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千山走遍》讀後感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萬水千山走遍》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萬水千山走遍》讀後感5篇

《萬水千山走遍》讀後感1

以爲無法讀完的一本那麼厚的書,竟然短短的時間讀完了,讀完後深有感觸。卻不知如何去寫,轉一篇吧,倒有一讀三毛的另一些作品的衝動了。

我覺得一開始接觸三毛讀的便是《萬水千山走遍》實在有些失策,翻開書,濃濃的悲傷撲面而來,她失去愛人的傷痛滲透在了字裏行間,本來心情愉悅,一開始閱讀,便情緒驟降個百八十攝氏度吧,例如,她說:“世上的幸福快樂,總結起來只有幾種,而千行的眼淚,卻有千種不同的疼痛,打不開的淚結,只有交給時間去解”。

《萬水千山走遍》講的是三毛在中南美各國旅遊的經歷,她“代表各位去走一遍萬水千山”,(若是我不那麼懶,在讀這本書之前能先了解了解那些講西班牙語的國家便更好了)她的語言並存在過於華麗的辭藻,但也沒有十分樸實普通,每個國家的故事,不會千篇一律地描寫各國景點參觀等細節,必經那些東西在旅遊手冊上會記載得更加詳盡吧。

三毛喜愛人文,這從她的文章中能看出,她喜歡去親近當地人,吃當地的食物,包裹着湯湯水水的taco被她形容成“土黃色的抹布,抹過了殘餘食物的飯桌,然後半捲起來,湯湯水水地用手抓着,將它們吞了下去”,看到這我不禁感覺到口中傳來一股抹布的味道,雖然將我對taco的嚮往一掃而光,但也是對於他們連續吃了好多天taco的感受的寫實;穿傳統服飾,poncho不離身,辮兩條大辮子,於是總被人誤認爲是印第安人;她對文化的尊重,坐在空空的禮堂中對臺上賣力的表演者鼓掌,這也是對懷夢者無從實現夢想的一點慰籍吧;連廁所水龍頭的水都能直接喝下(她因此染上了大腸桿菌,我覺得勇氣可嘉,我們的自來水可是誰都不敢碰的,誰知道那些水中還有什麼其他的細菌呢)。

她也愛土地,並不僅僅是以遊客之心對大自然的敬畏及感嘆,而是深沉的愛着,這世間的土地。“站在萬里長城的城牆上。別人都在看牆,我仰頭望天。天地寬寬大大,厚厚實實地將我接納,風吹過來,吹掉了心中所有的捆綁”這是在敦煌。

在遊歷各國的途中不免會遇上許多中國的一代移民,三毛很排斥同胞的熱情,她覺得十分不好意思吧,不希望自己去麻煩人家,她大概也不希望人家喜歡的,只是“三毛”,而“三毛”,不能全然代表她。但她對玻利維亞遇見的大使及其夫人態度有所改觀:“學到的東西不能訴諸筆墨,那是一種無形的感化和薰染,是一個人的風度言談裏自然流露出來的學問,親近這股汨汨的氣質,是不可能空手而歸的”。

玻利維亞也幾乎是唯一一個讓人鬆口氣的國家,人們的親和友善,比起其他國家的坑蒙拐騙,簡直是好太多太多了,那一聲聲哽咽的道別,彷彿就在我耳邊,所以三毛將她稱之爲“高原上的百合花”。

這麼多篇文章中,我最喜歡前世今生的那兩篇,那是在厄瓜多爾,描寫的是從前的印加帝國,爲了不讓文字太過枯燥,三毛將印加老百姓的生活通過《藥師的孫女》展現,十分有代入感,而今生中心湖的發現,又冥冥中印證了什麼。三毛演講中說了,這是唯一一篇不是她旅程中發生的故事。好吧,但在讀的時候,我真的信以爲真了,也許是因爲中國古老的傳說也是相信輪迴轉世,我總覺得,人死後真的會喝下一碗孟婆湯,走過奈何橋,再次來到人世上,這也是三毛文字的力量吧。

