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力》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鈍感力》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鈍感力》讀後感

《鈍感力》讀後感1

“鈍感力”解釋爲“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以另一種方式告訴我們這種鈍感的力量。

許久之前我們或許還在感嘆敏感或者敏銳的褒獎。可如今回頭看,或許正因爲我們過於的敏感的感傷所以纔會受到很多傷害。 其實相比較那些敏感,細微的人事和感情,有時是會生出許多困頓。

多數人一直在用自己的敏感,脆弱的神經捕捉那些細微的感情。即使是殘缺的,我們也同樣已放大鏡擴充那些傷口。這一切或許是用來更省視自己的內心,抑或一個幻象。

他在裏面自吟自唱編織一個網,不是華麗的網。只是一個把自己肢解開的空洞,血淋淋的剖開,用一種方式來展示這一切。

你看的懂的,會慢慢陷入一種感覺,不斷地挖掘自己內心的空洞。或許又可以是一種跳出內心的觀望。

可不論怎樣他帶給我繁盛的幻覺,我始終無法擺脫。 相比較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如果已此來學習並擴充。

那麼他的內心是該營造在一種時刻溫暖且向幸福方向行走的人。他不會隨時陷入到自己的悲傷裏,不論這種悲傷是來自外界還是內心。

總有一把尺子橫梗在那不會想着逾越,只是會跳過。那麼那些繁雜荒蕪的內心就不會一直沉默到釋放。

可是看到的依然是種表象。我們拿來交換一種事實。充滿無限渴望與矛盾的心情,來觀看這種較量。勝負的雙方只會讓我們陷入另一種迷茫。

又或許打開另一扇窗,看到一片寬廣天地,尤爲甚好。 有人問佛祖,佛是什麼。佛祖說無憂是佛。

所以我們把心都寄託在裏面,想把靈魂承載出來與之交換剩下的是我們的妄心。

莊子一生貧窮卻始終追求一種逍遙遊。這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是讓我們值得學習的。

即使千百萬年之後,依然像是一個琥珀一樣鑲嵌到人們的心理。

保持那份聖潔。我知道這些光芒某時很微弱。

是因爲心裏的傷放的很大,可是有時又似乎發現那些心底之外的聲音又如此響亮。

或許這種矛盾與糾結纔是我們的心結。

這些都是我們在這世上的追求所得的妄心。

期待着某天,我能推開窗看到外邊一片寬廣世界,我們都唱着聖歌,心底無私天地寬。

《鈍感力》讀後感2

前段時間纔看完渡邊淳一的《鈍感力》,鈍感力直譯爲——遲鈍的力量。作者渡邊先生曾經是一名醫學博士從醫學的角度,他用醫學的角度來論述了在男女愛情、婚姻、事業、人生、家庭等諸多方面的表現和作用,更具合理性。渡邊先生的意思是我們應該表揚敏感,還是讚揚鈍感?作爲我個人,我覺得選擇性的對某些事物敏感,對另一些事物鈍感,恐怕是他所欣賞的。

個人認爲作者所講的“鈍感”其實是種大度,是種爲人處世的哲學之道,當然鈍感就不屬於此類了。《鈍感力》提到的幾十年前,渡邊還在當醫生的時候,認識了那個“給人沒出息感覺”的醫生,無論上司如何的訓斥,他都不往心裏去,刀槍不入似的,簡直能跟防彈衣可比,可見適當的鈍感力確實他就是採取的一種積極的逃避和保護的手段,最終這位醫生,做到了院長級別,實例證明鈍感力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一種智慧和手段!相反的渡邊淳一曾目睹了不少身邊的精英,由於太過敏感,太脆弱、太強的自尊心而放棄了對理想的追求,甚至放棄了對生命的追求。這是一件十分令人惋惜的事,這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損失。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競技場,必須面對無數的內在和外在的挑戰,當一個人無法改變外部環境的時候,能改變的也就只有你自己了。沒有人不向往成功,但是成功從來都不會輕而易舉地可以獲得,都需要經歷無數的失敗,中國有句古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當中的含義大家都知道,關鍵是在失敗以後,能不能頑強地站起來吸取教訓,這就變成一種人生的智慧,鈍感的智慧。以愛情爲例,文中“被女方拒絕一次就感到深受傷害”的那種人,以這種敏感、脆弱的精神狀態怎能追求到心愛而優秀的女人?在我生活周圍,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大多是某男追求某女遇挫後歷經幾年終於抱得美人歸,在這裏,鈍感作爲一種獨特的人生智慧,對當代社會中的人們都有全新的啓示。

