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銀河帝國·基地》雖然有點兒亂,但是我還是對這本書中的三個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謝頓是一個非常有預見的、願意爲了事業來奉獻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羣科學家在端點星建立起這個基地的,他用強大的科技讓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這些科學家之一。他讓這個基地崛起了,還用宗教來讓基地更加神祕,同樣,他也有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

侯伯·馬洛也十分厲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來讓基地擴張,而且更可貴的是他還有自己的獨立的想法。

通過這三個人的故事以及他們三個人的性格特點我覺得這是現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現在有許多許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樣感於擊挑戰權威當然,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認爲權威說的話一定是對的,不敢有句否認。可是,權威也是人啊,誰不會有出錯的時候呢?人人都有出錯的時候,所以,我們應該要有敢於去挑戰權威的勇氣(可是不能胡說八道or不事找事)。這樣,總是會尷尬的,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後”嘛。

同時,我們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軟飯”(指只聽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會有成爲一個沒有自個兒主見的人了。這是最可怕的事兒了。聽家長們說: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話大腦就會生鏽掉,到後來不能再運轉了。所以,我們要多去獨立思考,要像鳥兒一樣,努力衝破鳥籠的拘束,飛向藍天的懷抱。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2

一個人要在60歲依然熱愛20歲熱愛的東西,但不要反對相同的東西,我們都希望既能變成熟的同時,也能保持童心。阿西莫夫做到了,他的方法可以總結成“執着地愛,健忘地厭”。同時,用一生的時間,認真選擇一條趨勢,和趨勢做朋友,它能幫你超越所有那些你厭惡的東西,給你帶來所有新鮮的美好。

過年期間因爲不停的值班,所以第三次重溫了這部小說(因爲一個人怕黑,所以值班一直是開着燈睡覺的,而且還睡不着)。讀完最後一章,仰天長嘆,這真是一部有毒的小說,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三觀。不得不寫一篇讀後感紀念一下。

初識《基地》系列小說是在自己國中的時候,那時自己還是一個青澀少年。語文老師的辦公室裏有一個書架,裏面放着她愛讀的所有小說,有一次上課看《衛斯理系列》被叫到辦公室談話,批評我看的書太low了。她強烈安利了這本《基地》,如果我答應不在她的課上看書就借給我讀,而且還和我打了個賭“如果這本書沒有衛斯理好看,以後上課隨便我怎麼樣。”

事實證明,薑還是老的辣,我還是too young too naive。

這本書真的有毒,當時還沒有出系列叢書,小說是在“譯林”雜誌的每季度特別期刊上刊行的,只有前三部。捧着兩本雜誌,看了三天三夜。看完之後,我直接去郵局訂了一年的譯林雜誌,可是後來再也沒有看到比這本書更好看的小說了。

這是一個肯定會輸的賭。

他是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一生著書500本,是一個真正的寫書狂魔,至今沒有人打破他的記錄。他1920年出生在德國,3歲的時候和爸媽移民到美國,上大學的時候開始投稿,唯一的愛好就是寫作,又有熱情又有才能,大學之後阿奇莫夫就進入了寫作的噴涌期,這個噴涌期持續了一生。在72年的人生裏面,阿奇莫夫平均一年寫9本書(我連一篇綜訴3個月都寫不好),這個記錄至今沒有人打破。

阿西莫夫開始是爲了興趣寫作,30歲之前,他發了很多文章,在科幻界很有名,卻沒有賺什麼錢。下班之後咬着牙寫作,直到1961年,當時有一個出版社把他寫的零散的故事整理成三本書,同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這一下轟動世界,名利雙收,從此辭職回家專心寫作。

阿西莫夫寫科幻小說就跟我們吃飯這麼容易,有一次綜藝節目阿西莫夫爲了證明自己有才,就拿來打字機,三十分鐘現場寫了一部小說,寫完之後看看質量不錯,就直接發表了,真是努力過才知道天賦有多麼重要啊。

1988年的時候阿西莫夫已經是世界科幻界的最著名的作家了,他一共得了六次雨果獎,也得了星雲獎終生成就大師,這兩個將是世界科幻的最高獎項了,當時人們用阿西莫夫的名字來命名雜誌,用阿西莫夫模塊來命名機器人的人機安全性,還有阿西莫夫在小說提出的人機三大定律已經成爲了家喻戶曉的概念。但這時他的身體已經越來越不好。但在這時他宣佈開始續寫基地,阿西莫夫表示留給我的時間不多,希望我能寫到最後,他希望自己在停止呼吸的時候仍然在寫作。如果死的時候能胖的一下倒在打字機上,頭卡在鍵盤上就好了。遺憾的是阿西莫夫沒能實現他的願望,最後還是因爲身體虛弱被送到醫院,不久就離世了。

