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書心得(通用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史記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讀書心得(通用15篇)

史記讀書心得1

《史記》是一部記錄着我國偉大歷史的著作,他的作者是司馬遷,這本書個館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地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在線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被魯迅先生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這本書,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一心爲國家,爲百姓着想,服務的以國之君,和只顧貪圖享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欺壓百姓的暴君,昏君。他們的性格,心裏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他們統治出來的國家也是有着天壤之別。

正直的國君統治的國家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把國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條,而昏君的國家人民不能安居,被巨大的稅額所擊垮,民不聊生,文武百官也不得安寧。

一個好領導可以治理好一個國家,也可以帶壞一個國家;一個領導可以創建一個國家,也可以毀滅一個國家;一個領導可以給他的百姓幸福,也可以給他的百姓痛苦。可見一個好的領導是多麼的重要。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虞舜的人就用自己謙恭有禮和藹可親的風範,和對事的公正管理好了一個國家。

也有一個叫太康的昏君,糊塗昏聵,只知道吃喝玩樂,把國家大事放在一邊,結果,這個國家沒多久就毀滅了。

所以,有一個好領導非常重要。還是那一句話——好的統領成就好的國家!

史記讀書心得2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情緒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簡單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搞笑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搞笑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應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搞笑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書心得3

中國文學家魯迅曾經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寒假裏,我讀了史記,彷彿看到了野心未泯的龐涓,樂於助人的信陵君,百步穿楊的李廣……

《史記》中有一個故事讓我非常喜愛。那是項羽的故事。項羽他十分驕傲自滿,目中無人,自以爲可以取代秦始皇,而且他總是不聽別人的勸告,最終死在了東城。他還不知道他錯在哪兒,仍給自己找藉口:這是天意,並不是自己用兵的失誤。但項羽身上有一種精神值得我學習:他在東城決戰的時候,寧可死在戰場上,也絕不當逃兵溜回江東。李清照曾經說過:“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讀完《史記》,我懂了許多,從信陵君的故事中讓我懂了: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同伴,就必須樂於助人,待人溫和,當朋友有危險的時候會爲同伴出謀劃策。從項羽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有好幾次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碰到了一些攔路虎,我並沒有絞盡腦汁去思考,而是當個可恥的逃兵,直接跳過去了,甚至可能我連題目也沒讀清。讀了項羽的故事後,我回想起來,真愧疚呀!

《史記》中有許多愛國的偉人,每個人的愛國方式都不一樣。我們既不能像屈原那樣國亡就投江自盡,也不能像子貢那樣憑着三寸不爛金舌影響七國的發展然後以此拯救魯國,但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譬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餐巾紙,建議隨身攜帶手帕,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這些看起來像是小事,但如果大家都做到的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們國家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強大。

讀了《史記》,不僅豐富了我的視野,還拓展了我的課外知識,更讓我對歷史有了濃厚的興趣,這可真是“書中自有顏如玉”。

史記讀書心得4

我最愛的就是《史記》。靜靜地,如同靜靜的流淌的河,流過我的心底。

也許是因爲歷史書本的空缺,也許是遺落了太多太多,許久許久的共鳴,我便愛上了《史記》。

沒有太多的伏筆,沒有太多的傷愁。它留給我的,只是書上沒有寫的,然是在讀後,一種百感交集的情緒充斥着身心,一種莫名的回首,忘卻自我。在你讀它時,它便慢慢在浸漬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樣也揮之不去。

我喜歡呂后的狠毒,喜歡她對戚夫人的所做。那纔是真正的的女人。正如《史記》所說,“那總比虛僞的爲丈夫找小老婆,卻又背後耍心計得要來的強。”我喜歡楚霸王在生命的最終,用盡自我的最終一點餘力來拼搏。然後在烏江,回憶,惜別。“力拔山兮,氣蓋兮……虞兮虞兮奈何兮。”楚歌的淒涼迴盪。我喜歡亡國之帝——溥儀,在皇太后顫抖的將玉璽交出時,他正在爬樹、嬉笑。然後儘自我所能,普天下衆生。直到他沒有了故宮一角,顛沛流離。

或許我曾夢見歷史,卻沒有親生經歷。可是我明白自我喜歡什麼人物,因爲《史記》。以前我總是在歷史的小黑屋,沒有陽光,沒有雨露,可此刻,我懂了。

史記讀書心得5

以前沒有閱讀過《史記》時,也曾聽老師說起過,每次提起這本書,老師們就大讚特贊,說這本書是史學界寶典,魯迅先生不是也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在進入大學學習歷史專業後,讀史記也成爲我們首要並且必須的任務。讀了《史記》,能領悟到司馬遷那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作爲史學家的嚴謹和豐富的想象力,我深深的喜歡上了《史記》,如果沒有它,那麼秦漢以前的歷史研究會是多麼蒼白無力!感謝司馬遷,爲後人留下一筆寶貴財富。