三毛在旅行中遇到了很多的人,有本地的,有別的國家的,她相信隨緣,她不遺憾此生不再見,她很容易相信別人,也很樂於助人:她幫助了“索諾奇”發作的荷蘭女孩安妮,兩人因悲傷而互相吸引;她幫助過盲人樂師,“我認爲一個將音樂帶上街頭的人就不是乞丐,因爲畢竟他給你一點什麼東西,一個把美麗音樂帶到街頭的人,是不能叫做空手乞丐的”;還有很多國家的窮苦百姓們,她沒有辦法一一幫助,她唯一能做的,只是將那些寫滿了愁苦,飽經風霜而溝壑累累的臉頰,那些經歷雨水沖刷便會搖搖欲墜的泥房子呈現在讀者們面前。

最後,她在敦煌對那個似曾相識的“寶玉”道:“很多年以後,如果你偶爾想起了小時的我,我也偶然想起了你,偉文,我們去看星星。你會發現滿天的星星都在向你笑,好像鈴鐺一樣”。

最讓我心塞的便是雨原祕魯的那次逃離,金錢的誘惑給予了人類犯下許多罪惡的機會,難怪上帝選擇拋棄人們。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多年,但我仍真心希望那些被困在瑪丘畢丘山區的旅者們,能平安走出。

最有趣的討論是關於南美的人種,三毛認爲他們最初是來自於蒙古,這當然有史書記載的,也就是咱們的人,這個理論真的是很有意思,若不是細細觀察當地文化的人,估計也發現不了。

看着看着心也癢癢了,也想去看看中南美,也想看看敦煌,也想去草原上策馬奔騰,也想嘗一下抹布樣的taco……感覺從前自己的旅行,真的只是在走馬觀花般地“行”,並沒有讓心靈真正的“旅”起來,望以後有機會也能像三毛一樣走一番。

《萬水千山走遍》讀後感2

三毛寫過一首《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爲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這本書就是三毛在拉丁美洲"流浪"的縮影,她的旅途在墨西哥開始,沿着印第安人的足跡,相繼去了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哥倫比亞、個、厄瓜多爾、祕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最後回到了大陸,在上海、蘇州、寧波留下了無盡的懷念,迴歸了家鄉。

在看這本書時,跟着三毛領略了太平洋東岸的這幾個國家的同時,也看到了三毛內心的情感,感性的憂傷時刻的在文字中體現,而我只能看到一個表面的三毛,不能看到她的內心。

這段旅行是在墨西哥開始,對於我來說雖遙不可及,但在字裏行間還是能夠感受到那種氛圍,就像浮現在眼前一樣,又好像記憶中的電影片段,一個一個的文字續寫了一段段的情節。三毛的這段旅行是帶着憂傷的,在墨西哥的記述中可以看出,開始不太順利的旅程並不是因爲其他人其他事,只是她的內心是煩躁的,不開心的。並且,在這塊土地上,她看到了自殺神,這個不起眼的神像竟吸引到了她,能看到她的內心是掙扎的,也正因爲是這樣,三毛在"晚年"自殺了,其實,並不能稱之爲晚年,因爲那時的她才四十八歲,正值一個人在事業拼搏奮鬥的年齡,她還是忍受不了內心的那份掙扎。

第二站洪都拉斯,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那裏的貧窮,尤其是山區中的人民的生活的艱苦,三毛在這個國家裏所去的地方是那些貧窮的地方,只有這些地方纔能寄託她的內心,然而,洪都拉斯也有水準極高的工業、城鎮和住宅區,是一個景色壯麗、人民有禮、安靜而有希望的國家。在哥斯達黎加,這裏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因爲這裏聚集了拼搏奮鬥的中國人,他們不是那樣的顯赫一族,靠雄厚的資金闖出一個帝國,他們是一羣農夫,熱愛土地的農夫,他們也是一羣永遠漂泊在他鄉的人,因爲生活的緊迫讓他們移民,去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那份辛酸顯而易見,可是他們得到了應有的價值,在這塊土地上,艱苦的經營,也開闢了一片樂土,看到這裏時,爲這些農夫感動,有多少人沒能有這樣的堅持而放棄,放棄了所以失敗了,我們生活中痛楚不是別人帶來的,是自己的帶來的,不要去怪其他人,其實有時候,只有自己本身讓自己痛了,纔會收穫到更多的價值。而相同的,在巴拿馬之行也出現了這樣的努力,三毛的表妹一家人,經歷了十年的海外生活,一份真正的生活教育,在苦難中走過來的最終得到了應有的彙報。