阿西莫夫的一生都在寫做,早年是靠興趣寫作,中年被讀者和社會推着寫,老年是自己主動要寫。阿西莫夫把最後時間留給了基地這不小說,是因爲偉人在老的時候都有一個願望,希望自己的著作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比如愛因斯坦追求統一場論,孔子追求一以貫之,在文學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同一場論,阿西莫夫一生著作無數,但有三個系列是最重要的“機器人系列”“帝國系列”“基地系列”,他希望用最後的故事把這三個故事變成一個整體。公元30世紀到公元20xx世紀的故事連接成了一個宏大整體。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3

心理史學家哈里·謝頓,通過嚴密的數學模型,計算出銀河帝國將在未來遭遇毀滅。既然帝國的毀滅勢不可擋,謝頓打算將毀滅後進入的蠻荒時期儘可能縮短,讓新的文明在一千年之內孕育,接替成爲下一個銀河帝國。雖然領導人們對帝國的毀滅有所感知,因爲文明實際上在近些年來沒有大的發展,甚至在退步,但是考慮到社會政治因素,他們對此祕而不宣。爲了不讓謝頓預言產生不良社會影響,他們讓謝頓帶領十萬科學家,遷移到銀河帝國的一個邊緣星球——端點星,去編纂銀河帝國百科全書,美其名曰尋找拯救銀河帝國的方法,並確定能找到,以此來安撫民心,實則是流放,使其遠離權力中心。

三十年過去了,端子星(基地)上的科學家們矜矜業業地執行謝頓的計劃,即編纂銀河帝國百科全書,將科技記錄下來。端子星附近的四星球卻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他們不斷地發生軍事衝突,想要成爲當地的強者,而他們的文明已經退化到失去了核能。其中的較強者——安納克里昂星球——則對端子星上的高科技虎視眈眈。但基地上的科學家卻對這種威脅視而不見,他們依仗銀河帝國的保護,覺得安納克里昂星不敢對他們如何。但是強龍壓不過地頭蛇,身處帝國邊緣的基地顯然對於自顧不暇的銀河帝國來說,已經脫離了他們的管轄範圍。時任市長哈定看出基地來到了生死存亡的第一個危機點,基地需要從編纂圖書的老本行中解放出來,進入下一個階段,但這種主張遭到了星球上的科學家們的強烈反對。

基地的奠基人謝頓,修建了穹窿。他曾跟後來者有過一個約定,三十年後,他將以影像的方式出現在穹窿上,揭示他的預言,或戰略部署。謝頓在危機時刻出現了,他說已經預料到這將是基地面臨的第一次危機,危機的出現讓基地目前只有一條路可走,這條路是顯而易見的,必然按照他的預計進行下去。而當初編纂百科全書的任務,不過是掩人耳目的手段,現在基地需要正式進入一千年建造下一個銀河帝國的計劃中。謝頓的影像結束之後,哈里成爲無可爭議的當權者,即便沒有謝頓的話,他也做好了武裝奪取政權的準備,按照謝頓預計的那般,未來勢不可擋地進行下去。

哈定利用四星球之間對於端子星的技術野心,通過星球間的遊說,讓四星球進入了一種互相制衡,誰也不敢擅自佔有端子星的狀態。端子星在這種平衡中獲得了生存空間。而且他們利用科技差距,創造了科技宗教,即以一種宗教的方式,向四星球輸出科技,讓星球上的居民對科技宗教的神祕力量深信不疑,端子星與謝頓對他們來說,分別是天堂與上帝一般的存在。端子星對四星球的教育,建立在錯誤的科學基礎上,即以一種混亂的方式掌握最終的結果,卻始終無法參悟科技真正的`原理。

又三十年後,端子星迎來了第二次危機。安納克里昂領導者的野心一直未曾泯滅,他想要將端子星佔爲己有。一次安納克里昂星收穫了一支裝載高科技但受損嚴重的銀河帝國星艦,他們想讓端子星來修星艦。假若基地不肯修,他們便發起戰爭;假若基地修了,他們便藉助這艘強大的星艦向端子星發起戰爭。哈定已然年邁,他同意給他們修星艦。但這一行爲引起了國內某些勢力的不滿,懷疑哈定已經倒戈向了安納克里昂星,打算從他手裏奪取政權。在內外夾擊下,一場戰爭似乎不可避免,修星艦不過是延緩了戰爭開始的時間。

