔條:嫩枝,柔軟的枝條。

靚妝:秀麗的裝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氣。

冰簟:竹蓆。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話中的風神。

盈盈:滿。

魂難懺:魂系夢繞地留戀春光。懺,悔。

賞析

上片開首,作者採用用對比的手法說:“洞戶深深掩。笑世間、濃脂膩粉,那般妝點。”描寫那白海棠的可愛,說它素潔的淡妝,是不以濃妝豔抹爲美的。此處特點是詞人用了擬人化的口吻,同時這裏也映射、批評了世俗的審美。隨即詞人又讚美白海棠“認取朦朧明月下,不許東風偷颭”。說它不欲白日中在東風撥動下搔首弄姿,招惹狂蜂浪蝶。在朦朧明月下,尤其展示了它的美。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它“偏觸動、詞人繫念”。詞中對白海棠的讚美,表現了詞人與世俗的審美傾向的不同。詞人又感嘆如觀賞到白海棠的開放一樣,“好春光”是不多的。而“昨日微陰今日雨”,是詞人希望天公能夠爲自己多留一些明媚的時光,哪怕是僅如片刻的“一時暫”,這是詞人對春的留戀。

下片,詞境又進一步擴展,而以“冰綃霧縠”句爲過渡。這裏詞人用絲綢織品的美麗,來比喻白海棠開放時的美麗春光,襯托白海棠。問“誰烘染”,實際是用疑問來讚歎花被烘染得更美。這春光如一副畫一般。下面就是這畫面的描述:“愛依依、柔條照水,靚妝清豔。”水邊的柳條,依依映照,一片光彩美麗。還有“牆角綠陰欄外影”,這影子照射在芸窗上,照射到牀蓆上。中間,還有被什麼隔開的一片“清陰暗澹”,等等。這裏詞人解答了自己過片所提出的“誰烘染”的疑問。詞人對於“烘染”着白海棠的一片春花,作了盡情的渲染。當然,這些都是詞人審美欣賞的表現。作爲同時也擅長繪畫的詞人,在整首作品中,也表現着詞中有畫的特點。最後,詞人又未免感傷地說:“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樹底魂難懺。”白海棠開在晚春,這時,樹木已盈盈茂盛,花魂卻難以挽留了,而不能怪是封姨鼓風,吹折了它。對於詞主人公來說,也觸景生情,故發出了“春欲暮,易生感”的喟嘆。

《海棠》原文及賞析9

海棠 宋朝 蘇軾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海棠》譯文

嫋嫋的東風足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濃。移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裏,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

只害怕夜深人靜移兒獨自開放無人欣賞,特意點燃蠟燭來照亮海棠的美麗姿容。

《海棠》註釋

東風:春風。嫋嫋:微風輕輕足拂的樣子。一作“渺渺”。

泛:搖動。

崇光:高貴華美的光澤,指正在增長的春光。

空濛:一作“霏霏”。

夜深移睡去:暗引唐玄宗贊楊貴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載,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於是。紅妝:用美女比海棠。故燒高燭照紅妝:一作“高燒銀燭照紅妝”。

《海棠》賞析

首句是起。詩人寫道:“東風嫋嫋泛崇光。” “東風”即春風。“嫋嫋”形容煙氣繚繞升騰。“東風嫋嫋”這裏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秋風吹來啊陣陣清涼,洞庭起浪啊落葉飄揚).之句,屬於用典中的“語典”。“泛”即瀰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崇”推崇,引申爲“增長”。其中,詩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濃濃的景象,也爲海棠的盛開營造氛圍。

次句是承句。詩人寫道:“香霧空濛月轉廊。”這一句側寫海棠。“香霧”指的是氤氳的霧氣中的海棠花香。“空濛”即細雨(煙霧)迷茫的樣子。南朝齊謝眺《觀朝雨》中寫道:“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臺》中寫道:“仿像識鮫人,空濛辨魚艇。”宋代蘇軾 《飲湖上初晴後雨》中:“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裏,“香霧空濛”描寫了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的景象。詩人從嗅覺的角度來寫,香飄四溢,不但擴大了詩歌的空間,也提高詩歌的審美境界。“月轉廊”即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其中的“轉”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動態性,給詩歌增添空間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難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後兩句寫愛花心事。第三句轉句。詩人首先寫道:“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緊承第二句而轉,擔心“夜深花睡去”。這一句是全詩的關鍵句,是從上面描寫環境進入到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中,表現了賞花者的心態。上面寫 “月轉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個“只”,可以說虛詞表意,深化了愛花人的癡情。一個“恐”字,不但強調了詩人對海棠的癡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後是合句。

