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城下》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兵臨城下》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兵臨城下》觀後感

《兵臨城下》觀後感1

讓·雅克·阿諾導演《兵臨城下》看似是蘇德兩大王牌狙擊手間的生死對決,其超強拍攝手法卻是小心翼翼、精益求精,無愧於史詩經典戰爭力作稱號。裘德·洛、約瑟夫·費因斯、艾德·哈里斯等明星大腕錶演固然精湛,但編導通過鮮明人物的對照手法,命懸一線的驚悚氛圍,以及各種屍骸遍野與流血犧牲,波瀾壯闊地還原了斯大林格勒戰事的殘酷性,讓人震撼力十足!

蘇軍威震部隊的神槍手瓦西里,同德軍狙擊手康尼之間的生死P·K,明顯是《兵臨城下》扣人心絃的看點,但戰爭故事視角獨特,沒過分追求場面,而在寫人。敵人沒有臉譜化,瓦西里與丹尼洛夫兩大英雄人物也絕非高大全,反而各有缺陷。

在開篇不久出現斯大林格勒戰場時,德軍飛機猛烈襲擊列車與船隻,逃逸的蘇軍被自己人背後槍殺,各種中槍倒下的士兵屍體,以及血流成河的畫面,頗讓人觸目驚心。

士兵們生死存亡危機,各種惶恐與窒息感,都讓觀衆驚駭的目睹了戰爭的激烈和殘酷,足以與《拯救大兵瑞恩》開篇諾曼底登陸戰相提並論。

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從政委丹尼洛夫墜車,並假裝死人,偶遇神槍手瓦西里。後者在炮火掩護下,憑藉超強專業性狙擊,彈無虛發幹掉數個德軍將令士兵,這次“致命”的意外邂逅,註定讓兩大人物成爲惺惺相惜的好戰友。

有着修長身材、帥氣臉譜、深遂雙眼的裘德·洛,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個讓人着迷的前蘇聯狙擊手瓦西里。在德軍狙擊手強逼壓力之下,戰友與孩童挨個在身邊死去,他也會有畏懼、害怕、失敗,甚至會沉睡貽誤戰機。

英國影帝鮑勃·霍斯金斯飾演赫魯曉夫,則爲了宣傳戰事榜樣,激發蘇俄全軍的士氣與高昂鬥志,強制要求政委塑造出瓦西里的偉岸英雄榜樣,刻意神化與拔高他的狙擊戰績,同樣見證《黑鷹計劃》結尾金句“沒有人相當英雄,時勢造英雄!”

丹尼洛夫卻對他一手塑造出的英雄產生妒意,並且兩人竟然同時愛上在戰場上和男同袍出生入死的一名女軍官坦妮婭,矛盾註定誕生。蕾切爾·薇姿飾演坦妮婭,不僅顏值高漂亮,還有着高學歷、精通德語,可當亂世的女英傑。假如按照政委的話,留下她對諜戰情報有用!

艾德·哈里斯飾演大反派康尼少校,身爲德國“措森狙擊學校”的校長,身經百戰,彈無虛發,被德軍派來對付瓦西里。他勵志要與其決一高下並消滅對方,這場鬥智鬥勇的雙雄決鬥,逐漸變成敵強我弱的貓鼠遊戲。

勁敵狙擊槍法入神,這讓“地獄男爵”朗·普爾曼犧牲那場戲,變得格外震驚。他已經是蘇軍狙擊手絕頂高手,但派去前線的士兵被人抓了,換上德軍電話線人員過來當“人肉靶子”。“地獄男爵”則因爲比男主角早跳一步,被人一槍爆頭,這就是命!歷史永遠無法假設,但瓦西里逆天取勝,卻有僥倖成分。

雖然是戰火廝殺的狙擊大片,瓦西里與塔妮婭一見鍾情,女方愛慕英雄願意跟他在戰壕裏鬼混,那場無聲的做愛,拍得很有唯美浪漫的美感。

可純潔愛情對面是戰爭的殘忍,就像蘇軍派小朋友去臥底德軍狙擊手,那麼小的孩童出賣康尼少校,卻中計被殺,讓人唏噓!或許德軍上校那話有道理:“你很勇敢!只是站在敵人那一邊!”