《史記》是一部歷史鉅著,他博採衆家之長,對每一事物都詳加記敘,從不含糊其辭,從中可以看出司馬遷的嚴謹:我們可以仔細猜測們個人的性格:執法嚴明的商鞅,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陰謀詭計的趙高,善於用人的劉邦,英雄氣概的項羽,聰明而又冷血的太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這一個個鮮明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真真正正存在過,被司馬遷還原的人物。從《史記》中我深深的被項羽打動,記得那個從小就懷有遠大理想,謂其叔“彼可取而代也”的項羽,記得那個夜晚,飲帳中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的項羽,記得那個垓下被圍,渡至陰陵,但是仍以寡敵衆、不服天命的項羽。李清照曾這樣評價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如果項羽過了江東就不是項羽了,他就是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是他的英雄本色,而這個項羽就是《史記》刻畫出來的,儘管別的書中有關於項羽的事蹟,但這一切都是從《史記》中衍生出來的,怎能讓我不愛《史記》?

《史記》還是一本文學鉅著,不同於《離騷》,有華麗的辭藻和浪漫的想象,史記以其樸實的文字和適當的聯想,將一個個歷史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描繪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從史記中我深深的被項羽打動,我們也可看出司馬遷個人的信仰,那就是:所有中華兒女都是炎黃子孫,來自同一個祖先,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可找出原因,司馬遷所處時代是漢朝大一統,繼續通過思想統一鞏固政治統一,思想統一是鞏固統一的法寶。由此可知,任何時代獨具有階級性,而所有的文學史學都是社會狀況的反應,《史記》是漢王朝的一面鏡子,從中可看出漢朝的歷史。

毫無疑問,《史記》也有缺陷,儘管是一部大作,具有相當大的文學價值,但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是在記錄上的侷限,有一些記載有問題,以致後人懷疑《史記》的真實性,但是我想說“任何作品都是應時代的要求產生的,都有依據,實際儘管有缺陷,不能全盤否定,只能是仁者,見人智者見者。

史記讀書心得6

今年夏天在,我讀了一本叫《史記》的書。

103010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史聖”司馬遷的作品,記載了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

我非常敬佩司馬。

遷在史書著作上的創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編年體。以時間順序寫歷史,而《史記》以人物傳記爲主,並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其它史書記載的歷史都很短,就是的《資治通鑑》,也只是記載了從戰國至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史記》卻記載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的史書。

我更佩服司馬遷那種絕不違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記》中卻並不體現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他在《史記》中直言不諱地記載了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爲,惹惱了漢武帝。而當時正好發生了李陵兵敗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替李陵說了幾句解釋的話,觸怒了漢武帝,便把他投下監獄處以宮刑。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自殺,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宮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爲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本紀》。我覺得秦始皇做出的貢獻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爲中華文明的強盛打下了基礎。但他也非常殘暴,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萬人,是個殘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滅亡了。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在巨大恥辱下寫成的史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治國不能太殘暴,但也不能偷懶放鬆。我要讀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創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代。

史記讀書心得7

沒有永久的王,也沒有永久的富貴,中原統治者堯已是秉燭之年,他的王位需要一個新的人物,於是,手下的大臣都紛紛進諫,想讓堯的兒子丹朱繼承王位。丹朱平時非常蠻橫,不思進取,貪圖享受,給百姓的印象很差。堯認爲丹朱性格頑劣,不成大器,固沒有下決定,大臣們見狀。推薦了一個盲人的孩子,一個單身漢——舜。堯詢問他的情況,答:“其人有仁(大概是這個意思)”堯於是多次試探舜,最終他將王位禪讓給了舜,只有丹朱一人不滿。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堯最後評價一句:“終不以天下治病而利一人。”

爲了天下,不計私情,官場實力纔是情。堯最後作出的禪讓之舉,把中國王者的更迭又推向一個新的方向!

