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長》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成長》讀後感

《成長》讀後感1

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吧!故事內容主要講了一對母子住在與世隔絕的深山裏相依爲命。當晨風吹進小屋時,小鳥就會來到窗前起勁地唱歌,母親便會領着孩子下地勞作、上山採野果、採蘑菇等等。來維持生計。儘管生活很艱苦,但他們很快樂。

隨着孩子的長大,他開始厭倦這裏的生活了,把自己的“不幸”歸罪於深愛他的母親。從此,小屋變得不再溫暖。可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依然很深。一天,太陽惡毒地炙烤着大地,持續了很久,家裏最後一點存糧吃光了。

母親看着孩子又渴又餓的樣子,決定頂着烈日出去尋找食物,孩子被母親的愛深深地感動了,決定和母親一起出去,被母親拒絕了。母親用第一滴血換來了一個蘋果;用第二滴血換來了一袋乾糧;用第三滴血換來了一張虎皮;用最後一滴血換來了一碗水。當她把所有的.東西都交給孩子的時候,並告訴他們,穿上虎皮時,秋天就要來了,媽媽也就會回來了,而此後,媽媽卻永遠的離開了人世。看到了母親爲了孩子能付出一切,包括生命。

我感覺母愛真是太偉大了。想到媽媽這麼多年來對我點點滴滴的照顧和關心,而我時常很任性,真是很不應該。我只想對媽媽說:“對不起,媽媽,我錯了,我下次再也不任性了”。

《成長》讀後感2

“法律”這個詞在生活中、在社會上常常聽得到,但對於中國小生來講“法律”可能是個陌生的字眼。我原先以爲打架、偷竊等行爲纔會受到法律制裁,但通過閱讀《青少年保護法》,讓我知道了做一個不犯法,要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國小生。

《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第一條提到爲保護未成年的身心健康,保障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把他們培養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這一條是政府對我們青少年的保證。第四條,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遵守原則第二點,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第三條,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第十三條,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不得毆打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有上述所列行爲,經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的資格;依照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的規定,另行確定監護人。這一項其監護人必須遵照,如果沒有,最好的方法就是報警,以此來保護自己。

經過這次閱讀,我知道了法律無處不在!

《成長》讀後感3

我們的思維模式——固定模式還是成長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態度。固定模式保持原樣,自我否定,而成長型模式促進我們積極思考:怎麼樣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有一句話說沒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這其實也是要打破固有的想法,尋找到新的突破點。思維方式的不同,帶來的人生體驗和結果是不同的,有時候甚至是天壤之別。面對任何的困難,我們要積極想辦法去做,去行動,在行動中一點一點地糾正自己前進的.方向,向着目標奔進。有時候我們對未來沒有設立目標,不知道想做什麼,這可能是我們沒有遇到好的老師、朋友,而父母在此方面也不懂,也不可能對我們提供大的幫助。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多讀書,與書交朋友,從書中看到並學習別人是如何思考改變自己人生的。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到。設立目標,制定可行的計劃,按計劃去做,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你的專注力會引發你的大腦思考這個問題,冥冥之中,有力量會聯通你的目標與行動之間的距離,而你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會促進你實現自己的目標。你要有這樣的信念——你一定會達成自己的目標與願望,只要你認真去做,因爲所有的事情都敵不過認真二字。

《終身成長》——願我們都活到老,學到老!

《成長》讀後感4

只看書名,都能給人以滿滿的正能量。併爲我們指明瞭人生的方向。“堅持學習,終身成長”!再次被樊登老師博學多才,滿腹才識的寬廣知識所折服。樊登老師把東方經典國學文化與西方學術知識融匯貫通在一起,使人豁然開朗。領悟到世界知識文化大道相同的真理。期間插穿了我們曾經聽過的《刻意練習》《反脆弱》《關鍵對話》……等書籍的知識要點,讓我們再次重溫書中的經典。

書中開篇就給出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定義:認爲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只相信天賦,自大或自卑,不停的證明自己給別人看等特質。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則是認爲人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培養,人與人的差別微乎其微,擁有反脆弱心態,從失敗和挫折中學習成長,讓自己強大!還讓我們明白:這是不同兩個人的思維模式,也是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體中的兩種思維模式,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的學習修煉,去除固定型思維,讓成長型思維佔據我們的內心,使得我們真正成爲一名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只有我們成爲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運用相信,誇獎,鼓勵,思考,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嘗試,等方法和技巧,經由我們的改變去影響孩子和他人。

改變是不易的,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世界因由我們大家的學習,而變的更加美好祥和!