詩人接着寫道:“故燒高燭照紅妝。”這一句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爲”之意。同時,這一句運用了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爲“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據宋釋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載,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裏,“紅妝”表面指海棠,實則詩人在此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明了自己對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說,詩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給人以審美想象。

“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豔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臺。於是作者用高燒的紅燭,爲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豔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作者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鬱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儘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沒有誰可以阻撓。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海棠》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作於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當時已是作者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已經五個年頭。

《海棠》原文及賞析10

繡幄鴛鴦柱,

紅情密膩雲低護秦樹。

芳根兼倚,

花梢鈿合,

錦屏人妒。

東風睡足交枝,

正夢枕瑤釵燕股。

障灩蠟滿照歡叢,

嫠蟾冷落羞度。

人間萬感幽單,

華清慣浴,

春盎風露。

連鬟並暖,

同心共結,

向承恩處。

憑誰爲歌《長恨》?

暗殿鎖秋燈夜語。

敘舊期不負春盟,

紅朝翠暮。

賞析:

此詞詠連理海棠,卻與一般的借物寓情的詠物詞不同,它並沒有明顯的主觀表露。上片歌詠海棠。“繡幄”五句寫連理海棠的形態特徵,傳達出錦帳鴛鴦之深情蜜意,以致令錦屏佳人羨慕、妒嫉,從人與花的對比中顯出人不如花的境況。“東風”二句轉寫海棠花嬌態,“東風”,顯出海棠花之春風得意,芳華吐豔。“障灩蠟”二句又折筆寫秉燭觀賞海棠花叢情景。下片轉寫人間悲歡。“萬感幽單”感嘆人間多少幽冷孤單,不成連理的愛侶,並特別舉出李隆基與楊玉環之悲歡離合以抒發人間憾恨。“憑誰”四句辭意頓轉,傳達出“萬感幽單”的極度悲哀。“舊期”、“春盟”暗用李楊“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的期許與盟誓,於悽寂無望之中翻出對連理鴛鴦之美好希望,願像連理海棠紅花翠葉朝暮相依相伴!詞人一開始雖極寫樹姿花態,並藉助典故牽入李、楊情事,但言外之意並不限於筆墨之內,作者寫作目的更深更遠,“其中所存者厚”。

《海棠》原文及賞析11

玉燭新·白海棠

朝代:清代

作者:顧太清

初晴新雨後。乍洗褪胭脂,縞衣妝就。東風倦倚,憨憨態、不管敲殘更漏。嫩寒天氣,正睡穩、烏衣時候。深夜靜、銀燭高燒,微香暗侵襟袖。

盈盈一點芳心,佔多少春光,問卿知否?紅妝莫鬥。誰得似、淨骨天然清瘦。神娟韻秀。雅稱個、花仙爲首。還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

譯文

雨後初晴,白海棠如同一位洗去了胭脂,身着素衣的清麗女子。風吹拂着顯得慵懶嬌憨的樣子,從早到晚都是如此惹人憐愛。到了微寒夜晚,白海棠披上了烏衣,靜靜睡去。院子裏寂靜無聲,銀燭還散發着柔和的光芒,白海棠發出微弱的香氣暗侵襟袖,沁人心脾。

你的芳心如花朵初綻,能佔幾分春光?花兒們爭奇鬥豔,可是誰能像你那樣素淨清雅?你的神韻,堪稱花中第一,讓我在花前爲你彈奏一曲《高山流水》吧。

註釋

⑴新雨:剛下過雨。亦指剛下的雨

⑵胭脂:亦作“胭脂”。 一種用於化妝和國畫的紅色顏料。亦泛指鮮豔的紅色。

⑶縞(gǎo)衣:白絹衣裳。

⑷憨憨:癡呆貌,質樸貌。

⑸更漏:漏壺,計時器。古代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⑹烏衣:黑色衣。古代貧賤者之服。

