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孟子》兩章知識點整理

《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八年級語文《孟子》兩章知識點整理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作者是戰國時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爲亞聖。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註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註釋是:民和爲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爲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爲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爲,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再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爲;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於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a字音:畎[quan]鬲[ge]敖[ao]傅說[yue]

b詞語:畔:通叛:背叛。例句:親戚畔之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衡通橫:梗塞,指不順。例句:衡於慮

一詞多義:

①之:的。例句:三裏之成,七裏之郭

指城郭。例句:環而攻之

②而:表承接。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錶轉接.例句;環而攻之而不勝

③拂:違背。例句:行拂亂其所爲

通弼,輔弼。例句:法家拂士

④於:介詞,在。例句: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介詞,從。例句:舜發於畎畝之中

介詞,給。例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古今異義:

親戚:古義:內外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或他的成員。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有利的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人心齊。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擁有仁義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廣大羣衆的支持,缺少仁義道德的人就會很少人幫助。

③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譯: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纔能有所作爲;(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爲人們所瞭解。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⑤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這樣,人們纔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