《成長》讀後感5

中國,震撼人心的名字,她是我們的祖國,一個全世界都知道的國家。當然,一個好國家,缺少不了文明與美德,這本書真真正正的讓我瞭解到我的祖國媽媽。

中華古代勞動人民爲人類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古代的勞動人民真是聰明發明瞭許許多多的有利於現在的東西。例如四大發明就是最好的見證。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綢的國家。在桑蠶還沒有被飼養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動得用野生的蠶繭裏抽絲了呢!只有學會了抽絲,就可以學會用蠶絲做衣被了,這真是件偉大的事啊!我們的祖先還根據觀察地球和太陽位置的變化,總結出一種規律,再把它制定成單獨反映太陽運行週期的二十四氣節了。如果沒有祖先們的發明,我們還能生活的'這麼美好嗎?

“笑是無言的禮貌,一個人的微笑使你贏得整個世界。”這是尤今說的一句話。沒錯,微笑有着無窮的魅力,雖然只是短短瞬間,卻留下永恆的回憶。希爾頓飯店創立於1919年。目前,希爾頓飯店有100多家,是全球最大規模的飯店之一,它名聲顯赫。這飯店生意如此之好,是因爲不管顧客要幹什麼,員工都會給顧客一個甜甜的微笑。如果失去了服務員的微笑,就好比花園裏的花失去了陽光和微風啊!

我相信,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我們必將在特色社會主義道德上譜寫中華民族的壯麗篇章!

《成長》讀後感6

閱讀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讓我知道了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文明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黃河、長江孕育了華夏民族,勤勞勇敢的華夏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而又獨特的文化。還讓我知道了文明美德的重要。

本書主要講了:中華民族以機智和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爲人類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長河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貢獻衆多。後人們深刻改變世界的發明創造,在天文曆法、數學、農業、醫學和人文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曾經引領世界,推動着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中華文明是我們共同的驕傲,共有的財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跡。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是中華文明的受益者、承載者、傳播者,有責任、有義務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使照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之光在當代中國熠熠生輝。

所以我們要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明美德,要從平常做起,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要尊重每一位勞動者的付出。我們要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思想道德修養,這樣才能爲發揚文明之風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成長》讀後感7

在讀書活動中,有幸讀到羅老師的《教師如何快速成長》一書,羅老師的語言平易近人,文筆通俗易懂,通過一篇篇的小文章來描述我們身邊的事例,讓我們學到了教師快速成長需要具備的六大素養。其中感觸最深的一篇是素養一里的《人是被逼出來的`》。

爲了趕寫一篇論文,你有通宵達旦的痛苦經歷嗎?爲了備好一節公開課,磨好一節示範課,你有拒絕手機誘惑,強迫自己苦苦鑽研的經歷嗎?爲了練好自己的基本功,你有過一年半載拒絕參與娛樂活動的經歷嗎?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就是我們曾經或現在正在經歷的嗎?

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備課、上課、作業批改、做學生思想工作、參加教研活動等等,也許已經疲憊不堪,也許已經筋疲力盡。但如果不逼自己再擠出點時間,你能寫出讓自己滿意的論文嗎?如果不逼自己反覆的研課、磨課,你能上出一節讓大家公認的優秀示範課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本性裏,大都喜甜、厭苦;喜寬鬆、厭嚴厲;喜情趣、厭刻板;喜自在、厭強迫。故步自封,順其自然,其實從某種角度講是對自己的一種溺愛、一種順從;突破自我,盡其當然,則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一種逼迫。

人都是逼出來的。每個人都是有潛能的。生於安樂,死於憂患。所以,當面對壓力的時候,不要焦躁,也許這只是生活對你的一點小考驗,相信自己,一切都能處理好,窮則思變,人只有壓力纔會有動力。

《成長》讀後感8

說起文明美德,你會想到什麼?想到孔孟聖賢?想到四大發明?想到忠勇愛國的將士們?還是想到樂於助人的故事?

從我記事起,奶奶就是病着的,而且常常臥牀不起。她和大伯住在鄉下,日常生活都由大伯照料。雖然我和爸爸常去看望奶奶。但每一次時間都很短暫。

有一次我問大伯:“讓奶奶去我們家住吧。”大伯說:“我習慣了,離不開你奶奶,你爸媽太忙了。”

年復一年,每一次和大伯說話,他笑得都那麼爽朗。好像千斤擔子也壓不彎他的脊樑。一樣種地,一樣照料奶奶,只是他的頭髮白得很快,人也消瘦。我總想給他打個比方,顯示他高尚的人格,總也找不到最合適的。因爲他有太陽的熱烈、山峯的堅毅、海洋的'廣闊、駱駝的忍耐……

或許我打小就勤奮好學,跟我的大伯有關。每每累了煩了不想學了,想起他我頓覺羞愧,則又認真起來。

在我看來,人類提倡文明美德,是要讓人人都有幸福感,而孝敬長輩則是最重要的,你想想,一個人連父母都不孝敬了,你敢和他共事嗎?