而丹尼洛夫捨生取義的犧牲,也不是完全大無畏烈士,裏面有各式各樣的複雜情感與政治因素。或許丹尼洛夫爲派小孩臥底,害死他懊悔,或許他想保護心愛女人上船,塔妮婭意外中彈,他以爲自己害愛人身亡,萌生死意!

丹尼洛夫發牢騷式吐槽完“我們努力創造一個公平社會...總有人會嫉妒”,小夥子用血肉之軀死亡,換來德軍上校死前脫帽致敬,包括狙擊英雄瓦西里最後的雷霆一擊。如果他不是爲兒子戰死沙俄來複仇,絕世高手不會走向絕路!

阿諾導演並沒有去過分拍攝酣暢淋漓的壯觀場面,反而站在客觀的人物與事件的`角度去支撐起133

分鐘的時間。按政治正確角度講,瓦西里是革命英雄,丹尼洛夫是烈士楷模,《兵臨城下》卻事無鉅細地展示他們的人性化缺陷,不落窠臼,增強了震撼力。

德軍上校被擊斃,不是爲懲惡揚善、正義伸張的快感,當子彈擊穿他頭顱,觀衆只會感到這是復仇者的悲壯演出。在凶神惡煞領袖威逼下,曾經有爲的政委丹尼洛夫害死了無辜,淪爲犧牲品,成全了瓦西里的英雄事蹟!

因此,政治需要的鼓吹、人性嫉妒、仇恨、霸佔欲成爲戰爭罪惡根源,影片有着總結歷史、警醒世人的思想深度。

《兵臨城下》觀後感2

因爲每週四要加班到晚上11點的緣故,所以總愛找些電影來看,以此打發在空蕩蕩的辦公室裏一個人的難熬時光。可是常常要爲看什麼電影類型而發愁,喜劇片吧?又不想一個人在辦公室傻樂;恐怖片吧?等下還要摸黑回家,算了吧。

問問各位兄弟,回答嚴重一致:要不來個日式愛情動作片?這個真不用,哥表示很蛋定,謝謝(主要是很早就開始接受薰陶,到現在有點審美疲勞)。忽然想起之前 看過的《諜影重重》系列,漸漸回味起那股神經緊繃,最後忍不住大呼過癮的感覺。於是百度了一下特工片,又發現大家的回答無非是《碟中諜》之類經典,都看 過。最後又想到那部《生死狙擊》照樣也非常緊張刺激,於是又百度關於狙擊手的電影。先是看有人推薦《雙狙人》系列,耐着性子看了半小時之後,恍然發 現,cao,又是以前看過的,我還說嘛,怎麼這麼眼熟。翻來覆去,發現一個名字出現的頻率很高,就是《兵臨城下》,於是就決定看這部。

這是一部講述二戰時期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俄國狙擊手瓦西里和德國頂尖狙擊手尼格上校的相互較量的故事,我個人覺得可以看成是狙擊手裏的《王牌對王牌》。影 片一開場的戰爭就不禁令我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開頭的諾曼底登陸戰。源源不斷的年輕生命被送上前線,還沒來得及真正踏上戰場,去經歷一番炮火硝煙,就莫 名其妙的死在了去戰場的路途上。

戰爭的殘酷毋須多言,電影中對社會主義的偏見或者說詆譭也輪不到我去評論,整部電影所透露出來的關於人性、人生的探討我也不會去深究。回想起來,最打動我的,還是當中正反兩位主要人物的較量,以及男女兩位主角那真摯細膩、感人至深的愛情。