星艦修完後,哈定奔赴安納克里昂星祝賀其國王成年。在安納克里昂星,哈定被星球上的當權者軟禁了,而侵略的星艦已經開赴端子星。哈定利用之前埋下的科技宗教的力量,讓安納克里昂星國內民衆對當權者充滿不滿,認爲此舉是忤逆神權。而操控星艦的都是曾被派向端子星學習的傳教士,他們對端子星天賦神權的意識更加強烈,星艦被控制在了宗教掌有者的手中,安納克里昂星也被掌控在信教的民衆手中,而宗教的掌有者就是端子星的當權者——哈定,一場不流血的戰爭結束了。謝頓的影像在這次危機結束之後再次出現,大概就是說,地基在每次危機出現時,都會按那條唯一的路走下去,直到千年計劃實現,建立新的帝國。

哈定的年紀已經等不到第三次危機了,下一任出現的基地英雄是馬洛。當時,基地已經發展出了行商的行業,即向其他星球兜售技術。馬洛是行商長。基地一直沿襲的是哈定的科技宗教控制的方式,控制其他星球。等到了馬洛這一代,他決定摒棄宗教控制的方式,將本來以賺錢爲目的的行商,轉變成用經濟貿易來控制其他星球。(文明的進化史?)新事物在一開始出現的時候,總是容易遭受質疑的。果然,馬洛的主張受到了政治對手的反對。

這時候,第三次危機也悄悄到來了。科瑞爾星球是一顆跟端子星存在衆多衝突的星球,他們嚴格限制行商活動,甚至嚴禁傳教士入境。但在行商的不斷努力下,端子星還是將核能銷售給了科瑞爾,用核能包裝了他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得科瑞爾星球的居民們過上了更便捷的生活,端子星也在貿易中賺得盆滿鉢滿。

但是科瑞爾跟基地的矛盾始終是存在的,他們在銀河帝國的軍事援助下,發動了對端子星的攻擊。此時利用各種手段已經成爲了基地領導人的馬洛,對科瑞爾的攻擊一直採取了退避的策略,目的是不想正面迎戰引起銀河帝國的注意。當然這種消極應戰的方式引起國內的不滿,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強。當然,馬洛對結果早已胸有成竹。因爲前幾年對科瑞爾的貿易輸出,早已宣告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在戰爭期間,端子星停止了對科瑞爾的技術支持,科瑞爾星球上的居民剛開始能夠爲了戰爭忍受各種不方便。但隨着戰爭的持續,科瑞爾國內的反對聲音將越來越強,最終本國民衆將會施壓,今早結束戰爭。這場戰爭結束之後,馬洛的領導地位已然穩固非常了。

至此,謝頓、哈定、馬洛,成爲了基地人民的三位英雄。

聽說阿西莫夫在寫基地系列時,借鑑了《羅馬帝國衰亡史》。讀這本書,似乎能瞥見世界文明的發展史,那些各國利益的角逐、社會的變革、經濟的演變,讀來感覺跟生活都很貼近。架構是虛空的,發生的事件又是“真實”的。誒,讀完只覺得任重而道遠啊。

最後是摘錄。

“觀看繁星閃耀的光輝,欣賞星團展現出難以置信的朦朧,好像一大羣螢火蟲永遠禁錮在一處。”“帝國的覆亡是一件牽連甚廣的大事,可沒有那麼容易對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興起、階級流動的停滯、進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銳減,以及其他上百種因素。”“我們見到的只是表面的強盛,彷彿帝國會延續千秋萬世。然而檢察長大人,腐朽的樹幹在被暴風吹成兩截之前,看起來也仍舊保有昔日的堅穩。此時此刻,暴風已在帝國的枝幹呼嘯。我們利用心理史學來傾聽,就能聽見樹枝間的嘰嘎聲。”

“每個人學到的都僅僅是極零碎的片斷知識,無用又無益。知識的碎片起不了作用,也不可能再傳遞下去,它們將遺失在世代交替的過程中。”“爲什麼科學家都是九流的行政人員。或許只因爲他們慣於處理彈性較少的自然現象,而不懂得如何應付善變的人心。”“從頭到尾,你們不是依賴權威就是仰仗古人——從來沒有自立自強。”“這無異於一種病態——一種條件反射,遇到需要向權威挑戰時,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關閉。”“光明磊落總有好處,尤其對那些以賣弄玄虛著稱的人。”

“每次遇到危機時,我們的行動自由便會受限,只剩下唯一的一條路可走。”“只要在戰略性的地點,實施戰略性的銷售,就能在宮廷裏建立起擁核的派系。”“任何宗教,出發點都是訴諸信仰和感情。