最讓我驚訝的地方是哥倫比亞,這是一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用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句話:"畫風轉變的太快了。"在自身的生活中是玩玩沒有遇到過的,每時每刻都在緊張自己是否被搶劫,在這樣的高壓下生活的人們能夠幸福?還是被同化成這樣的人?還原書中情節,她去路邊小攤小白餅和烤香腸,賣食物的中年人叫她先給二十五披索,她說一手交錢一手交餅,小販說她拿了餅會跑,然而小販拿了錢就不給她餅,在我們的思想中,這樣的情景有些誇張,但它確實存在,而這樣的場景在哥倫比亞這個地方來說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在飛機場領出哥倫比亞的行李時,每一隻包包都已被打開,衣物亂翻,鎖着的皮箱被刀割開大口,零碎東西失蹤。讀到此文時,真的很難想象是如此的一幕,連最起碼的尊嚴都沒有了嗎?這樣生活的人們還有什麼樣的生活樂趣!

在接下來的行程中,三毛身體羸弱多病,不適合任何一種交通工具,但她堅持把自己的一腔沉寂且蓄勢待發的熱忱傾注在對自然的深愛上。這種深愛使她一度忘記病痛的折磨,她吶喊,她祈禱,她追尋,她守候,爲的只是拋開塵世紛擾,找到蘊含在靈魂深處,宇宙深處的自然的美,她用一說纖細的腿,走遍這世上被現代的我們所遺忘的萬水千山。

三毛最後的行程是回到了家鄉。她踏遍萬水千山,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的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節,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樑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在三毛故鄉歸的這篇中,是以"妹妹"的稱呼記述的,回到家鄉見到分隔許久的家人,也完成了祭祖,完成了這件人生中的大事,此生無憾。

其實靜靜的思考一下,我們完全能慢慢理解做出不顧一切決定走遍萬水千山的瘋女孩,在國外漂流十四年,可能還會對這個女孩產生一份很飄渺的敬佩,一份來自心靈的默默的讚許。對自由的嚮往是與生俱來的一種願望,看完整篇文章,我輕輕問問自己,你想放下一切去追求自由嗎?追求那像風一般的感覺,還是像鳥兒一起在天空翱翔。

當問道自己時,答案是肯定的,我做不到,這需要一種氣魄來完成如此大的自由。回想起這幾年的時光,我並沒有到過很多地方去旅行,在學校中去過的地方有嶗山、棧橋等,都是青島常談的景點,當看到時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傳說中的美麗景色也不過如此。我相信,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現實中的景象是無法和你想象中的景色相比的,想象中的是完美的、虛擬的。但是這樣的想法隨着我最近一段時間有所改變,並且最近我常常遺憾沒有將青島的景點遊遍,當你想去一個地方去遊玩的時候,那種心情是愉悅的,會對這件事情充滿期待,不會像三毛那樣,帶着憂傷去旅行,去感悟,現在的我是通過這些旅行來達到生活的幸福與樂趣。

《萬水千山走遍》讀後感3

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奇葩,亦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女子。三毛是會講故事的人,或者說她本身,就是一個講不完的故事。

她把她的腳,當做哥倫布的航船,或者是馬可波羅的雙腿。這樣一步一步的,走遍千山萬水。她把她的筆,當做梵高的畫筆,或者是莫開朗琪羅的石膏。這樣一點一點的,寫近世間百態。

那一個個城市,在她的筆下,風格迥異。馬德里,撒哈拉,加那利羣島。洪都拉斯,哥倫比亞,巴拿馬。在日光下,也在三毛的世界裏,靜靜的訴說着各自的故事。她相信,每一種建築,每一家店,每一個人,都是城市的一個縮影。我們可以透過它們,摸到每個城市的紋理。於是她用她的眼睛,捕捉到了它的歷史政治地理,文化,居民,語言,飲食等一系列特徵。比如巴拿馬一個裝飾雅典的長廊,即便這樣一個小小的角落,都可能是經歷過幾千年的歷史所積澱下來的一種“化石”,你甚至可以再一座廢墟中看到時光刻下的痕跡。就像陳啓文說的,所謂歷史,並不是被埋沒了。而是另一個意義上失蹤了。於是,我們就這樣跟着三毛的腳步穿越了時空,穿越了時間,也找尋到了失蹤的歷史。

