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考的知識點

高中階段的生物學還有着與其它理科不一樣的特點,它不注重計算,重視的是知識點的記憶,其中必修三的知識點是比較多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考的知識點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

免疫調節

1、基礎:免疫系統

2、免疫系統組成 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佈的場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

吞噬細胞

免疫細胞

(發揮免疫 淋巴細胞 T細胞

作用細胞) B細胞

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物質)

3、免疫系統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

4、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體液免疫

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

細胞免疫

若病原體兩道防線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藉助於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組成的.

5、抗原與抗體:

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病毒、細菌、自身組織、細胞、器官)

抗體:專門抗擊相應抗原的蛋白質.(具有特異性)

6、體液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B細胞 漿細胞 抗體

記憶細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強,速度更快,產生抗體的數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細胞的感應有直接感應和間接感應,沒有T細胞時也能進行部分體液免疫;

c、抗體由漿細胞產生的;

d、漿細胞來自於B細胞和記憶細胞.

7、細胞免疫的過程: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效應T細胞 淋巴因子

記憶細胞 效應T細胞作用:

(二次免疫) 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場所)

8、免疫系統疾病:

免疫過強 自身免疫病

過敏反應 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

b、主要是破壞人體的T細胞,使免疫調節受抑制,並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

c、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濫交是傳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徑.

9、免疫學的應用:

a、預防接種: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主要是得到記憶細胞);

b、疾病的檢測:利用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用相應的抗體檢驗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當於抗原、自身T細胞會對其進行攻擊,移植時要用免疫抑制藥物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

  高中生物必備知識

遺傳的分子基礎

1.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1)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實驗過程:該實驗共分四組,分別由R型、S型、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感染小鼠,最後由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和R型細菌混合感染小鼠,觀察小鼠的死活,並試圖從死亡的小鼠體內提取S型細菌。

實驗結果:將R型、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感染小鼠,小鼠均不死亡;S型、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和R型細菌混合感染小鼠,小鼠死亡,並且從死亡小鼠體內提取出S型細菌。

(2)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實驗結論: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發生了轉化,從而使小鼠死亡。

(3)艾弗裏證明遺傳物質是DNA的實驗過程:讓R型細菌分別與S型細菌的DNA、蛋白質、多糖等物質分別混合,並分別在固體培養基上培養,觀察哪組能產生S型細菌表面光滑的菌落特徵。實驗結果:只有與S型細菌的DNA混合的R型細菌接種後能產生S型細菌的菌落特徵。

(4)艾弗裏和他的同事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使R型細菌轉化爲S型細菌的轉化因子即遺傳物質是DNA。

(5)赫爾希和蔡斯(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操作步驟:首先讓T2 噬菌體分別標記32P、35S,然後分別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一段時間後振盪、離心,之後觀察放射性在試管的上清液還是沉澱中。

實驗結果:標記32P的組放射性主要在沉澱中,而標記5S的組放射性集中在上清液中。

拓展:

①T2 噬菌體侵染細菌後,合成自身組分所需的物質和原料均從細菌中來。

②獲得含5S 和32P標記的 T2 噬菌體的方法是首先在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培養基中培養大腸桿菌,之後再接種T2噬菌體,連續多代培養從而獲得含有放射性的噬菌體。

③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最關鍵的實驗設計思路是將噬菌體的DNA 和蛋白質分離,分別考察對子代噬菌體的影響作用。

④這個實驗過程不能證明 DNA 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由於其他生物有的遺傳物質是RNA,而此實驗不能進一步證明。

⑤這個實驗不能證明蛋白質是遺傳物質,因爲蛋白質在形成子代噬菌體的過程中不能發揮遺傳物質的作用。

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6)D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RNA分子的基本單位是核糖核苷酸。

(7)DNA 分子的空間結構特點是:首先,DNA 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反向平行構成;其次,DNA分子的外側由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鹼基在內側;鹼基之間通過氫鍵以鹼基互補配對方式連接。

拓展:

①判斷核酸的種類有三種方法,具有符合雙螺旋結構的是DNA,否則可能是RNA;組成如果含有核糖爲RNA,如果含有脫氧核糖,則是DNA;組成該分子的鹼基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是DNA,含有尿嘧啶而不含胸腺嘧啶的是RNA。②根據結構功能的統一性原理,地處炎熱地區的生物,其DNA分子的結構應更需要維持穩定性,防止熱變性,所以具有 G、C 鹼基含量高、氫鍵多,

分子的複製

(8)簡述DNA分子複製的過程:DNA分子在解旋酶作用下解旋,之後以細胞核中游離的脫氧核苷酸爲原料、以鹼基互補配對爲原則、合成子代DNA,之後重新螺旋化。

拓展:

①DNA的複製主要在在細胞分裂的間期進行。

②DNA複製是以親代 DNA 分子的兩條脫氧核苷酸鏈分別作爲模板。

③DNA複製的原料是細胞核裏遊離的脫氧核苷酸。

④DNA複製的.方式是半保留複製和邊解旋邊複製。

⑤DNA複製的場所主要是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有。

⑥DNA複製需要的基本條件是模板、原料、能量、酶。

  高中生物知識重點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滲透作用

(1)滲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

二、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滲透作用)

1、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吸水膨脹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皺縮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

2、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指的是液泡裏面的細胞液。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層就會與細胞壁逐漸分離下來,也就是逐漸發生了質壁分離。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細胞質壁分離復原

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時就,水分進出細胞處於動態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質層位置

細胞大小

蔗糖溶液

變小

脫離細胞壁

基本不變

清水

逐漸恢復原來大小

恢復原位

基本不變

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膜是由脂質組成的。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

磷酸頭部親水,脂肪酸尾部疏水。

羅伯特森→暗亮暗→蛋白質—脂質—蛋白質→靜態統一結構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動鑲嵌模型。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磷脂雙分子層構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橫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

磷脂雙分子層和大多數蛋白質分子可以運動。輕油般的流體,具有流動性。

細胞膜的外表有一層糖蛋白(糖被)。細胞膜表面還有糖類和脂質分子結合成的糖脂。

組成: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糖類結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