如果將宗教當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因爲誰也不敢保證這種武器不會反過來傷到自己。”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4

首先這是一套150萬字的大部頭,同樣也世界科幻界影響最大的小說,沒有之一。1965年世界科幻協會頒發了一個含金量非常高的獎項,叫人類歷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說,基地小說戰勝了《魔戒》(也就是指環王系列),拿下了這個獎項,獲得了科幻小說界最高獎項。這本書的社會影響力也是科幻小說中最大的,他影響了整正一代人的科學觀。我看過這樣一個記載:有一次nasa科學家開會,有人說是基地粉絲請舉手,結果所有人都舉起了手。

這是對科學家的影響。而另外一方面,這本書還影響一個特別的人,叫本拉登,911後當時英國衛報採訪了本拉登,本拉登明確的說,“基地的組織”就是受《基地》小說起名,因爲他自己乾的事和基地主角一樣,是一個正義的事業。所以《基地》小說影響了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同時影響了這個世界上最極端的大腦。

其次,這是一本寫了一生都沒有寫完的作品。寫了整整50年,主要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一個叫《驚奇世界》的雜誌的主編,發現一個叫做阿西莫夫的小夥子給雜誌社投稿,九次都沒有成功。主編覺得這個小夥子有前途,就約他吃了個飯,覺得這個小夥子有才華,就鼓勵了他兩句,所以阿奇莫夫就投了第十次稿。1942年五月,一部叫基地的短片小說發表了。

阿西莫夫回憶說,他當時是受了《羅馬帝國興衰史》的啓發,能不能寫一步銀河帝國興衰史呢?然後在接下來的八年裏,他圍繞這機器搭好的框架寫了很多中篇和短片小說。都在雜誌上發表了,形成了一個基地的故事羣落,就是後來的基地的前三部曲。寫完三步曲,阿西莫夫剛好30歲。之後阿西莫夫一直沒有寫這個系列,因爲他覺的這個系列已經完結。可讀者不這麼認爲,一直催稿,直到一個出版社給阿西莫夫拍了5萬稿費,只要動筆了00稿費就歸你。

阿西莫夫想,試試就試試唄。1982年時隔四十年之後,阿西莫夫開始續寫基地,把自己新的認識寫到基地裏去。這就寫了第四部和第五部,在一個超大的鬧洞裏結束了文章。這是基地寫作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是阿西莫夫人生的最後四年,他沒有選擇按照之前的系列繼續講故事,而是寫了兩部前傳。阿西莫夫離世的時候第七步第五章剛剛開了一個頭,後來找了一個大師補全了小說。就跟紅樓夢一樣是續寫完成的。至此基地七部終於寫完。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5

《銀河帝國:基地》講了一個敲冰求火的問題:如何通過銀河系百千億顆星球中的一顆位於銀河邊緣荒涼地帶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來改變整個銀河未來的走勢?

人類在小小行星上(他們稱"地球")生活了十多萬年久,建立兩百多個行政區域(他們稱"國家")。在地球上第一個會思考的機器人的幫助下,掌握改造外星球的技術,開啓星際殖民運動。人類在銀河系如蝗蟲般繁衍,帶着愚昧與智慧、貪婪與良知,將銀河系捲入星際戰國時代。直至銀河統一爲統治超過2500萬個住人行星、疆域橫跨十萬光年、總計數兆億人口的帝國——銀河帝國。在銀河帝國建國後12020年,哈里·謝頓32歲的數學家,開創了"心理史學"。這門學科用數學公式推演人類的未來。在帝國走向衰亡期間,謝頓預見銀河將經歷三萬年黑暗。他集合最優秀的科學家建立"基地",期望它成爲人類的希望。然而帝國衰微,基地被強鄰包圍。人類面臨抉擇:受控制?還是奮戰?

前三次謝頓危機都是由某位領導而解決。我不禁產生疑問,如果當時獲得端點星控制權的不是哈定,而是百科全書委員會。如果馬洛的行商沒有出現,而是繼續哈定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歷史是否改變?歷史到底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歷史上那些充滿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偏差,是否會將歷史導向截然不同的結果?