如果說,歷史是一座城市最厚實、最深沉的土壤,那麼風土人情就是在這土壤上生長繁衍出來的最動人的風景。三毛筆下的世界,是充滿人情味的世界。郵局的工作人員,街上賣牛肉麪的伯伯,教堂的神父。雜劇院的演員,亞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賣爆米花的青年。哪一個,不是帶着最淳樸的笑容,出現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哪一個,不是讓人溫暖的想要流淚?異國他鄉的人民,用他們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觸動了三毛心底最深的一根弦。我相信,如果讓三毛爲他們畫一幅畫,她一定會用上最溫暖的色彩,就像冬日的.日光,在寒冷中更顯珍貴。當然,就像每個故事那樣,三毛故事裏的人物,也有狡猾的,刻薄的,刁鑽的。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的狡猾,刻薄,刁鑽也是如此地有特色,甚至可以說是有傳奇色彩。像賣花的女人,保姆瑪利亞,在讓三毛荷西頭疼的同時,也讓讀者哭笑不得。同時也發現了他們的可愛之處,就像玉石雖美,但是一塊特別的瓦片,也會讓人愛不釋手。

通常在看三毛的遊記時,旁邊都會把放着辭海。每讀到一個地名,便在辭海里細細的查找。這樣,好像自己也遊歷了一番,跟着三毛,滿世界的跑。看巴黎聖母院前飛翔而過的鴿子,哥斯達黎加賣爆米花的小夥子,洪都拉斯里被叫做青鳥的巴士。那一幅幅畫面,像上色濃烈的油畫,極具特色,連映在河裏的倒影都要凝固。

三毛的這本《萬水千山走遍》,在描寫每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時,都包羅萬象。也許歷史是將一種抽象的文化保存在實實在在的事物中,然後逐漸繁殖蔓延開來。最後你會發現這種文化的氣息無處不在,在建築,在書籍,在飲食中,在當地居民的舉手投足中,在思想中,在一個民族的共同意識中。所以一本好的遊記,必須包羅萬象。

我想一個女子,要想走遍千山萬水,其中的艱辛曲折不言而喻。三毛的書中很大篇幅描寫了困境,在洪都拉斯的雨城裏奔波,在安第斯山脈的高原上頭疼劇烈,在去瑪丘畢丘的路上遭遇洪水。但是這些,或許對她而言比有穩定的工作,平靜的生活更加接近幸福的定義。或許她的骨子裏,早就有這漂泊的宿命。流浪,再沒有比這個詞更具有浪漫色彩了。因爲它曾經凝練過一種腳步,一種要把世界走通的腳步,一種要把萬水千山走遍的腳步。在這種腳步的指引下,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馬可波羅寫下了舉世聞名的遊記。而三毛,還在前進着。是這種腳步,讓那些困境都不算困境。因爲流浪者不曾注意腳下,他們只看前方。三毛通常是拿起行李,便要遠行。即使是撒哈拉沙漠的無人區,只因爲想看沙漠在夕陽下的景象,便想橫穿整個撒哈拉。擁有這樣舉動的人,要麼足夠灑脫,要麼足夠執着,或者兩者都有。

但是三毛從不停下,一個地方再好,再吸引她。她還是會毅然離開。也許對她來說,這一個個地點只是生命的各站停靠。而歸航的目的地,只屬於她的家。這也許並不符合流浪者的定義,因爲流浪者的心中是沒有家的。但是這符合三毛的定義,她的腳步像流浪者一樣堅定,但是她的心,卻被家延伸出來的枝葉,緊緊抓住了。在很多城市流連的時候,看到一張地毯,她會想起她的家;看到一個人,她會想起她的父母。

這就像餘秋雨先生說的了,有山巒相隔的遙遠,是一種絕望;而又河流想通的遙遠,則是一種憂傷。當大山河流域父母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你纔算理解了源頭的全部含義。

《萬水千山走遍》讀後感4

看了《萬水千山走遍》,不得不承認三毛是個曠世的奇女子,就連她的寂寞都是果敢的。迷惑蒼涼的墨西哥之夜,寂靜聖潔的厄瓜多爾心湖,風情萬種的玻利維亞百合,狂野單純的阿根廷牧場的天空……聽三毛如癡如醉的傾訴。