我的生活很平淡,沒有什麼感天動地的故事可談。而我的大伯——一個普通的農民,用他的生活告訴我:文明美德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只是你願不願意擁有罷了。

今天是母親節,大夥不要抱個作文題目苦思冥想了。給媽媽倒杯水,幫媽媽乾點家務活。文明美德,你也有。

《成長》讀後感9

這個寒假,我讀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這本書,其中,深有感觸的就是第8課,《尊重每一個人》。

對人不尊重,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敬。 這是惠特曼寫的一個名言,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只有人人互相尊重,才能成爲和諧的一家人。

下面是一個感人的故事:《29分錢的捐款》德蘭修女獨自一人行色匆匆地走在印度加爾各答貧民區髒亂的街道,她創建了仁愛傳教修女會,還獲得了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突然一個乞丐不好意思地攔住了德蘭修女,給了她一日的心血和汗水——29分錢。這29分錢對於有4億多美元善款的仁愛傳教修女會來說是微乎其微的,但這29分錢裏充滿愛心。德蘭修女給了他麪包和水,並恭恭敬敬地收下了那29分錢。當收下錢時,乞丐笑了,笑的那麼開心,那麼滿足,那麼燦爛。這就是有愛心的.乞丐,和捍衛人的尊嚴,尤其是弱者的尊嚴,被譽爲“窮人的聖母” ——德蘭修女。

窮人沒有錢,沒有地位,但不缺少互相幫助和體諒的愛心。這正是窮人的偉大之所在。只有願意的話,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是一個卑微的乞丐,也可以對他人獻出愛心,對他人有所幫助。

如果我們中國人,每人出一元錢就會有13多億元,這是一個多大的數目呀!讓我們行動起來,獻出自己的愛心,讓愛傳遞下去。

《成長》讀後感10

記得曾經讀過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有八十歲的“常青樹”,也有二十歲的“朽木”。我想,這就是對終身成長的最好詮釋吧。

從這本書中,我瞭解到,能力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獲得,原來思維品質的好壞同樣可以由學習力來界定。那就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從字面意思大可略知其意,固定型乃固執己見,認爲一切都在可控範圍內。表現爲:愛生氣,易挫敗,講排場,相信能力恆定並永遠不變,讀後感.終其一生都在證明自己的價值感、存在感及歸屬感。與之相反的成長型就是不怕丟臉,有大局意識,向前看,相信自己通過的能力通過培養獲得。多麼深刻的見解!

書中的建議重塑了我家庭教育的觀點。以前認爲:只要父母積極向上,孩子肯定不會消極怠慢。殊不知多麼幼稚的想法。後來我明白了,父母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陳舊觀念,用積極的方法引導孩子,不要誇獎她的天賦,而要欣賞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評,而要給出建設性的.意見。

同樣作爲一名老師,始終思考怎樣教,而不是教什麼?就是尊重孩子的言論,允許孩子提出不同的看法,就像猶太人告訴孩子,不怕丟臉,珍惜每一次當衆出醜的機會,才得以實現最終的成長。

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纔是最可怕的衰老。終身學習方可終身成長。

《成長》讀後感11

感恩是在接受別人的恩惠後,自身的一種特殊的感受。人們往往會在感恩下成長。

《三國演義》中不乏感恩之輩,他們在感恩中成長的故事讓我記憶猶新。臥龍先生諸葛亮就是典型的代表,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深受感動,爲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在劉備彷徨無措的時候爲劉備指明瞭一條道路,取荊州,奪蜀中,與曹操和孫權形成鼎立局面。此時的諸葛亮初露鋒芒。後來諸葛亮聯吳抗槽,舌戰羣儒,借東風,把曹操打得元氣大傷,無力南征。此時的'諸葛亮已經頗具睥睨天下之風。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大擺空城計已經成長爲一位歷經滄桑的智者。諸葛亮這麼費心費力,爲的是報劉備之恩,並且他在感恩中成長,從初出茅廬到睥睨天下,這是感恩給予他力量,讓他成長。同樣地《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在別人給他橄欖枝後,不知感恩,恩將仇報,見利忘義,猶如喪家之犬,他沒有在感恩,他沒有在感恩中成長,在感恩中墮落走上一不歸之路,最終獲得個被絞死的下場。感恩可以讓我們成長,讓我們蛻變,讓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是一個很好的印證。從開始的胡作非爲,惹是生非,到後來的忠心耿耿,修長正果,這不正是感恩的力量嗎?由此可以聯想到自己。

懷着感恩的心吧!讓我們在感恩下成長!

