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讀後感範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歲月如歌》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歲月如歌》讀後感範文

  《歲月如歌》讀後感1

《歲月如歌》,多麼浪漫而又有詩意的書名啊,當我懷着仰慕的心情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內涵的分量。同時,也彷彿聆聽了一首具有歷史記載的大合唱名曲。羣英匯聚,唱出了黨情,唱出了軍威,也唱出了衆多英雄兒女的崇高品德

《歲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詩的標題,講述着一個個真實而又感人的故事,把軍人的那種鐵骨錚錚,堅不可摧,愛國愛民愛藝術和爲藝術而無私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帶給了讀者,讓人讀後感到:這是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隊伍是藝術文化的珍品,也是藝術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

《歲月如歌》還充分反映了我黨我軍在各個歷史階段爲人民培育了大批的優秀黨員幹部和各方骨幹人才(特別是藝術人才)。如:《山高水長》訪沂蒙山老區的素描;《旋轉的紅舞鞋》訪著名舞蹈家、女將軍劉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訪舞蹈千手觀音編導總政歌舞團團長張繼剛等等感人的訪記,還有訪那些著名歌星、演員以及衆多的藝術人員們。這些既平凡而又偉大的軍旅戰士們,都爲推動我國的藝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功不可沒的巨大貢獻。而今,這些可敬的老藝術家們仍然還在不同的崗位上肩負着重任,繼續爲我國的民族藝術發展傳授者知識,奉獻着自己的經驗。在此,我們稱讚這支隊伍,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藝術楷模,他們用自己的才華譜寫了一曲最感人的軍旅之歌,人民爲有這支靈魂的工程隊伍而驕傲,歷史會永遠記載着他們的。

  《歲月如歌》讀後感2

隨着《歲月如歌》一頁頁地翻開,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於漪老師正一步步走入我的心靈,其高尚的人格、嚴謹的學風、高度的責任心和對學生滿腔的熱情在我的心中一次次掀起了漣漪,而整本書中我最受到震撼的就是樸素的四個字“胸中有書”,因爲這恰恰是我過去教學工作中的困擾之處。

從事教學工作也多年了,自認爲還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研讀教材的,但總感覺少了一塊。備課時着重研究每一課內容,但對整個國中教學體系卻沒有認真思考,這樣不可避免會出現“腳踏西瓜皮,滑到哪裏是哪裏”的局面,而於漪老師認爲,對語文教學必須有整體的櫃架結構,要考慮中學階段的“序”,國中達到怎樣的目的要求,高中達到怎樣的目的要求,一定的年齡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含糊不得,這樣思考問題的立主點高了,才能高瞻遠矚完成本學科的教學任務。讀到這裏我豁然開朗,原來過去我是缺乏對一門學科的整體把握,政治課作爲一門顯性的德育課程,其教學目標在於通過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的薰陶,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擁有健康人格,培養其高尚的情操,根據這個總的教學目標,每一階段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制定不同的學習要求,形成一個序列,循序漸進。例如,六年級側重於在家庭和學校生活學會如何與師生、親人相處,培養集體主義觀念;七年級學會尊重生命,正確認識自己;八年級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培養遵紀守法的意識;九年級則通過國情、責任心和成才落實民族精神的教育。這些階段目的要求,通過每年每學期每個單元每篇課文來實現。

其次,胸中有書不僅僅是鑽研教材,更需要讀些理論,讀些文史哲理經典,作爲教師要有拼命汲取的素質和本質,猶如樹木,把根鬚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鉀直至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識富有,言傳身教,才能不斷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當讀到於漪老師談到詩中用詞描繪色彩的多種方法時,從古詩的例舉到現代錢鍾書的評論,正是這種深遠的文化底蘊才使於漪老師深深地粘住了學生,這也是我有時上課覺得有些知識覺得不能說透的原因所在,平時缺乏深厚積累,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讀到這裏,也真正體會到了導師王老師冒着酷暑多次到書城爲我們選購好書的良苦用心了。

《歲月如歌》的扉頁上寫着“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與其說這是於老師對自己教育生涯的註解,不如說這是對我們教學後輩的激勵。我要做的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探索。

  《歲月如歌》讀後感3

最近,非常有幸拜讀了於漪老師的《歲月如歌》一書,感觸頗多。然而,最使我心絃爲之震撼的是於老師講的”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每每合上書,”一輩子學做教師“這句話總是牽動着我的神經,我咀嚼着它的酸辣,品味着它的香甜,感受着它的無窮韻味。這句話最好的說明了於漪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強烈的責任感和執着的追求。這也是我們這些剛剛步入講臺的年輕教師所要理解、領悟、行動的!

