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讀後感

病隙碎筆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隨筆集,通過閱讀,你都有哪些感受呢?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了病隙碎筆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病隙碎筆讀後感
  病隙碎筆讀後感篇一

《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共分六部分,243則,字字珠璣,充滿着智慧和安詳。殘疾與愛情,這兩種消息,在史鐵生的命運裏特別地得到強調。對於此一生性愚頑的人,我說過,這樣強調是恰當的。我只是沒想到,史鐵生在40歲以後也慢慢看懂了這件事。

《病隙碎筆》讀後感

前段時間看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被作者那種寫作與生命完全同構在一起的語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時間把這本散文隨筆集看完,深深爲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堅強的意志所感動。

他,一個雙腿癱瘓,雙腎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難幾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卻在那輪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尋着生命的終極意義;用理性的文筆,甚至是幽默的語調,述說着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疾病的抗爭;他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表達出來的卻是存在的歡樂和充實。

他在生病中,領悟出一種很現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他後來患了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他醒悟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他在談到“精神”時寫道:精神,當其僅限於個體生命之時,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種機能,肉身的附屬,甚至累贅。但當他聯通了那無限之在,追隨了那絕對價值,他就會因自身的侷限而謙遜,因人性的醜陋而懺悔,視固有的困苦爲錘鍊,看琳琅的美物爲道具,既知不斷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這樣的超越乃是永遠的過程。這樣,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屬了,而成爲命運的引領——那就是他已經昇華爲靈魂,進入了不拘於一己的關懷與祈禱。他不甘心命運強加於他的苦難,把心靈託付給筆,把痛苦與煩惱凝聚在筆端,不斷地叩問生命的意義,用支離破碎的身體闡述着健全而豐滿的思想,呼喚光明的到來。他已經把寫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種方式,以他殘損的身體表達他美麗的心願,可以爲愛的祈告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乃至獨領風流的語言。或者說,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寫作。

我認爲《病隙碎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在書中,他用睿智的語言,犀利的文筆,把自己的靈魂一一解剖開來,照亮讀者的內心,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他要爲殘疾的肉身續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爲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語就是懷着這樣一種崇高的理想開始的。作家韓少功評論《病隙碎筆》說:“《病隙碎筆》幾乎是一個愛好科普知識的耶穌,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風琴樂柳中朗讀的童話,是一種在塵世中重建天國的艱鉅努力。”

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覺得意猶未盡,此書的碎語拼湊起來不就是一部生命體驗的百科全書嗎?就好比一個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盤,給人視覺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又有一定的實用性。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已經被它感動了......

  病隙碎筆讀後感篇二

晝短苦夜長 何不秉燭遊

——《病隙碎筆》讀後感

“約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約伯的信心前面沒有福樂做引誘,有的倒是接連不斷的苦難。” ——題記

第一次接觸史鐵生是在國中的閱讀選文上,是他的散文《秋天的懷念》。高一,學習必修二的第一篇課文《我與地壇》。暑假又買了推薦書目,這本《病隙碎筆》。

“史鐵生最具靈性光輝的生命筆記”書脊上這樣介紹它。這是怎樣的生命?書中第一章第三節中寫道“有一回記者問到我的職業,我說是生病,業餘寫一點東西。這不是調侃,我這四十八年大約有一半時間用於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羣結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或許‘鐵生’二字暗合了某種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二十一歲生日的第二天迎來了殘疾,雙腿癱瘓;腎病發展成爲嚴重的尿毒症,靠血透維持生活;2010年的最後一天死於腦溢血。或許“熱愛生命”已經是個乏味的話題,但是書中的點滴文字巧妙有深刻地詮釋了這個話題,讓人感動。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就像我不能理解史鐵生所有的苦痛一樣。有過頸椎的疼痛,反覆的失眠,那些已經讓我痛苦不已,現在想來,真的很難去設想一個將近40年在輪椅上生活的人有着怎樣的心靈體驗,然後再用“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這樣大氣的文字給予讀者鼓勵。

在寫《病隙碎筆》的時候,他的尿毒症已經進入了晚期,每三天就要去醫院做一次血液透析。如此狀況下,我以爲寫出來的文章會細碎無比,沒想到,雖然全書只由一篇篇簡短的文章組成,卻形散而神不散。正如他在書中寫到:“不斷的苦難纔是不斷的需要信心的原因。”我感覺慶幸,倘若不是害這麼嚴重的病,他筆下的字句恐怕也不會這般有力量。