史記讀書心得8

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

憐才鷹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立德,立史官之德;立功,立史實之功;立言,立史家之言。

司馬遷作爲歷史學家的楷模,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承董胡前,其魯迅後,使文學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幾千年來爲文學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是西漢最鼎盛的漢武帝統治時期,當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思想大變動的時代,黃老道學、儒家學說,兩個競爭最爲激烈的學派,最終在董仲舒的大一統、天人三策的思想之下,儒家學說成了中華民族20xx多年來的封建統治思想。

司馬遷就是生活在這個變幻的時代中。他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又受其父親司馬談的影響崇道。在儒家學說的影響下,他累積了功利意識;在道家的影響下,他受到齊、楚的浪漫主義傳統薰陶,所以,他根本上是一個詩人,是一個浪漫主義者。

通常人們把竹文化和儒文化聯繫在一起,在竹子身上,儒生們或看到氣節、風骨,或看到虛心、謙恭。竹子的.那種挺拔向上,志高萬丈的精神,更爲衆多文人志士所追求、推崇。

司馬遷那種忍辱負重的高風亮節,也許也是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文化影響所致。漢武帝時代是一個文化昌明、人才輩出的時代,其中文章兩司馬,一個是司馬相如,另一個就是司馬遷。或許心高氣傲的漢武帝處處都想讓他人臣服於自己,司馬相如最終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御用文官,他的思想完完全全屈服於皇帝,《大人賦》、《上林賦》數不勝數。漢武帝成功地駕馭了一個人的思想。當然司馬遷也不會逃出他的視線,但司馬遷不卑不亢,寧可受到奇恥大辱也不願屈尊於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許這就是他最終爲李陵伸冤,然後被處以宮刑,最後發奮完成了流傳千古的《史記》的緣由。立德、立功在這方面完全展現。

《史記》作爲一部史書,在成一家之言方面是一個創舉。言者,議論也,即有意表達一個人的思想主張的意思。成一家之言,既要繼承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風氣、傳統,又要在史學領域中有所創造,敢於拿出自己的主張。當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卻要來一個成一家之言,顯然是對正統儒學表示的一種抗議。

我們可以知道司馬遷著史絕不是簡化爲文獻的收集、整理與考證,或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觀察歷史,而是帶着他自身深切的痛苦去理解過去時代人物的奮鬥與成敗,而書中最爲精彩的也是描寫這些人物的部分。《史記》是文學的歷史,也是歷史的文學,而文學滲透着情感,因而單純就藝術的結果來說,它就是情感參與和歷史的高度統一。歷史被賦予了精神纔是活生生的、有靈魂的歷史。司馬遷的《史記》是有生命的歷史,這浸透着作者的滔滔情思和進取的人生觀,其人生的憂患意識與悲涼感也因此而生出文學的抒情性。

司馬遷爲我們打開了瞭解歷史、感受歷史的大門,透過《史記》我們還看到一個飽經憂患而又感慨深沉的學者,那堅持理想、百折不撓的複雜而又痛苦的心。

所以,魯迅先生給予《史記》高度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讀書心得9

暑假裏我讀了《史記》這本書,經過這本書,我彷彿穿越在歷史的時空隧道——看到了利慾薰心的龐涓,殘暴的秦始皇,忠厚老實的周公旦……彷彿看到了宮中的金銀珠寶,看到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塵灰,漢軍和楚軍大戰的場面,有的讓人看得心曠神怡,有點讓人神情緊張,還有的讓人感動不已。

在《史記》故事中,聖人孔子是我喜歡的人物之一,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他周遊列國十四年,雖然他的政治主張最終沒有實現,但這十幾年的時光卻沒有白費,他走過許多地方,對各地的社會,人情,風俗等進行了考察,這些都讓他獲益匪淺。在著書時,將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寫下來,讓儒家學說更加成熟,成爲後世的典範。從聖人孔子身上我明白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僅有自己親身經歷,纔會有最深刻的的體會和感悟;只有自己親眼目睹纔會相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僅有自己親自飽覽風情,才能領略自然的奇妙。

讀了,《史記》不僅僅豐富了我的課外生活,還擴展了我的視野,增加了我的知識和見識。讓我懂得了“書中只有黃金屋。”我越來越愛看書了!

史記讀書心得10

我個人很喜歡歷史,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歷史學家,喜歡讀歷史書,《史記》就是其中的一本。

《史記》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年間司馬遷所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五帝時期至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本書有本紀、書、世家、列傳(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還有表)。

讀《史記》我更正確的認識了不少的歷史人物,秦始皇就是其中一位。一開始認爲秦始皇是昏君,但讀完此書後,我認爲他是一位明君。他爲何修築長城?雖說費人力,但他不也是爲了提防匈奴殺入中原嗎?若不修築長城,匈奴殺入中原,百姓就無家可歸了,所以秦始皇也是爲了百姓考慮的呀!