回想起來,整部電影令我印象最深的場景,就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戲。有朋友也許會笑我,好嘛,你小子前面還在裝斯文,原來還是對這些片段印象深刻啊。大哥,你是瞭解我,這麼“精彩”的劇情,我是不會錯過的。呵呵,開個玩笑。

這場激情戲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爲它不隨便,對,很不隨便。不像其他好萊塢片子裏的老美,剛認識說了不到幾句話,下一個鏡頭一切,就到了兩人的旖旎時 刻。在《兵臨城下》裏,兩位角色是從很早就開始相互欣賞,真心相愛的。在電影裏有幾個鏡頭,我個人覺得非常好。男主角瓦西里打傷了尼格上校的手,回來後大 家一起喝酒跳舞那一段,瓦西里和女主角塔尼亞坐下交談,說在戰爭裏,還能活着,回來就值得慶祝,因爲說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來了。之後二人深情對視,我當時 想,下一步肯定是接吻了。事實證明,我錯了,中到了其他太多好萊塢片子的毒。他們只是對視,之後緩緩的移開視線。

什麼叫做永恆?我相信在他們對視的那一瞬間,就是永恆。彼此心照不宣,又不肯說破,卻又難以抑制這滿腔真愛,在內心深處噴薄而出,那一瞬間的愛情纔是真正的震撼人心。

因爲有了之前二人感情線索的的鋪墊,接下來的鏡頭就是激情戲了(這點倒是比較符合我傳統的愛情觀,呵呵)。男主角睡在士兵堆裏,女主角悄悄地走來,輕輕地 躺在男主角身邊。接着就是那樣非常自然的,親吻,相擁,撫摸,脫衣......全然不顧周遭一大幫睡着的士兵。屋外轟隆隆的的炮火、周圍士兵的翻身咳嗽、 女主角雪白的身體、男主角通紅髮燙的臉頰,全然享受着這沉浸在愛裏的愉悅。在飛到雲端的那一刻,男主角輕輕捂住女主角的嘴,讓她不要發出聲音。那一個鏡 頭,女主角那雙水汪汪的大眼睛,攝人心魄。這一幕,詮釋了什麼叫做水到渠成,詮釋了什麼叫愛到忘我,也詮釋了男主角之前的那句,活着就得慶祝,因爲說不定 明天就再也回不來了。

激情戲這種片段,我看過很多了。可是從來沒有任何一部電影的激情戲,能令我爲之揪着心,摒息靜氣,甚至臉頰微微發燙,繼而由衷爲他們感動,這期間,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去想一想其他雜念。

愛情的力量雖然強大,但是在戰爭面前,又顯得如此不堪一擊。可正是如此,方能顯得其珍貴感人。他們的愛情,就像炮火廢墟之間的嫩芽,看起來雖然脆弱,但假 以時日,誰能保證說不可以長成樹木參天?就像泰戈爾說的,人是一個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長的力量。我想,愛情也當是如此。

電影的結局,是溫暖美好的,瓦西里擊斃了德國的狙擊手軍官,蘇聯贏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最後一個鏡頭是瓦西里在醫院裏和愛人塔尼亞見面。有人說,這 個結局是敗筆,因爲這樣不能體現出戰爭的殘酷以及對人民造成的傷害。也許他說得有道理,但是我覺得,一個溫暖的結局,更能撫慰人民的心靈,更能讓人們嚮往 和平,遠離戰爭。

據說,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現實裏的瓦西里和塔尼亞,因爲陰錯陽差,都以爲對方死了,沒能在一起。塔尼亞終生未嫁,瓦西里有了自己的家庭,後來成爲了一個工廠的主人,實現了他的願望。由此看來,現實,比電影殘酷得多。

電影裏,赫魯曉夫說,伏特加這種奢侈的東西,我們有;魚子醬這種奢侈的東西,我們有;時間,我們沒有。這,也許就是人生吧,生命短暫,好好珍惜擁有的一切,珍惜所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