⑺盈盈:儀態美好貌。

⑻春光:春天的風光、景緻。

⑼流水高山:指名曲《高山流水》。

賞析:

作者:佚名

詞作於庚子,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該年太清四十二歲。

此詞爲詠白海棠,實則借詠海棠,抒寫對美好情志的追求。可以這樣說,素潔高雅的白海棠,就是詞人自己。詞中說,一番新雨初晴後,那白海棠像是被洗褪了胭脂,穿着潔白素色的衣服一樣。按海棠以紅色爲多,白海棠爲稀有品種。人們多見紅色海棠,詞人欣喜地形容白海棠爲“乍洗褪胭脂,縞衣妝就”。接着又形容它的可愛姿態:“東風倦倚,憨憨態”,說有着憨態可掬的樣子。它“不管敲殘更漏”,從白日到夜晚,都是這番惹人喜愛。到了夜晚“嫩寒天氣”中,它睡着了,變成一種“烏衣”打扮,但卻“微香暗侵襟袖”,仍然覺得有一股幽香透出。上片寫花,是透過人的審美心理來表現的。其中浸透了人與花的交融,下片延續這一手法。“盈盈一點芳心,佔多少春光,問卿知否”?這是賞花女子與花的對話。說花兒盈盈芳心,佔盡春光,女子的芳心,也在春光中被花兒激發。在紅裝素裹的爭奇鬥豔中,賞花人獨獨讚賞這白海棠,“誰得似、淨骨天然清瘦”,還讚揚它的“神娟韻秀。雅稱個、花仙爲首”,讚揚它在花中也數第一,有着清秀高雅的神態。花有肥腴之態,鮮豔之色,代表了一種富貴態,詞人的審美欣賞卻在於花中“淨骨天然”的挺拔素潔,它代表了一種天姿國色,而且神韻高雅,不媚俗,非濃妝豔抹。詞人以這裏的白海棠爲知音,表示要像伯牙與子期一樣,在它面前彈奏“流水高山”一曲,爲它慢慢彈奏,傾訴自己的芳心。交融對話,寫得靈動活潑,借詠花,表達了詞人的審美追求。

《海棠》原文及賞析12

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

此句出自清代詩人曹雪芹的《詠白海棠》

詠白海棠原文:

秋容淺淡映重門,七節攢成雪滿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爲魂。

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

獨倚畫欄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黃昏。

詠白海棠註釋

(1)秋容:指白海棠花,“秋”點明花開的季節,“容”用擬人的手法喻其美好。

(2)攢:簇聚。“七節攢成”是說花在枝上層層而生,開得很繁盛。雪,喻花。

(3)出浴太真:楊貴妃,字玉環,號太真,爲唐玄宗所寵,曾賜浴華清池。白居易《長恨歌》中寫到她膚如“凝脂”、“嬌無力”,所以藉以說海棠花的柔媚,又兼以玄宗在沉香亭召貴妃事爲出典。玄宗曾笑其“鬢亂釵橫,不能再拜”的醉態說:“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見宋人釋惠洪《冷齋夜話》。

(4)捧心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相傳西施心痛時“捧心而顰(皺眉)”,樣子很好看,見《莊子·天運》。亦以此喻海棠之美。[2]宋人賦海棠詞中時有以楊貴妃、西施並舉的,如辛棄疾《賀新郎》、馬莊父《水龍吟》等皆是。

(5)愁千點: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點”。

(6)宿雨:經夜之雨。

(7)獨倚畫欄:指花孤苦,以花喻人。

(8)清砧怨笛:砧,搗衣石。古時常秋夜搗衣,詩詞中多借以寫婦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與悲感離別有關。