《史記》不僅讓我認識了許多歷史人物還讓我在當中學到了做人、做事等很多知識和道理。我從晉世家晉文公重耳的事件中,我學到了做人要誠實守信、說到做到。當年重耳流浪到楚國,楚成王把他當作國君的貴賓一樣對待,一日,成王問:&ldqu;公子回國做君之後,如何報答於我?&rdqu;重耳說:&ldqu;如果我們兩國有日相戰,我願退三舍迴避您。&rdqu;有一年,楚國和晉國交戰,文公(重耳)沒有忘記當年的言語,果然退避三舍迴避成王……我從魯周公世家《三小亂國》這一故事中,我知道了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管仲將要去世,桓公問他:&ldqu;誰可以繼承丞相之位?&rdqu;管仲說:&ldqu;甯戚不在了!&rdqu;&ldqu;那易牙呢?&rdqu;&ldqu;決不可!易牙、豎刀、開方三人,決不可以親近!&rdqu;&ldqu;可易牙煮自己兒子(親生)的肉給我吃!豎刀自願接受刑,侍奉於我!開方願拋棄太子之位,連自己的父母去世都不去奔喪!甘願做我的臣子!&rdqu;&ldqu;易牙連兒子都能捨,有那會在乎君王呢?豎刀連自己的軀體都能捨,又哪會在乎一個國君呢?開方連自己的父母都能捨,那會在乎一個君王呢?&rdqu;管仲去世後,桓公沒聽管仲的奉告,重用易牙、豎刀、開方,桓公去世後,三人興風作浪,齊國大亂。

讀完《史記》後,讓我瞭解了歷史!

史記讀書心得11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這本書。這本書記敘了上自傳說中的皇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前122年,共約三千年歷史。它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古代社會波瀾壯闊的生活畫面,塑造了衆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熱情歌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惡、醜。

這本書描寫了許多人:有寧死也不肯過江東的楚霸王;有孤高傲視,滿懷楚地蒼生,寧可葬身魚腹也不願追隨流俗的屈原;有忍辱負重二十年,臥薪嚐膽終復國的越王勾踐;有在易水岸邊揮淚告別,孤身入秦,用生命寫就千古悲歌的荊軻……然而,我最敬佩的就是越王勾踐。他和吳國打仗,結果敗了。他不甘心,奮發圖強,立志壯大越國,報仇雪恥。他把牀上的席子掀掉,鋪上柴草當褥子,每天晚上枕着兵器入眠。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鬥志,就在座位旁掛了一個苦膽,不論是坐着、躺着還是吃飯的時候,都不會讓苦膽離開自己的視線。每次吃飯前,都會嘗一嘗苦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會稽的恥辱!”他和平民百姓過一樣的日子,舉國上下一條心,國家悄然強大起來。後來,越王勾踐歷經二十多年,終於滅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

《史記》這本書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故事,我以後要多看書,增長知識。

史記讀書心得12

蕩氣迴腸的文字,彷彿把我們帶回了那個歷史時代,身臨其境。

屈原投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它是我在《史記》裏記得最深的一個故事了,但是大家只是有所耳聞,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過,今天我給大家細講講。屈原深得楚懷王的信任,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剛愎自用的楚懷王聽信了別人的讒言,罷免了屈原的職務。後來屈原得罪了楚懷王的小兒子,因此遭到流放。當楚國都城郢都岌岌可危時屈原來到汨羅江邊,吟誦完一首《懷沙》後,投江自盡。屈原雖然投江自行了斷,但是這決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相反,在屈原的一生中,他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在使命感和責任感方面,忠於自己國家,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中國,也有許多愛國人士。如錢學森、劉胡蘭等。他們都深深熱愛着自己的祖國,爲了祖國,義不容辭,奮不顧身。讓我們爲我們的祖國盡一份綿薄之力,哪怕是主動撿一張紙屑,也要儘儘舉手之勞。只有這樣,積少成多,祖國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史記讀書心得13

今天,我終於把《史記》這本書看完了。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本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漢朝,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個性,生動語言,優美文讓我們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之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講話,深深地被他語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長了知識豐富了頭腦,它是一本既生動又能增長知識的好書,我愛這本書。

史記讀書心得14

煮酒論劍、大義凜然,《史記》裏的人物哪個不是黜陟幽明。那蕩氣迴腸、終生難忘的故事仍爲人們傳誦不絕。

《史記》的第一個故事便是五帝的傳奇故事:講了爲人們的利益歷盡艱辛的炎帝,聰明機敏、明辨事物的黃帝,明察是非、做事一絲不苟的唐堯,謙讓有禮又以德服人的虞舜,治水有功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禹。他們都具有難得的品德,他們爲人類發展進化作出了無量的貢獻。

