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歷史要點知識點總結

歷史是文科生大學聯考需要準備的考試科目,高中三年接觸的歷史內容十分多,這導致部分考生在複習的時候一頭霧水。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必備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歷史要點知識點總結

  大學聯考歷史考點知識

1、分封制的影響

(1)西周初期對當時的影響

①周天子具有較高的權威。分封制起到了拱衛周王室、拓展疆域、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

②西周後期,分封制逐漸瓦解,導致了諸侯分裂割據局面的出現。

(2)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①影響中國封建社會中以血緣關係爲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國姓氏的起源中,很多源於西周的封國,如宋、魯、鄭、陳等。

③中國的地名簡稱很多源於西周的諸侯國國名,如山東省簡稱魯、山西省簡稱晉等。

2、宗法制的影響

(1)對當時:保證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及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2)對後世

①重視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有利於社會安定,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影響了後世人們的思想觀念及祭祀、修訂家譜、追根尋祖等社會習俗。

③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係,人爲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與現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識相違背。

3、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1)生產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術、土地制度等。

(2)小農經濟自身特點。自給自足特點、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抗禦天災人禍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爲保證封建統治的穩固,明智的統治者大都採取重農政策。

(4)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社會的動盪及嚴重的自然災害。

4、《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1)《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爲後來的現實主義詩歌提供了範例。

(2)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被歷代詩人不斷學習和發展,成爲中國詩歌創作特有的民族藝術特色。

(3)《詩經》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5、從時代背景角度說明儒、法、道、墨家思想主張的特點

(1)儒家的孔子主張“仁”、克己復禮,反映了面對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社會矛盾劇烈,希望緩和社會矛盾,繼續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願望;戰國時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分別主張“仁政”“仁義” ,反映了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調和階級矛盾、改造社會的願望。

(2)法家(韓非子)主張改革、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法治,代表了戰國時期

新興地主階級主張

改革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願望。

(3)道家主張“道”和無爲而治的小國寡民社會,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沒落奴隸主貴族,面對諸侯爭霸、割據林立,一種消極情緒與應世的態度。

(4)戰國時期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6、先秦時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評價

(1)孔子:“愛人”作爲“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衆的關注,也體現出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與人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衆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恆的價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貫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與民,省刑罰,薄賦斂”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孟子總結戰國時期各國治亂興衰的規律,提出了一個著名命題“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3)荀子:荀子大體遵循了孔孟的路線,主張“仁義”“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爲君也;天之立君,以爲民也”的著名觀點;在君民關係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論。

7、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徵

(1)以皇權爲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中央主要官職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但都圍繞着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各個官職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於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君權不致旁落。

(2)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爲皇室專設的,是爲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

(3)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行政權力體系,爲以後歷代王朝的中央機構開創了模式。

  大學聯考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爲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爲“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爲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爲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爲、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爲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爲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高中必修一歷史知識

1、 古代中國的農業

瞭解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們先用石刀、石斧把樹木砍倒,曬乾後放火焚燒,然後再用石犁翻土播種。這種耕作方式被稱爲“刀耕火種”或“火耕”。

(2)耜耕:隨着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誌着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由於青銅比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製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3)鐵犁牛耕: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並將其逐步推廣。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爲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形成原因(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步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爲單位男耕女織的個體小農經濟逐步形成。

(2)特點:小農經濟以家庭爲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爲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的興衰關係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

(4)地位和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發展

瞭解古代中國在絲織、冶金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絲織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並有了絲織品。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西周時能生產出斜紋提花織物。唐朝絲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緻的緞,成爲清朝絲織品的代表。絲織工具有花樓機。

(2)冶金技術:

①冶銅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就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等。

②冶鐵技術: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在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領先世界。

(3)制瓷業: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商朝時已燒製出原始瓷器。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燒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代制瓷技藝大放異彩,瓷窯遍佈全國各地,並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琅彩爭奇鬥豔。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

3、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瞭解“市”的形成與發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於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牆,與民居嚴格分開。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後不許交易。

(2)“市”的發展:宋朝時,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鄉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舊時日中爲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

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商幫

商業城市: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爲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

著名商幫:明清時期,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羣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重農抑商”政策:

(1)提出: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基本含義:國家要鼓勵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3)目的: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徵派和地租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4)影響:對於保護小農經濟、鞏固封建制度、維護國家統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義:

A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下令實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B清初,爲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政府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人民片板下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