鈍感力是我們生存在這個時代所必備的才能,用敏銳的心態去感知這個世界,固然能更快的體會快樂、領會精彩。但如若能多些鈍感,也僅比別人遲一點,但並不影響快樂的體驗,甚至能讓我們在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中敏感而脆弱的心靈避免受到傷害。

《鈍感力》讀後感3

對渡邊淳一的第一印象,就是在青澀時期聽說過的《失樂園》,雖然沒有看過,但知道好像是講婚外情內容的,於是對這個作者喜歡不起來。現在的自己離成年已經過了很多年了,前段時間讀《智商稅》時作者引用過《鈍感力》裏的一句話,饒有趣味,於是被吸引過來,也改變了我對他狹隘的偏見。

因爲渡邊淳一,世界上多了一個叫“鈍感力”的詞。“鈍感力”可解釋爲“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傷痛。磕磕絆絆的愛情,如坐鍼氈的職場,暗流涌動的人際關係,這些壓力會一點點侵蝕人的健康。而鈍感力就是粗糙人生的潤滑劑、沉重現實的千斤頂。沒有人是傻瓜,選擇鈍感,只是爲了不錯過生活中那一點點的幸福。

這本書很短,幾個小時就能讀完,內容也很白話好理解。渡邊淳一用自己從醫的生活經驗,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解釋了爲什麼“鈍感”是一件好事。例如胃出血、失眠、皮膚過敏等等身體上的問題,很多都可以歸於“自身太過敏感了”,也就是他所說的“自律神經”。

我們的血管是由自律神經來控制的,擁有有益鈍感力的人,其自律神經不易陷入異常的刺激當中,能夠讓血管一直保持舒張的狀態,從而使全身的血液可以暢通無阻地流遍全身。

這樣我想到20xx年很流行的佛系養生,啤酒泡枸杞的段子。和綜藝節目中女明星每天要吃的保健藥丸。我不質疑這些保健品的功效,因爲有一些我也覺得有效。不過這種恐懼初老的風氣所帶來的焦慮,是不是會讓我們的神經元系統變得更加脆弱?我們預防着一些隨着年齡的增長一定會出現的東西(比如皺紋、脫髮)的同時,卻又被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帶了節奏(比如喝奶茶、深夜蹦迪)。這種循環下滋生出一些始料未及的疾病,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後半部分針對情感的“鈍感”,我有一些不算贊同。渡邊淳一在有一段解釋一位愛上有夫之婦的女子,是因爲太過敏感纔會在男子每次回到正妻身邊覺得難過。不,她不是因爲敏感,她是因爲還有殘存的良知,她還知道自己在做不光彩的事情,她爲無法理所應當擁有男子的全部而難過。倘若真的鈍感到願意以這種見不得光的處境共侍一夫時,我真的看不出有什麼好處,儘管他後面解釋他並不贊成這種出軌行爲我依然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恰當的例子。

不過,在講到母愛的地方,他說:這種可以原諒一切的情感,正是產生鈍感力的原點。

概論裏有一個概念叫做“置信區間”,在精度越高的置信區間下,得出的結論也就有越高的可信度。因此這句話在我看來,越是親密的關係,他們的“置信區間”的`精度便越低,容錯率也越高。但是前提是“置信區間”的精度不是無限小的,或者說,它是有底線的。同時,它也是能辨出是非的,否則便沒有了意義。