一直覺得三毛最懂旅行的真諦:一個人,默默走過陌生的土地,邊走邊思考。直到自己被思維填滿,在旅途中發現了一個未知的自我。

《萬水千山走遍》一書中,有對旅途中所見所聞的人物和事情的描寫、敘述以及抒情,也有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想象描寫,故事發展不僅依靠作者一路上的見聞而展開,還穿插有借歷史故事而展開的聯想敘述,如《藥師的孫女——前世》一文。

作者對故事材料的處理絲毫不矯揉造作:一是把自己親身經歷一一展現,揭示了中南美洲人民的生活及風土人情、社會風貌及生活水平。也有對這些民族或熱情或樸實、或純厚或好客性情的描寫,自然也有灰暗而苦難的一面;一是作者抒發自己內心的世界:喪夫的苦悶、對人類苦難的悲痛、對故鄉命運多舛的無奈和對前世今生的種種猜透,涉及跨越了愛情、生活及命運的範疇。將思想上升到了人的最高境界,其思想內涵和情感抒發透徹內心,令讀者回味無窮。

讀完《萬水千山走遍》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祕魯的瑪丘比丘。那個荒廢了幾百年的只剩下斷垣的印加城市,在三毛的筆下,顯得那麼迷幻。過了這麼多年,讀來仍讓人心馳神往。其實三毛對這失落的城市並無太多具體描寫,或許是三毛只是在用她的通靈在感受像迷宮一樣的廢墟帶來的寂寞。那些過往的情愫,就像黏稠的南方的春雨,那一片芳草,溼溼的沾住了她旅行的褲管。

三毛曾通靈地認爲自己的前世是藥師的孫女,一個平凡的在十九歲就離世的印第安女子。相比這荒涼的廢城,她更加嚮往的是澄淨的藍天下那一片明澈的心湖。當厄瓜多爾那片神祕草原和水湖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看了只是覺得歸鄉。我想,三毛坐在瑪丘比丘的大石上時,腦子裏看到的不是城市的空茫,而是那些需要禱告的輕如嘆息的魂靈,安靜的心湖和村落。唯有通靈能解釋她感覺到得,召喚她抽身離去,逃離了瑪丘比丘那一日突發的大水。

最愛的便是三毛遇見安妮一段:兩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女孩偶遇在南美高原,互相連名字都不清楚時便已註定兩人是浪跡天涯是的靈魂伴侶。彼此是那樣驚人的相似:“衣着打扮,談吐禮貌,生病的狂烈,甚至藏東西的地方,都差不多一個樣子”“安妮,難道我們以前真真認識過,爲什麼彼此那麼熟悉呢?”說是不可信的緣分也罷,前世今生也罷,就在某時某刻地球某個角落,她們奇蹟般地遇見。一直幻想自己能有一個如此的旅行夥伴,無需過多言語,便能讀出內心的想法。忽然的相見,不需儀式的告別。能夠相伴的時光,開心地認真走過;到了某個岔路口,微笑着轉身離開,並不刻意挽留。這便是真正的友誼吧,不要永遠粘在一起消磨時間,只要足夠美麗的瞬間。

在《萬水千山走遍》裏感受到了三毛對自然,對大地,對泥土,對人性與靈魂的深深迷戀與熱情的沉醉。三毛對於自然的熱愛,源自她對人性的仰求。她對人性,那種深掩在靈魂深處的生命,懷有崇敬的渴望,她把它定格在茫然深刻的難民的臉上,在彩霞滿天的蒼穹的深處,在魂牽夢縈的故鄉的路上……三毛把“人性”刻畫得美得像一個被上帝遺落的夢。

三毛用琉璃般質樸且華美的文字,敘寫着萬水千山的旅途乃心靈上的征程,譜寫了一個平凡女子用生命寫出的綺麗詩篇。她冷冷地看着這個老城般的世界中如逝如流的哀樂人間,眉目間流露出了紅塵女子的自然之美。

《萬水千山走遍》讀後感5

墨西哥之旅很奇妙,是異常美好的回憶。回來後沒日沒夜忙碌了幾天學校的任務,得以暫時放鬆後來到了East Asian Library,無意間發現了有關三毛的收藏。大一時代三毛是我的最愛,彷彿造化弄人,兩年多以後,撿起了《萬水千山走遍》翻開來看,第一個國家竟然是墨西哥。此時對此書有了更深刻的感想。

