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的翻譯及賞析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這兩句是說,小兒女發現我悒鬱寡歡,纏住我,繞膝依依,擔心我又要離家走了。這個細節的描寫,更能表現出詩人缺乏歡趣的情態。寫幼子倚人情狀,景實情真,語言平易,詩意凝鍊,耐人咀嚼。

《羌村》的翻譯及賞析

出自杜甫《羌村》三首之二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

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牀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注

晚歲,即老年。迫偷生,指這次奉詔回家。杜甫心在國家,故直以詔許回家爲偷生苟活。少歡趣,正因爲杜甫認爲當此萬方多難的時候卻待在家裏是一種可恥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歡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沒有。

這句當在“畏”字讀斷,是上一下四的句法。這裏的“卻”字,作“即”字講。“卻去”猶“即去”或“便去”。是說孩子們怕爸爸回家不幾天就又要走了,因爲他們已發覺爸爸的“少歡趣”。金聖嘆雲:“嬌兒心孔千靈,眼光百利,早見此歸,不是本意,於是繞膝慰留,畏爺復去。”

憶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間。追涼,追逐涼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杜甫回來在閏八月,西北早寒,故有此景象。蕭蕭,兼寫落葉。撫,撫念。撫念家事則滿目淒涼,撫念國事則胡騎猖獗,因而憂心如焚。

賴,有全虧它的意思,要是再沒酒,簡直就得愁死。糟牀,即酒醡。注,流也,指酒。

這兩句預計的話,因爲酒還沒釀出。“足斟酌”是說有夠喝的酒。“且用慰遲暮”,姑且用它(酒)來麻醉自己一下吧。這只是一句話,並不是真心話。

  參考譯文

人到晚年了,還感覺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於無奈,終日鬱鬱寡歡。

兒子整日纏在我膝旁,寸步不離,害怕我回家沒幾天又要離開。

閒來繞數漫步,往昔追隨皇帝的情景出現在眼前,可事過境遷,只留下遺憾和嘆息。

一陣涼風吹來,更覺自己報國無門,百感交集,備受煎熬。

幸好知道已經秋收了,新釀的家酒雖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從糟牀汩汩滲出。

現在這些酒已足夠喝的了,姑且用它來麻醉一下自己吧。

  賞析

《羌村》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三首五言詩。這組詩是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杜甫在左拾遺任上因上書援救房琯而觸怒唐肅宗,被放還鄜州羌村(在今陝西富縣南)探家時所作。三首詩內容各異,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展現了杜甫回家省親時的生活片斷,客觀真實地再現了唐代安史之亂中黎民蒼生飢寒交迫、妻離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況。這三首詩蟬聯而下,構成了詩人的“還鄉三部曲”,也構成了一幅“唐代亂離圖”。

寫詩人得還家以後的苦悶和矛盾心情,表達出作者身處亂世有心報國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態。

對於一個憂樂關乎天下的詩人來說,相逢時的喜悅是短暫的。“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居定之後,詩人的報國壯志重新高漲,對大唐江山的憂患漸漸沖淡了相逢的喜悅。正值國難當頭,民不聊生之際,詩人卻守着一方小家庭,詩人意識到這種現狀無異於苟且偷生。作者曾經豪情滿志地立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在金戈鐵馬、烽火狼煙中淹沒,壯志未酬的苦悶使詩人的臉龐上不再有笑容,日子久了,連孩子也察覺父親的變化。“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看着父親日漸愁苦的臉,懂事的孩子知道父親又在操慮國事了,擔心父親爲了理想再度離家而去,於是,孩子們每日守護在父親左右,珍惜和父親在一起的每時每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詩人用今昔對比來寄託胸中苦悶,敘事中穿插寫景。“蕭蕭北風”大大添加了悲苦的氛圍,也強化了“百慮”的深沉,其中一個“煎”字,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作爲一個偉大的愛國文人,當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無法解決時,詩人內心開始變得極度焦灼不安,詩人需要尋求一個突破口來傾泄胸中鬱結的情緒。千百年來,無數失意文人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詩中,杜甫也不約而同地發出感慨:“賴知禾黍收,已覺糟牀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詩人名在寫酒,實爲說愁。它是詩人百般無奈下的憤激之辭,遲暮之年,壯志難伸,激憤難譴,“且用”二字將詩人有千萬般無奈與痛楚要急於傾瀉的心情表達了出來,這正應了李白的那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