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知識點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基礎的鋪墊,歷史學科的學習也是一樣,七年級是學生較爲系統地接觸和學習歷史的初始階段,打好基礎很重要。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七年級下冊歷史與社會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爲多;南宋多吃魚肉。宋代時,北方以麪食爲主,南方以稻米爲主。

3.宋代缺馬,人們多用牛車,也有驢車。達官貴人乘轎出行。那時交通比較發達,“邸店如雲屯”,形容旅店業的興旺。

4.隨着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瓦子中有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氣。

5.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爲元旦,最爲重視。

蒙 古 的 興 起

1.1206 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爲大汗,尊稱他爲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從此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2.1271 年忽必烈定國號爲元,1272 年定都大都。1276 年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滅亡。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記述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4.元朝爲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

簡稱“行省”。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爲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還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5.元朝時的民族融合:(根本原因是國家的統一)

表現:許多漢人來到邊疆,爲那裏的開發作出貢獻;邊疆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已經同漢族沒有什麼區別;形成一個新的少數民族——回族。

作用: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燦爛的宋元文化

1.北宋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它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5 世紀歐洲纔出現

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

3.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

火藥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

4.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的《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鉅著,敘述了從戰國至五代的歷史。

5.北宋文學家蘇軾,他的詞氣勢豪邁,雄健奔放,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兩宋之交的李清照作品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於運用口語,顯得格外清新自然。南宋的辛棄疾,把詞的豪放風格發揚光大,他在詞裏經常傾吐對山河分裂的悲痛。

6.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是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東京汴

河沿岸的繁華

  七年級歷史基礎知識點

第8課

1.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金文:商周時期。大篆:西周晚期;戰國發明毛筆,寫在竹木簡或帛上。

2.曆法:夏朝:就是今天的農曆,也稱夏曆;商朝曆法完備,一年分爲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1個月。戰國測定了24個節氣。

3.扁鵲的四診法:望、聞、問、切。

4.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創造新體詩歌“楚辭”,代表作:《離騷》;世界文化名人。傳統節日:端午節,划龍舟,吃糉子等。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鐘鼓之樂:編鐘 湖北隨州

2 .銅、錫、鉛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三星堆文化: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

第9課

1. 孔子:儒家學說創始人。《論語》

主要思想:仁、禮。提倡爲政以德。

教育家:教育成就:創辦私學;有教無類;獨立思考;因材施教。

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善於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辯證法思想)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互相轉化。

2.百家爭鳴: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 墨子》

法家:韓非“法治”,加強中央集權。《韓非子》

儒家:孟子、“民貴”“君輕”。《 孟子》荀子,人定勝天。《荀子》

道家:莊子,無爲而治。《莊子》

兵家:孫武(春秋)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孫子兵法》;孫臏(戰國)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3.出現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衝擊。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遊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了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探索。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涌現出一批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了思想領域中百家爭鳴的局面。

4.韓非的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最有用:戰國時期,我國處於奴隸制進一步崩潰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在這種形勢下,韓非子提出的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後必勝今;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治”等思想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趨勢,又符合封建統治者建立中央集權的.需要。秦統一前後的許多措施,就是韓非子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七年級歷史知識重點

動盪的春秋時期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2、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名稱

時間

歷史特徵

社會特點

春秋

前770——476年

奴隸制瓦解: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

戰亂與紛爭

春秋以爭霸爲主

戰國以兼併爲主

戰國

前475——前221年

封建制度形成:兼併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更殘酷,有統一的趨勢

註釋: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

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爭戰而得名。

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後期,鐵製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

2、手工業:規模擴大。

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會動盪,各種制度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現:

(1)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已無力控制諸侯;

(2)諸侯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爲政;

(3)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導致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

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諸侯爭霸

1、背景:由於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爲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鬥;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

2、經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後稱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後北上爭霸。(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

3、影響(結果):

(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2)積極影響:

①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加快了統一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