感恩節在墨西哥度過,因爲和我住的房子的女清潔工——一位墨西哥阿姨早就說好了。阿姨叫Silvia,人很好很友善,記得第一次見面我和她聊起了週末要不要去環球影城,因爲55刀的門票讓我望而卻步;Silvia回答,就想去中國就要去長城一樣,來洛杉磯,就要去環球影城。這句話觸動了我,想不到一個清潔女工也會如此的有思想,終於我心中的天平也向捨得花錢的一方傾斜了,最終環球影城之旅果然證明是值得的回憶。去墨西哥的決心一直都很堅定,每次見到Silvia除了打招呼就是商定墨西哥的行程,後來明確了時間,就雷厲風行的查行程、訂了往返機票,還帶動了一起交流的三個女生同行。

這趟若不是Silvia,行動會不方便很多。西班牙語,作爲世界第三大語言(前兩爲英語、漢語),竟然對我們四個中國女孩而言全都很陌生;走在街道上,買東西,乘車,一切一切都很不方便。本來聽信了周遊世界列國的香港女生的話,“不會語言也很有意思,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手勢呀;而且聽聲音就像聽歌一樣,如果理解了意思反而失去了情調”,可是當我一句當地語言不會說的時候,我就發現詞不達意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爲我的無知感到慚愧,決心回去了有時間好好補補西班牙語。

行程是這樣的:首先換成好幾路公車到長途車站,乘坐汽車到達墨西哥提華納(Tijuana),位於美國與墨西哥的交境;然後轉車到機場,乘坐AeroMexico的航班到達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對墨西哥的初印象就像三毛在《萬水千山走遍》中描述的類似:

“是這樣的,此地計程車可以坐,公共車對你太擠。一般的水不可以喝,街上剝好的水果絕對不要買,低於消費額五十美金的餐館吃了可能壞肚子,路上不要隨便跟男人講話。低級的地區不要去,照相機藏在皮包裏最好,當心人家搶劫——”

去墨西哥前,確實接受了很多“教誨”——墨西哥太亂,不要亂跑,注意安全(是不是就差“活着回來”了)。墨西哥的乾淨程度確實不如美國,但是既然與美國的兩大強州——加州、德州交界,位於中北美,受西班牙語文化的薰陶影響,墨西哥人民都很有錢(很多人去美國打黑工);或者窮的很happy,馬路上跑着的汽車破爛不堪,但是大喇叭放着動感的西班牙語歌曲。

到達Guadalajara機場,Silvia的一大家已經在等待我們。墨西哥人彷彿家庭觀念很強,人們都很友好,會英語的人很少。孩子們都很漂亮。對《萬水千山走遍》有同感

大部分我所見的墨西哥人,便如上帝捏出來的粗泥娃娃沒有用刀子再細雕,也沒有上釉,做好了,只等太陽曬曬幹便放到世上來了——當然,那是地下車中最最平民的樣子。這兒的人類學博物館中有些故事,述說古時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他們喜歡將小孩子的前額和後腦夾起好幾年,然後放開,那些小孩子的頭髮成扁平的,臉孔當然也顯得寬大些,在他們的審美眼光中,那便是美麗。

而今的墨西哥人,仍然有着那樣的臉譜,扁臉、濃眉、大眼寬鼻、厚脣,不算太清潔,衣着鮮豔如彩虹,表情木然而本分。而他們身體中除了墨西哥本地的血液之外,當然滲雜了西班牙人的成份,可是看上去他們仍是不近歐洲而更近印地安人的。

常常,在地下車中擠着去某個地方,只因時間充分,也因捨不得那一張張已到了藝術極致的臉譜,情願坐過了站再回頭。

住在了Silvia的弟妹家——Guadalajara旁邊的小鎮上,安定了下來,第一天行程結束。所住的房子,外部佈局像是新加坡的組屋,但是沒有組屋奢華;內部是瓷磚地面,兩室一廳,舊式家居,很像中國九十年代的典型套間。家裏的三個孩子們不嫌棄擠,打鬧着,玩着各種各樣的玩具,很歡樂。

墨西哥的城市不如中國大,但是設施齊全;至於小鎮和農村,在我的生活經驗看來,和中國農村是很相似的。所以我猜想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可能都比較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