鈍感力一書中,介紹了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根據自身情況善用,我想會有增益。

《鈍感力》讀後感4

《鈍感力》是當代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的代表作之一。在日文中有“鈍感”一詞,卻無“鈍感力”。年過七旬仍筆耕不輟的渡邊淳一對人生有深刻感悟,別具一格提出“鈍感力”一詞。“鈍感力”即“遲鈍的力量”,作者認爲:“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衆所周知,身心愉悅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對於生活中的流言蜚語,或者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如果能夠做到不思前想後,不放在心上,就不會爲其所累、受其傷害。這種有益的鈍感,與精神上的安定和保持心情愉快密不可分。在人際關係方面,同事的相處、朋友的交往、家人的溝通等,心胸寬廣的鈍感力可以避免因瑣碎小事而使人際關係受損。在身體方面,如果感官過於敏感,反而會給身心造成不必要的負擔。對感冒、疼痛、食物不潔等保持一些遲鈍,就不會輕易被病魔降服。因此,鈍感的人和敏感的人相比,鈍感的人會生活的更加悠閒自在。

在戀愛方面,誠實加上鈍感力,可謂如虎添翼。當男人追求女人的時候,鈍感可以成爲一種有力的武器。很多女性都曾說:“就算多少有些不中意,但是在對方不厭其煩的邀請和竭盡全力的追求下,還是逐漸地被對方打開了心扉,慢慢喜歡,最後步入婚姻殿堂。”可見,男人在追求的過程中,即使受挫,但能厚顏追求,保持“面子”的鈍感,就比其他人更有機會成功。戀愛階段,要想長期維持雙方的良好關係,不僅需要敏感,同時也更需要有益的、能夠容忍和原諒對方的鈍感。如果凡事都抱着眼裏容不得沙子的態度,錙銖必較,彼此之間的關係就很快會土崩瓦解。

人人都渴望家庭幸福、婚姻美滿,殊不知鈍感力正是美滿生活的守護神。作者認爲,是否擁有鈍感力,將決定和伴侶的婚姻能否長久,決定未來的生活是一片光明還是常被烏雲籠罩。夫妻雙方無論是生長環境、興趣愛好,還是個人教養、價值觀等都有相異之處,因此夫妻之間出現琴瑟失和的情況並不意外。如果能對對方的各種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計,保持恰到好處的鈍感,纔可以更好地維繫婚姻生活。

鈍感力是生存在當今時代所必備的技能。我們所處的時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滄海桑田、日新月異。要想精神飽滿地生活下去,就要適應這新的潮流、新的時代。而這種適應能力的原點就是對新環境的鈍感力。這種鈍感力可以使我們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的新情況新變化。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才能。但能否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才能。具備了恰如其分的鈍感力,敏銳和敏感才能成爲真正的才能,從而在在人生的道路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鈍感力,是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鈍感力,助推我們營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鈍感力》讀後感5

《鈍感力》這本書內容很少,文字淺顯,闡述觀點也沒有提供科學的論證,但是主旨貼近生活,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所謂鈍感,是與敏感相對

鈍感,顧名思義,遲鈍的感受。包括感官的遲鈍、腸胃的遲鈍、情感的遲鈍等等。有的人被蚊子一咬就起紅皰,瘙癢難耐,是皮膚敏感;而有的人被蚊子咬了沒事一樣,不癢不撓,是鈍感;有的人冷熱不適就會拉肚子,是腸胃敏感;而有的人吃了不乾淨的食物也沒什麼,是鈍感;有的人遇到一點不如意就煩惱抑鬱,是敏感;而有的人即使面對流言蜚語也能一笑置之,是鈍感。

生活中的鈍感

養育孩子需要鈍感。我們在養育孩子時,不要一味追求清潔乾淨,越是無菌,人越容易生病,孩子適當吃些家中的雜菌也無大礙,反而可以豐富腸內菌羣,增加人們對外來細菌的抵抗力。

夫妻相處需要鈍感。生活中很多夫妻離婚的原因不是外遇出軌,而是牙膏應該從後面開始擠還是前面開始擠,衣服是掛着還是疊着這些生活瑣事上的不同。婚姻中夫妻雙方都不該在某些地方過於在意,應該不拘小節,相互包容,而包容的背後其實是鈍感力。