當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學"對此是有解釋的。心理史學預測的是宏觀歷史的發展,而不是微觀個體的動作。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設是,即使哈定、馬洛由於種種不確定的原因而沒有掌握端點星的權力,也會有其他"英雄"出現,讓基地度過危機。用書中的話來說:"我們盲目信仰謝頓的心理史學——它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個人行爲絕對不算數,絕不足以創造歷史。因爲複雜的社會和經濟巨流會將他淹沒,使他成爲歷史的傀儡。""這些嘗試,就像是你在水面上拍擊出的漣漪,而謝頓的巨浪則繼續向前推進,雖悄無聲息,卻勢不可擋。"

人類的自由意志,在歷史中竟如此一文不值?千萬人的努力奮鬥,只是一場被歷史操控的戲劇?那我們人類的個體,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6

自從美國埃隆馬斯克把一輛紅色的特斯拉跑車用火箭送上了太空之後,關於跑車上的一切都備受關注。跑車上攜帶的一套《銀河帝國》在各大書店和網站大賣,自媒體上熱鬧的宣傳和羣友們的大力推薦,我也把這套書放入了自己的書架上。

阿西莫夫的這套《銀河帝國》讓埃隆對太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爲他移民火星的計劃埋下種子。現在很多家長爲孩子買了這套書,學校也提倡閱讀此類的科幻小說,從而激發小孩子探索宇宙的興趣。也許下一個世紀會有很多埃隆這樣的科學家,畢生致力於開拓外太空,讓子孫後代在銀河的另一端找到怡居的美麗星球。

如果不是這套書被送到太空去,如果不是太多的人推薦這套書,在看了第一章之後,這本書就會被我扔了。看了太多現代爭霸宇宙的網絡小說,這本書的構思對我來說談不上新穎。

銀河帝國的腐朽,一羣謝頓的信仰者在銀河的一端建立了一個基地。基地如同一棵小樹,經歷風吹雨打,茁壯的成長。總共經歷了三次謝頓危機,第一次政權危機,第二次宗教危機,第三次貿易危機。

與現在網絡小說一個的區別是,精神領袖謝頓已經死了。而現代小說當中,往往都是一個苦哈哈的少年,從小奮鬥,踩着各種狗屎運,帶領着自己的基地壯大,稱霸銀河,稱霸宇宙乃至平行宇宙。

與現代網絡小說最大的區別是,基地這本書好短啊。我只花了兩天,竟然看完了。也許是因爲我只看了其中的一本,而整個銀河帝國有幾十本。總覺得基地的情節發展太快了,30年50年75年一晃就過去了。一本書看下來,沒有代入感,像快進的膠捲在播放一個基地的發展。若中間的具體過程再寫10萬字多好啊。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7

本來我是要讀《安德的遊戲》的,但是被學生借走至今未還,只好抄起一本《基地》來泄憤。

一直沒搞清楚阿西莫夫這幾部作品的關係,之前只知道有基地三部曲、機器人三部曲和銀河帝國三部曲,手裏拿着的這個是基地七部曲的第一部,書名卻叫《銀河帝國:基地》,頓時感覺有點錯亂。查過才知,原來阿西莫夫在20歲出頭就完成了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的創造,幾十年之後又寫了兩個前傳,兩個續篇,合稱基地七部曲。

阿西莫夫是個大奇葩。創作力之旺盛令人歎爲觀止。他的作品涵蓋了邁爾威杜威(不是約翰杜威)的十進制圖書分類法的所有十個類型:000總論;100哲學;200宗教 ;300社會科學;400語言學;500自然科學;600技術科學;700美術;800文學;900歷史、地理。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由於他在擴展人類想象力方面的巨大貢獻,美國政府授予了專屬於他的獎項:國家的資源與自然的奇蹟。

總之,他是個天才。而他對待自己天賦的方式是每天從早晨六點鐘開始,在打字機旁呆10個小時以上。他說:我不爲別的,只爲寫作而活着。他認爲作家最好能在工作中死去,讓鼻子夾在打字機的鍵盤中。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有天賦從來不是偷懶的藉口,而是更加勤奮的理由。

最早知道阿西莫夫,可能是國小還是國中的那篇課文,是阿西莫夫的兩篇科普文章,印象不深。再來就是看到關於機器人三定律的介紹了。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爲而使人類受到傷害;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違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阿西莫夫圍繞這三個定律創作出了無數的精彩故事。而一個個迥異的機器人故事又不斷豐富着機器人定律本身。後來,阿西莫夫又增加了高於三定律的第零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因不作爲而使人類整體受到傷害。三定律也隨之改變。由阿西莫夫開的這個頭,至今也沒有終止,後人從各個角度更加豐富了三定律,比如有人說,應該還有高於第零定律的定律:機器人不作爲,除非遵守機器人定律。還有人說,三定律倒過來看,就是機器人制作的指導方針。不一而足。就在上個月,巴中同事的茶壩聚會,林允主持了一個圍繞阿西莫夫《機器人之夢》的讀書會,大家爲此進行了幾個小時很有意思的交流。