《成長》讀後感12

文明從點滴小事做起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文明禮儀著稱,什麼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爲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 我以前也不太懂文明禮儀,譬如:乘電梯是隨便站一個地方。在這時候,“文明禮儀”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彙。直到後來,我讀閱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後,我 “文明禮儀”有許多種,有:社交禮儀,家庭禮儀,就業禮儀等等。

自從看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長》後,我才知道“文明禮儀”是十分廣泛的。從此以後,我時時刻刻的記住這些“文明禮儀”的知識。有一次,媽媽帶着我和弟弟乘公交車一起去公園玩耍,我們乘坐上公交車時,一位阿姨正抱着一個熟睡了地孩子,手上還提着一大袋東西,我看見,就趕緊站起身來,親切地對阿姨說:“阿姨,您小心點,您坐吧!”阿姨聽了對我笑了笑,一邊說了“謝謝”,一邊慢慢的坐到了位置上。這時,旁邊的.乘客看見了都說我很懂事,我聽了心裏美滋滋的!文明禮儀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我們從小就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做文明的主人!

《成長》讀後感13

昨天晚上,我終於讀完了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這次這本呢書讀得這麼慢,跟開學了、工作比較忙、晚上不願動有關係,但我覺得更多的是這本書實在讓我沒有多大的動力去讀。

當然我這樣講,並不是說這本書不值得一看。這是一本有點像散文的書,當你認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會覺得這是一本閒來無事讀來消遣的書。書中對於蒙氏的理念講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點誇張。至少對於我現在的理解程度,我認爲有點誇張。不過我也想再多說一句:或許再過一段時間,我也會不覺得有多麼誇張。因爲曾經我也以爲蒙氏的理論很誇張,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兒園的錄像。有點扯遠了。即便我無法理解這種散文式的理論,但我仍然認爲這本書值得一看。這是因爲,這本書給讀者提供了大量的兒童行爲的例子,關鍵是還與理論講解相結合。更加清晰明瞭。

這是我隨意截取的關於一個孩子的兩個例子。一個是他八歲時,因爲邏輯讓老師抓狂的`對話過程。面對這樣一個孩子,我會覺得他的人生樂趣在哪裏呢?可是看完他在四歲時的那個例子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孩子是他父親教育的正常結果。

這本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這樣的例子中,我們會發現自己原來對自己的孩子犯過這樣的錯誤。或許對於目前的我而言,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吧。

《成長》讀後感14

在這學期裏,我通過學習《健康成長》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尤其是《熱愛學習》這一篇文章使我印象深刻,至今使我難以忘懷。

俗話說,學習改變命運,知識成就未來。我想大家也知道,學習很重要,那麼作爲國小三年級的我們應當如何學習呢?學習哪些內容呢?我想,學習不只是要認真學習教科書上的內容,還要注意閱讀大量課外讀物,比如:唐詩宋詞、四大名著、四書五經等課外書籍,豐富我們的知識積累,開闊我們的眼界。在閱讀大量課外讀物時,難免遇到許多少年不宜看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去取其精華,合理的吸收。這樣才能保持文化上的健康,使我們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要想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還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從小養成熱愛學習、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我們才能在學習上有所成就,才能爲明天的美好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作爲成長中的我們,還應該在搞好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鍛鍊自己,培養陽光向上的性格,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我們學習、生活中的困難。

常言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下定決心,一定聽從父母和老師的教導,努力學習,健康成長,不辜負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殷切希望,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成長》讀後感15

《終身成長》是卡羅爾·德韋克的代表作,書中卡羅爾·德韋克從教育、體育、商業、人際關係等領域總結了自己對於固定型思維以及成長型思維的研究。

這本書把人的思維模式分成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抱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相信自身才能是不變的,不屑於努力,並且熱衷、在乎別人的評判和結果導向,總是掩飾自己不足,往往更易焦慮和抑鬱,遇挫時容易放棄,拒絕自省,一旦失敗,一蹶不振。

另外一種是成長型思維,認爲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信任團隊和人才的力量,會把挫折、失敗當作一種體驗和學習經歷,善於總結經驗,不會因爲失敗而氣餒。

終生成長的本質就是我們需要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而不是靠天賦。

成長型思維非常重要,它可以讓人看待問題有不同的視野,進而有不同的行動,獲得成功。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的矛盾體,我們要能勇於發現、承認自己的固定思維,分析自身原因,勇敢面對和接受,用成長思維去幫助自己擁有正確的成長心態,訓練積極強大的內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脆弱、克服恐懼,消除自我,進而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