詠白海棠賞析

賈寶玉的詩中間二聯可以看作對薛寶釵、林黛玉的評價和態度。薛寶釵曾被賈寶玉比喻爲楊貴妃,則“冰作影”正寫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內心冷漠無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勝三分”的林黛玉以“玉爲魂”,恰說明了寶玉心中的林妹妹纖瑕不染,分外清高。從寶玉對二人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中可以知道,寶玉心中只有黛玉纔是志同道合的知心人。“曉風結愁”,“宿雨添淚”,表面上是在寫海棠,實際卻是寫黛玉寄人籬下的愁苦心境,以至最終的芳華早逝。“獨倚畫欄”,“清砧怨笛”是寫寶玉在黛玉死後的孤苦心境,是對這份悽美愛情的祭奠。

特別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這些詩多半都“寄興寓情”,而作者擅用隱語,往往讓詩與人物的情感,故事的背景,甚至是最終的歸宿都密切相關。凡此種種,要使每一首詩都多方關合、左右逢源,必須經作者慘澹經營、匠心獨運,才能臻於完美的境地。

《海棠》原文及賞析13

薛寶釵詠白海棠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註釋

珍重:珍視,看重。

芳姿:美好的姿態,指花容。

手甕:可提攜的盛水的陶器。

胭脂:即胭脂紅色。

洗出:洗掉所塗抹的而想出本色。

秋階:秋天的臺階。

影:指海棠花姿。

冰雪:比喻剛洗過的白海棠凝聚着露水像白雪一樣。

露砌:灑滿露珠的石砌臺階。

魂:指海棠花的品格。

玉:指白玉一般的海棠。

痕:就玉說,“痕”是瘢痕;以人擬,“痕”是淚痕;其實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態或含露的樣子。此句的意思是花兒愁多怎麼沒有淚痕。

白帝:即西方白帝白招拒。是神化傳說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

憑:程乙本作“宜”,不及“憑”字能傳達出矜持的神氣。

婷婷:挺拔舒展、苗條秀麗的姿態。

註釋

珍重:珍視,看重。芳姿:美好的姿態,指花容。

手甕:可提攜的盛水的陶器。

胭脂:即胭脂紅色。洗出:洗掉所塗抹的而想出本色。北宋詩人梅堯臣《蜀州海棠》詩:“醉看春雨洗胭脂。”秋階:秋天的臺階。影:指海棠花姿。冰雪:比喻剛洗過的白海棠凝聚着露水像白雪一樣。露砌:灑滿露珠的石砌臺階。魂:指海棠花的品格。這兩句詩的大意是:剛澆上水的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一樣,在秋日的臺階上映出了她美麗的身影;又好像在那灑滿露水的臺階上招來潔白晶瑩的冰雪做她的精魂。

玉:指白玉一般的海棠。痕:就玉說,“痕”是瘢痕;以人擬,“痕”是淚痕;其實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態或含露的樣子。此句的意思是花兒愁多怎麼沒有淚痕。

白帝:即西方白帝白招拒。是神化傳說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晉書·天文志》:“西方白帝,白招矩(矩亦作拒)之神也。”秋天叫素秋、清秋,因爲它天高氣清,明淨無垢,所以說花兒報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全憑自身保持清潔,亦就海棠色白而言。憑:程乙本作“宜”,不及“憑”字能傳達出矜持的神氣。

婷婷:挺拔舒展、苗條秀麗的姿態。

賞析

首聯“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描繪出詩人端凝莊重的性格。首句一語雙關,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晝掩門,既寫詩人珍惜白海棠,又寫詩人珍重自我,刻畫出封建時代貴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詩人用“手甕”盛水親自澆灌白海棠,亦是愛惜花兒,珍重自我的一種表現。

頷聯“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使用倒裝,即“秋階洗出胭脂影,露砌招來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塗抹的胭脂而現出本色,這正是寶釵性愛雅淡,不愛豔裝的自我寫照。“露砌”和“秋階”同指白海棠生長的環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潔白,亦是寶釵自寫身份。

頸聯“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進一步描寫白海棠的色彩、丰韻之美。上句承“胭脂”句發揮,謂白海棠一洗顏色,淡極更豔,頗合藝術辯證法,實寫自我身份:安分隨時,藏愚守拙,而更顯淑女之端莊凝重。下句承“冰雪”句開掘,謂白海棠清潔自勵,寧靜自安,豈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應是以寶黛之多愁善感反襯自己的寧靜嫺雅。

