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俗語學習方法

九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習俗語是豐富學生詞彙量的需要,是語境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師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俗語學習方法的相關資料,僅供大家參考。

九年級語文俗語學習方法

  九年級語文俗語學習方法

歇後語:

是中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

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

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語,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爲歇後語。

如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諺語:

是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

諺語的結構通常是一個完整的單句或複句,具有表述性,經常被引用。

許多諺語揭示了客觀事物或現象的規律,總結了人們的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具有廣泛的知識性和深刻的哲理性。

例如:瑞雪兆豐年、春雨貴如油、喝水不忘挖井人,磨刀不誤砍柴工等。

俗語:

是漢語語彙裏爲羣衆所創造,並在羣衆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是同義詞。

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如八字沒一撇、成者王侯敗者賊。

概念闡釋:

1、諺語:

①諺語是人民羣衆口頭流傳的習用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來反映深刻的道理。

②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爲口傳、言簡意賅並較爲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衆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

③諺語多半在民間口語中廣泛流傳,表達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閃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④諺語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結晶,同時在外國也收到廣泛應用。

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2、俗語:

①俗語是漢語語彙裏爲羣衆所創造,並在羣衆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經驗和願望。

②俗語,也稱常言,俗話,這三者應該是同義詞。

③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話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

④從廣義來看,俗語包括諺語、歇後語(引注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但不包括方言詞、俗語詞、書面語中的成語,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⑤從狹義來看,俗語是具有自己特點的語類之一,不同於諺語、歇後語,但一些俗語介乎幾者之間。俗語來源很廣,既來自人民羣衆的口頭創作,也和詩文名句、格言警語、歷史典故等有關連。

3、 歇後語:

①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特殊語言形式。

②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③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爲歇後語。

三者的區別是:

諺語:

一般是用得很多,流傳時間較長,因而文字會文學化、或者更精煉一點。相比而言俗語和慣用語就沒那麼正式,通常用於口頭(書面語很少用俗語的,但用諺語沒關係)。

俗語:

通常是指有一定道理,表述一種觀點的話,歇後語就算一種吧。

慣用語:

是指對某一詞的習慣叫法,比如說現在叫中國南海叫南中國海,是習慣性的用法,並不是俗語。

點撥:

考試中對此類題的考查主要是以正確理解、辨別和使用歇後語、諺語、和俗語形式出現的。

做題的正確率是要不斷摸索規律,訓練的。而平時對此類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於實際的口語交際是我們需要一直堅持的學習習慣和任務。

  國中語文俗語學習梳理

俗語:

人老骨頭硬,鐵打都不動

一尺水,百丈波

一腳踢到泰山,一步邁進黃河

早上浮雲走,後晌曬死狗

火燒芭蕉心不死

驢脣不對馬嘴

跳進黃河洗不清

鐵公雞一毛不拔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華山自古一條道.

東北有三寶:人蔘.貂皮.烏拉草.

雁門關外有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抱着火爐吃西瓜.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

百里不通風,千里不同俗.

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數秀峯.

挨着勤的沒懶的

矮子面前不說短話

按下葫蘆起來瓢

八擡大轎請不去

八字沒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張人皮

半斤對八兩

半路上出家

飽漢不知餓漢飢

揹着抱着一般沉

笨鳥兒先飛

比登天還難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比死人多口氣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

別人牽驢你拔橛子

兵敗如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