據說機器人系列與基地系列最後也由某種聯繫而融貫爲一個整體,但是我這才拜讀完基地系列的第一冊,這些就留待之後去慢慢發現吧。

20xx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多次表示,他之所以會有今日的成就,《基地》系列功不可沒。他在7歲時讀了基地三部曲,便立志成爲哈里謝頓一樣的心理史學家。最終他選擇經濟學的原因,也是由於經濟學是所有學科中與心理史學最爲接近的一科。

這個故事其實一點都不勵志。首先,克魯格曼7歲就了基地三部曲,而我今年已經快23歲了,他23歲的時候卻已經成爲經濟學領域最拔尖的學生之一。其次,他7歲時讀了70餘萬字的基地三部曲,並且樂在其中,而我7歲時讀的不過是700多張圖的《世界少年兒童大百科》。他讀書讀得津津有味,我卻還翻圖翻得不能自拔。

有小道消息說,本拉登也從這本書裏得到過靈感,纔有了。

回到《基地》本身。故事從年輕人蓋爾多尼克拜訪數學家哈里謝頓的旅程開始。謝頓以自己的數學天賦,從一組模糊的公設中開拓出了心理史學這門精密的統計科學,它專門處理人類羣體對特定的社會和經濟刺激所產生的反應。謝頓利用心理史學預言了萬年古國銀河帝國將在三百年後滅亡,之後將有持續三萬年的黑暗時代,而他則能通過一些舉措,將黑暗時代縮短爲一千年,爲此他需要招攬人才,於是年輕的蓋爾投奔而來。然而謝頓卻由於其聳人聽聞的言論而被審判。幾番糾纏下來,川陀(可以理解爲銀河帝國首府)與謝頓達成某種妥協,給了他一顆銀河邊緣無人問津的小星球端點星去完成他拯救人類的計劃:編纂《銀河百科全書》。端點星便是基地。

隨着基地人口規模的擴大,各種政治、軍事問題開始出現,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遭遇不同的社會危機。後來的人們稱之爲謝頓危機。謝頓早就用心理史學預測了這些危機及其解決辦法。隨着一次次危機的發展,整個謝頓計劃一點點浮出水面,原來編纂百科全書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目的則是

這幾次危機還是很值得一提的。

哈定是謝頓之後另一個先知式的人物。他說:武力是無能者最後的信條。(P81)我小時候也由君子動口不動手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遇事肯定要先動腦的,動完腦再去考慮動不動口,動不動手,而有些人明明沒腦子又偏偏想動點什麼,脖子以上都不利索,於是只好先動手了。哈定以此信條,通過同時給四個鄰國輸出核武器而製造勢力平衡,兼愛,非攻,渡過了第一次的危機。隨後又用宗教的力量控制了這些鄰國,完成了某種形式的擴張。

其間,哈定曾評價安納克里昂攝政王溫尼斯的無限度的自信:也許是一種過度補償的自卑情結吧,王儲的弟弟往往有這種傾向。他就像只瘋狗(P88)不知爲何,我從這話中依稀看到了方舟子的影子。

哈定說:不要讓道德觀阻止你做正確的事。(P130)這是在宗教擴張過後,基地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開始進行行商擴張。哈定的這句話便成了行商圈的名言,與馬克思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異曲同工。

哈定還說:核銃是很好的武器,可惜無法分辨敵我。(P211)行商馬洛憑藉對哈定這句話的出色領悟不僅行商業績出色,也保全了自己,最終通過一次精彩的法庭激辯成爲基地的新領袖。

馬洛的辯論重點在於,強調了單純的商業行爲也有巨大的力量。利用資源不對稱下的棘輪效應,以無招勝有招,解決了科瑞爾星球對基地的威脅。而他描述的科瑞爾可能出現的由於高福利不可逆而引發的社會危機,與前些年的歐債危機惟妙惟肖。阿西莫夫參考了《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及之後的人類歷史來構建他的基地世界,而基於這些,他也無意中做出了這樣精確的預言。他用行動解釋了預言的涵義,就是以常識爲基礎的想象。他在幻想心理史學的同時,也用這樣的文本構建出了真正的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並不悖於我們已知的統計科學常識。書中多次提到,心理史學一方面要遵從大數定律,保證樣本的規模,另一方面要通過多盲試驗,來保證樣本的隨機性,避免在統計過程中產生新的變量。因此,謝頓不能完整透露他的計劃,卻又要通過穹窿對整個進程稍加干涉,人們則只能猜測。由此,謝頓被描述成了一個接近上帝的人,他所做出的預言是後人一定要維護和堅守的,基地的每個子民都只能按部就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阿西莫夫卻是那個文本之外真正在扮演上帝的人。