尾聯“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實指自然,全聯的意思是說:白海棠願以其清潔之身回報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語,迎來了又一個黃昏。這實際上是寶釵的內心獨白和自我寫照。“不語”一詞可見寶釵的穩重,“憑清潔”之語更可見她自譽自信的心理狀態。

此詩有意以白海棠關合自己,以花寫人,反映出薛寶釵以穩重、端莊、淡雅、寧靜、清潔自詡的內心世界。李紈評此詩第一,就是因爲“這詩有身份”。

《海棠》原文及賞析14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

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

翻譯

長着海棠的亭子中午時分還淋着細雨,僅僅片刻之後,鮮豔的花朵就全部開放了。老去的人愛憐着嬌嫩的花蕊,對着海棠花什麼都說不出口。

從軍書急報傳來的萬里之外,傳來了蒙古人大肆掃蕩侵犯的消息。可憐錦江頭處的川蜀之地,戰火依然那樣,沒有停息啊。

註釋

疏雨:細雨。

一餉:吃一頓飯的時間,片刻。柳永《鶴沖天》:青春都一餉。餉,古代指軍糧,飯食。

胭脂:用於化妝或者作畫的紅色顏料,

此處指鮮豔的花朵惜:憐愛。

羽書:古代的緊急軍事文書插有羽毛,故稱羽書。

狐嗥兔舞:指蒙古人的侵犯。詞人作此詞的三年前,蒙古軍便開始侵擾四川,作此詞的一年前,蒙古軍已連敗宋軍,到達合州(今合川)。

濯錦古江:即錦江。代指遭受戰火的四川,至今四川還有以“濯錦之江”命名的錦江區。

飛景:寶劍名。這裏代表戰火。

鑑賞

這首詞借寫海棠,抒發自己心憂國事的悲慨和壯心不已的豪情。作者在慶無府(今寧波)任沿海制監大使時,已是六十五歲了,之前曾幾度官居臺輔,又幾度削職,經歷了宦海幾多沉浮,意氣未免有些消沉了。但他在慶元任內仍克盡職守,並寫有詩詞作品三百餘首,佳作亦有多篇,讀此詞可見其心跡之一斑。

“對海棠有賦”,開頭便詠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餉、胭脂盡吐。”清明時節,節物風光變化迅速。中午下了陣“疏雨”,頃刻間海棠就大放光豔了,“一餉”、“盡”將花開之快,觀賞者的快感傳神地表達出來,叫人多麼驚喜。而這海棠沾雨之後更顯得鮮活冶豔,就叫人更加喜愛了。詞人老大風情減,面對如此國色,似乎有點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對花無語。”紅顏皓首,兩相對待,在這“無語”中我們不難體會作者自憐衰疲之意。

下片由眼前的海棠而聯想四川的戰況。“羽書萬里飛來處,報掃蕩、狐嗥兔舞。”“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吳潛作此詞的前三年,蒙古就開始侵擾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親率十萬軍隊自六盤山撲向川蜀,連敗宋軍,但到達合州(今合川)時,遇到守將王堅的頑強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堅處死,這使蒙哥的軍事行動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慮退兵。這大約就是捷書所報的內容。詞人以跳躍式思維寫此事,可以想見他心情的振奮。“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這兩句的意思就是:錦江頭(以代蜀)的海棠,還是那般豔麗!這裏又用“濯錦”二字,海棠花就顯得更美了,真是錦上添花。“江頭”前又着一“古”字,似乎表示:我華夏古來繁華之地,豈容狐兔闖來!

這首詞寫詞人在衰暮之年觀賞海棠,聯想“海棠國”的戰局,表現了烈士暮年心憂國事的忠忱。

《海棠》原文及賞析15

原文: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詩詞賞析: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爲“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東風嫋嫋”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嫋嫋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爲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瀰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癡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癡情,現在他滿心裏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爲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爲“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豔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臺;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爲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豔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鬱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儘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詩人查慎行說:“此詩極爲俗口所賞,然非先生老境。”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該作品被選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國中六年級(預備班)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第八單元“每週一詩”(P144)。

該作品被選入“海南出版社中華頌 國學經典誦讀 八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第二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