身體健康需要鈍感。有一個實驗,通過不斷騷擾實驗老鼠,使其一直處於不安和煩躁的狀態之中,後來老鼠的胃部血管開始變窄,血液循環變差,胃最上面的黏膜部分開始出現潰爛,最後導致胃潰瘍。緊張和不安的情緒會使人的血管變窄,影響血液循環,進而影響身體各部位的健康,高興和放鬆的情緒會使人的血管舒張,血液能夠順暢的流遍全身,從而保持健康。所以,鈍感力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平和。

叱吒職場需要鈍感力。能適應各種工作環境,能在各種團隊中合作,能換位思考和同事的分歧,心胸寬廣的面對指責、委屈、刁難。隨着時間的推移,再回首看當年工作中的困難,會覺得都是浮雲。所以,職場的鈍感力是“難得糊塗”。

把敏感用在美好的事物上

這是書之外的感想。最近看一本小說,作者的文字很細膩,比如描寫女主喜歡在圖書館穿行的感覺,喜歡把手指放在書脊上慢慢滑過然後找到她想要的那本書。我也無數次的在圖書館和書城穿行,無數次的用手指慢慢滑過書脊,卻從未好好體會那種感覺。當我讀到那裏的時候,心裏默默的受到啓發:美好的事物還是值得我們敏感一點。

《鈍感力》讀後感6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作品。渡邊淳一在三十歲以前是一名出色的醫學博士,本書是以一個醫生的角度來探討,對人身心健康有益的一種能力——鈍感。

作者在序言中寫道:不要因爲一些瑣碎的小事鬱鬱寡歡,而應該以積極開朗、從容淡定的態度對待生活。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本書從人際關係、身體素質,心裏暗示,對待事物態度等方面說明了,適度的鈍感帶給人們的好處。

比如,在同樣的環境下,都是受到了蚊子的叮咬,敏感的人就會整夜煩躁不安,抓撓引起感染髮炎,難以癒合。而鈍感的人,卻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安然休息,毫髮無損,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影響。

在某些時候,別人會對自己說一些不好的言語,有的人覺得這非常難以忍受,讓人鬱悶感到壓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別人會說出那樣的話,你可以分析原因,這人是常常喜歡說這樣的話,還是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說,如果聽者鈍感一點,就會發現這原因其實就在說話者的本身。

比如書中提到醫院的一位主刀教授,他常常在做手術的時候對自己的副手和協助者無端指責,不是說“怎麼動作這麼慢“,就是說“眼睛往哪兒看。”然而他並不是出於惡意或者想要指責誰,只是這就是這個人的習慣。

很多人都受不了那位教授,只要是知道第二天要被安排到那位教授主刀的手術時候,想到第二天要受到訓斥,心中就會感到沮喪和畏縮。

但有一位S醫生就和大家不一樣,他不只是開朗豁達地面對自己所受的指責,而且還在每一次回答“是,是”,一邊完成助手工作的過程中,不斷近距離掌握教授手術中的要點,使得他後來成爲醫療部最爲出色的外科醫生,後來當上了院長。

書中寫道:那些高齡而健碩的人,基本上都不聽別人講話,偶爾聽上幾句,也就是聽聽就過去了,正是這種不太計較他人言語,不聽別人講話的做法,纔是保持健康的祕訣。即使別人說些不中聽的話,也要聽完馬上拋到腦後。這種有益的鈍感,與精神上的安定和保持心情愉快密不可分。

書中提到“遲鈍的五官”。“人們的各種感官若過於敏感的話,會對人產生負面影響,鈍感的人和敏感的人相比,前者不會造成器官的消耗,可以更爲悠閒自在、胸襟開闊地長壽下去。”

比如聽覺特別好的人,會因爲比別人聽到的聲音更多更強烈而受到干擾,給人增添疲勞。嗅覺敏感的人,會嗅覺出別人感覺不到的氣味,特別是一些難以忍受的氣味,這樣一來,就會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煩惱。再比如有關節炎的人,在變天的前幾日便感覺疼痛難忍。

看完此書,我明白了敏銳聰慧是一種才能, 但生活中是需要一點適度的鈍感,這樣纔不會爲瑣事動搖,這是一種良好的心態,一種健康生活的能力。

在生活中,工作中,在身體上,心理上,學會降低敏感度,保持寬容、淡定、平和的狀態,讓自己擁有一種不受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