於漪老師認爲:在自己的教育歷程中,留下的痕跡有濃有淡,有深有淺,有傷痕有快樂,有失落有收穫,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與遺憾,每想到此,總對學生心懷愧疚。自問當時確實盡了力也盡了心,可悲在就那麼點認識水平,那麼點業務實力,那麼點文化底蘊,用不出力氣。教育事業真正就是遺憾的事業,教師責任大如天,追求永無止境。所以教師的追求和學習也應該是永無止境,不斷的探索下去。於漪老師一切爲了民族,一切爲了學生。於漪老師對國家、對民族的愛,對教育事業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動了我,感動之餘,更多的是對於漪老師的敬佩。

“一輩子學做教師,”需要“五心”。

一是愛心。教師要有愛心,沒有愛的教育猶如行屍走肉,毫無生機。

二是信心。一個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實幹=成功,如果連做事的信心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教育。

三是專心。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四是恆心。永遠堅持做你的這項工作,只要堅持下去,最終會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

第五是虛心。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保持一個向別人學習的心態,不要自滿,這樣你就能夠永遠的保持與時俱進的勢頭,永遠不會落後。

所以,一輩子做老師,要具備這五心,缺一不可。

“一輩子學做教師”蘊藏着於老師豁達的胸襟,謙遜的爲人。於漪老師任教數十年,她是”育人一代師表,教改一面旗幟“,是”中國特級教師羣體的優秀代表,當代語文教育界具有鮮明學術個性和廣泛影響的標誌性人物之一“,竟然”一輩子學做教師“,”總對學生心懷愧疚“,這樣的做人,確實令我們這些後輩學子既感到汗顏,也是一種教育和鞭策。正是這種嚴於律己、謙遜爲人的品德,成就了於老師一番光彩奪目的事業,成爲師者之楷模。

“一輩子學做教師”既是於老師從教事業歷程的真實寫照,更體現着於老師對於教育事業的忠誠、執着和追求完善的精神。真所謂”隔行如隔山“,對於不是中文系畢業的於老師,卻教起了語文,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有點難度,但是於老師做到了,從開始教學時的辭不達意,到用語言”粘“住學生;從開始時”語文教學的大門在哪裏“都不知道,到成爲語文教學的行家裏手;從片面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到”離開了‘人’的培養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了教師工作的至高點“等等,無一不說明於老師治學的嚴謹、對事業執着的追求、積極進取的精神。於老師說,教育事業真正遺憾的是事業,教師責任大如天,追求永無止境,她如此而言,是因爲在不斷地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時,不斷地發現自己的不足,所以,教育永遠是有缺陷的。

輕輕合上《歲月如歌》,無論是於老師作爲一名普通教師,還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還是作爲一名學校領導;無論她屈居於低賤的牛棚裏,還是站在那神聖的講臺上,在於老師的生命裏,瀰漫着的總是不變的大愛光芒,這既是對事業追求的一種境界,更是做人的境界。我堅信,在於老師高貴的大愛光芒照耀下,定能激發我們這輩年輕人更健康的成長。

於漪老師回憶錄,回顧這位優秀老師的成長經歷和畢生從事語文教育的思想軌跡,爲我們每一位教師、爲我們的教育事業留下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

  《歲月如歌》讀後感4

《歲月如歌》寫於老師的悲歡和酸甜,寫於老師的成敗與得失,教我們怎麼立志立德,教老師怎樣爲人師表,教年輕人如何忠誠敬業,從中可以看到當代教育大師不懈學習、深入思考、勇於實踐、誨人不倦,“一片愛心在玉壺”的風采。歲月譜寫了與漪老師無私奉獻的頌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揚飛越的歡歌。“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用語言‘粘’住學生”、“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書中一篇篇細膩而生動的文字,一個個難忘而感人的故事,讓我讀了獲益非淺,感受頗多:

感受一、於漪老師所說:“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濤,激發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經數次聽過於老師的報告和與老師的錄象課,於老師她富有詩意的語言就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興奮源,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思維的效率。她說:“我們要讓學生學得紮實,只有一條路——備課越充分、越紮實越好!於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之巧妙,讓我欽佩不已。

感受二、於老師她倡導的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迴應,相互創生,是心智的“相長”,是情感的“共鳴”——這正是我們每一做教師所個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語文課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心與心的縫隙中,從思與思的搏動中,從情與情的觸摸中生長出來的若干細節組合而成的。

感受三、書中於老師文字洗練,富有詩意。可以想象到在於老師的課堂上,與其說學生在學習語文,不如說是在享受語文,享受語文的種種情趣、韻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於漪老師對鍾情一生的語文教學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灣必然航運興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滿勃勃生氣;如果是閉鎖的,航道阻塞的,港灣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

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教學內容猶如港灣,執教者應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點與功能,認真地有創造性地引導學生,使港灣通向大海。在於漪老師看來,語文學科是最開放的學科,它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之中,母語的學習與運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加強課堂內外的溝通、學校內外的溝通,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每個現今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