雖然這已經是一個相對完整而宏壯的故事,但其中罅隙則反映了人們對科幻小說抱有的寬容。克魯格曼就指出了川陀的人口比例其實還不到邁阿密的一半,卻被描述爲人滿爲患。

由於要描寫的故事時間跨度太大,《基地》系列對人物的描寫並不飽滿,雖然謝頓在穹窿中出現,哈定語錄代代流傳,但之後的隻言片語對角色的塑造已經無法產生大的影響。或許這就是老年阿西莫夫要寫《基地前奏》來講述謝頓故事的原因吧。相比之下,劉慈欣在《三體》中藉助冬眠技術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矛盾。

另外,這書有不少隱含前提,比如,否定了出現另一個謝頓的可能性。或許之後的幾部會有相關的故事吧。畢竟聰明如阿西莫夫一定也是考察了故事可能發展的各個方向而選擇了最合他心意的一個。其他的方向就留給同人小說愛好者去肆意開發倒也不錯。

科幻小說家其實最能警惕自己的侷限,但這樣的警惕在常人眼中往往只能用自大來形容。比如阿西莫夫就在《基地》中借謝頓之口謙虛的說:心理史學最遠也只能預測到一千五百年而已。那一千五百年之後呢?少了這條謝頓設下的這條心理史學繮繩,阿西莫夫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讓他的想象力像野馬一樣,再飛奔一會。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8

銀河紀元12020年,哈里·謝頓,這個年僅32歲的數學家開創了一門全新的學科——“心理史學”,這門學科並不像它的名字,它既不是心理學,也不是史學,它能用數學公式準確推演全人類的未來。

謝頓的第一個預言是:雖然毫無徵兆,但已存在一萬兩千年之久的銀河帝國即將滅亡。雖心理史學能夠拯救,但一切都太晚了。謝頓爲了把帝國毀滅後三萬年的黑暗時代壓縮成一個仟年,他在端點星——一個位於銀河旋臂的最前端的荒涼的行星上安排了十萬人編著《銀河百科全書》,這就是第一基地,他們在以後的一個仟年中擁有最尖端的科技,甚至超過帝國。

得益於謝頓,以後的300多年第一基地順利地度過,但“騾”的出現差點讓整個謝頓計劃崩潰。第二基地——一個以精神力量突出的團體,是謝頓計劃的核心——對第一基地的幫助暴露他們自己的存在。此後的200都多年裏,第一基地都潛心剷除第二基地,以他們最頂尖的科技與智慧,在他們自以爲成功時第二基地早已遍佈他們的生活。

基地紀元498年,銀河未來的命運決定於某人一念之間,這個就是葛蘭·崔維茲。他必須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與蓋婭之間做出銀河未來由誰主導的決定:由第一基地創建的新帝國將會逞領銀河進入科技昌明的世紀,卻會像第一帝國那樣摧毀在戰爭之中;由第二基地指導的新帝國將能確保人類的永久和平,卻因此成爲了一個父權制帝國;而以蓋婭爲藍圖的蓋婭星系則會是個心靈共同體,所有人類將與萬物融合成一個良善的整體。崔維茲直覺地做出了選擇,但卻無法確定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他懷疑宇宙中還藏有更強大的操縱力量。崔維茲相信地球是解開所有謎團的關鍵,因爲地球是人類的起源母星。奇怪的是,銀河中有關地球的資料全都神祕消失。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9

這是我心中最優秀的科幻小說系列。

雖然我到現在爲止,只看了它的第一本,但是僅僅是在第一本中,他就已經將自己對於科技、政治、人性以及想象力的控制展現得淋淋盡致。

我一直認爲一個優秀的科幻小說家首先得是一個優秀的小說家。

科幻只是表面的一張皮,小說家使用科幻元素來爲自己的理念或者說主旨的展現而鋪路。

顯然作者非常好的做到了這一點。

小說裏的人物性格完全沒有一般科幻小說家的那種臉譜化,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類似於引文中的那些對於現實世界的諷刺。

