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掛職鍛鍊心得體會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校長掛職鍛鍊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校長掛職鍛鍊心得體會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在我的心目中是一所神壇般的學校。雖然在北京工作了二十多年,但從來沒有去過,對它的熟知都是以前在西城工作時同事們的述說,也有對實驗老師們判斷從而間接的認識學校,更多的是學校在北京基礎教育界的口碑和不可撼動的地位。這次有幸參加了師大教育集團組織的校長高級研修班,纔有了深入實驗中學學校的機會。通過這次培訓,讓我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維,豐富了思想,得到了啓發,也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並結合自己的工作進行了相應思考。

跟崗期間,分別聆聽了學校各個處室主任精彩座談,讓我深層次的瞭解了實驗中學的組織結構,接觸到了最前沿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信息。近距離感受師大實驗百年文化的浸潤,和行政領導交流中撞擊了思想,採拾了靈光。使我能從一個更高的視覺瞭解、審視時代教育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並引發了一些思考。真可謂學然後知不足。

至於是否學以致用,那就靠我自己去領悟了。相信在與學校工作的碰撞中,一定會產生許多智慧的火花。

其實,到實驗中學,不一定要去聽課,也不一定要去聽他們的講座,這樣的一所學校,到底要看什麼?一個月的時間也不一定能夠看清楚學校,但是你能感受她的文化氛圍與脈動,你可以看看教室、食堂、宿舍、圖書館、操場……,在這裏,學生都是學校文化的使者,你能直觀的看到學生在學校生活的自然表現。還有什麼能比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更有說服力呢?所以在學校沒有具體安排的大多數時間中,我一直遊走在三個校區之間,仔細觀察學校的設置,學生課間的生活,學生課上的表現,校園內師生關係。

我大概聽了不到十節課,到教室裏去作觀察,不是爲了聽老師講了什麼內容,而應該看學生的狀態,思考問題的深度,因爲我不是來作學科教學診斷,我是來看課堂文化和課程實施方式。如此就讓我驚歎老師們的授課方式,高三的物理老師不是在上課,而是刻意的在課堂上“製造矛盾”,激發學生的爭論,從正論到反論的推理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就像一個巧手穿針引線一般,把每一個混亂的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他的巧手排序整齊,完成了一個邏輯縝密的思維過程,問題迎刃而解。妙哉!

到食堂裏去走走,也不能僅看飯菜的品種和體驗它們的口味,要看衛生狀況和價格,因爲它們背後所代表的是學校的後勤管理和文化。學校本部的食堂飯菜很豐富,價格也很實惠。除了對小賣部有異議之外(小賣部的銷量驚人,每天午飯時間總是車水馬龍),師生同餐,自由自主的氛圍更是舒服至極。看圖書館和公用教室,也不是看設備與設施,而是要從學生高度自主下的高度自律情況,看學風與校風,看學校文化薰陶下學生的狀態,從中感悟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文化……

穿過學校的三餘橋,就到了二龍路校區,其實就隔了一條馬路。我麼到實驗之前,三餘橋剛剛纔開通四天。三餘者,謂曰: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取號三餘,以促諸生四會;揚名萬里,還興實驗百年!正如李校長說的一橋、二龍、三餘、四會(包括:會做人、會求知、會辦事、會生活)。

離開實驗的前一天,辦公室特意安排了和李校長和我們座談。李曉輝校長給我們介紹了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辦學歷史沿革和現狀。任何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不同的學校由於其區域性等因素所致,存在文化背景、歷史和傳統的積澱、辦學條件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多方面的差異,作爲一所百年傳承的學校的校長,首先應該考慮到的是文化的傳承,然後纔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因此,學校的發展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或模式,而是應該立足本校的歷史發展傳統。

說到教師,李校長認爲學校發展、變革的關鍵因素是人。然而,現在國內的師範教育,幾乎沒有實習機會的,大多數畢業生直接進入到課堂。實驗中學在多年的探索中找到了“實習制—— 職前培訓——師徒制”一整套培養方案。 “實習制”不止於給優秀實習生提供一個實習的平臺,也是一次以老帶新的職前培訓培訓過程,幫助新人快速、全面瞭解學校,認同學校的過程;也是新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互相學習、互相碰撞的過程,更是促進教師成長爲“更好的自己”的過程。

實驗中學的學生是“放養”的,老師也是“放養”的。在李校長的眼中,實驗的每一名教師都是敬業得、專業的、積極上進的。在實驗中學有這樣一個規矩,每個學年學生都要給老師打分,但老師們的得分卻不影響學校對他們的評聘。李校長坦然地解釋說,這個數據就是老師自己看,自己和自己比。老師們看這個班級的孩子對他哪個方面不滿意,然後自己去改進。“我總是相信,其實所有人都是見賢思齊的,誰都希望個人的價值得到承認,而我的價值得到承認的一個大前提就是我的本領增強。”就這樣,教師之間發現問題、改進、優化,成了一種再自然不過的文化現象。

說到學生,李校長洋溢着一臉的笑容。且不說在校園裏目睹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融洽關係,且不說學校的文化就是“慣着”“學生,單從一提起學生來的表情,宛如一個嚴師慈父般的喜悅……這讓我感受他們是在辦學生喜歡的學校,用自己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應當比“抓成績”更重要。爲學生燦爛生命奠基,爲學生的幸福生活鋪路,引領孩子們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創造生活,纔是教育的本真。“做真教育,真做教育”!他們真的做到了不唯大學聯考,贏得大學聯考;不唯分數,贏得分數;不唯升學率,贏得升學率。更值得我們高度關注與深入思考的是,當很多地方的學生在飽受大學聯考之苦時,這裏的學生卻在各個平臺上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開闊着自己的眼界,鍛鍊着能力,豐富着人生體驗,在實驗這個廣闊的平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在健康成長的道路上愉快前行。

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儒雅的李曉輝校長在一次北師大講座中謙虛的打趣道:“這句話放在我身上,是反着的,是一所好學校可能造就我成爲一個好校長。”他對自己的首要要求是: “學校的傳統不能在我這兒丟了,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條路。”

閃而不耀,厚而不重!