在《病隙碎筆》中常常可以讀到史鐵生對於生命的思考和對靈魂的窺看,這也是我認爲最難讀懂的部分。史鐵生就是那個在慢慢苦難長路上行走的約伯,信念是唯一走下去的理由。撒旦開始歪曲信仰的意義:“約伯,你之所以遭受苦難,料必是你的罪過上帝。”約伯沒有讓撒旦的邏輯得逞。上帝允許撒旦奪走了約伯的兒女和財產,但約伯的信心沒有動搖。的確,背運的時候誰都有可能埋怨生活的不公平,但是生活,正如上帝指給約伯看的那樣,從來就佈設了兇險,不因爲誰的虔誠就給誰特別的優惠。約伯的旅途讓我想到了汪國真的《熱愛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無數次迷茫、彷徨,在長路上幾近迷失的約伯終於還是能看到方向,看到希望。我喜歡《我與地壇》,這是一種在悲傷消沉和荒蕪中的思考後迴歸的坦然與平靜。地壇,是一個

讓史鐵生重拾了生存信心的地方,地壇也是一個讓他最深刻的感受到母愛的地方。記得語文老師在課上爲我們朗讀這篇文章的片段,讀到哽咽,記得活躍課堂的一片沉寂。“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的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爲落寞的時間,—羣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靜靜地讀,溫柔細膩的描寫讓人如癡如醉,沒有一顆寧靜的心又怎麼能寫出如此寧靜的景呢?外在的環境是惡劣的,但生命是無法因遭到破壞而發生改變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頑強地活着,才能坦然的體會人生的味道。地壇是史鐵生的天堂,去默坐,去呆想,在反覆的掙扎和思考中,他,一定想明白了。

“向死而生”,這是我所能想到的能形容史鐵生的最好詞彙。這些文字,是他給予我們沉甸甸的踏實溫暖的力量。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亦不可以放棄希望——恰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上帝存在。命運並不受賄,但希望與你同在,這纔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病隙碎筆讀後感篇三

許久沒有把一本小說能從頭到尾看完過,“五一”放假期間,偶爾的一個機會,從朋友處看到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剛看了幾頁,已被作者那種寫作與生命完全同構在一起的語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時間把這本散文隨筆集看完,深深爲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堅強的意志所感動。他,一個雙腿癱瘓,雙腎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難幾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卻在那輪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尋着生命的終極意義;用理性的文筆,甚至是幽默的語調,述說着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疾病的抗爭;他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表達出來的卻是存在的歡樂和充實。

他在生病中,領悟出一種很現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他後來患了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他醒悟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他在談到“精神”時寫道:精神,當其僅限於個體生命之時,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種機能,肉身的附屬,甚至累贅。但當他聯通了那無限之在,追隨了那絕對價值,他就會因自身的侷限而謙遜,因人性的醜陋而懺悔,視固有的困苦爲錘鍊,看琳琅的美物爲道具,既知不斷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這樣的超越乃是永遠的過程。這樣,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屬了,而成爲命運的引領——那就是他已經昇華爲靈魂,進入了不拘於一己的關懷與祈禱。所以那些只是隨着肉身的慾望而活的,你會說他沒有靈魂。這個不能用腳走路,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與它摩擦(指坐着,躺着,死)的人,不甘心命運強加於他的苦難,把心靈託付給筆,把痛苦與煩惱凝聚在筆端,不斷地叩問生命的意義,呼喚光明的到來。他就這樣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生命的意義,用支離破碎的身體闡述着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已經把寫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種方式,以他殘損的身體表達他美麗的心願,可以爲愛的祈告創造出豐富多的乃至獨領風流的語言。或者說,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寫作。

我認爲《病隙碎筆》——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在書中,他用睿智的語言,犀利的文筆,把自己的靈魂一一解剖開來,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他要爲殘疾的肉身續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爲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語就是懷着這樣一種崇高的理想開始的。作家韓少功評論《病隙碎筆》說:“《病隙碎筆》幾乎是一個愛好科普知識的耶穌,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風琴樂柳中朗讀的童話,是一種在塵世中重建天國的艱鉅努力。”

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覺得意猶未盡,此書的碎語拼湊起來不就是一部生命體驗的百科全書嗎,就好比一個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盤,給人視覺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又有一定的實用性。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已經被它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