我很喜歡這種文風,讀起來既不會覺得枯燥學術,也不會覺得膚淺。

小說開始於一門很有趣的理論--心理史學。

在這套理論真正的奠基者謝頓的介紹中,提出他剛接觸這門學問的時候,心理史學只是一組含糊的公設,而在他手中,它成爲一門深奧的統計科學。

小說中,謝頓通過這套理論預測了銀河帝國的崩潰,同時也預測到了第二帝國後來該如何復興。

如果是我小時候看到這本書,我肯定會覺得,哇,這本書講的東西是什麼東西啊,雖然我完全不知道,但是總覺得很厲害的樣子。

但現在看時,我卻覺得理所當然。

甚至於很有可能在以後,這本書就如同凡爾納的小說一樣,已經不再是狹義上的“科幻”。

因爲人們已經將它們實現了,斜眼笑:D

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這套理論已經開始稍微展現了自己的威力了。

對,就是那些人說得玄乎其乎的大數據計算。

只要數據夠多,總能預測事物的走向與未來。

廣義上來說,的確如此。

一個個的人類個體的行爲比較難以預估,因爲每個人都有那麼多獨特的點。

但一旦涉及到極大數據的人羣時,人就類似與羣蜂一樣,變得那麼地趨於一致。

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樣的商品,什麼樣的人,喜歡看什麼樣的書,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樣的對象……

乃至於,我們人類選舉的結果,政治的走向……

如果數據夠多,關於這些事件的預測,我相信未來都是可以實現的。

而且精確度會越來越高。

不過有趣的是,當我們人類每個人都知道預測的結果時,很有可能歷史就會被改變。

這裏有點類似於薛定諤的貓了,如果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未來,那麼未來極大機率就如同預測的那樣……

想到這裏,似乎沒那麼悲觀,但是有點不甘心。

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未來,自己現在會做什麼呢……

想到了,就去做吧。

最後的最後,其實命運最終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即使是隻螞蚱,也要跳出自己的極限。

《銀河帝國·基地》讀後感範文10

終於在奔波中看完了這一系列的7本書,回味無窮。在看書的時候就在考慮怎麼樣來書寫自己的感受,卻發現猶如陷入銀河的浩瀚中,四處都在閃亮,卻難以理出頭緒。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銀河帝國基地》時候的讀後感,重溫了初讀書時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問題,一併談談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謝頓創立心理史學和建立基地的動機。這部分內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邁向基地》)中有詳細的過程,講述哈里謝頓是如何從一篇論文開始,一步步走向創立心理史學以及建立基的過程。據說這兩本書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後五年完成的,通過這兩本書爲他最愛的主角哈里謝頓立傳。我在閱讀的時候,也採用了作者書寫的順序:1-2-3-6-7-4-5,最後閱讀的這兩本書,讓整個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極大的昇華。當你從端點星的第一次危機開始,在經歷了基地-騾-第二基地-蓋亞星系-回到地球的整個歷程之後,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謝頓是如何創立出他那驚世駭俗的心理史學,頗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說,小說對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讀者不僅僅跟着人物經歷了歷險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從32歲到82歲這期間人物的成長,相比之下《三體》中的人物經歷乏味的可憐。哈里謝頓在夫銘的期望下,在鐸絲的保護下不斷逃亡,不斷思考,終於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學的可行方式,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祕密,自稱是記者的夫銘,不僅僅是帝國的首相丹莫刺爾,而且是傳說中的機僕丹尼爾,而一直保護他的鐸絲竟然也是機器人。然而他已經深深的愛上了她,並願意攜手相伴,即使她是個機器人,無法生育。爲了保護謝頓,鐸絲遭人暗算而停擺,在臨終前,她對謝頓說:謝謝你,謝謝你對我的愛,讓我成爲了真正的人類。鐸絲的離去成爲了謝頓心中難以癒合的傷口,而對鐸絲的愛正是是他研究創立心理史學的動機之一。並不是爲了拯救什麼,得到什麼,只是因爲能夠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關於女性角色偏少。讀到後來才發現,書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個都是拯救銀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騾的貝妲、鬼靈精怪的艾嘉蒂婭、強權執政的布拉諾市長、全能少女寶綺絲、以及謝頓的愛人鐸絲等等。與《三體》中女性角色純爲擺設截然不同,每一個女性角色不僅僅活靈活現,而且都在關鍵時刻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對性別的差異以及各自的優劣勢都有着相當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開拓疆域是發展的首要任務,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聰慧與勇敢。而隨着基地的發展,象徵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場,女性的戲份越來越多,甚至最後的男主崔維茲的直覺式思考,都讓我覺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終出現的雙性人,更讓我覺得作者的格局確實很大,不僅沒有歧視任何性別,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別的人類會如何發展。

最後想說說我的收穫。又要忍不住說,讀經典的好處就是每一次閱讀都能夠有所收穫。這一遍下來,最大的啓發是心靈控制,它拓寬了我的溝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