《史記》中還有一個故事:晉公子重耳流亡時,絕糧斷炊,而他的隨從介子推爲了保住重耳的命,不惜割下打退上的肉讓重耳充飢。當到達晉國成功登基後,其他幾位隨從都得到了獎賞,唯獨介子推什麼賞賜都沒要,而且還帶着老母隱居山中,重耳一氣之下下令放火燒山,其實是希望介子推能出山,但是介子推最後還是燒死在了山裏。重耳後悔不已,爲了表達自己的歉意和謝意,重耳決定將這座山命名“介山”,並且規定每年這時家家都不可以生火,這便是著名的“寒食節”。介子推這種爲主人無怨無悔而在所不辭的忠義、一身清風的廉潔令人驚歎和讚賞。除了堅貞不渝的介子推和爲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五帝。

《史記》還有許多故事:孫臏和龐涓之間的明爭暗鬥;愚蠢至極的秦二世;識大體的藺相如、知錯就改的廉頗;西楚霸王項羽的傳奇;匈奴首領單于殺父自立的殘忍無理;管仲和鮑叔牙的生死之誼;穩重謙和的晏子。這些故事離奇生動,攝人心絃。不愧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據史料記載《史記》作者司馬遷受過宮刑,在古代,宮刑對男子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恥辱,但他在欲輕生之前想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終於,他想通了,也終於使他的死“重於泰山”。

《史記》是一部明寫歷史的書籍;是一本體現作者感情精神文明的書籍。看史記,也就是在看司馬遷的內心世界。相信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

史記讀書心得15

它是由一位兩千多年前生在黃河龍門的“倜儻非常之人”寫就的;它記敘了華夏文明五千年曆史的三分之二;它使一個古老的民族從此有了自己的“家譜”;它用傳神的筆墨寫活了一個個歷史人物;它以取之不盡的歷史文化源泉滋養着中華的沃野曠疇。它,就是我國古代的“史聖”司馬遷窮極心血寫成的不朽鉅著——《史記》。

我並沒有讀完這部鉅著的每一個章節,也不敢說自己能全部讀懂。但僅從自己細心閱讀的部分,我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博大的心跳動的節律,瞻仰到一位古代“良史”的偉大人格,可以感受司馬遷那天資橫溢的語言藝術。我深知,《史記》是一部體系完整、規模宏大、視野廣闊、見識超羣的百科全書式的歷史鉅著,字裏行間蘊涵着深邃的哲理,融匯着華夏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每一位當代大學生都應該舒展宏偉的歷史畫卷,拜讀這部不朽的經典作品。

司馬遷,一個天才的史學家。讀完《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可見司馬遷的偉大志向、坎坷經歷和執着精神,瞭解了他創作《史記》以繼《春秋》的壯舉和用心。《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本紀》、《世家》、《列傳》、《書》、《表》等體例一應俱全,橫向囊括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學術思想、典章文化等方面,縱向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之間三千多年的歷史,貫穿着史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求索精神。

司馬遷是一個很不幸的史學家,他受刑之後仍忍辱著書,評判歷史,褒善貶惡,以客觀公允的筆調冷靜地記錄人世間的真相,寄寓悲天憫人的情懷,表達了自己所追求的社會理想。《史記》通篇洋溢着“良史”堅持真理、秉筆直書的精神,當時的一些大人物如漢高祖劉邦,在司馬遷筆下也被擦掉了神聖的光環,還原爲普通人的面目。

《史記》一書還清晰地刻畫了歷史人物在歷史進程中表現出的優秀品格,其中有愛國主義精神的種種表現,有“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的美好品格,有上下求索、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一部《史記》,記載下了上自帝王將相、國戚朝臣,下至遊俠刺客、士農工商等各行各業人物的真實生活,震撼了多少後來人。讀《史記》,使我感到歷史固然重要,但更能打動我們心靈、激勵我們前進、使我蕩氣迴腸卻又滲透在文字中的那些高尚、高貴的靈魂,滲透着作者司馬遷對人生的深刻理解。

閱讀《史記》有助於我們瞭解歷史,認識社會,領悟人生的奧祕和哲理,同時也可以激發我們的思考。當在司馬遷構建的五彩斑斕的世界中徜徉漫步時,我們應該用清醒智慧的眼光去探索、去發現,從而貫通古今,給自己一個與歷史面對面的機會,在激活歷史的同時也激活我們自己。

俗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典之所以長傳不朽,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它們給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史記》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